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習武藝到學習中醫
——中國傳統文化點亮一個澳大利亞青年的人生夢想
作者:張豔萍,系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孔子學院中方院長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尼爾曾經說過:「一個男人,哪怕到二十多歲,仍然會時不時地想像,要是能去中國的寺廟裡修習武藝,狠狠地學上幾年,那會是什麼樣呢?」8年前,陽光帥氣的澳大利亞19歲小夥子喬什,帶著對少林功夫的無限神往,真的就去中國學武了。
當時,他連少林寺在中國哪兒都不清楚,也不認識任何與學武相關的朋友,他不會說中文,更糟糕的是他也沒什麼錢。於是,他努力打工,當攢的錢夠買一張機票時,就隻身一人飛往中國,追逐他的夢想——中國功夫。
華漢通表演少林齊眉棍 資料圖片
他給自己取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中文名字——華漢通,在中國一待就是6年。6年裡,他在師父的教導下勤學苦練。「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這句武館牆上的話,不斷激勵著華漢通突破極限,成了師兄弟們的榜樣。習武之餘,他認真學習中文,學會了做糖醋排骨,也在中國交了不少好朋友。中國人熱情好客、友愛互助,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次意外受傷後,華漢通去看了中醫,將信將疑地嘗試用中醫骨傷復位及針灸等療法進行治療。沒想到,經過治療,練功落下的傷竟然治好了,這讓他深深感受到中醫的神奇。也就是在那一時刻,他突然有了一個更高的夢想:與其只為自己強身健體習武,不如成為一名專業的中醫師,以自己所學幫助病人減少痛苦、祛除疾患。自此,他開始從自己習武的角度學習各種穴位的主要功能,開始琢磨、體會穴位之間的經絡傳導,並下定決心要進行專業性的中醫學習。
經過兩年勤奮的努力,華漢通終於成了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系的一名學生。在大一的課程中,他接觸到了更多的中醫理論,更好地理解了中醫當中的氣、陰、陽等基本概念,也進一步領悟了習武中所強調的陰陽合一、道法自然。為了深入體驗中醫經典所講的「呼吸精氣,獨立守神」,假期裡,他還專門奔赴新南威爾斯州,參與了10天的冥想訓練課程,練習讓心變得更為平靜和專注。課餘時間,他約上有相同愛好的夥伴,在校園裡一起切磋武藝,比如練習太極推手,感受中華文化中的內外平衡、圓融和諧。他自己藉由武術和中醫與中國文化結緣,也期待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與中國文化結緣。
2016年5月,作為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孔子學院推選的選手,華漢通參加了墨爾本地區第15屆漢語橋比賽,其精彩的少林齊眉棍表演博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喝彩,並最終取得了墨爾本賽區決賽第三名的好成績。與此同時,他也得到了諸如澳洲網、澳大利亞國家廣播機構ABC官方微信等多家澳洲當地媒體的關注,他從習武到學醫的轉變之路,也激勵了很多和他一樣熱愛中國文化的年輕人。作為墨爾本地區漢語橋比賽季軍,華漢通獲得了赴中國訪問的機會。不過,考慮到訪問中國與自己喜愛的中醫課程相衝突,華漢通放棄了這次難得的機會,更篤定地投入到中醫理論學習與臨床觀摩中。
華漢通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他自己一定會有機會再去中國,去那兒拜訪中醫老師,學習如何更好地發揮中醫簡便廉驗的優勢,使更多的人受益。為此,現在他需要更心無旁騖地投入到自己在大學的中醫學業中。他深知,要成為一名出色的中醫師,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但他相信,「有志者,事竟成」。華漢通習武試手時,大家都誇讚他「武藝好棒」。但他更期待的是,在未來正式行醫時,病人會稱讚他:「華醫生,好棒!」
《光明日報》( 2017年08月10日 10版)
[責任編輯:李伯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