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殿英:民樂就是要留住民族的群體記憶

2020-12-09 光明網新聞中心

  【走近文藝家】

  作者:韓江雪(北京體育大學藝術學院教師)

   81歲的他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民族管弦樂發展的參與者、見證者、引導者,創作了民族交響詩《嶽飛》、二胡協奏曲《母親》、琵琶協奏曲《民族》等膾炙人口的民族音樂佳作,並為《南京長江大橋》《大慶新貌》《坦贊鐵路》等多部影視作品配樂。

張殿英 光明圖片

  受疫情影響,我採訪張殿英的時間一改再改。後來,我提議採用電話採訪的方式。可張殿英卻建議採用微信:「把你的問題通過微信發給我,我會用文字一一作答。這樣做,我也有個思考的時間,可以更慎重、更準確些。電話採訪,說話都是即興的,往往不夠慎重、不夠準確。」

  就這一點而言,他像個嚴謹的科學家而非隨性的藝術家。收到我的問題後,老人精心地把答案一個字一個字地敲出來,然後用書信的格式逐條發送給我。有時是清晨,有時是夜晚,我會收到他發來的大段回答。看得出,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經過了反覆斟酌。文如其人,一個嚴謹的老藝術家形象躍然眼前。

  作為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民族管弦樂發展的參與者、見證者、引導者,張殿英的個人職業生涯與時代緊緊聯繫在一起。1939年,張殿英出生在革命老區山東臨沂的東北園村。幼時的他,表現出對音樂的濃厚興趣,整天跟在大哥哥大姐姐屁股後面,有模有樣地學唱《解放區的天》《天空出彩霞》等歌曲。除了唱歌,張殿英還自幼學習民間器樂、柳琴戲。聲音從胸腔中發出,在大山中迴蕩。很多時候,唱累了,他就往柔軟的草地上一躺,望著藍藍的天空發呆。那時,他不知道那些音樂的旋律會穿越時空,於多年後在他的筆下重現。

  1959年,張殿英正式踏上專業音樂之路,先後求學於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專攻民族音樂作曲。畢業後,他先後擔任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作曲、中國電影樂團作曲。

  聆聽張殿英的作品,會發現旋律極富畫面感。音樂中的「形象性」,或許與他的影視音樂創作經歷有關。無論是紀錄電影《大慶新貌》,還是紀錄片《南京長江大橋》,為這些作品配樂之前,張殿英總要先到工人中間體驗生活。創作時,工人們熱火朝天的工作場景會浮現在他眼前,工地上的打夯聲,工人們的號子聲,還有那機器的轟鳴聲,都成了他的創作元素。最後,他用音符呈現了一個個戰天鬥地的勞動場面,與影視畫面相得益彰。在幾十年的作曲生涯中,張殿英創作了《華山自古一條路》《坦贊鐵路》《新來的女售貨員》《戰歌沒有消逝》等多部影視音樂及其他200餘首聲樂、器樂曲。

  張殿英說,民族音樂創作要有「神韻」。他的代表作二胡協奏曲《母親》創作於1986年,大概花了半年時間寫完。他寫的是自己的母親,可聽眾又能從中看到千千萬萬個中國母親的身影。這個作品充滿了山東臨沂地方音樂的風格和韻味,「不以難、澀、離奇的技法而炫耀,更不用媚俗的情調以迷人,而是讓音樂自己說話,平易近人地說話,讓純真優美的旋律去打動人們的心」。這大概就是他所講的民族音樂的神韻,這種神韻是民族之河河床上無法磨滅的印跡,是一份屬於群體的記憶。張殿英的音樂真摯動人,還因為他對鄉土的深情與敬畏敦促他以莊重之心對待寫給人民群眾的音樂,這令人想到艾青的那句詩:「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0世紀80年代,張殿英當選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開始為民族音樂的傳播推廣積極奔走。他說:「民樂的出路就在中國民樂人的腳下。中國的民樂工作者,既然幹了這一行,那就要樹立事業心,練好基本功,辦好自己的事情。」這一時期,他灌制了唱片《華魂》,收錄了二胡協奏曲《母親》、古箏協奏曲《心》、琵琶協奏曲《民族》、管子獨奏曲《魂》、民族交響詩《嶽飛》等個人代表作。

  張殿英認為,多少年來,中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一種不正常、不健康的現象,那就是「歐美文化中心論」在中國大地上陰魂不散,不少人總認為歐美文化才是先進的、科學的、高尚的,瞧不起自己的民族文化。他舉了例子,現在很多城市都在花重金創辦西洋交響樂團。「我從不反對辦西洋交響樂團。但我的觀點是,如果你確實有錢,應當先辦一個民族樂團。接著,可以再辦一個西洋交響樂團。這個先後順序不能顛倒。如果顛倒了,就是對自己民族文化的不珍惜、不尊重。」

  張殿英年逾八旬,可仍然對新事物保持著濃厚興趣,經常上網瀏覽民樂方面的內容。讓他遺憾的是,「各大網站上的音樂節目,絕大部分都在傳播流行歌曲,跟民族音樂有關的難得一見」。

  張殿英認為,民族音樂的傳播離不開新媒體,所以他經常「以樂會友」,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各類民樂作品。為他點讚的那些「樂友」,既有專業的作曲家、演奏家,也有普通的音樂愛好者。張殿英相信,民族音樂文化的廣泛傳播一定能讓民樂中的鄉土感在人民群眾中蔓延開來,從而將流淌於國人血脈中的文化基因傳承下去,最終匯成堅不可摧的文化自信的力量。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05日 13版)

[ 責編:李宜蒙 ]

相關焦點

  • 著名作曲家張殿英作品展播:二胡協奏曲《母親》送給母親們的讚歌
    ▲張殿英先生近照(2020年10月12日·第九屆華樂論壇)張殿英先生的音樂作品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深刻充實的內容、以及熱忱飽滿的感情,音樂旋律優美、節奏鏗鏘、樸素平易且親切動人,既提供美的享受,又能給予人鼓舞和力量。
  • 上海民族樂團:創作者不能僅「複製粘貼」民樂素材
    儘管當時已有《西北組曲》《后土》《達勃河隨想曲》等優秀當代力作,但大多數觀眾走進音樂廳時,對民樂的欣賞偏好卻凝固在《梅花三弄》《二泉映月》等傳統樂曲上。2006年之前,樂團演出的曲目很集中,有人形容演來演去用一張節目單就夠了。   只能一味重複記憶的音樂沒有未來。民樂團要打破以往「年年只有一張節目單」的尷尬困境,必須從最根本的創作入手。
  • 上海民族樂團:從"十年只有一張節目單"到年演出152場-民樂,樂團...
    近些年全國悄然掀起民樂熱潮,學二胡、笛子、古箏的琴童與愛好者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有評論直言,僅靠幾個大師級演奏家帶動樂團的時代過去了,民樂不能只有《彩雲追月》《春江花月夜》。漸漸升溫的民樂促使專業院團思考:能不能滿足並激發觀眾對民樂的認知熱情和審美需求,創作出一批民族特色鮮明,表現手法新穎的民樂新作?
  • 上海民族樂團:平均每年首演原創新作30餘部-樂團,上海,民樂,演奏...
    作為國內最早成立的大型民族樂團之一,上海民族樂團近年嘗試推出經典改編和原創曲目,從民樂這一「音樂母語」中發現新鮮感,平均每年首演原創新作達30餘部(首)。去年一年,樂團演出更是超過150場。上海民族樂團不僅改變了過去演出只有經典老曲目的局面,而且新作不斷,激活了市場,推出了一批懂藝術會經營的新人。
  • 讓傳統節日留住民族記憶,請善待承載了2000多年民族記憶的元宵節
    如果說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共同的記憶,那麼傳統節日就是記憶中的一個個精彩片段,只需一個觸點,就可以勾起那些久遠的記憶;如果說民俗民風是一部書,那麼傳統節日則是書之章節,它清晰的記載著先民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如果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一曲宛轉悠揚的旋律,那麼傳統節日則是組成旋律的一個個音符,因為它們,旋律才得以婉轉動聽。
  • 天津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津津有味」巡演 用民樂展示天津
    7月16日晚,位於濟南市的山東劇院內津樂動聽、人頭攢動,由天津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打造的「津津有味」大型民族音樂會在此成功上演,為濟南觀眾帶來了一場津味十足的民樂盛宴。作為收官之作,這場音樂會也為民族樂團2017「津津有味」巡演畫上了圓滿句號。歷時13天,走過6座城市,跨越1600多公裡,樂團將來自天津的民樂之聲綻放在全國舞臺。   天津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是國內民樂界一支公認的有傳統、有實力、有曲目的團體。近年來,通過精心策劃的「名家名曲」等演出系列,樂團與活躍在當今舞臺的多位不同風格的知名指揮家合作,在演奏經驗和曲目上更上一個臺階。
  • 湖南民族藝術團赴非洲演出 民樂奏響「中國風」
    湖南民族藝術團赴非洲演出 民樂奏響「中國風」 2014-07-23 23:16:29《喜洋洋》、氣勢蓬勃的二胡重奏《新賽馬》、展現力量之美的雙人雜技……7月23日,湖南省民族藝術團赴非洲訪演匯報演出在長沙舉行。
  • 【海島記憶】海島船模:用巧手留住大海記憶
    【海島記憶】海島船模:用巧手留住大海記憶2020年01月16日 16:04:20來源:洞頭新聞網核心提示:洞頭四面環海,特殊的地理環境賦予了它獨特的漁船文化。過去,海島人靠船謀生,以船為家,與船有著深厚的感情。
  • 以民樂之美抒佳節情思 湖南民族樂團端午強勢回歸
    (6月24日晚7點30分,湖南民族樂團將開啟2020年長沙音樂廳首場中國民族音樂會——《楚韻瀟湘》端午節音樂會,用民樂傳頌經典、致敬千年文明。)(為在端午前夕給星城樂迷獻上一場曲目精彩、內容豐富的音樂盛會,湖南民族樂團的藝術家們正精心排練。)
  • 雲南昆明海口街道裡仁社區:留住鄉愁 奏響民族團結和音
    近年來,裡仁社區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為總目標,以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十百千萬」工程項目為契機,通過實施「三個一」工程留住鄉愁記憶,建立「三融合」機制助推社區全面發展,形成了「工農兄弟親、回漢一家親」的和諧社會風貌。社區曾獲得市級、區級民族團結示範社區榮譽稱號,掛牌民族團結示範戶240戶。實施「三個一」鄉愁工程,留住「裡仁」記憶。
  • 民謠民樂,詩心致遠——2020木王民謠星空露營節重磅開啟
    詩意木王 民樂對話民謠作為秦嶺首場民謠與民樂的對話活動,此次音樂會以民謠、民樂為基調,用最炫民族風混搭時尚"搖滾範兒『』此次民謠星空露營節旨在用燈火點亮星空,用美食留住腳步,用音樂療愈心靈,用詩心致敬山水,為遊客帶來全新的美學體驗。
  • 《海上生民樂》音樂會版載譽回滬
    7月21日晚,這臺由著名指揮家湯沐海與上海民族樂團聯手打造的音樂會終於「榮歸故裡」,首次回到上海演出。  《海上生民樂》音樂現場最早創作於2016年,曾作為第18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開幕演出備受關注。
  • 走近廈門青年民族樂團:17載弦歌不斷 奏響民樂華章
    為完美呈現演出,廈門青年民族樂團抓緊排練。蘇華琦 攝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 陳佩珊)嗩吶鑼鼓齊鳴,熱鬧歡快,節日的氣氛越來越濃。近日,為慶祝國慶69周年及改革開放40周年,「奏響新時代」———廈門市慶祝國慶69周年暨改革開放40周年民族音樂會在閩南大戲院舉行。廈門青年民族樂團的精彩演出得到了觀眾們的高度讚賞。這場音樂會,他們已醞釀了大半年。  本期《音樂廈門》,記者帶您去本場音樂會的幕後,了解這支17歲民樂團的成長故事。
  • 《國樂大典》,讓千年民樂展現時代風華
    5位民樂大師擔任「尋樂人」,在全國各地找到民樂傳承人,尋求民樂新表達形式;不僅以綜藝節目呈現,線下演出等正拉開IP打造的序幕……對於新一季的《國樂大典》來說,所有的改變都是圍繞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而展開。
  • 從寫字樓「穿越」到音樂廳,「民樂大餐」進樓宇饗白領
    面向白領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也需實現「定製化」,為打造具有百年漕河涇文化底蘊的營商環境,漕河涇街道積極探索、量身定製,開展「發現非遺之美」——民樂進樓宇活動,通過邀請專業民樂團走進區域單位、樓宇、園區,使樓宇白領都能近距離欣賞音樂盛會,領略傳統文化之美。
  • 品詩詞國學經典 架民樂交流橋梁——2018成都--臺北中學生國學民樂...
    (圖片來源:成都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7月10日成都訊 當國學交織民樂、當臺北遇上成都、當臺灣學生牽手成都學生會迸發出什麼樣的火花?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故事?  二、精彩篇:同奏華美樂章,共敘同胞情深  音樂是社會思想與藝術高度發展的歷史積澱,也是民族的象徵、友誼的橋梁、增進相互了解的共同語言。
  • 民樂一旦發燒,能燒盡世界|百利《發燒榜》CD,中國民族音樂頂級發燒...
    中國民族音樂歷史悠久,表現形式亦極其豐富,而今常用的樂器已達兩百多種。 在經歷了現代文明的洗禮後,如今中國民樂正在與西方音樂的碰撞與交流中飛向世界的各個角落。用現代音樂手法再現中國民族音樂的精髓,在唱片界已不是什麼新鮮的創意。
  • 民樂的發展將大有可為
    此次濟南音樂會的演出陣容強大,擔任指揮的董俊傑身兼天津歌舞劇院歌劇團和民族樂團兩大演出團體的音樂總監和首席指揮,並擔任烏克蘭國家歌劇院客座指揮,是當今樂團最傑出的青年指揮家之一,其指揮風格瀟灑準確、熱情奔放,極富感染力。  天津民族樂團嗩吶演奏家趙存才曾以高超的演奏技巧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震驚海外觀眾,此次他將隨團巡演一展拿手絕技。
  • 留住秋天的記憶!看看中建一局的最美瞬間
    雖然已立冬聽大家說秋天還沒看夠明天就是周末了如何把秋天的記憶「打包」定格今天 小萱帶大家走進中建一局項目通過這些「天然」的金色濾鏡留住更多專屬於一局人的秋日記憶你最喜歡哪個「秋」?滑到最後投票告訴小萱!
  • 《印象》|《閱讀南京路》留住城市記憶
    原創 紀實人文頻道 紀實人文頻道「對話」:《閱讀南京路》·留住城市記憶《閱讀南京路》的作者喬爭月是一位歷史建築專欄作家,她的日常工作是用英文向外國讀者介紹上海的建築歷史。之前為了寫《上海外灘建築地圖》,她去了無數次外灘,同時也無數次經過南京路,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被一張1929年一個外國地產公司繪製的上海地價圖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