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道教音樂 「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

2020-12-18 騰訊網

本文作者 王輝

泰山一帶道教興盛,教派以全真教丘處機所創龍門派為主,道觀星羅棋布。據《道藏》(明)記載有大廟22處,《泰山志》(清)記載有道觀80餘處,現存具有代表性的道觀有岱廟、碧霞祠、王母池、玉皇廟等。泰山道教活動曾階段性暫停,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宗教活動。

於此同時,貫穿於道教齋醮科儀中的泰山道教音樂也開始再次於泰山的道觀廟宇中迴響。普遍認為,泰山道教音樂始於北魏,距今已有一千五百餘年歷史。道教音樂是道教進行祈福、祭拜神聖和超度亡靈等齋醮科儀時所使用的音樂和經韻。泰山道教音樂的發展傳承與泰山文化緊密相聯,據記載,除道教齋醮科儀外,泰山道教音樂還使用在多位帝王在泰山舉行的封禪祭祀大典中。

泰山道教音樂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泰山地區的道教經韻和器樂曲,由泰安市靈應宮和碧霞祠兩座道觀共同保護和傳承。2020年3月,碧霞祠和靈應宮在機構功能上合二為一成為「碧霞元君」的上下廟,碧霞祠稱為上廟,靈應宮稱為下廟,主持是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泰安市道教協會會長張誠達道長。

下廟靈應宮坐落在泰安市較為中心的區域,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後經不斷修繕和擴建保存至今,是泰安市道教協會所在地。靈應宮地處鬧市,緊臨靈山大街,距離泰山腳下不到五公裡,門前車水馬龍,便利的交通為道教音樂在城內的傳播和使用提供了有利條件。

與靈應宮遙相對望的是坐落在泰山頂上、遊人熙攘穿梭的上廟碧霞祠,碧霞祠始建於公元1009年,宮觀相連成群直入雲霄與天相接。碧霞祠的道長們每日朝迎晨夕暮送晚霞,借著「五嶽獨尊」泰山的人氣,將朝課暮頌的天籟之音通過遊客的口耳相傳、網絡自媒體的直播轉載,傳播到海內外的四面八方。靈應宮與碧霞祠,各自守著一方天地,擔負起向內傳布、向外推廣泰山道教音樂的歷史重任。

泰山靈應宮"偶遇"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安駕大典

泰山道教經樂團

泰山道教經樂團前身是泰山碧霞祠經師班。碧霞祠是國務院公布的21座全國重點道教宮觀之一,現有道士30餘人。每逢早晚課,來自國內外穿梭其中的遊客便駐足觀賞。碧霞祠的早晚課採用「十方韻」韻唱,曲牌和道詞來自道教科儀範本《玉音法事》,時長各60分鐘的早晚課在泰山頂上餘音繞梁。道長們使用懺鍾、法鈴、大木魚、小木魚、大鼓、小鼓、鐺子、鈸、鑔、引磬等法器為經韻伴奏。據歐陽孔武道長說,以前還有編磬,但後來失傳了。早晚課不僅是道長修行的功課,也是傳統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亮點。

靈應宮道教音樂團  巫宇軍攝

碧霞祠道教功課的一大特色是午課,每日鄰近中午11點時開始,時長60分鐘。據一位執事的道士介紹,碧霞祠是我國少數有午課的道觀之一,午課形式與早晚課大致相似。在碧霞祠,最大的盛會之一是農曆四月十八的碧霞元君聖誕。碧霞元君全稱為「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尊稱為「泰山聖母碧霞元君」,當地和周邊的人們又稱碧霞元君是「泰山老奶奶」或「泰山娘娘」。在碧霞元君聖誕日,碧霞祠、靈應宮和周邊地區的道長與信眾會舉行盛大的慶賀祝壽祈福法會。

據說,碧霞元君最具靈氣,如果在碧霞祠內向碧霞元君許了願,日後若得以實現,應在當年去還願。在碧霞元君壽辰日,法會隆重盛大,碧霞祠的道長和靈應宮的道長,以及周邊其他道觀的道長齊聚泰山山頂做祈福法會,法會儀式持續半天乃至一天,靈應宮道教樂團也會上山演奏道樂。

靈應宮內,早晚課也在同步進行。筆者採訪期間,恰逢靈應宮的道長們做晚課。夕陽漸落,餘暉滿天,鼓錘緩緩下落,鼓聲徐徐響起,由弱漸強、由慢漸快,錯落有致的鼓點將道長和香客引入晚課的氛圍。伴隨著低沉的鼓聲,道長們燃燭焚香,依次祭拜殿中神聖,有大殿正位的泰山碧霞元君、眼光奶奶、靈應菩薩,大殿兩旁的城隍神和土地神。祭拜完畢後,道長們揭開蓋在大磬、引磬、木魚、小鑔、鐺子等法器上陳舊的暗紅棉布,將常服更換為莊嚴華麗的法服,中間一位道長著黃色法服,兩邊的五位道長著紅色法服,當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唱經開始。在法器的節奏中,悠長婉轉的唱腔時隱時現,穿行於大殿的梁枋之間。

曾幾何時,興盛道教的泰山一帶均使用當地的「泰山韻」來進行經韻,如今「泰山韻」已失傳,取而代之的是我國道教經韻中較為通行的「十方韻」,據道長介紹,現在靈應宮道長們的經韻與北京白雲觀的經韻幾乎一樣。

2012年以前,保護和傳承泰山道教音樂器樂部分的主體是靈應宮道教音樂團,其前身是香梅藝術團。香梅藝術團系在泰安市成立的民間藝術表演團體,涵蓋領域範圍較廣,其中包括民族管弦樂團,在香梅藝術團民族管弦樂團演出活動逐漸減少後,樂團成員自發組織並構成了當今的靈應宮道教音樂團。

樂團鼎盛時期擁有50餘位民間音樂愛好者,他們曾經身為香梅藝術團的團員演奏過許多民族音樂的經典曲目。曾幾何時,這些退休在家、平均年齡60歲的非宗教人士被道教音樂平和的旋律、清雅的配器和飽滿的精氣神凝聚在一起,系統排練和演奏道教音樂並參加了許多道教文化活動演出。

靈隱宮晚課    巫宇軍攝

泰山道教音樂傳承人霍懷虛(霍德忠)道長介紹說:「在靈應宮內,我們有一間廂房專為樂團定期排練使用,雖然大家都是義務來演奏,但每位成員熱情度很高,技術上也比較熟練。通過演奏道樂,一方面可以讓人們體會道教音樂的韻味,一方面還豐富了團員的退休生活,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同時,我們樂團還時常到周邊地區如濟南市、泰安東平縣等地演出,讓更多人欣賞傳統的道教音樂曲目。」除了為大眾演奏外,靈應宮道教樂團堅守為道教服務的核心功能,曾在道教重大節日和重大傳統節日時到泰山頂上的碧霞祠演出。

當時,受道觀道士人數較少、學習樂譜難度較大、練習樂器時間成本較高等因素的影響,道教音樂的器樂部分與經韻部分往往分開,於是出現了以能演奏樂器但非宗教人士為主體的器樂道教樂團和以道士為主體為法會服務的「唱經團」。2012年後,隨著泰安市道教協會和宮觀道長們對泰山道教音樂的不斷重視,開始全面著力培養道士系統的學習器樂演奏,並於2014年成立了「泰山道教經樂團」,由張誠達道長擔任團長。泰山道教經樂團將器樂部分和經韻部分融為一體,全部由道長進行韻唱、演奏和儀式,承擔起保護和傳承泰山道教音樂的重任。

泰山道教經樂團所傳承的道教音樂器樂曲既有歷史傳承的傳統曲牌,也有現代作曲家為道教專門創作的樂曲。其中,傳統曲牌來自距離靈應宮僅有1.5公裡岱廟藏的道教音樂曲譜《玉音仙範》,以俗字譜記譜傳承。俗字譜是我國特有的、以漢字變體或偏旁記錄音高並在宋、元、明、清時期廣泛流傳和使用的傳統曲譜之一。

據了解,在泰安市岱廟中珍藏著數十套百餘首道教音樂的俗字譜,如今樂團所能熟練演奏的傳統曲牌,即是挑選了其中的樂譜翻譯而來。演奏道教音樂所用的樂器,歷史上以笙、管子、笛子、雲鑼為主,配以法器,一般被稱為「笙管樂」,如今則採用了更為豐富的民族管弦樂團形式,樂器包括二胡、笛子、笙、琵琶、揚琴、中阮、雲鑼、木魚、碰鈴、大鼓等,擴展了音樂的表現力,塑造了具有當代音響色彩又不失傳統韻味的道教音樂。歷史上,泰山道教音樂器樂曲主要應用在接駕皇帝前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和舉行道教法會時為道士經韻伴奏。今天,泰山道教經樂團器樂曲演奏一方面用於為道士經韻伴奏,另一方面也作為盛大法會儀式的必要環節穿插其中。

王法通道長吹笛   巫宇軍攝

山道教音樂的史官——《玉音仙範》

《玉音仙範》是泰山道教音樂的傳世曲譜,共有18冊,均是以俗字譜形式記譜的手抄本,自最早的清同治六年(1867年)抄本到最晚的1936年抄本,時間跨越了69年。對於傳統音樂而言,只有先產生了「流行」的曲子,才能產生為了讓曲子更「流行」的譜子。當時擅長音樂的道長們通過對目錄的書寫、對曲牌的記載、對記譜方式的選定,將所能演奏、演唱的曲牌完整記錄下來並不知不覺地留下了時代的印記。

《玉音仙範》不僅是一部曲集,更是泰山道教音樂歷史形象的文字記錄。其中的「大管子卷」「小管子卷」「雲鑼卷」等每冊的題目,向我們展示了泰山道教樂隊的傳統形式——與京津冀魯豫等地區歷史悠久、分布廣泛的「笙管樂」編制如出一轍;《玉音仙範》中所記載的《清江引》《大月兒高》《三義節》等一百餘首曲牌則又暗示我們,泰山道教音樂並非僅僅來自和表現道教內容,而是山歌小調、民間吹打、戲曲曲牌等多種音樂形式的融合。今天,雖然傳統形式的泰山道教樂隊不復存在,但我們依然能根據《玉音仙範》的記載勾勒出他們奏樂時的輪廓,這是傳世曲譜的歷史價值的具體體現。

《步虛韻》簡譜

霍懷虛道長介紹,《玉音仙範》屬於國家二級文物,一開始被收藏於岱廟中,現在則在泰安市博物館保藏,極少允許他人翻閱。儘管如此,自80年代至今,還是有個別學者為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被更多專業人士和愛好者了解到,為了發揮它的價值,通過協調溝通取得了翻閱的權限,詳實且系統的對其進行了研究。何昌林的論文《宋代俗字譜譜式的再次發現——泰山岱廟樂譜》(1983)、須旅的著作《玉音仙範——泰山岱廟藏譜翻譯》(2011)、逯鳳華的論文《泰山岱廟藏譜譜本研究》(2013),均是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其內容並得以一窺《玉音仙範》部分原文的文章和書籍。

目前,雖然泰山道教經樂團的道長們不認識《玉音仙範》中的俗字譜,但所演奏的部分傳統曲牌卻是來自其中,據霍懷虛道長稱,「這是80年代音樂專家採訪會唱俗字譜的道長後,通過研究對比後翻譯成簡譜的,有72首之多。」

泰山道教音樂的交響——《玉音法事》

在碧霞祠,歐陽孔武道長則提到了另一本曲譜——《玉音法事》。《玉音法事》被譽為我國最早的道教音樂曲譜集,成書於宋代,是道教齋醮科儀時讚頌韻唱的範本。《玉音法事》分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和中卷記載了道詞和曲譜,下卷詳細記載了齋醮科儀法事和道詞。《玉音法事》在音樂意義上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書中所使用的樂譜——聲曲折——是比《玉音仙範》中所使用的俗字譜歷史更為久遠的、稀有的樂譜。聲曲折,是依據曲調的高低上下而繪製的線形樂譜。

音樂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先生說,「聲曲折,是一種較為原始的、直觀的、不甚精確的示意圖。」這三個形容詞概括的說明了聲曲折作為曲譜的歷史性和功能性,即悠久但原始、直觀但粗略。聲曲折的出現與我國傳統音樂的傳承方式——口傳心授是密不可分的。口傳心授,即口頭傳授、心內領悟,明代解縉曾說「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口傳心授作為師父傳授徒弟技藝的重要方式方法,在錄音、錄像等科技手段發達的今天,依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道詞下方的聲曲折便起到了通過口傳心授學習韻唱後非常形象直觀的提示作用。

碧霞祠的道長所唱經韻來自《玉音法事》。作為範本,它發揮著指導作用,同時,因為它是範本,所以本不具有泰山道教音樂的地域特色,但受泰山道教音樂歷史傳統的影響,也與我國其他道觀所唱經韻不完全相同。《玉音法事》與《玉音仙範》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融並濟構成了泰山道教音樂的主要內容。

道教文化的展示窗口——泰山道教文化館

2016年1月份,泰山道教文化館正式開館,以「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挖掘、整理、展示、弘揚泰山道教文化為核心,為廣大道學文化信眾提供公益服務」為主旨。館內共設有九個主題展覽,包括「道脈傳承」「泰山神祇」「道教儀範」等,其中展示泰山道教音樂的展覽以「玉音仙範」命名。泰山道教文化館侯清川館長告訴我們,「『玉音仙範』展覽系統介紹了泰山道教音樂的歷史發展脈絡,展覽展示了本地道樂所用的樂器、法器和曲譜等實物,為人們深入了解和研究泰山道教音樂提供了窗口」。

正如張誠達會長所說「恢復原汁原味的全真法脈,嚴格按照傳統方式尊禮進行法事活動」。近年來,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泰山道教音樂,泰安市道教協會不僅在道教盛大法會時組織策劃法事活動,積極培養青年道眾學習道教音樂,全面恢復泰山道教音樂的盛景,還同時上線了官方網站進行專題介紹,為熱愛泰山道教音樂文化的人們打開了方便之門。

相關焦點

  • 道教名山:泰山、衡山、華山
    泰山 泰山又名岱宗、岱山,為五嶽之首,東嶽。位於山東的中部,橫亙濟南、長清、歷城、泰安等縣市,方圓400多平方千米。道教譽其為「群山之祖,五嶽之宗」。泰山還一位著名的鎮妖闢邪之神棗石敢當。據說石敢當是一位姓石的勇士,因生前英勇無畏,所當無故,死後成神。舊時人們往往在大門前、街衢巷口、橋梁通道、要衝等地,立一自然石或石碑、石柱,銘刻或書寫「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字樣,用以鎮妖避邪。 道教稱泰山為第二小洞天,古代帝王多以泰山封禪為大典。
  • 泰安市人民政府 宗教價值 泰山石刻與道教研究
    泰山是一座道教名山,泰山道教的歷史深深地印在了泰山石刻之中。 1.得非秦始皇東遊求諸海上者邪?俗又謂八百伏先生,競莫詳厥由。……唐人有碑識其事。碑漫漶殘裂,可辨者間數字爾,讀者每以為恨…… 由此碑記來看,仙人堂最晚建於唐代,只是由於碑已「漫漶殘裂」,無法辨讀碑文。已無從得知當時的具體狀況了。
  • 城陽區非遺「雲」展廊——嶗山道教音樂
    今天我們介紹的是嶗山道教音樂。嶗山道樂,即嶗山道教音樂,是嶗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表達道教信仰、宣傳教理、教義的重要手段。凡是在道教活動中使用的音樂統稱為道教音樂,而平時人們說的道教音樂多指道教的科儀音樂。科儀音樂又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部分。聲樂部分主要指誦經音樂,就是將道教的經文配上曲調進行演唱,這是道樂的主體部分。
  • 青城山道教音樂
    道教音樂是道教齋醮法事中使用的音樂,它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青城山道教音樂,歷史悠久。《魏書·釋老志》記載:「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成,齋祠跪拜,各成法道。」可見當時已有道教自身的一套科儀。
  • 環縣道教音樂,隱跡於民間的宗教音樂奇葩
    環縣道教音樂,隱跡於民間的宗教音樂奇葩 2020-10-11 2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廟,陡峭險絕,風光秀美,為何不在泰山頂峰?
    其中在泰山玉皇頂西南方向的傲來峰扇子崖下有一廟宇,名曰「元始天尊廟」,供祀著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這兒地處泰山6大景區之「曠」區,地勢崢嶸,陡峭險絕,廟宇巍峨,縹緲似仙境!殿正中後側的神臺上供奉著道教最高精神領袖,也是最高神原始天尊。東側是哼將等9位陪神,西側是哈將等9位陪神。殿內幽靜雅致,莊嚴肅穆。這兒歷來香火旺盛,嫋嫋青煙,芬芳馥鬱,瀰漫大殿的角角落落。
  • 忻州古城泰山廟道教傳統文化開光慶典祈福大法會通知
    特定於2020年8月12日(農曆六月二十三)至8月14日(農曆六月二十五)歷時三天,在忻州古城隆重舉行泰山廟道教傳統文化開光慶典祈福大法會9:00 出巡:開道鑼,香盤、開道旗、江蘇經團、幡、遼寧經團、鑾駕、泰山廟經團、提燈、提爐、聖駕、傘、扇。
  • 蘇州非遺玄妙觀道教音樂
    以玄妙觀齋醮音樂為代表的蘇州道教音樂,歷史可追溯至西晉,屬於正一派。它繼承了古代「巫以歌舞降神,祝以言辭禱神」的傳統,吸取了帝王廟堂儀典音樂、祀禮音樂等成分,還受到堂名音樂、江南絲竹、崑曲、吳歌等吳地文化的薰陶。
  • 澳門道教協會來瓊參訪交流道教科儀音樂與道教文化
    中新網海南定安12月22日電 (記者 洪堅鵬)22日,澳門道教協會、澳門道樂團在會長吳炳志的帶領下,來到南宗道教宗壇所在地——海南定安文筆峰盤古文化旅遊區參訪,交流道教科儀音樂與道教文化。  當天,來自澳門道樂團的團員們,以二胡、琵琶、揚琴、中阮、大提琴等中西樂器相結合,獻奏了多首澳門道教科儀音樂。
  • 泰山國際登山節簡介 泰山登山節的主要內容
    泰山是五嶽之首,自古以來就享有著極高的殊榮,更是東方華夏文化的象徵,古代歷任皇帝都會有祭山的傳統,而到了如今,每年九月舉辦的泰山登山節又成了當地盛大的節日,那麼泰山國際登山節是如何產生,又有那些發展歷程呢?登山節簡介  泰山國際登山節每年的9月6日舉辦。
  • 道教中五嶽大帝,分別是哪幾位?其中有泰山府君東嶽大帝
    東嶽大帝(東嶽天齊大生仁聖帝)東嶽大帝又稱泰山神,泰山府君。在中國道教和民間信仰中東嶽大帝主管世間一切生物(植物、動物和人) 出生大權的。泰山神作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與人間溝通的神聖使者,是歷代帝王受命於天,治理天下的保護神,成為民間宗教信仰之一。
  • 河南一「知名」道教山脈,海拔比泰山高669米,距鄭州1小時車程
    河南一「知名」道教山脈,海拔比泰山高669米,距鄭州1小時車程河南省,想來不用多說,各位應該都對它有過一些了解。河南地域遼闊,境內有著很多的景點,其中又屬山川遠近聞名。河南省內有著很多道教的山脈,其中一座山脈它的海拔,甚至要比泰山高出669米,是一處「知名」的道教山脈。
  • 泰山千年道觀碧霞祠取消抽籤看相贏遊客「點讚」
    新華社濟南10月2日電(記者 王志)「十一」黃金周,「五嶽獨尊」的泰山自然是全國熱門的旅遊景區。很多遊客來到位於泰山之巔的千年道觀碧霞祠,驚喜地發現這裡沒有抽籤、算命、看相等商業化亂象,取而代之的是傳統誦經等原汁原味的道教文化活動,遊客在靜心參觀中體驗到休閒旅遊的本質。
  • 泰山西湖:音樂噴泉惹人醉
    泰山西湖:音樂噴泉惹人醉拍攝時間:2020年7月23日拍攝地點:山東泰安陡八河公園組圖說明:當天下午,泰山腳下的陡八河公園裡,西湖音樂噴泉開放。噴泉在音樂的伴奏下時而緩緩起舞,時而高亢猛進,高大的水柱直衝藍天,臥波彩虹從水面升起,形成一幅美麗動人的山水畫。
  • 泰山腳下,道教聖地,山清水秀,茶香嫋嫋,只等有緣的你!
    這裡,山水相映成趣,有自泰山山脈流下的兩股泉水,四季泉水不斷,匯流成河,可垂釣休閒。這裡交通便利,距離京福高速靈巖出口和泰安西出口各約8公裡,距泰安高鐵站6公裡,距泰安市區3公裡,距泰山桃花峪風景區5分鐘車程。
  • 道教神仙之泰山女神碧霞元君
    所以泰山在炎黃子孫的心目中始終佔有神聖而重要的位置。泰山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因為儒釋道三教合流,所以泰山之上神祇種類齊全。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女神要數泰山娘娘碧霞元君。顧頡剛先生將其譽之為「北方地區的女皇」。關於泰山娘娘有一個很有趣的傳說。傳說姜子牙輔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後,天下統一。
  • 泰山景區規劃建設大津鄉片區 建天井水庫
    記者 邵藝謀   12日,記者從泰山管委了解到,作為2012年12項重點建設項目,景區計劃修建9.5公裡長的環泰山路,打造全新的泰山東部文化旅遊新片區。
  • 道教音樂,表達了進行法事的人們虔誠的願望與祈求
    道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歷史的變遷教科儀音樂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江南道教音樂和全國道教音樂一樣,基本分兩路,一路為全真派,路為正一派。道教儀典的宗旨在於祭告神靈、消災祈福、鍊度亡魂、修道積德、濟物救世。其用途可分為陽事和陰事,即為現世的眾生和為死去的亡靈。
  • 壽鹿山道教音樂,處處洋溢著原生態的韻味
    壽鹿山是我國西部較早期的道教活動勝地,歷代修寺建廟,香火不斷,道樂高奏,歷代薪火相傳,承襲綿延,各觀道樂留存曲目豐富、地域特色鮮明的經卷存量有數百本之多,且有大量早清時期線裝木刻版本,使白銀市成為道教音樂蘊藏豐富的地區之一。現今道教音樂班社主要活躍在景泰縣壽鹿山周邊地區。
  • 皇帝為何要在泰山進行封禪大典?而不是去珠穆朗瑪峰封禪?
    自《 史記·封禪書 》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南宋馬端臨更直斥「七十二家」封禪之說是「陋儒之見」,「詩書所不載,非事實」。而恰恰是司馬遷在《 封禪書 》開篇就寫得明明白白,封禪大典「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厥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