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大帝】全稱為「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道教四御之一,與北極大帝、天皇大帝、土皇地祗同列,位在三清之下,屬於第二級次的天神。玉皇大帝出現的時代較晚,《真靈位業圖》中雖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之稱,但他們分別列玉清三元宮右第十一位和第十七位、地位極低。另有《玉皇經》專述玉皇大帝身世,說曾有光嚴妙樂國,為淨德國王和寶月光王后所治,國王夫婦年老無子,心下甚憂,於是召集道眾,為之祈子。
果然感動神靈,一夜寶月光王后夢太上道君抱一身發紅光嬰兒,王后夢後有孕,後生王子。王子幼而聰慧,及長,不戀王位,獨赴普明香巖山中修道立志拯救眾生。後歷億百萬劫,得玉皇稱號,成為道教尊神。《玉皇經》對後世的影響並不太大,其敘玉皇身世,不過模擬佛祖身世的另一翻版。至唐,道教中出現「三清四御」之說。玉帝位於三清之下四御之首,是對其地位的明確確立。然而,在民俗中,大約從唐宋起,玉皇大帝的地位始漸上升。唐王維《金屑泉》詩有「翠鳳翊文螭,羽節朝玉帝」之句,將玉帝比作人間帝王。
宋初,真宗崇道,有人作《翊聖保德真君傳》,宣揚大聖玉帝的輔臣顯靈於世,預言宋太宗之弟、時為晉王的趙匡義將繼帝位。趙匡義繼位後,便封此顯靈之神為「翊聖將軍」。北宋末,徽宗信道更甚,加封玉帝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至明,玉帝乃成為民俗中的第一大神,總管三界十方,《西遊記》、《南遊記》及《封神榜》中,玉帝為位及至尊的天神,西天佛老、十洲仙翁、五鬥星君、八澗三清及其託塔李天王父子,皆為下屬。玉帝的威儀,至此而登峰造極。
【東嶽大帝】東嶽泰山山神。泰山又稱岱山或岱宗,為五嶽之首,秦漢時為天子的封禪聖地,其後,歷代帝王都對泰山神加以褒封,唐玄宗封之為「天齊王」;宋大中祥符元年,又敕封為「仁聖天齊王」;大中祥符四年再封為「東嶽天齊仁聖大帝」,故世有「東嶽大帝」之稱;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泰山神被封為「東嶽天齊大生仁皇帝」。在民間,東嶽大帝被視為冥司之主,該信仰約始於漢代,《後漢書·烏桓傳》雲:「烏桓人死,則神靈歸於赤山,中國人死,則魂歸於岱山。」
《雲笈七籤》亦云:「東嶽泰山群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所宗者也。」魏晉時,泰山神稱為泰山府君,據說他有兒女,掌陰府。東嶽大帝為冥主的信仰在民間影響很大,佛教漸大後,該信仰與冥神閣羅王信仰並行不悖,有些地方還將其凌駕於閻羅王之上。舊時供奉東嶽大帝的廟祠稱東嶽廟,又稱天齊廟,其廟宇遍及全國各地。
【酆都大帝】全稱「酆都北陰大帝」,幽冥地府主神。陶弘景《真靈位業圖》謂此神為第七階主神,右左分列秦始皇、魏武帝等帝王將相。據陶弘景說,酆都大帝乃「炎帝大庭氏,諱慶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千年而一替。」他在《真誥》中更稱酆都大帝是「鬼官之太帝」。《列仙傳》和《神仙傳》載王方平和陰長生皆在四川酆都平都山修道成仙。此後慕名而去平都山者甚多,流傳之中,「王陰」二姓訛為「陰王」;於是世人以此為黑府所在地。
【雷神】又稱「雷公」、「雷師」。古代神話中的司雷之神,流傳於中國民間並為道教尊奉。雷神崇拜源於原始人類對雷電自然威力的畏懼和困惑,是自然崇拜的一種。《山海經·海內東經》:「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則雷。」又《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其上有獸,…其名日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裡,以威天下。」郭璞注:「雷獸即雷神也。」《雲仙雜記·天鼓》日:「儒日天鼓,雷神曰雷公。」屈原的《離騷》曰:「鸞皇為餘前戒兮,雷師告餘以末具。」洪興祖《離騷補註》:軒轅主雷雨之神,一日雷師,豐隆也。」雷神由神獸而變為神人。
又據《太平御覽》引《詩緯含神霧》日:「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言伏羲為雷神之子,《太平廣記》引《神仙感遇傳》謂雷公兄弟五人,後人又著文稱其為天、地、水、神、杜雷五神(《格致鏡原》)。《論衡·雷虛》篇曾描繪雷公像:「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戴,右手推樵,若擊之狀。」道教認為雷霆可替天「行道」。「掌物掌人,司生司殺。」民間信仰則謂其能鎮妖驅邪,懲治忤逆不孝的惡人,故多立祠敬奉,以祈其懲惡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