2013年,中國各類電影生產總量達824部,院線上映的國產電影達到326部,六成新片未能院線公映。全年票房收入217.69億元。2013年,電視劇總投資103.7億元,生產 441部15770集,同比減少65部1933集。
昨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在京發布《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4)》(廣電藍皮書)。藍皮書顯示,2013年全年票房收入217.69億元,其中國產電影票房收入127.67億元。此外,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總收入達到3734.88億元,創收收入3242.77億元,同比增長15.67%,增幅比上年降低2.56個百分點。廣播電視廣告收入達到1387.01億元,增速比上年下降3.93個百分點,廣播和電視廣告增速分別下降2.74%和6.97%。「這個現象意味著傳統廣播電視廣告市場開始萎縮,廣播電視臺產業運營的商業模式亟待創新改革。」
全國電影投拍824部 內地票房217億
2013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銀幕數量、觀影人次全面創歷史新高,進一步穩固了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的地位。在產量方面,2013年中國各類電影生產總量達824部,較上一年有7.7%回落。院線上映的國產電影達到326部,同比增長27.51%。全年票房收入217.69億元,其中國產電影票房收入127.67億元,同比增長54.32%。在2013年新增的近47億元票房收入中,國產電影貢獻率高達96%,成為拉動電影擴大規模的主要力量。中國內地電影票房約相當於北美地區票房的1/3、全球總票房收入的10%,「中國電影市場對世界電影市場格局的貢獻和影響越來越大。」
電視劇總投資百億 紀錄片收入三年翻番
2013年,電視劇總投資103.7億元,生產 441部15770集,同比減少65部1933集,全國電視劇創作生產供過於求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轉;電視動畫製作領域的投資額為 16.14億元,同比增長65.86%,生產電視動畫片358部204732分鐘,同比分別下降9.37%和8.17%。「電視劇、動畫片產量理性回歸,數量減少,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紀錄片製作、生產共投入13.03億元,同比增長近3倍,中國紀錄片實現行業總收入約23億元,比2010年增長127.8% ,三年翻了一番多。
電視節目開始差異化競爭 綜藝節目成吸金大戶
2013年,在政策調控下,電視節目正在從數量規模型到品質效益型轉變。綜藝類節目總量減少,總體品質明顯提高。《中國好聲音》第三季廣告招標總收益超過13億元,《爸爸去哪兒》第二季和《我是歌手》第二季廣告招標總收益達到18.7億元,2014年全國冠名費前十名的綜藝節目收入總計超過16億元。同時,各家電視臺也相繼推出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超級演說家》等一批類型多樣、形態各異的優秀原創節目,打破了長期以來人文類節目「叫好不叫座」的魔咒。
有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我國電影銀幕超過2萬塊。這意味著我國電影放映市場的容量將得到更大程度的釋放。業內人士表示,隨著近年來影院的增多,二三線城市電影院增加比較迅速,特別是以前沒有影院的地區的觀眾屬於絕對增量,成為了國內市場新的增長點。
與此同時,也要看到這些地區的電影市場仍在培育階段,各地區觀眾的觀影習慣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院線和影院要根據情況,有的放矢。不少專家認為,二三線城市觀影需求很大,觀眾又沒有一線城市觀眾那麼挑剔,接受到的宣傳有限,所以只要片方願意深入這些地區,效果將會非常明顯。以《小時代》系列電影為例,電影發行方就將重心放在了二線城市。年輕靚麗的主創在各地非常受歡迎,而這些落地宣傳也真正轉化成為實實在在的票房。
此外,根據分析,我國主流電影觀眾的平均年齡已經從2009年的25.7歲下降到了21.4歲。類似《北京遇上西雅圖》、《分手合約》、《致青春》等影片都獲得優異票房,也一定程度上表明觀眾的口味正在變化。今年眾多走青春路線的電影,也正在力圖適應新一代年輕觀眾的觀影口味。
製作:提質才能票房口碑雙贏
國產片何時能超過好萊塢大片,這已經成了年年必問的老話題。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雖然近年來不少國產片票房取得了不俗成績,但實際都是劍走偏鋒的結果。吳鶴滬就表示,「有些國產片票房高,但並不是藝術質量高而吸引觀眾,只是那段時間創造了社會話題」。
那麼,暑期檔為何缺少叫好又叫座的國產大片呢?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暑期檔一般都是進口大片規模上映的時期,所以國產大片為了避免和進口大片直接對衝,一般都選擇為賀歲檔定製。這也表明國產大片其實還是不夠自信。因此,現階段國產片的製片策略應該是適當控制數量,努力提高質量。
如何破局?剛剛落幕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頻頻傳來好消息,讓人看到了好電影的苗頭。光線影業攜手陽光七星娛樂媒體集團,成立上海明星影業有限公司,在上海製作面向國際市場的高品質電影;由著名導演唐季禮出任董事總經理的中影國際落戶上海自貿區,開啟混合所有制模式,將充分利用上海的金融優勢和國際機遇,計劃在未來3年主控投拍10部電影;上影、中影、八一3大國有電影集團正式宣布成立合作聯盟,計劃每年推出1部到3部重量級作品……可以想像,這些多元生產主體將探索出新的電影形式和商業元素,而它們之間的碰撞可能產生的文化裂變,更是不可限量。
受眾習慣:劇情不重要 花錢看特效
在美國,《變4》上映兩周票房僅1.7億美元,不敵中國。從《超驗駭客》到《明日邊緣》,非常「好萊塢」的電影在主場遇冷但在中國大賣的事情屢見不鮮。
從中可以看出,美國電影市場已經走向成熟,觀眾對於電影的選擇增加理性,看重劇情、題材的新鮮度而不是暴力!飆車!外星人!等爆米花元素。
而中國電影市場剛剛崛起,對很多剛開始嘗試離開盜版、下載,並走進電影院的中國觀眾來說,銀幕上的影視內容與電視與網際網路內容本質沒有太大區別,唯一吸引他們走進電影院的原因是巨大的屏幕獲得的超越小屏的視覺體驗,以及3D——這種電視和電腦無法達到的觀影感受。
2014年春節期間票房最高的3D版《大鬧天宮》充分說明了觀眾對3D特效電影的偏好。
關於這個另一個例證是內地電影票房榜上的奇葩存在——《泰坦尼克3D》,一部十幾年前的老電影,很多人都在各個渠道看過無數遍,在被轉製成3D之後,竟然又在國內收穫了近十億票房,這一成績超過了該片在美國本土的表現。這部電影不僅讓好萊塢真正見識到中國市場蘊藏的潛力,也讓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觀眾對3D、IMAX等題材具有更強的偏好度;熟悉的題材更容易獲得人們的認同。
用這個理論來分析《變4》,就合情合理。它非常符合中國觀眾的需求,全片用IMAX 3D攝像機拍攝效果驚人;不在劇情和邏輯上浪費時間,全部用打鬥場面代替,讓觀眾頭到high到尾。很多人批判《變4》植入生硬、劇情弱智、內容缺乏邏輯,但是對於很多觀眾來說,這些真的不重要。
有網友對《變4》的評價或許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觀眾,「我等屁民沒有啥藝術細胞,看不懂電影的好與壞,對這種商業大片看的就是個過癮,團購一張票才四十多,看這麼一場視覺盛宴,我覺得完全值回了票價,如果5出來了,我一樣會去看。」
摘自: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