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是指東、南、西、北、中五方之名山。天子以天下五方之名山為五嶽,歲時望祭,本為原始山川崇拜的延續。但究竟以哪五座名山為五嶽,則因歷代疆域不同,不可能固定不變。
漢代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即天柱山,在今安徽六安地區)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這一概念只能產生於華夏大一統之後。
五嶽在祀典中本來視同公爵,升為王爵乃在唐時:先是武則天僅封中嶽為中天王,那是因為唐高宗已在乾封年間封禪東嶽,好像東嶽已成為唐室的本命,所以武則天稱帝之後,便先封中嶽為王,繼封為帝,就是要用中嶽厭勝東嶽。
這一直道玄宗登基,又把西嶽地位抬高,壓住中嶽。所以玄宗先封西嶽為金天王,然後封東嶽為天齊王,南嶽為司天王,北嶽為安天王。到了宋代,五嶽又被真宗封為帝:東嶽天齊仁聖帝,南嶽司天昭聖帝,西嶽金天順聖帝,北嶽安天玄聖帝,中嶽中天崇聖帝。
元代五嶽仍為帝,只是多加了些封號。但到了明洪武年間,下詔定嶽、鎮、海、瀆諸神之號,削去歷代封號,對五嶽只稱東嶽泰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中嶽嵩山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北嶽恆山之神。當然這並不影響民間仍然把五嶽稱為大帝。
朝廷與五嶽的關係已如上述,而民間文化對五嶽卻另有自己的安排。東漢時的緯書對五嶽之神編派得有些隨意,僅《龍魚河圖)一書即有三說:
一是「五嶽君神」東方太山君神姓圓名常龍,南方衡山君神姓丹名靈峙,西方華山君神姓浩名鬱狩,北方恆山君神姓登名僧,中央嵩山君神姓壽名逸群。
二是「五嶽將軍":東方太山將軍姓唐名臣,南方霍山將軍姓朱名丹,西嶽華陰將軍姓鄒名尚,北嶽恆山將軍姓莫名惠,中嶽嵩高山將軍姓石名玄。
三是五嶽君」嵩山君角普生,泰山君玄邱目睦,華山君浩元倉,衡山君爛羊光,恆山君伏通萌。又《古微書)給五嶽安排的名姓是:東嶽姓玄丘,名目陸;南嶽姓闌,名洋光;西嶽姓浩嶽,名元倉,北嶽姓伏,名通萌;中嶽姓角,名普生。
這些類似於咒語的名字,據說經常念誦可卻百病。早期道教曾有把五方五帝與五嶽相合之說。晉葛洪《枕中書》云:「太昊氏為青帝,治岱宗山顓頊氏為黑帝,治太恆山;祝融氏為赤帝,治衡霍山;軒轅氏為黃帝,治嵩高山:金天氏為白帝,治華陰山。」
到了唐代,道教得寵,竟然想把國家祀典的五嶽置於道教神仙之下。開元年間,天台道士司馬承禎上言玄宗道:今五嶽神祠都是山林之神,並非真正之神。實際上五嶽皆有神仙洞府,由上清真人降任其職,山川風雨、陰陽氣序都是上清真人所理,請別立齋祠之所。
玄宗贊同其說,便敕令五嶽各立真君祠。在這一時期,以山川之神為主的五嶽,變而為以上清仙人為主神,原山川之神反退居二流,實際上是成了神仙的下屬佐使。
說到道教化的五嶽,就不能不捎帶說一下「三山」。因為司馬承禎在把五嶽道教化的同時,覺得還不夠穩當,又舉出一個道教的「三山」來做五嶽的上司。這三山即是廬山、潛山和青城山。
所調廬山九天使者執三天之符,潛山九天司命主九天生籍,青城丈人為五嶽之長,合稱「三山」,俱是五嶽上司。
但此說並沒有得到老百姓的應許,在民間還是以五嶽為尊,而「三山」不過是個概念,《封神演義)中管領三山的正神炳靈公黃天化不過是五嶽正神中東嶽仁聖大帝的兒子,而「公」比「帝」還差著兩級呢。
國家祀典中所謂「嶽鎮海瀆」,與五嶽並提的還有五鎮。這五鎮在最初只是四鎮,用四州的四座名山以正四方,即青州之沂山,幽州之醫無閭,冀州之霍山,揚州之會稽。至隋開皇年間,始於四鎮之外另加吳山,似以五鎮與五嶽相配。
至唐玄宗,始封五鎮為公爵,金章宗時升五鎮四瀆為王爵。與此相應,道教則為五嶽安排了「五嶽佐命」,即把每一嶽安插了兩個副職:東嶽泰山君,以羅浮(在今廣東惠陽地區)、括蒼(在今浙江台州地區)為佐命。
南嶽衡山君,以霍山(在今安徽六安地區)、潛山為佐命;中嶽嵩高山君,以少室(在嵩山)、武當(在今湖北十堰南)為佐命;西嶽華山君,以地肺(即終南山)、女幾(在今河南洛陽西南)為佐命北嶽恆山君,以河逢、抱犢(疑指今山西長治南壺關之抱犢山)為佐命。
佐命之山與各自輔佐的五嶽地理位置並不大相近,不知道士們出於何種動機。D道教還把五嶽各自安排了分工,使其各有所主,分掌世間一切有生無生諸物:泰山主掌人間生死貴賤,衡嶽掌星象分野、水族龍魚,嵩嶽掌土地山川牛羊食啖,華嶽掌金銀銅鐵、飛走鑫動,恆嶽掌江河淮濟、四足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