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共同的記憶,那麼傳統節日就是記憶中的一個個精彩片段,只需一個觸點,就可以勾起那些久遠的記憶;如果說民俗民風是一部書,那麼傳統節日則是書之章節,它清晰的記載著先民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如果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一曲宛轉悠揚的旋律,那麼傳統節日則是組成旋律的一個個音符,因為它們,旋律才得以婉轉動聽。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它是繼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大的傳統節日。今年元宵節你是怎麼過的呢?吃了元宵/湯圓麼?
和往年一樣,今年元宵節,各大商場都蹭了一把元宵節的熱度,打出了元宵打折的旗號,因為下雨,小編就待在家中吃湯圓看元宵晚會,品著甜美的湯圓,看著精彩的元宵晚會倒也算是過了元宵節了,但不經意間小編思緒萬千:元宵節是怎麼來的?我們古人是如何過元宵節的?難道這就是我們傳統節日元宵節?
元宵節的由來
元者,始也;夜者,宵也,因為古人將農曆的第一個月叫元月,將夜稱為宵,因此就有了元宵一說。關於元宵節的由來的傳說有很多,但據歷史學家考證,元宵節起源於西漢。
西漢時道教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有「三元節」之說,因此元宵節又被稱之為「上元節」。
西漢武帝時期崇拜「太一神」,宮廷晝夜燃燈,後來佛教傳入,正月十五成了信徒們朝拜佛骨舍利的吉日,寺廟中燃燈焚香,以示對佛的尊重,再後來這些宗教儀式傳入民間並很快世俗化,元宵燃燈成了民間的娛樂性活動。
古人如何過元宵
現代人過元宵節,元宵/湯圓是必備的食品,但這些古人是吃不到的,元宵直到宋朝才出現,雖然吃不到元宵,但古人的元宵節過得絲毫不比我們差,甚至可以說更豐富多彩。
元宵節起源於西漢,興旺於唐,唐代元宵節開始有觀燈鬧夜的民間風俗,街市上不僅處處掛燈,而且高建燈輪、燈樓和燈樹,盛況空前。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觀燈樂行》中寫到,「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宋代,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夜市興起,元宵節當天都城汴京更是奇光異彩,各種彩棚和燈山,還有畫有神話故事的花燈,街上還有各種雜技藝術表演,熱鬧非常。因此,蘇東坡有雲;「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
此外,天子還會與民同樂,在都城觀賞燈市欣賞表演(《水滸傳》中就有宋徽宗元宵駕臨夜市的描寫),宋朝還會給官員派發節日福利,官員慰問演出團隊等。
宋朝南渡後,元宵節依舊是熱鬧異常,在都城臨安,各種燈具千奇百怪,元宵節燈火之盛較汴京有過之而無不及,還出現了猜燈謎等活動。
到了明清時期,朝廷會在紫禁城內放燈,燈節日期也會相應延長。
看到古人如此重視元宵節,古人將元宵節過得如此豐富多彩,而我們現在更多的卻是流於形式,想到這裡我不禁害怕起來。
我害怕:
過度商業化,元宵節最後會像春節喪失年味一樣,失去它本來的味道。
不管是元宵節還是春節,都是我們重大的傳統節日,古人對於這兩個傳統節日都有豐富的習俗和多彩的活動,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更多的卻是各大商場的相關節日的打折,促銷活動,還有就是寺廟的燒香請願活動,這些活動無不充斥著商業氣息,但又有多少人是因為這些商業活動才恍然大悟:「哦,原來又要過節了啊!」
我不止聽一個人感嘆:「過年越來越沒意思了,以前過的是年,而現在頂多算是過長假」,年味逐漸離我們遠去,我不想元宵節最終也在濃烈的商業氣息中失去了它本來的味道,或許人們會說,現在人壓力大,忙工作,忙房子、車子,但百忙之餘,在過這些傳統節日的時候你是否會感覺少了些什麼麼?
我害怕:
元宵節會成為下一個端午節。
2005年,韓國將「端午祭」申遺,雖然後來韓國方面解釋說申遺的不是端午節而是「江陵端午祭」,但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到義憤填膺,因為韓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很多傳統習俗都是中國傳過去的。
他們說漢字是他們發明的我們忍了,後來他們說中醫是他們發明的也忍了,到後來他們說李白是韓國人,我們還是忍了,但他們將「端午祭」申遺,這能忍?「端午祭」的申遺,意為的中國已經失去了端午節這個文化遺產的守護者身份。
後中國經過努力,於2009年將端午節成功申遺,但聯想到2005年韓國申遺事件,關於元宵節我們是否也要有所思考呢?因為畢竟韓國人也過元宵節。
我害怕:
洋節橫行,導致元宵節等傳統節日遇冷。
不知從何時起,西方的節日,如聖誕節、感恩節、萬聖節、愚人節等節日開始在中國流行開來,於是大家(更多的是年輕一代)皆以過洋節為潮流、為時尚,每至洋節,大街小巷都充斥著洋節的裝飾:聖誕樹、聖誕帽、南瓜、有些年輕人甚至身穿奇裝異服,畫鬼臉等出入公共場合,這讓人頗有身在異國的感覺(在西方國家節日氣息或許都沒有這麼濃吧?)。
而反觀中國的傳統節日卻逐漸凋零,現在有多少年輕人只知西方情人節而不知中國的「七夕節」「元宵節」(其實元宵節古時也是青年男女約會的好時節)?又有多少人只知萬聖節而不知中國的「中元節」?還有多少人將過聖誕看得比過春節來得更隆重些?
沒錯,文化講求多元,文化講究兼收並蓄,但可怕的是亞文化驅逐了主流文化;可怕的是在兼收外來文化的時候,失去了自己獨有的文化,過洋節不可怕,可怕的是遺忘自己。
是的,除了元宵節,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有很多,但沒有一個是多餘的,中國五千年歷史之所以能亙古綿長、歷久彌新,不正是因為這些傳統節日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嗎?因此,我們應該要有文化自信,為了我們民族的記憶,請善待元宵節,善待傳統節日,善待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