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五嶽大帝,分別是哪幾位?其中有泰山府君東嶽大帝

2020-12-11 玄都玉京七寶玄臺

五嶽大帝是古代中國道教信仰中的五位尊神,分別指東嶽大帝、南嶽大帝、西嶽大帝、北嶽大帝、中嶽大帝。這五位神仙也是古老的中國民間信仰。其信仰源於中國古代的山川崇拜,古人認為山清水秀,雲纏霧繞,地大物博,高峻雄偉,神秘莫測,令人敬佩。於是人們祀之為神,頂禮膜拜。

五嶽大帝是指東嶽大帝、南嶽大帝、西嶽大帝、北嶽大帝、中嶽大帝。

歷史記載

《禮記·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山川有能潤於百裡者,天子秩而祭之。」然對五嶽的祭祀,殷周以來便有之。《周禮·春宮·大宗伯》「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嶽,以狸沈祭山林川澤。」

五嶽殿

《禮記·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從漢代開始,對五嶽的祭祀開始形成制度,據《漢書·郊祀志下》稱,漢宣帝神爵(前61—前57年)元年(前61年),自是五嶽、四瀆皆有常禮。然五嶽在人們心目中真正形成觀念卻在漢武帝前後,那時人們認為五嶽有通天地、興風雨、主萬物生長的功能,從此廟祀五嶽的制度歷代沿襲,形成祀典。

《重修緯書集成》卷三《禮含文嘉》天子祭天地宗廟六宗五嶽,得其宜,則五穀豐,雷雨時至,四夷貢物。

《風俗通義·山澤》稱東嶽泰山尊曰岱宗,岱者,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雲融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其唯泰山乎!故為五嶽之長。王者受命易姓,改制應天,功成封禪,以告天地。……岱宗廟在博縣西北三十裡,山虞長守之。十月日合凍,臘月日涸凍,正月日解凍,皆太守自侍祠,若有穢疾,代行事。南嶽衡山「一名霍山,霍者,萬物盛長,垂枝布葉,霍然而大。廟在廬江,滿縣」。西嶽華山「華者,華也,萬物滋熟變華於西方也。……廟在弘衣華陰縣」。北嶽恆山恆者,常也,萬物伏藏於北方有常也。廟在中山上曲陽縣。中嶽嵩山名曰嵩,嵩者,高也,廟在潁川陽城縣。

以後隨著神仙信仰的發展和深入,道教創立後,將五嶽視為洞天福地,如東嶽名為蓬玄太空洞天,南嶽名為朱陵太虛洞天,西嶽名為太極總仙洞天,北嶽名為太乙總玄洞天,中嶽名為上聖司真洞天,每山都有神仙居住。後來人們又將五嶽與五行、五方、五色、五帝相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信仰體系。這種觀念認為東方屬木,其色青,南方屬火,其色赤,西方屬金,其色白,北方屬水,其色黑,中央屬土,其色黃。

東晉葛洪《枕中書》則以太昊氏為青帝,治岱宗山,祝融氏為赤帝,治衡霍山,金天氏為白帝,治華陰山,顓頊氏為黑帝,治太恆山,軒轅氏為黃帝,治嵩高山。

地位

五嶽之神在唐代被封為王,唐武后垂拱(685-689年)四年(688年)封中嶽為中天王。

唐玄宗先天中(712-713年)封西嶽為金天王。

開元(713-742年)十三年(725年)封東嶽為天齊王。

天寶(742-756年)五年(746年)封南嶽為司天王,北嶽為安天王。及至宋代,在加封王的基礎上又封為帝,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元年(1008年)十月十五日詔泰山天齊王,加號仁聖天齊王,四年(1011年)二月廿一加號西嶽為順聖金天王,廿六日詔加中天王為崇聖中天王,五月加中嶽曰中天崇聖帝,西嶽曰金天順聖帝,北嶽曰安天元聖帝。又加封五嶽後號:東曰淑明後,南曰景明後,西曰肅明後,北曰靖明後,中曰正明後。

五嶽殿

元至元(1264-1295年)二十八年(1291年)春二月,元世祖加封東嶽為天齊大生仁聖帝,南嶽為司天大化昭聖帝,西嶽為金天大利順聖帝,北嶽為安王大貞玄聖帝,中嶽為中天大寧崇聖帝。

然明太祖洪武(1368-1399年)年間不顧前代帝王定製,詔改神號,稱五嶽為:東嶽泰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中嶽嵩山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北嶽恆山之神。

但五嶽大帝的信仰已深入中國民間,所以中國民間仍稱五嶽之神為五嶽大帝。

五嶽大帝總誥

志心皈命禮

萬山宗主,九土威神。青黃赤白黑各轄其天,東西南北中胥從其地。大生廣生含生,群賴其匡庇。神應感應類應,罔越其張馳。七九五三氣統歸於一元之中。億百千萬官總隸乎五嶽之掌。封禪久沿於累代,管轄本冊於玉清。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五嶽名山大帝,威靈烜赫天尊。

東嶽大帝(東嶽天齊大生仁聖帝)

東嶽大帝又稱泰山神,泰山府君。在中國道教和民間信仰中東嶽大帝主管世間一切生物(植物、動物和人) 出生大權的。泰山神作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與人間溝通的神聖使者,是歷代帝王受命於天,治理天下的保護神,成為民間宗教信仰之一。

中國最古老的陰陽五行學說中,泰山位居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也是萬物發祥之地,因此泰山神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職能,並由此延伸出幾項具體職能:新舊相代,固國安民;延年益壽,長命成仙;福祿官職,貴賤高下;生死之期,鬼魂之統。

歷代帝王對泰山神尊崇有加,唐代封為「天齊王」,宋代晉為「仁聖天齊王」、「天齊仁聖帝」,元代加封為「天齊大生仁聖帝」,明代又恢復為東嶽泰山神。每年的農曆三月廿八是東嶽泰山神的生日,全國各地的善男信女來此焚香祭拜,以示慶賀。

東嶽泰山居五嶽之首,《月令廣義·圖說·五嶽真形圖》說:泰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為五嶽祖,主掌人間生死貴賤修短。《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說: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可見秦漢以前,古人認為泰山峻極於天,是人神相通的地方,所以帝王登極,都必須到泰山封禪祭告天帝以保佑政權昌隆長久,尊泰山之神為東嶽大帝。

東嶽泰山為五嶽之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說;「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秦漢之前,古人認為泰山為「峻極之地」,是人與天相通的神地所在,對之特別崇拜畏敬,謂泰山之神即東嶽大帝。

東嶽大帝

東嶽大帝是我國民眾普遍信奉的神通廣大的一位尊神,神之來歷據東方朔撰《神異經》所言:盤古終世之時,其子名赫天氏。時有三皇代出,赫天乃人居一山,於此時代代相傳,故其山後即名岱宗泰山。赫天有子前勃氏,骨勃子玄莫氏生二子,長名金輪王,次子少海氏。少海氏妻彌輪仙女。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入腹,覺而有娠。生二子,長回金蟬氏,後稱東華帝君;次子金虹氏。後稱東嶽帝君。

金虹氏積德之初,因在長白山中佑民有功,伏費氏時即被封為太歲,掌天仙六籍,遂以歲為姓,以崇為名,先被尊稱為太華真人,彌輪夫人乃水一天尊之女。據說神農時,泰山神被賜天符都官,名號府君,後至堯、舜、禹、場周秦漢魏之世,也一直都在天都府君之位。

來歷

對於東嶽大帝的來歷,有多種說法,如漢代《重修緯書集成·龍魚河圖》曰:東方泰山神,姓圓名常龍。晉張華《博物志》稱泰山神有女,嫁為西海之婦。《魏書·段承根傳》則稱泰山神之子與段暉同學。道教創立後,亦十分尊崇泰山神,並對其神歷作了詳細的概括。如東方朔《神異經》稱:盤古終世之時,其子名赫天氏。時有三皇代出,赫天氏乃入居一山,於此時代代相傳,故其山後即名岱宗泰山。赫天氏有子胥勃氏,胥勃氏子玄英氏生二子,長名金輪王,次子少海氏。少海氏妻彌輪仙女。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入腹,覺而有娠。生二子,長曰金蟬氏,後稱東畢帝君,次子金虹氏,後稱東嶽帝君。

地位

又《三教搜神大全·東嶽傳》稱,東嶽帝君金虹氏曾有功在長白山中,至伏羲氏時封為太歲,掌天仙六籍。遂以歲為姓,以崇為名,被尊為太華真人。其太歲者,乃五代之前無上天尊所都之地。可見東嶽大帝當時在道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民間祭祀

中國民間祭祀泰山神,認為泰山是人死後靈魂的歸宿地,泰山神則是陰間鬼魂的最高主宰。

漢代《孝經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孫,主召人魂。

《後漢書·烏桓傳》其惜謂人死,則神遊赤山,如中國人死者魂歸岱山。

《方技傳》亦曰:許峻自雲,嘗篤病,三年不愈,乃謁泰山請命。

《三國志·管輅傳》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

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云:常恐遊出宗,不復見故人。應璩百亦有一云:年命在桑榆,東嶽與我期。

又《古樂府》詩云:齊度遊四方,各系泰山。人間樂未央,忽然歸東嶽。

《三教搜神大全》說得更為明白,稱漢明帝時,封泰山神為泰山元帥,掌人間居民貴賤高下之分,祿科長短之事,十八地獄六案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

故《岱史》引道經曰:五嶽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屬。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職、生死、貴賤等事。

又《風俗通義·正失》稱:惜說岱宗上有金篋玉策,能知人壽命修短。

《五嶽記》則稱:東嶽泰山神天齊王,領仙官仙女九萬人。上述泰山神治鬼的說法,出現的時間較早。

據《日知錄》卷三十稱:考泰山之故,仙論起於周末,鬼論起於漢末。

《左氏》、《國語》未有封禪之文,是三代以上無仙論也。

《博物志》所云泰山一曰天孫,知生命之長短者,其見於史者,則《後漢書》許峻自雲嘗篤病,三年不愈,乃謁泰山請命。

《烏桓傳》死者神靈歸赤山,赤山在遼東西北數千裡,如中國人死者魂神歸泰山也。

神職和鬼職的統一

然則鬼論之興其在東京之世乎?這種論述是有一定事實依據的。然這種只論鬼職不論神職,或只論神職不論鬼職的觀點,似乎不能統一,於是《茶室香叢鈔》引《封禪書》的內窖,將神泰山神的神職與鬼職統一在一起,文稱:泰山有天主地主之祠,其義即緣封禪而起。王者於此報天,故有天主祠,王者於此報地,故有地主祠。死者魂歸泰山,即歸於地主耳。從此泰山神有了雙重的神職。

道教在尊奉泰山神東嶽大帝。如《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曰: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宗伯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歸泰山受罪考焉。

泰山君服青袍,戴蒼碧七稱之冠,佩通陽太明之印,乘青龍,從群官來迎子。在泰山神被晉升為帝後,道教亦賦予其更高的神力,《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經》稱東嶽大生天齊仁元聖帝:氣應青陽,位尊震位,獨居中界,統攝萬靈。掌人間善惡之權,司陰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嶽,懲奸罰惡,靈死注生,化形四嶽四天聖帝,撫育六合萬物群生。從而使東嶽泰山神從掌管陰魂的陰王—躍而為掌人間善惡注生錄死的大帝。

封禪祭祀

在中國歷史上,從秦始皇到清乾隆皇帝,歷代均曾到泰山進行過封禪祭祀活動。

所謂封禪,據《史記正義》云: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神道屬天,王者即封泰山以報天,則泰山有神道矣。鬼道屬地,王者既禪泰山下小山,如云云、亭亭、梁父、蒿裡諸山以報地,則云云、亭亭、梁父、蒿裡諸山有鬼道矣。簡單地說就是在接近天的泰山極頂聚土築圓壇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於天,同時到泰山前的社首、梁父、云云、亭亭等小山上積土築方壇祭后土皇地祗,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之情。即表: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之意。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帝王登封泰山,是天下太平國家興旺的標誌。

《岱史·歷代儒臣封禪論》曰:封禪者,王者開務之大禮也。因此,封禪被帝王視為國家曠世盛典。秦始皇統—六國後,於公元前219年就曾親自率領群臣祭泰山、梁父,行封禪禮。

秉始皇逝世後,秉二世胡亥於公元前209年仿效其父再封泰山,據《史記·封禪書》記載,秦二世東巡歷泰山禮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書旁,以彰始皇之功德。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先祭華山、嵩山,又東巡,夏四月封泰山。此後漢武帝又多次封禪泰山,對後世帝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東漢光武帝、章帝、安帝均曾柴告岱宗。

隋文帝雖沒有封禪泰山,但東巡時曾因祭泰山。

唐朝時雖只有高宗和玄宗二位帝王封禪泰山,但封泰山神為王的帝王卻不少,如武后垂拱(685-689年)二年(686年)七月初一封東嶽為神嶽中天王,萬歲通天(696-697年)元年(696年)四月初一又尊封為天齊君,唐開元(713-742年)十三年(725年)加封為天齊王。

然對泰山封禪超歷史規漠還是宋真宗,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7年)元年(1008年)十月十五日,稱天書降於泰山,對泰山進行封禪,時迎接天書的儀仗就有1600多人,儀式中詔封泰山神為東嶽天齊仁聖王。祥符四年(1011年)又加封為東嶽天齊仁聖帝。

東嶽廟

東嶽雖然只是泰山之神,但自於歷代帝王的推崇,全國各地禮敬東嶽亦蔚然成風。全國各地建有許多東嶽廟,如山東泰山腳下泰安市的岱廟,北京朝陽門外的東嶽廟等。相傳日曆三月廿八日為東嶽大帝的誕辰,各地廟觀都要舉行盛大慶典,祝禱括動十分隆重,香火異常旺盛,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如明日汝成《熙朝樂事》載:三月二十八日,俗傳為東嶽齊天聖帝生辰,杭州行宮凡五處,而在吳山上者最盛。士女答賽拈香,或奠獻花果,或誦經上壽,或枷鎖伏罪。鐘鼓法音,嘈振竟日。足見東嶽大帝在中國民間的香火之盛。

東嶽上殿太子炳靈公

東嶽還有炳靈公,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二引《玉堂鬧話》稱炳靈公為東嶽大帝的三兒子,唐以前為惡人形象,騎從華麗,儼若侯王,魯人畏敬,過於天齊。《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載:後唐長興(930-934年)中,明宗皇帝不豫,泰山僧進藥,小康,應僧之請,封泰山郎為威雄將軍。《事物紀原》卷七則稱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十月十五詔封為炳靈公。《鑄鼎餘聞》卷一曰:道書雲五月十二日為炳靈公誕辰。併案曰:後來吳地有以炳靈公為火神祖者。四川大足舒成巖有宋代的道教造像數龕,其中就供奉有東嶽大帝,淑明皇后和炳靈太子的神像,鐫刻十分精美。

東嶽大帝寶誥

志心皈命禮。赫赫玄英之祖,金輪少海之宗。彌仙母夢日光生,紫府聖人東華弟。昔建功於長白,始受封於羲皇。初號泰華真人,漢明泰山元帥。唐會崇恩聖帝,聖朝敕字上主。位鎮坤維,功參乾造。仁以德仁,回陽手於掌上。聖心益聖,麗日月於天中。五嶽稱讚於東方,三界獨尊於中界。仰奉行於大道,俯糾察於陰司。掌人間善惡之權,字天下死生之柄。懲奸惡而獄分三十六署,司吉兇而案判七十二曹,行善者注生天堂,沉迷者尋聲救度。示慈尊垂慈之相,開眾生生化之門。福與天齊,功高無量,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中界至尊、東嶽聖帝、慈光救苦威權自在天尊。

南嶽大帝(南嶽司天昭聖帝)

南嶽大帝又稱南嶽聖帝,全稱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是中國民間重要的信仰之一。南嶽衡山為五嶽之一,而南嶽大帝為古代中國道教和民間信仰的尊神。如今,在衡山景區有兩座標誌性的南嶽大帝像,一座位於祝融峰頂的老殿,一座位于衡山腳下的南嶽大廟。

南嶽衡山為五嶽之一,《史記·封禪書》稱漢武帝元封(前110—104年)五年(前106年)登禮潛之天柱山,號曰南嶽。這個南嶽並不是今天湖南南嶽衡山,而是指今天的安徽霍山,當時也稱潛山、衡山,在唐以前被列入五嶽。唐以後改安徽南嶽霍山為湖南南嶽衡山,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三引《衡嶽志》曰:唐太宗貞觀(627-650年)中定祀南嶽衡山于衡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南嶽衡州衡山縣是也。衡州即今天的湖南衡陽市,衡山縣即今之衡山縣。

來歷

對於南嶽大帝的來歷,諸書記載不一。《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載:南方衡山君神,姓丹名靈峙。南方霍山將軍,姓朱名丹。一雲衡山君爛洋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引東方朔《神異經》云:南嶽神姓崇,諱。《歷代神仙通鑑》則認為伯益即南嶽後身,為慶華注生真君,真君崇覃(金蟬長子)。

史籍記載

《歷代神仙通鑑》卷四:「(元始日)伯益即南嶽後身,為慶華注生真君,主於世界分野之地,兼督鱗甲水族變化等事。」又云:「伯益乃南嶽之後身,伯益相傳是禹時人,曾佑禹治水,有功,(禹)以天下接伯益,伯益辭而隱居。」

《雲及七籤》描述南嶽大帝的形象是:「服朱光之飽,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龍,領神仙七萬七百人。霍山為其儲君,青城山為其丈人,廬山為其使者。其所服之袍、所乘之龍為赤色,這是因為,與南相對的顏色,正是赤色。」

唐玄宗時,封南嶽大帝為「司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五月二十五日,追尊號曰:「司天昭聖帝」,以景明皇后配祀。

《癸辛雜識》記載:「衡嶽之廟,四門皆有會郎神,唯北門主兵。朝廷每有兵事,則前期差官致祭。」

沈作帶《寓簡》亦云:「衡山南嶽廟,國家每大出兵,則遣使祭告。舊時全國名地建有南嶽廟。」

南嶽衡山為五嶽之一。《史記·封禪書》稱漢武帝元封(前110—104年)五年(前106年)登禮潛之天柱山,號曰南嶽。這個南嶽並不是今天湖南南嶽衡山,而是指今天的安徽天柱山,當時也稱潛山、衡山,在隋以前被列入五嶽。隋以後改安徽南嶽天柱山為湖南南嶽衡山,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三引《衡嶽志》曰:「唐太宗貞觀(627-650年)中定祀南嶽衡山于衡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南嶽衡州衡山縣是也。」衡州即今天的湖南衡陽市,衡山縣即今之衡山縣。

神職

至於南嶽大帝的神職,《歷代神仙通鑑》卷四認為其主於世界分野之地,兼督鱗甲水族變化等事。又稱:伯益乃南嶽之後身,伯益相傳是禹時人,曾佑禹治水,有功,(禹)以天下授伯益,伯益辭而隱居。至今在南嶽衡山仍有當年大禹治水的禹王石。

南嶽帝和宗教

道教沿襲這種信仰,據道經《太仙求仙定錄尺素真訣玉文》《上情眾經諸真聖秘》等道經記載:南嶽君諱祝昌,南嶽衡山君,姓諱洋光,頭建八朗寶光玉冠,衣赤錦飛裙,披神光緋文之表,帶封靈制魔之章,乘赤霞飛輪,從南嶽仙官十二人。《雲笈七羲》卷七亦曰:南嶽衡山君,領仙七萬七百人,服朱光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青龍。並稱霍山為其儲君,青城山為其丈人,廬山為其使者,其所服之袍、所乘之龍皆為赤色,這是因為,五行之中,南方色赤。

地位

唐玄宗時,封南嶽大帝為司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五月廿五日,追尊號曰:司天昭聖帝,與景明皇后配祀。

南嶽大廟

另據《癸辛雜識》記載:衡嶽之廟,四門皆有會郎神,唯北門主兵。朝廷每有兵事,則前期差官致祭。沈作哲《寓簡》亦曰:衡山南嶽廟,國家每大出兵,則遣使祭告。舊時全國各地均建有南嶽廟,以湖南衡山南嶽大廟最為著名。

南嶽大帝寶誥

志心皈命禮

聰明有感。正直無私。為帝為王,各顯功勳於上古。作威作福,永垂德澤於人間。顯千年不朽之名聲,作萬代有靈之福主。人民仰賴,天下歸從。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南嶽司天昭聖帝,安邦護國大天尊。

西嶽大帝(西嶽金天順聖帝)

西嶽大帝為五嶽大帝之一,至於其來歷,《古今圖書集成·神異經》引《恆嶽志》曰:「西嶽華山。終華太白二山為副。嶽神姓羌,諱。」《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引東方朔《神異經》又稱神姓善,諱。《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亦云:「西方華山君神,姓誥名鬱狩。西嶽華陰將軍,姓鄒名尚。一雲華山君浩元倉。」其中浩即是昊。

《隸釋》卷二稱東漢光和(178-184年)二年(179年)《樊毅修華嶽碑》謂:「西嶽祭視三公者,以能興雲雨,產萬物,通精氣,有益於人。其德體明,則有禎祥,荒淫臊穢,篤災必陣。因瀆祭地,嶽以配天。」

神職

至於西嶽大帝的神職,《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引《雲笈七羲》曰:「少昊為白帝,治西嶽。上應井鬼之精,下鎮秉之分野。」《歷代神仙通鑑》卷四:「元始日皋陶是西嶽所化,敕為素元耀魄大明真君,主管世界珍寶五金之屬,陶鑄坑冶,兼羽毛禽之類。」

形象

西嶽大帝的形象,據《雲笈七羲》卷七稱服白袍,戴太初九流之冠,佩開天通真之印,乘白龍,領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人。

地位

唐玄宗封華嶽神為「金天王」。宋大中祥符中,追尊為金天順聖帝,配享肅明皇后。民間流傳有華山神之了華山三郎的故事。

西嶽大帝寶誥

志心皈命禮

西華妙境,上品天宮。受瑤池之真傳,敷玉皇之寶笈。飛身得道,乃感成丹。證果金幹,方登華嶽。救災扶難,應物應人。凡有希求,增齡益福。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掌管壽算,西嶽金天,大利順聖帝,太無虛極,司梵真君,華林紀算天尊。

中嶽大帝(中嶽中天大寧崇聖帝)

中嶽大帝是五嶽中信仰起源最早的神,《山海經·中山經》苦山少室太室,其神皆神面而三首,其餘屬皆豕身人面也。這種形象很符臺早期人類自然崇拜的特點。由此還可以知道中嶽主要自太室少室二山組成,因其鄰近洛水和古都洛陽,故在五嶽中地位較高。同時也贏得古代帝王的尊崇,為五嶽中率先得到帝王封祀者。《中嶽嵩山太室石閥銘》曰:嵩高神君,岱氣最純。春生萬物,膚寸起雲。並天四海,莫不蒙恩。聖朝肅敬,眾庶所尊。

名稱來源

中嶽大帝的名稱,《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曰:中央嵩山君神,姓壽名逸群。中嶽嵩高山將軍,姓石名玄。一雲嵩山君角昔生。《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五引《五嶽真形圖》云:中嶽惲。引東方朔《神異經》云:神姓惲,諱善。引《無上秘要》云:中嶽嵩山君,姓角諱普生。

另外《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所引《五嶽名號》《神異經》中還記載了中嶽大帝的神職。《五嶽名號》稱其:主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稻。《神異經》則稱:中嶽者主於世界地澤川谷溝渠山林樹木之屬。

道教的尊崇

道教中嶽大帝的信仰,在《雲笈七羲》卷七中稱中嶽嵩高君,領仙官玉女三萬人,服黃素之袍,戴黃玉太乙之冠,佩神宗陽和之印,乘黃龍,從群官,並說中嶽為五土之主,太上常用三天真人有德望者以居之。《無上秘要》亦云:中嶽嵩山君,頭戴黃龍衣冠,衣黃錦飛裙,被黃文裘,帶黃神中皇之章。常以四季月幹支俱土日,乘黃霞飛輪,奏真仙名錄,上言於帝。

地位

據《舊唐書·禮儀志四》記載,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年),雍卅永安人唐同泰偽造瑞石於洛水,獻給武則天。其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武則天於是加封洛水之神,又以嵩山與洛水接近,因馥嵩山為神嶽,授中天王,並為之置廟。唐玄宗時,改封中嶽神為中天王,宋真宗時封為中天崇聖帝,元時加封為中天大寧崇聖帝。

中嶽大帝寶誥

志心皈命禮

中天尊帝,四嶽朝天。立五方之命脈,活萬古之生民。根通坤頂,本白幹靈。鎮八隅之災星,賜四維之福慶。大仁大聖,大願大悲,掌管五土,中嶽中天,大寧崇聖帝,太虛浩蕩,司算真君,黃天中主天尊。

北嶽大帝(北嶽安天玄聖帝)

北嶽大帝是中國民間宗教信仰之一,五嶽大帝之一。在中國傳說中歷來說法亦不一。唐代封北嶽為「安天王」,宋代加封北嶽為「安天元聖帝」。道教對北嶽大帝亦加尊崇。

北嶽大帝在五嶽中地位較低,其山指山西渾源縣的恆山(高氏山)。但在清順治以前,帝王所祀的北嶽並不是高氏山,而是河北曲陽的恆山。恆山又叫常山、大茂山,據《清朝文獻通考·都社考》十載直到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三月,才改祀北嶽恆山於山西渾源州。

來歷

關於北嶽大帝的來歷,《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四引《恆嶽志》曰:顓頊氏為黑帝,治太恆山。《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云:北方恆山君神,姓登名僧。北嶽恆山將軍,姓莫名惠,一雲恆山君伏通蔭。《歷代神仙通鑑》卷十五亦云:「北嶽無慮山(太乙總玄)鬱微洞洲無極真君晨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還記載了北嶽大帝的神職,文曰:北嶽者,主於世界江河淮濟,兼虎豹走獸之類蛇蛀昆蟲等屬。同時《歷代神仙通鑑》卷四亦曰:元始日契乃弱嶽轉世,今為鬱微洞元無極真君,主世界江河湖海淮濟徑渭,兼虎豹走獸之類,蝓蛇昆蟲,四足多足等屬。

道教的尊崇

道教對北嶽大帝亦加尊崇,在《雲笈七羲》卷七中稱:北嶽神君服元旒之袍,戴太真冥冥之冠,佩長津悟真之印,乘黑龍,領仙人玉女七千人。

地位

宋真宗時追尊為安天玄聖帝,配祀靜明皇后。

祭祀活動

據了解,八月初十廟會與四月初八、立冬日廟會一起,是恆山三大傳統廟會。根據中國民間傳說,八月初十是恆山大帝誕辰,善男信女們認為,在這一天祈拜北嶽大帝「恆山爺」特別靈驗,而全縣群眾也有在這一天登臨恆山過傳統廟會、拜祭北嶽大帝「恆山爺」的習俗。

每年早在初九下午開始,眾多群眾就紛紛自發登臨恆山拜祭,這一天晚上也往往出現山路上善男信女摩肩接踵的盛況。初十當天,恆山周邊多數家庭會吃自製的油炸糕,既表示以特有的地方習慣為北嶽大帝「恆山爺」過生日,又寄託著祈求高升旺長的樸素、美好願望。

一年一度的恆山北嶽大帝誕辰傳統廟會,廟會將以道樂展示、唱大戲、傳統祭祀、善男信女活動等多種方式為北嶽大帝「恆山爺」慶祝生日(聖誕)。恆山景區管委會近幾年來努力挖掘和弘揚恆山傳統文化習俗,著力展現歷史名山、文化名山的全新形象,在各大傳統廟會期間均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多方精細準備,為當地群眾參與傳統廟會創造條件,以促進獨特的恆山祭祀文化和民俗文化得以傳承和延續。

北嶽大帝寶誥

志心皈命禮

北方太極,本一元靈。鎮恆峰之艮土,受玉帝之褒封。朔單洞府,虛氣一根。環圍有九幽之山,配對是南方之嶽。太陽下映,癸子初經。大靈大應,救難救災。掌管丹臺,北嶽安天,大貞元聖帝,太旻虛廣,司籙真君,無上最勝天尊。

五方五老上帝

五方五老上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五位尊神: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君(簡稱青靈始老蒼帝君),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君(簡稱丹靈真老赤帝君),中央玉寶元靈元老君(簡稱元靈元老黃帝君),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君(簡稱皓靈皇老白帝君),北方洞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君(簡稱五靈玄老黑帝君)。①此五位尊神,蓋源於古之「五帝」傳說。戰國成書的《周禮·天官·大宰》云:「祀五帝」。唐賈公彥疏云:「五帝者,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弩,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賈疏實據兩漢緯書,《河圖》云:「東方青帝靈威仰,木帝也;南方赤帝赤熛怒,火帝也;中央黃帝含樞紐,土帝也;西方白帝白招拒,金帝也;北方黑帝葉光紀,水帝也」。②《詩含神霧》等有類似記載。

道教出現後,對緯書之五帝尊崇而成五方五老上帝。南朝宋前所出之《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上云:「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號曰蒼帝,姓閻諱開明,字靈威仰。頭戴青精玉冠,衣九氣青羽衣。常駕蒼龍,建鶉旗,從神甲乙,官將九十萬人。……上導九天之和氣,下引九泉之流芳,養二儀以長存,護陰陽以永昌」;「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號曰赤帝,姓洞浮,諱極炎,字赤熛弩。頭戴赤精玉冠,衣三氣丹羽飛衣。常駕丹龍,建朱旗,從神丙丁,官將三十萬人。

上導泰清玄元之靈化,下和三氣之陶鎔,令萬物之永存,運天精之南夏」;「中央玉寶元靈元老,號曰黃帝,姓通班,諱元氏,字含樞紐。頭戴黃精玉冠,衣五色飛衣。常駕黃龍,建黃旗,從神戊己,官將十二萬人,……上等自然之和,下旋五土之靈,天地守以不虧,陰陽用之不傾」;「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號曰白帝,姓上金,諱昌開,字曜魄寶,一字白招拒。頭戴白精玉冠,衣白羽飛衣。常駕白龍,建素旗,從神庚辛,官將七十萬人。……上導洪精於上天,下和眾生於靈衢」;「北方洞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號曰黑帝,姓黑節,諱靈會,字隱侯局,一字葉光紀。頭戴玄精玉冠,衣玄羽飛衣。

常駕黑龍,建皂旗,從神壬癸,官將五十萬人。……上導五帝之流氣,下拯生生之眾和,護二儀而不傾,保群命以永安。」③《五符本行經》也作了類似的敘述,並云:「五老帝君皆天真自然之神,故曰元始五老,非後學而成真者。」④道書稱,有「赤書玉篇真文」五篇,由此五老君掌管。

南宋道教學者金允中在論述五老君的存在時,以道教氣說加以解釋。他說:「五老上帝者,五氣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及其見於天文者,則為五星,或為五帝座。……凝質具體,遂為五嶽,……是為五嶽之帝。……下至於物,為金木水火土,於事為帝,於人為五臟,皆此五氣也」。⑤故「以理言之,莫若隨五氣之所寓而稱,在天中則稱五老上帝,在天文則稱五帝座及五方五星,在神靈則稱五方五帝,在山嶽則稱五嶽聖帝,在人身則稱五臟神君,豈不通理而易行。」

相關焦點

  • 道教常識:五嶽大帝是哪幾位神仙?
    道教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道教認為世間萬物皆有靈,無論是天上的日月星辰,還是地上的山川河嶽,亦或是自然界的風雨雷電,都有對應的神靈。道教的神仙體系較為龐大和繁雜,道教將神分為自然神和人格神。在往期小編為大家介紹了很多道教的神明,本期就跟大家聊聊自然神之五嶽大帝。
  • 道教五嶽大帝是指哪幾位尊神?
    五嶽我們都知道,在金庸武俠裡還塑造過一個江湖幫派:五嶽劍派,裡面各個是人才,說話聲音又好聽,特別是嶽不群和林平之,那小聲音,真叫一個燕語鶯聲,嬌翠欲滴,餘音繞梁,珠圓玉潤…(嶽不群表示贊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濃厚的山川崇拜信仰基礎,道教承載傳統,認為萬物有靈、山川有神。
  • 道教尊神中界至尊東嶽大帝,「東嶽大帝」掌管人間的什麼禍福?
    東嶽大帝,道教尊為「中界至尊東嶽聖帝」、「東嶽天齊大生仁聖帝」、「威權自在天尊」、「慈光救苦威權自在天尊」等,居蓬玄天宮東嶽泰岱宮。泰山古稱東嶽,自古受著人們的崇拜,泰山被尊為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地之孫、神靈之府。民間認為泰山是人死後靈魂的歸宿之地,泰山神東嶽大帝是陰間鬼魂之最高主宰。
  • 道教中赫赫有名的「五嶽大帝」指的是哪幾位?掌管人間的什麼禍福
    五嶽大帝分別是:東嶽天齊大生仁聖帝,南嶽司天大化昭聖帝,西嶽金天大利順聖帝,北嶽安王大貞玄聖帝,中嶽中天大寧崇聖帝。五嶽視為洞天福地,如東嶽名為蓬玄太空洞天,南嶽名為朱陵太虛洞天,西嶽名為太極總仙洞天,北嶽名為太乙總玄洞天,中嶽名為上聖司真洞天,並稱每山都有神仙居住。後來人們又將五嶽與五行、五方、五色、五帝相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信仰體系。
  • 道教中的陰曹地府在哪裡?酆都大帝和東嶽大帝誰才是地府的主宰?
    中界至尊東嶽天齊大生仁聖帝(東嶽大帝)東嶽大帝又稱泰山府君,東嶽天齊大生仁聖帝,在漢族民間信仰中東嶽大帝主管世間一切生物(植物、動物和人) 出生大權的。泰山府君東嶽大帝作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與人間溝通的神聖使者,是歷代帝王受命於天,治理天下的保護神,成為漢族民間宗教信仰之一。
  • 若說東嶽大帝不是黃飛虎會不會被噴? 揭秘東嶽大帝到底是誰?
    文/曉夢閣主中國的三山五嶽都有一位神仙主宰,其中最厲害,主導地位的神就是泰山東嶽大帝。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無不敬仰東嶽大帝。關於東嶽大帝的來歷,有很多版本,這裡閣主挑幾個跟大家分享一下:黃飛虎說在古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西周大將黃飛虎,在興周滅商的戰爭中,黃飛虎戰死於澠池。周武王評價黃飛虎「威行天下,義重四方,施恩積德,人人敬仰,真忠良君子」。姜子牙特封黃飛虎為五嶽之首、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總管人間吉兇禍福。從道教的立場來看,實為小說家之言,不可為據。
  • 道教神仙:玉皇大帝、東嶽大帝、雷神
    【玉皇大帝】全稱為「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道教四御之一,與北極大帝、天皇大帝、土皇地祗同列,位在三清之下,屬於第二級次的天神。玉皇大帝出現的時代較晚,《真靈位業圖》中雖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之稱,但他們分別列玉清三元宮右第十一位和第十七位、地位極低。
  • 泰山東嶽大帝身世眾說紛紜 傳生前正直人輪換擔任
    而民間則認為泰山是治鬼之府,泰山神是幽冥教主,他的地位還在閻羅王之上。關於泰山神的來歷,雖然有種種說法,但民間傾向於認為多由正直之士死後擔任。  泰山被看做人天相通的登仙之途  中國民間所信仰的陰間主宰,本為泰山府君,以後受佛教和道教影響,始有地藏王、閻羅王、酆都大王主冥之說,在民間信仰中佔據了一部分市場。
  • 道教神仙:東嶽大帝的十大太保,其中一位是道教四大元帥之一
    道教認為世間萬物皆有靈,無論是天上的日月星辰,還是地上的山川河嶽都有神明在護佑著眾生。東嶽大帝是道教將東嶽泰山神格化的一位自然神,自古以來泰山在五嶽中佔據首位,素有「五嶽獨尊」之美譽,泰山位於東方,是日出之地,也是萬物發祥之地,因此東嶽大帝的神職是主管著世間一切萬物的生死。
  • 五嶽大帝之泰山神
    東嶽大帝即東嶽泰山之神,曾是我國各地普遍信仰的一位神通廣大的尊神。《三教搜神大全》:「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五嶽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屬。岱泰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職、生死、貴賤等事。」
  • 道教有冥界,冥界的掌權者是誰?和東嶽大帝有什麼關係?
    按照我國最流行的神話傳說來看,冥府實際掌權的是泰山府君,這個在東漢的史書中也有記載。按照那個年代的觀念,民間人去世之後,魂魄歸泰山管理,到了魏晉時期,泰山就已經和地府差不多了。泰山有專門治理鬼魂的神,此神被大家稱為泰山府君。府君是一個職位,每隔500年就會更換一次。到了唐朝的時候,有個府君叫崔子鈺,據說他管理著陰陽兩界的斷案之事。
  • 各鎮一方的五嶽大帝
    所以,他們對山川感到既崇敬又恐懼,認為山川都有神靈。道教創立之後,五嶽便成為道教的洞天福地:東嶽泰山為蓬玄太空洞天,南嶽衡山為朱陵太虛洞天,西嶽華山為太極總仙洞天,北嶽恆山為太乙總玄洞天,中嶽嵩山為上聖司真洞天,每座山上都有神仙居住。
  • 揭秘泰山的三重空間:恭賀東嶽大帝聖誕千秋
    東嶽大帝 清 三級(北京白雲觀藏) 道書《五嶽真形圖》說,泰山「乃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 東嶽大帝像(李黎鶴藏) 所謂「治鬼」,是說泰山有陰曹地府,主人生死貴賤。泰山治鬼說大約始於漢代。
  • 三月廿八東嶽大帝聖誕|掌管人道獨尊中界
    帝王因德受命貴為天子,而泰山被視為距天最近的地方,故自秦始皇起,王者報功告成必於泰山,成為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永延帝祚的祭祀聖地。東嶽泰山,被尊為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地之孫、神靈之府。東嶽天齊大生仁聖大帝,炁應青陽,即是東嶽泰山之神,居蓬玄天宮或東嶽泰岱宮,聖誕在農曆三月廿八日。東嶽聖后是東嶽內殿淑明坤德皇后。
  • 揭秘泰山的三重空間:恭賀東嶽大帝聖誕千秋(上)
    泰山(資料圖)所謂「祭天」,古人認為:「山高則配天」,泰山峻極達於天庭。東嶽大帝 清 三級(北京白雲觀藏)道書《五嶽真形圖》說,泰山「乃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泰山神為天帝之孫,正是「泰山」與「天」關係的形象化。
  • 中國民間三大冥界主宰——東嶽大帝、地藏菩薩、酆都大帝
    同時因為中國很早就存在山嶽崇拜的觀念,後來道教神仙信仰繼承了這個傳統,並將名山大川視為「洞天福地」。在魏晉以後將名山巖穴視為修仙證道的理想歸宿,神仙與山的關係更為密切。不過在眾多的名山之中,中國人對於五嶽是情有獨鐘的。大家都知道,所謂的五嶽指的就是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早在《尚書》中就有黃帝在華山與眾神聚會的記載。
  • 歲次庚子三月廿八,恭賀中界至尊東嶽大帝萬壽聖誕
    彌仙母夢日光生,紫府聖人東華弟。昔建功於長白,始受封於羲皇。初號泰華真人,漢明泰山元帥;唐會崇恩聖帝,聖朝敕字上主。位鎮坤維,功參乾造。仁以德仁,回陽手於掌上;聖心益聖,麗日月於天中。五嶽稱讚於東方,三界獨尊於中界。仰奉行於大道,俯糾察於陰司。掌人間善惡之權,握天下死生之柄。懲奸惡而獄分三十六署,司吉兇而案判七十二曹。行善者注生天堂,沉迷者尋聲救度。示慈尊垂慈之相,開眾生生化之門。
  • 在泰山有位東嶽大帝,你知道他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嗎?
    在中天門,有一條西溪往西南方向流入泰城。在黑龍潭瀑布的斷層上,順著懸崖邊有一道白色的石筋,這就是著名的「陰陽界」。西溪水從「陰陽界」直落數十米高的懸崖,瀉入黑龍潭中。顯然「陰陽界」是陰界和陽界的天然界線。西溪水從這裡往下不遠就進入城區,成為一條湍急的河流,這條河流的名字在中國家喻戶曉:渿河。只是,人們都把它當成一條神話中虛構的河流,極少有人能把它同泰山聯繫在一起。
  • 「東華帝君」和「東嶽大帝」,這兩位神仙,有何不同
    我們今天要說的,便是其中的「東華帝君」和「東嶽大帝」。那麼,「東華帝君」和「東嶽大帝」,這兩位神仙,有何不同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便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作「扶桑大帝」。
  • 道教中威鎮道門的「四大元帥」分別是哪幾位?其中有華光大帝
    在道教神仙譜系中最高的神為「三清」。「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住的三處勝境:玉清聖境、上清真境、太清仙境,合稱三清境;又指分別居住境的道教三位至尊神:玉清大帝元始天尊、上清大帝靈寶天尊、太清大帝道德天尊。三清有四位輔佐的尊神,分別是: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南方南極長生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祇。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有「馬趙溫關」四大護法元帥,以威鎮道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