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縣道教音樂,隱跡於民間的宗教音樂奇葩

2020-12-18 澎湃新聞

環縣道教音樂,隱跡於民間的宗教音樂奇葩

2020-10-11 2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環縣道教音樂

道教創立東漢時期,並有了自己的廟宇(宮、觀、洞、院),也有了專業從教人員和祭祀活動。這種專在廟宇進行的齋醮儀式活動(法事)則須有各種樂器和樂曲為它服務,即今之道教音樂。環縣各鄉鎮差不多都有民間道人(陰陽)做各種齋醮儀式、祭祀鬼神、祈禳禁咒活動,也成為道教音樂的傳承者。環縣四合塬東老爺山是元朝時修建的道觀,道教活動十分昌盛,並向四周進行傳播。按流派分為中宮、東宮、南宮、西宮和北宮等五宮,至今仍有中宮和南宮活動。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東老爺山無量祖師的聖誕,都會舉行盛大的酬神祝歲答醮的各種儀式,而這種儀式在縣內的其他廟宇內也十分普遍。

環縣民間道教「齋醮科儀」指醮禱活動所依據的一定法規有清醮、幽醮之分。清醮有祈福謝恩,袪病延壽,祝國迎祥,祈晴禱雨,解厄禳災,祝壽慶賀等,屬於太平醮之類的法事;幽醮有攝召亡魂,沐浴度橋,破獄破湖,鍊度施食等,屬於濟幽度亡齋醮之類的法事。齋醮儀式外,還有度亡、禳心、告鬥、過關、贖身(打枷換鎖)、回神、大謝土、灶經(臘月二十三日)、年安經等。念經一般可分為念、誦、白三種形式。

念即唱,有固定的節奏旋律,可細分為步虛、贊、偈。步虛是道士在醮壇上諷誦詞章採用的曲調行腔,傳說其旋律宛如眾仙飄渺步行虛空,故得名「步虛聲」,步虛音樂大多舒緩悠揚,平穩優美,適於道士在繞壇、穿花等行進中的誦唱,步虛詞是詩體之一種,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贊有大讚、中贊、小贊、高贊之分,讚詞主要以長短句為主;偈,用於頌揚教義的,一般是四言或五言詩。念句中有打擊樂伴奏,段與段之間有打擊樂過門。誦的節奏均勻,音調比較自由,完全由陰陽先生自己調節音的高低起伏。白即道白,同日常話語相似。道教音樂在演唱中也有一定的動作表演,多由穿法衣的陰陽先生表演,如法事跪拜、上香、上供等。

2020「薪火傳承·中國健康跑」慶陽南梁站開始報名啦!

原標題:《環縣道教音樂,隱跡於民間的宗教音樂奇葩》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環縣道教音樂,隱跡於民間的宗教音樂奇葩
    環縣道教音樂道教創立東漢時期,並有了自己的廟宇(宮、觀、洞、院),也有了專業從教人員和祭祀活動。這種專在廟宇進行的齋醮儀式活動(法事)則須有各種樂器和樂曲為它服務,即今之道教音樂。環縣各鄉鎮差不多都有民間道人(陰陽)做各種齋醮儀式、祭祀鬼神、祈禳禁咒活動,也成為道教音樂的傳承者。環縣四合塬東老爺山是元朝時修建的道觀,道教活動十分昌盛,並向四周進行傳播。按流派分為中宮、東宮、南宮、西宮和北宮等五宮,至今仍有中宮和南宮活動。
  • 古代藝術: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
    其中西周的雅樂,唐朝的燕樂可以說是宮廷音樂發展的兩座高峰。雅樂是禮樂結合的產物。它是在前代樂舞和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包括:六代之樂、房中樂、詩樂。其中六代之樂是:《雲門》、《大鹹》、《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規模宏大的典禮音樂,乃綜合詩、歌、舞、樂而成。這些樂曲有的是祭祀天地山川,有的是誇耀政治的開明隆盛。
  • 城陽區非遺「雲」展廊——嶗山道教音樂
    今天我們介紹的是嶗山道教音樂。嶗山道樂,即嶗山道教音樂,是嶗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表達道教信仰、宣傳教理、教義的重要手段。凡是在道教活動中使用的音樂統稱為道教音樂,而平時人們說的道教音樂多指道教的科儀音樂。科儀音樂又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部分。聲樂部分主要指誦經音樂,就是將道教的經文配上曲調進行演唱,這是道樂的主體部分。
  • 無錫民間天籟——道教音樂,速來圍觀吧!
    在這樣的追問中,音樂,特別是深植於傳統文化、民間文化中的無錫道教音樂,進入了我們的視野。無錫道教音樂內容介紹無錫道教音樂發端於古代巫覡歌舞祭祀音樂,經千餘年發展,至明清時期錫派道樂日臻完善,成為吳地民間音樂的一個重要支脈。其音調以古樸典雅、兼具宗教韻味與江南絲竹傳統的風格為世人稱讚。
  • 優美悅耳的道教音樂
    道教音樂,又稱法事音樂、道場音樂,為道教法事活動中之所用。一般多用於道教齋醮儀式中,配合法師作祝神祈福、降妖驅魔、超度亡靈等法事活動。在道教儀式中它是不可缺少的內容,因其具有烘託渲染宗教氣氛、增強信仰者對神仙世界嚮往和對神仙的崇敬的作用。
  • 道教瑰寶——無錫道教音樂
    引言中國現有五大教派,其中有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是其中唯一一個本土宗教,大致可以分為上層丹鼎派和下等符籙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從祖天師張道陵創教至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傳承,我們所熟知的《道德經》,《周易》都是道教著作。
  • 道教音樂(法事音樂)之源考
    道教音樂,又稱法事音樂、道場音樂,為道教法事活動中之所用。一般多用於道教齋醮儀式中,配合法師作祝神祈福、降妖驅魔、超度亡靈等法事活動。在道教儀式中它是不可缺少的內容,因其具有烘託渲染宗教氣氛、增強信仰者對神仙世界嚮往和對神仙的崇敬的作用。道教音樂匯集道教各派之經韻、科儀、法事等傳承華夏文明,道教的法事活動是對古代巫覡祭神儀式的承襲和發展。
  • 「佛教、道教與民間宗教的儀式傳統」工作坊紀要
    此外,一些宗教儀式與民間習俗相融合,滲透到社會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並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入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有關中國傳統宗教(佛教、道教、民間宗教)的儀式研究,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一批十分優秀的中青年學者活躍在學術前沿,取得了不少的豐碩成果。
  • 重視宗教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劉梅珍 石勁松
    宗教音樂的產生伴隨著宗教產生和發展的始終,宗教音樂的歷史可以說與宗教一樣久遠。宗教音樂,是音樂大家族中的一朵奇葩。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各種宗教在中國長期共存,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宗教音樂。在我國,宗教音樂大多保存於宗教活動場所之中,經由一代代宗教界人士傳承下來,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青城山道教音樂
    道教音樂是道教齋醮法事中使用的音樂,它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青城山道教音樂,歷史悠久。《魏書·釋老志》記載:「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成,齋祠跪拜,各成法道。」可見當時已有道教自身的一套科儀。
  • 鞍山市千山佛道教音樂的千年唱念(圖)
    想來,千山佛道教音樂已經在鋼城腳下流淌了千餘年,如今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衝刺國遺。解讀它不禁讓人想起一位音樂大師對佛道教音樂的理解:一座寺院宇,一闋空靈天籟,一段緣起……音樂出自深山記者輾轉找到了鞍山市群眾藝術館退休幹部郭麗華。早在20年前,她已開始研究寺院音樂,並參與編著了《中國民族民間寺院音樂集成》(遼寧卷·鞍山分卷)。
  • 城陽區非遺:嶗山道教音樂
    凡是在道教活動中使用的音樂統稱為道教音樂,而平時人們說的道教音樂多指道教的科儀音樂。科儀音樂又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部分。聲樂部分主要指誦經音樂,就是將道教的經文配上曲調進行演唱,這是道樂的主體部分。單獨演奏器樂的場面很少,又是用於做法事的開頭、結尾或中間的「過門」部分,起到渲染氣氛、烘託情節和承上啟下的作用。道樂中的打擊樂器很突出,常常單獨演奏。
  • 《太和清音》:展示道教音樂魅力
    對於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古老的中華宗教音樂——道教音樂,大多數國人對它不甚了解。部分人可能聽說過聞名於世的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正是道教的音樂作品。如今,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受到高度重視的當下,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道教音樂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普通大眾也有了在劇場聞其玄妙的機會。
  • 《太和清音》展示道教音樂魅力
    對於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古老的中華宗教音樂——道教音樂,大多數國人對它不甚了解。部分人可能聽說過聞名於世的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正是道教的音樂作品。如今,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受到高度重視的當下,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道教音樂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普通大眾也有了在劇場聞其玄妙的機會。
  • 泰山道教音樂 「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
    泰山道教活動曾階段性暫停,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宗教活動。 於此同時,貫穿於道教齋醮科儀中的泰山道教音樂也開始再次於泰山的道觀廟宇中迴響。普遍認為,泰山道教音樂始於北魏,距今已有一千五百餘年歷史。道教音樂是道教進行祈福、祭拜神聖和超度亡靈等齋醮科儀時所使用的音樂和經韻。
  • 無錫道教音樂-暢通心扉的心靈享受
    無錫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教音樂,是中國宗教音樂之一。道教音樂是道教儀式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具有烘託、渲染宗教氣氛,增加儀式莊重感,增強信仰者對神仙世界的嚮往和對神仙的崇敬,從而得到心靈上的觸動,具有普化眾生、修身養性的作用。
  • 龍虎山正一天師道道教音樂
    龍虎山被視為道教最早的發祥地,道教正一派之祖庭,在道教宮觀中享有非凡地位。  龍虎山正一天師道音樂淵遠流長,它既屬於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一部分,又有其作為宗教形式而獨立存在和發展的特殊內容。正一天師道音樂的淵源,可追溯到三代殷周時的「巫祝」。《書?伊訓》:「敢有恆舞於宮,酣歌於室,時謂巫風」。又稱:「巫以歌舞事神」。可見三代之時就已經出現了一種儘管是原始的、卻非常優美的舞蹈及與之相配套的音樂。東漢安元年(公元142年)第一代天師感太上老君授《正一威盟》之道,創立道教,民間在「喝符水」、「念咒術」的法術中,就已經盛行以擊鼓、敲盆來烘託行法時的氣氛,這便是天師道音樂的原始狀態。
  • 西藏的傳統音樂--宮廷、民間、宗教、戲劇4類型
    一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由於西藏社會一直處於封閉狀態,其音樂也長時期停留於固有的傳統形式。從分類上看,音樂理論界一般把西藏的傳統音樂分為四種類型:即宮廷音樂、民間音樂、宗教音樂、戲劇音樂。此外還有一種三分法,就是將戲劇音樂歸類為民間音樂。
  • 道教音樂: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道教是紮根於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教,汲取了古代原始宗教與民俗的營養。道教興樂又因與宗教血肉相連,故其音樂形式獨樹一幟,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道教音樂是道教表達其宗教信仰、宣揚教理教義的一種藝術手段,也是修道者修身養性的重要行為方式。
  • 海上絲路與宗教音樂交流
    其中,音樂成為跨越國界、超越語言的文化交流媒介,而宗教音樂則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最初將古印度佛教音樂(梵唄)傳入中國的有兩位法師:一位是於東漢永平十年(67)從陸上絲綢之路來到洛陽的竺法蘭。二在唐代,隨著景教(基督宗教聶斯託利派)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基督宗教音樂也開始在中國傳播。元、明兩朝,基督宗教主要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