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嶽大帝即東嶽泰山之神,曾是我國各地普遍信仰的一位神通廣大的尊神。《三教搜神大全》:「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五嶽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屬。岱泰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職、生死、貴賤等事。」
《五嶽記》:「東嶽泰山神天齊王,領仙官、仙女九萬人。」 我國歷史上的歷代帝王,從秦始皇到清乾隆帝都曾接踵到泰山進行封禪祭祀活動。這種官祀泰山的歷史十分悠久。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前二年(前219年)就率群臣東封泰山,在岱頂刻石頌德。始皇逝世次年(前199年),其少子胡亥效法其父再登泰山,並在始皇刻石之陰又刻其詔書,頌揚始皇之功德。這種封禪儀式的目的是告成於天,借泰山向天下誇耀自己文治武功事業上的功德。
但是自唐以來的封禪泰山,給泰山加以至尊至貴的尊號,則有借泰山之威勢而求庇護的含意。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封泰山神為「東嶽天齊仁聖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加封為「天齊仁聖帝」。元世祖、明太祖都相繼給予泰山神較高封號。
泰山專門祭祀東嶽大帝的場所是「岱廟」。岱廟從漢代創建以來,一直都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的地方。帝王來朝泰山謁岱廟,必須先至泰城南門換乘步輦,沿通天街到遙參亭先作簡單參拜,禮畢回行宮。再擇吉日良辰,入岱廟正式朝拜東嶽大帝。
東嶽大帝本來只是在泰山受祀,由於歷代帝王推崇,再加民俗認為他主宰幽冥十八層地獄及人生貴賤:因此東嶽廟就漸遍於黃河上下,大江南北。這種信仰實際源起於我國古老的自然崇拜,古人早就認為山嶽都有神通廣大的神靈鎮守,崇拜東嶽泰山是其中一例。
泰山神形象的人格化始於東漢年間,其後在我國民眾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逢東嶽大帝的聖誕,祭祀祝禱的活動十分隆重。道觀白天則頌經禮懺,上「東嶽表」以祈福壽,晚上則設「血湖」、「九幽燈」、「焰口」等道場以超度亡靈現在,各地則有集市貿易形式的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