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節日留住民族記憶,請善待承載了2000多年民族記憶的元宵節

2020-12-17 左岸講史

如果說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共同的記憶,那麼傳統節日就是記憶中的一個個精彩片段,只需一個觸點,就可以勾起那些久遠的記憶;如果說民俗民風是一部書,那麼傳統節日則是書之章節,它清晰的記載著先民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如果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一曲宛轉悠揚的旋律,那麼傳統節日則是組成旋律的一個個音符,因為它們,旋律才得以婉轉動聽。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它是繼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大的傳統節日。今年元宵節你是怎麼過的呢?吃了元宵/湯圓麼?

和往年一樣,今年元宵節,各大商場都蹭了一把元宵節的熱度,打出了元宵打折的旗號,因為下雨,小編就待在家中吃湯圓看元宵晚會,品著甜美的湯圓,看著精彩的元宵晚會倒也算是過了元宵節了,但不經意間小編思緒萬千:元宵節是怎麼來的?我們古人是如何過元宵節的?難道這就是我們傳統節日元宵節?

元宵節的由來

元者,始也;夜者,宵也,因為古人將農曆的第一個月叫元月,將夜稱為宵,因此就有了元宵一說。關於元宵節的由來的傳說有很多,但據歷史學家考證,元宵節起源於西漢。

西漢時道教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有「三元節」之說,因此元宵節又被稱之為「上元節」。

西漢武帝時期崇拜「太一神」,宮廷晝夜燃燈,後來佛教傳入,正月十五成了信徒們朝拜佛骨舍利的吉日,寺廟中燃燈焚香,以示對佛的尊重,再後來這些宗教儀式傳入民間並很快世俗化,元宵燃燈成了民間的娛樂性活動。

古人如何過元宵

現代人過元宵節,元宵/湯圓是必備的食品,但這些古人是吃不到的,元宵直到宋朝才出現,雖然吃不到元宵,但古人的元宵節過得絲毫不比我們差,甚至可以說更豐富多彩。

元宵節起源於西漢,興旺於唐,唐代元宵節開始有觀燈鬧夜的民間風俗,街市上不僅處處掛燈,而且高建燈輪、燈樓和燈樹,盛況空前。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觀燈樂行》中寫到,「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宋代,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夜市興起,元宵節當天都城汴京更是奇光異彩,各種彩棚和燈山,還有畫有神話故事的花燈,街上還有各種雜技藝術表演,熱鬧非常。因此,蘇東坡有雲;「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

此外,天子還會與民同樂,在都城觀賞燈市欣賞表演(《水滸傳》中就有宋徽宗元宵駕臨夜市的描寫),宋朝還會給官員派發節日福利,官員慰問演出團隊等。

宋朝南渡後,元宵節依舊是熱鬧異常,在都城臨安,各種燈具千奇百怪,元宵節燈火之盛較汴京有過之而無不及,還出現了猜燈謎等活動。

到了明清時期,朝廷會在紫禁城內放燈,燈節日期也會相應延長。

看到古人如此重視元宵節,古人將元宵節過得如此豐富多彩,而我們現在更多的卻是流於形式,想到這裡我不禁害怕起來。

我害怕:

過度商業化,元宵節最後會像春節喪失年味一樣,失去它本來的味道。

不管是元宵節還是春節,都是我們重大的傳統節日,古人對於這兩個傳統節日都有豐富的習俗和多彩的活動,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更多的卻是各大商場的相關節日的打折,促銷活動,還有就是寺廟的燒香請願活動,這些活動無不充斥著商業氣息,但又有多少人是因為這些商業活動才恍然大悟:「哦,原來又要過節了啊!」

我不止聽一個人感嘆:「過年越來越沒意思了,以前過的是年,而現在頂多算是過長假」,年味逐漸離我們遠去,我不想元宵節最終也在濃烈的商業氣息中失去了它本來的味道,或許人們會說,現在人壓力大,忙工作,忙房子、車子,但百忙之餘,在過這些傳統節日的時候你是否會感覺少了些什麼麼?

我害怕:

元宵節會成為下一個端午節。

2005年,韓國將「端午祭」申遺,雖然後來韓國方面解釋說申遺的不是端午節而是「江陵端午祭」,但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到義憤填膺,因為韓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很多傳統習俗都是中國傳過去的。

他們說漢字是他們發明的我們忍了,後來他們說中醫是他們發明的也忍了,到後來他們說李白是韓國人,我們還是忍了,但他們將「端午祭」申遺,這能忍?「端午祭」的申遺,意為的中國已經失去了端午節這個文化遺產的守護者身份。

後中國經過努力,於2009年將端午節成功申遺,但聯想到2005年韓國申遺事件,關於元宵節我們是否也要有所思考呢?因為畢竟韓國人也過元宵節。

我害怕:

洋節橫行,導致元宵節等傳統節日遇冷。

不知從何時起,西方的節日,如聖誕節、感恩節、萬聖節、愚人節等節日開始在中國流行開來,於是大家(更多的是年輕一代)皆以過洋節為潮流、為時尚,每至洋節,大街小巷都充斥著洋節的裝飾:聖誕樹、聖誕帽、南瓜、有些年輕人甚至身穿奇裝異服,畫鬼臉等出入公共場合,這讓人頗有身在異國的感覺(在西方國家節日氣息或許都沒有這麼濃吧?)。

而反觀中國的傳統節日卻逐漸凋零,現在有多少年輕人只知西方情人節而不知中國的「七夕節」「元宵節」(其實元宵節古時也是青年男女約會的好時節)?又有多少人只知萬聖節而不知中國的「中元節」?還有多少人將過聖誕看得比過春節來得更隆重些?

沒錯,文化講求多元,文化講究兼收並蓄,但可怕的是亞文化驅逐了主流文化;可怕的是在兼收外來文化的時候,失去了自己獨有的文化,過洋節不可怕,可怕的是遺忘自己。

是的,除了元宵節,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有很多,但沒有一個是多餘的,中國五千年歷史之所以能亙古綿長、歷久彌新,不正是因為這些傳統節日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嗎?因此,我們應該要有文化自信,為了我們民族的記憶,請善待元宵節,善待傳統節日,善待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長集中學:關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
    為傳承民族文化,關注傳統節日,杜絕盲目跟風過洋節的不理智行為,12月21日清晨,長集中學開展了"關注傳統節日, 弘揚民族文化"為主題的升旗儀式。本次升旗儀式的承辦班級為高一(1)班,在雄壯的國歌聲中,五星紅旗在晨暮中冉冉升起,同學們莊嚴而立,向我們偉大的祖國致敬。
  • 端午:傳統節日讓遙遠的記憶更鮮活
    千百年來,這樣的一種儀式感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遺韻,跨越時空、芬芳至今。傳統節日或者說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涵,一直存續於血脈人心,留存在民族基因,歷久彌新、耐人咀嚼。撫今追昔 傳統節日增進民族凝聚力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
  • 民族節日文化,歷代傳承,揚我中華國威,振興中華民族節日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歷史上形成的傳統節日多達數百個許多重大的節日,至今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這些節日的形成和活動內容,歐亞及中國的節日有很大不同。我們民族一共有56個民族,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民族節日,首先我要介紹一下是我們漢民族的傳統節日,它的產生與演變遠古農業生產祖先崇拜原始禁忌,有著密切的關係。
  • 中國傳統民族節日,西南民族節日,穀物神
    本文乃作者夢夢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西南農業民族將谷種起源看作十分神聖的大事,圍繞谷種起源,形成了各民族內容、風格各異的谷種起源神話,人們信之不疑,並對神話中為人類帶來谷種的祖先、天女、狗、鳥等崇拜至極。
  • 抗戰類博物(紀念)館:承載歷史記憶 弘揚民族精神
    承載歷史記憶 弘揚民族精神  ——中國抗戰類博物(紀念)館建設與作用一瞥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進行了近百年不屈不撓反對外來侵略的抗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被載入史冊。這一偉大勝利作為中國歷史的重要一頁,將永遠為人們所銘記。
  • 尋找民族記憶——《西安千古情》
    它承載著歷史的滄桑變幻,滿載著中華民族最輝煌的時刻,卻在漫漫的長河裡演變。(西安) 它以華裔少女回國尋根的故事為主線,開啟了一次尋找民族記憶的旅行,一共六場,從貞觀之治到偉大復興的新時代。 它展現了東方文化交融綻放,既有霓裳羽衣這樣的宮廷盛宴,更是來自西域番邦的民族風情。
  • 張殿英:民樂就是要留住民族的群體記憶
    【走近文藝家】  作者:韓江雪(北京體育大學藝術學院教師)   81歲的他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民族管弦樂發展的參與者、見證者、引導者,創作了民族交響詩《嶽飛》、二胡協奏曲《母親》、琵琶協奏曲《民族》等膾炙人口的民族音樂佳作
  • 民俗日曆:喚醒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
    今天,當我們強烈呼籲保護中國傳統民俗節日文化的時候,不能不對中國民俗節日文化傳承的瀕危狀況做出分析,特別是對它們瀕臨失傳的原因進行論證。民俗節日在中國民眾農耕生活中經過幾千年自發的傳承,使每一個節日的文化內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對穩定的完美和諧的特徵。
  • 中國傳統文化,西南民族節日文化,節日定義的比較與界定
    本文乃作者夢夢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西南民族節日文化的獨特形態,促使小編我重新審度以往對節日所下定義的科學性。按西方文化傳統,節日在英語中( holiday)詞原意為( holy -day)「聖日」,即人們不去工作,而充分用來休息、沉思、祈禱。這與基督教傳統信仰分不開:.上帝耶和華創造 人類及萬物,到第七天,便要休息。宗教傳說的神聖影響力無疑制約了西方民族的節日觀念及習俗。
  • 雲南昆明海口街道裡仁社區:留住鄉愁 奏響民族團結和音
    近年來,裡仁社區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為總目標,以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十百千萬」工程項目為契機,通過實施「三個一」工程留住鄉愁記憶,建立「三融合」機制助推社區全面發展,形成了「工農兄弟親、回漢一家親」的和諧社會風貌。社區曾獲得市級、區級民族團結示範社區榮譽稱號,掛牌民族團結示範戶240戶。實施「三個一」鄉愁工程,留住「裡仁」記憶。
  • 傳統節日:元宵節的由來
    傳統節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之一。一個個傳統節日,實際上就是民族的一個精神圖騰。正值元宵佳節來臨之際,我們一同說說元宵節的來歷。祭祀太乙神的傳說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民間就已經有了用盛大的燈火祭神的習俗。漢武帝執政期間,每逢正月便會擇日在宮中掌燈一夜,以此祭祀「太乙神」。傳說太陽神的權力很大,能夠主使16條龍,能知風雨、水旱、饑饉、疫病。
  • 論民族傳統節日的重要性
    我們的傳統節日有好多,雖然有好多比較重要的歷史節日,比如說我們可能最看重的春節,中秋,還有就是端午節,這些都是我們傳統重要的節日。對於我們來說每一次的節日,其實也是一次家庭團圓的日子,因為現在人都是忙於工作對於節氣的重要性看的不是很重。所以國家還是要大力推廣我們的傳統節日,對於民族的認知感不僅會增加,而且還對我們的文化既是繼承也是發揚。
  • 今天是農曆的正月十五,是傳統歡樂的元宵節!希望一切如初!節日安康,好運!
    在元宵節這一天有很多活動,有吃元宵,鬧花燈,猜燈謎,耍龍燈等等。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來臨,願你有個幸福快樂的心情!湯圓圓圓,月亮圓圓,家裡人團團圓圓;事業圓圓,愛情圓圓,親朋好友好夢圓圓、好事連連、好運氣源源不斷。祝元宵佳節快樂、吉祥。
  • 【海島記憶】海島船模:用巧手留住大海記憶
    【海島記憶】海島船模:用巧手留住大海記憶2020年01月16日 16:04:20來源:洞頭新聞網核心提示:洞頭四面環海,特殊的地理環境賦予了它獨特的漁船文化。過去,海島人靠船謀生,以船為家,與船有著深厚的感情。
  • 留住傳統 守望鄉愁 微紀錄片《磐安記憶》傳承失落的老手藝
    留住傳統 守望鄉愁 微紀錄片《磐安記憶》傳承失落的老手藝 2020-12-18 15: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傳統民族節日,西南民族節日,土地神
    本文乃作者夢夢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從生態人類學的觀點看。農業祭祀和節日不能孤立存在,而應該是一個系統。即既有反映生態背景的方面,也有反映本體的方面。因此,祭祀寨神的「昂瑪突」與十月年、六月節(苦扎扎)並稱紅河州哈尼族的三大節日,可見有著悠久農耕傳統,並以梯田耕作、營造聞名於世的哈尼族,已將農耕祭祀提到一個極高的地位。選擇樹林為村寨、土地守護神,這其中就隱含著哈尼族樸素的生態觀。
  • 中國抗戰類博物(紀念)館建設與作用:承載歷史記憶 弘揚民族精神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進行了近百年不屈不撓反對外來侵略的抗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被載入史冊。這一偉大勝利作為中國歷史的重要一頁,將永遠為人們所銘記。  為收藏和展示人類記憶,承載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歷史,目前我國已開放百餘座抗戰類博物館或紀念館。
  • 科爾沁500公裡風景大道 一條民族記憶的長線
    萬裡風景公路,自駕遊通遼,科爾沁文化旅遊景觀大道是通遼市城市500公裡倒開車旅遊,草原、自然觀光、節日文化體驗、休閒和娛樂一體化的「獨特的特點是最美麗的新疆北部草原旅遊景觀大道」,在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觀大道,2、1國家沙漠公園,可以被看作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自然景區,歷史文化風景區
  • 傳統節日設為法定假日是弘揚民族文化
    ,將要被增設為法定假日,這是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傳統,發揚民族精神的有益構想,是國家對國人的人文關懷的體現,是改善民生、惠及百姓福祉、社會文明和諧奔向小康的體現。現在,又計劃將民族傳統節日設為法定假日,不但是國家文明發達國力強大的標誌,而且順民心、應民意。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不但有其深邃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且它是先進民族文化的大眾表現形式和有機載體。流行多年的「黃金周」不能與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相比,「黃金周」本身體現不了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  傳統的東西往往是精髓,民族的東西才是世界的瑰寶。
  •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
    元宵節(中國傳統節日)編輯同義詞 正月十五一般指元宵節(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