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文化 | 信仰點亮人生

2021-02-13 小水滴公益協會文化中心

信仰點亮人生

--記濟群法師漳州開示「信仰與人生」

文|善喻       圖|建華 觀軒 文典 志明

孟冬時節的閩南小城漳州,依舊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應漳州小水滴公益協會盛邀,上濟下群法師於12月3日如約而至,開啟了一年一次的漳州弘法之旅。經協會籌備組近一個月的精心籌劃,各項準備一一就緒。

上午9:00整,漳州賓館水仙樓二樓宴會廳寬敞莊嚴、座無虛席,在來賓們崇敬的目光中,上濟下群導師一襲灰袍,緩緩步入會場升座。

導師先從人生問題契入今天的主題,人生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一般人在關注「家庭、感情、工作、事業、人際關係」這些現實問題的同時,時不時出現「我是誰?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些永恆困惑的問題,這也是哲學和宗教自古以來要解決的問題。為此導師從六個方面深入淺出為聽眾們開啟了信仰與人生的關係問題的思考。

一個社會的運行,道德非常重要。如果每個人都重視道德、按道德生活,社會就會無比和諧;如果不講究道德,沒有道德底線,這個社會就會很危險。社會上屢屢有不道德的事情發生,究其原因就是對道德認識不足,一者看不到道德和個人的關係,其次看不到道德自身的價值。如何才能讓大家相信道德、認識道德、建立道德呢?

道德的建立,通常有幾種途徑,一是依世俗的哲學思想,比如儒家從建立一個高尚的理想和目標談道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要求人們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君子。還有依一般宗教,比如中西方各民族就是建立在對神的信仰,如果不相信神,道德也就無效了。佛教則立足於對因緣因果和人性的認識,不認為宇宙有一個萬能的神,認為道德是一種健康的心理,善的心理代表健康的心理、道德的心理,造就健康的人格;不道德的行為,造成人格的墮落。

佛教基於對人性論和因果論建立起來的道德觀,更具有普世性,更容易被大眾了解和接受:基於對當下生命的了解、負責、訴求和需要,所以我要遵守道德,這是對個體生命成長價值的認識;另一方面是對社會的價值,當每個人都遵守道德,在佛教裡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婪、不仇恨,遵守這樣的行為準則,社會自然就和諧。道德有助於個體生命的健康發展,我們願意去實踐,反過來由於道德帶來社會的改變,我們在這個世界裡就會過得更祥和。

一般人熱衷於物質追求,以為買房、買車、過好日子、傳宗接代就是人生,對精神追求很陌生。然物質的發達,科技的進步引發一系列生態問題、社會問題、心理問題,各種心理疾病破壞我們失去獲得幸福的能力。精神文明建設顯得尤為重要,那麼究竟什麼是精神追求呢?且聽導師從三方面娓娓道來。

1、對人類永恆問題的思考。

如《人生五大問題》所說:我是誰?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人活著為什麼?生命的歸宿在哪裡?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世界的真相是什麼?這些人類永恆的困惑,也是宗教和哲學解決的問題,屬於智慧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單靠哲學的理性和思考沒有辦法抵達,要靠生命內在直覺的智慧才能體悟自我的真相和生命的真相。《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這本書,對這些問題有透徹的思考和解決,所以學習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典籍,我想它的解決應該是最究竟的。

2、人格的追求。

造就什麼樣的心態,成就什麼樣的生命品質,儒家思想講成賢成聖,從做一個君子到最終成為聖賢,而佛教講成就佛菩薩的生命品質。對人的認識離不開對人性的認識,成為什麼樣的人與我們的心性有關。

人有佛性也有魔性,孟子說人人皆可成為聖賢,也可成為禽獸。如果我們發展了魔性就會成為魔鬼,如果我們發展佛性就會成佛。佛教有非常系統的修行方法,人人都有佛性,具有自我拯救能力,對未來充滿光明和希望,良好的心態造就高尚的人格,聖賢的品質,都是佛法給我們提供的修行方法。

3、文化藝術的生活

導師列舉了古今中外的文學、藝術成就說明文化離不開宗教信仰。特別是中國古代的各種詩歌、石窟藝術、文學藝術,唐宋八大家,王安石、蘇東坡、王維、柳宗元等,這些大家對佛教有虔誠的信仰,他們把對佛法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中,講究的是意境,許多知識分子喜歡讀《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佛教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佛法幫助我們認識心性,改造心性,是一種非常有利的方法。

導師開示如果一個人過於看重現世的感情、家庭、事業、名利、地位,深深的執著和依賴,會帶來很多煩惱,我們的內心對這些就會有一種永恆的期待,焦慮、恐懼、沒有安全感,對命運的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無法保證,會活得很累,如果保有一種超然的心態就會雲淡風輕。現代人看到的就是幾十年,儒家關注的是現世,如果我們接受佛教思想,佛教文化對生命的影響能讓我們看到生命的長度和深度,生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只是這一世。佛教對世界的認識有因緣因果,眾多的條件決定的。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緣起的道理告訴我們「無常」就是一切都在變化中,如《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即便面對生死也能保有一種超然的智慧。中國傳統文化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統一,離開佛教中國文化就不完整。佛教的智慧教你得意時不執著,失意時不會太在乎,在入世的同時保有出世的超然。

中國社會特別重視親情、愛情,這些從自我出發的小愛,雖然會帶來一定的幸福,但當一個人過分在乎自我時,也會造成家庭的不和諧;從社會健康發展來說,貧富懸殊越來越大,愛心不僅可以讓社會更加溫暖,還可以解決由此帶來的對立和各種不安定因素。我們的社會需要建設慈悲大愛的社會精神,這是非常重要的。怎麼樣把這樣的一種社會精神深入人心?導師開示這需要靠接受一種文化,一種宗教。

導師分析了儒家的仁愛和基督教的博愛,都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礎上的,是有我的愛,難免對立。只有無我的愛才能真正打破對立,升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佛教的無我思想就是幫助我們找到真正的自己,消除對小我的執著,真正體會與六道眾生、天地萬物一體無二,真正體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從發菩提心修無我利他到最後成就慈悲心,圓滿無上佛果。

現代人都迴避死亡,仿佛我們不會死。可是當死亡降臨時,多數人手忙腳亂,生起恐慌心理。唯物論認為人死如燈滅;儒家思想只關心生,「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也沒有死亡知識,如何避免死亡焦慮?

佛陀出家的原因就是看到人有生老病死,重新審視青春、美貌、財富、地位都顯得一文不值。佛教把生死列為人生大事,對死亡有著豐富的智慧。導師從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佛教的輪迴思想讓我們知道生命就像河流一樣,從無限的過去延續到無盡的未來,人的一生只是生命延續的一個片段,就像大海的一朵浪花,佛教的輪迴思想給我們一個宏觀的視覺認識生死;

佛教講的涅槃不是死的,是幫助我們平息內心迷妄的生命,體會生命內在的永恆,讓我們看到生命的有限性和體會生命的無限性;

佛教的往生思想,由於認識生命的有限性和無限性,遵循因果規律不能永遠呆在這個世界,對死亡就不會有焦慮;還有菩薩道的精神,菩薩以輪迴作戰場,盡未來際幫助眾生走向解脫。

所以涅槃、往生、無盡悲願的菩薩道,都為我們指明了人生的終極歸宿。還有臨終關懷也是幫助我們怎樣才能好死,安住在正念上。

現代人對外在世界依賴越來越嚴重,基本上很難讓心和自己在一起,甚至沒有休息的能力,精神越來越不正常。迷失自己會給生命帶來什麼過患呢?且聽法師從兩方面為聽眾一一釐清。

普通人一生都在向外追逐,在追逐過程中迷失了自己,信仰就是為了幫助我們找回自己,找到人生的歸宿;佛法智慧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問題,解決人類永恆的迷惑,通過修行成為真正健康的人。佛教中皈依三寶,有外在三寶,也有內在三寶、自性三寶。禪宗講明心見性,就是幫助我們突破迷妄的心,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剛剛過去的十九大,習主席也提倡: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信仰是健康社會不可或缺的。

今天的講座採用騰訊直播方式,沒能親臨現場的觀眾也能近距離感受導師法語清涼。近兩小時的精彩開示,導師旁徵博引,結合現實人生,從中外不同的文化視覺層層剖析,現場聽眾時而凝神傾聽,時而會意點頭,時而提筆記錄。精彩紛呈的互動答疑環節,更是把今天的講座推向高潮!法師睿智的回答,深深了折服現場的聽眾,陣陣掌聲經久不息.

意猶未盡的聽眾們離開現場時還結緣了法師的人生佛教小叢書等法寶。講座結束後,法師親切接見漳州三級修學學員,聽取大家匯報修學心得,勉勵學員們好好修學,利益更多的人。短暫的幸福時刻令學員們激動不已,恭敬感恩之心無以言表,唯有依教奉行!最後導師還與全體義工合影留念。

濟群導師與法寶結緣組義工合影

相關焦點

  • 水滴文化•傳承國學 立德增慧
    主席臺上就坐有:小水滴公益協會會長、本次夏令營導師智成法師,佛光寺法正法師,夏令營營長道承法師,副營長智毅師兄,小水滴副會長、副營長慧曾師兄。最後,智成法師致辭:因為法光法師的慈悲,有辦夏令營的心願、而小水滴一直致力於傳統文化傳播公益項目,才成就了這次的殊勝因緣。本次夏令營的主題是「傳承國學、立德增慧」。
  • 「點亮」美麗山城重慶的另一面
    龔點亮奔波重慶遠郊縣的路上  圖片來源:水滴籌龔點亮加入水滴籌的契機來自親身經歷。2018年10月份,他的嶽母不幸患上了腎上腺皮質癌。嶽母因為病情加重出院回家後,龔點亮還主動承擔起照顧的重任。2020年元旦,病魔還是無情地帶走了他的嶽母,留給兩個小夫妻十幾萬的外債。在照顧嶽母的時間內,龔點亮人生第一次開始思考起醫療保障的問題。
  • 央視一哥張宏名吃冰淇淋被嘲:人生信仰的重要性
    如果年輕人不再有信仰,而是陷落在金錢崇拜、顏值正義的扭曲價值觀中,那我們這個社會,無疑是病了。顏值、才華、錢財可以為一個人錦上添花,但絕不能成為萬能的護身符,品行惡劣的人,再有錢、再帥再美,都不該受到吹捧。可現實卻是,當下許多年輕人,已經把有錢、有顏當成了新的「信仰」。
  • 滕亞傑:與閱讀交朋友,讓閱讀點亮人生
    她認為,唯有閱讀才能使人生更加富有內涵,更加充盈幸福。她呼籲師生「多讀書、讀好書,要與閱讀交朋友」。在她的引領下,燈市口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一直以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努力在師生中營造濃鬱的讀書氛圍、讀書習慣和讀書文化。
  • 水滴視頻丨帥氣吉他手的「鐵板」人生
    時光不負趕路人,營口新聞傳媒中心開設新媒體短視頻欄目《水滴視頻》,用鏡頭記錄平凡人物,講述溫暖故事,與您一同感受水滴石穿的堅韌力量。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我覺得做鐵板燒廚師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的選擇。」來自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楊知林感慨。
  • 人民日報:信仰是人生北鬥星和陀螺儀
    是什麼,導致他們在史冊上鐫刻了不盡相同的人生軌跡?原因當然很多,史家見仁見智,但少有異議的一條,應該是一些人始終不渝,而另外一些人放棄了信仰。「軸向」維繫著陀螺的穩定性,令其運動的方向、姿態、軌跡不復搖擺和雜亂。
  • 水滴互助上線「水滴步步寶」 微信步數換好禮
    10月18日,水滴籌、水滴互助正式上線健康工具小程序「水滴步步寶」,這是一款通過運動步數換取正品好禮的小程序,讓用戶真正實現「走路掙金幣」,倡導低碳生活,享受健康人生。
  • 點亮人生「三盞燈」――讀《平凡的世界》
    讀《平凡的世界》,悟人生之哲理,生活不可苟且,何不點亮心燈,去尋找自己的詩和遠方。點亮「智慧之燈」。「智是觀察與思考,慧是抉擇與判斷。」點亮智慧之燈,我們就會拓展思維,提升能力,創新方法,走向成功。少安不安現狀,在鄉親的驚詫中建起磚廠,靠的是智慧;少平遇事不亂,在親人的哭喊中處理問題,靠的是智慧;徐治功不畏困難,在眾人的亂戰中平息風波,靠的也是智慧。
  • 中國傳統文化點亮一個澳大利亞青年的人生夢想
    從修習武藝到學習中醫——中國傳統文化點亮一個澳大利亞青年的人生夢想作者:張豔萍,系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孔子學院中方院長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尼爾曾經說過:「一個男人,哪怕到二十多歲,仍然會時不時地想像
  • 2019海峽兩岸民間信仰文化論壇:聚焦池王爺信仰文化
    首屆2019海峽兩岸民間信仰文化論壇暨池王爺信仰文化兩岸學術研討會27日在廈門舉辦。 楊伏山 攝中新網廈門10月27日電 (記者 楊伏山)27日,首屆2019海峽兩岸民間信仰文化論壇暨池王爺信仰文化兩岸學術研討會在廈門舉辦,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從兩岸民間信仰五大方面展開專題深入研討。歷史資料顯示,在中國長期民族融合中,兩晉開始中原姓氏士族陸陸續續大批入閩,唐代陳元光開漳、王審知開閩,形成福建特色的姓氏民間信仰群體,至今約有2300多個姓氏。
  • 佛公、平安扣、觀音、水滴、無事牌等最常見的寓意,簡明扼要重點
    從古至今,玉,不僅僅是財富與身份的象徵,其中蘊含著華夏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魅力。因而,玉石一直被世人所追捧與喜愛,更是蜚聲中外。關於它們的寓意是什麼,以上就是簡單介紹了下其寓意是什麼,僅供參考,建議多加了解,多加比較,選擇適合自己的翡翠及琥珀飾品佩戴。
  • 發掘易經智慧,弘揚傳統文化,國學易經研究專學者---水滴老師!
    現在人提起傳統文化就會想起來「古老」「學不會」「難懂」等字眼!年輕人也很少系統的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於《易經》的學習更是少之又少,很多人並不了解易經,覺得易經就是「佔卜」「起名」「神叨」這些印象,對於《易經》中的精髓毫無認知。
  • 【地評線】為別人點亮一盞燈當成共同人生夢想
    殷建光  楷模的故事是人生智慧的寶庫,真情的思考是睿智警句的源頭。張桂梅的故事感動人,激勵人,啟迪人,人們感觸多多,對她的事跡深入學習,獲得人生激勵。我們人人都應該像張桂梅那樣,為別人點亮一盞燈,讓自己成為一道光。
  • 《天道》信仰是什麼?有信仰的人和無信仰的人差別大嗎?
    中國人是有信仰的,但信仰這個詞,本身很西方,就和救世主一樣,都是舶來品,耶路撒冷是三種文化,三種宗教匯聚之地,這裡面有猶太教的聖殿,有伊斯蘭教的聖城,更是基督教的主要傳播和信徒集會的地方。丁元英把芮小丹帶到耶路撒冷,讓她覺悟,得道和得救之道的差異,信仰和信徒的命運,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唯一自己成為真正的強者,才能實現自我價值的騰飛。芮小丹是心無掛礙,不執著信仰、道、以及追求本身,她自己是一個「體修」,她自己在塑造自己的追求、人生、命運。從來不會活在別人的世界中,也同樣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和想法。
  • 上海香草山:一家有基督信仰文化的餐廳
    一篇發表於今年3月21日的文章《人生由恨轉愛盼以基督文化更新餐飲業》,吸引了一位上海籍弟兄,他帶著迫切的心情想認識這位報導中的真實人物----吳江洪弟兄
  • 人生信仰:「至誠無息」,則功德配天地,人與天地參
    人與天地參,「至誠無息」,是儒家典籍《中庸》提出的一個人生信仰和信念。這一信仰和信念,非是宣揚唯心主義之人無所不能的神性,而是確立人在宇宙的地位和價值,旨在「為天地立心」,盡人之職責和擔當。人與天地參的人生信仰和信念,本於「至誠無息」的參贊天地之化育,而功德「悠久無疆」。
  • 古中華文化信仰與其他古文明信仰的差異性淺說
    但時至今日,唯有中華文化實現了連續5000年以上的文化傳承,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中華民族的生命基因與其他民族不一樣嗎?若不是,那到底是什麼文化基因決定了這種恆久性與連續性呢?文化是人類社會的專屬概念,它包含文化思想、文化成果、特定的民族和特定的地域等。
  • 點亮2020!全球多地跨年燈光秀霸屏
    武漢「萬裡第一屏」長江燈光秀將再次點亮,在長江二橋、武昌綠地中心、匯通新長江中心、武漢萬達中心、等重點樓宇及建築上,開啟倒數10秒的新年倒計時。為市民們點亮沉悶冬季的夜晚,奏響喜氣洋洋、溫暖甜蜜的新年節日序曲。天津天津鼓樓、濱海新區、天津站和水滴等建築都打出了2020我們來了、你好2020、我愛天津等,奪目的城市燈光,點亮了跨年的夜。絢麗的光影並融合多種節日元素,將把人們帶入充滿魔力與夢幻的世界之中。
  • 咖啡的水滴式衝調方法 什麼是水滴咖啡
    喜歡就會研究,關於咖啡有很多它自己的文化。咖啡的歷史可以說很悠久了,有很多可以探究的方面,我們今天說咖啡的衝調方式。咖啡有很多衝調方法,水滴式衝調就是其中一種。水滴式咖啡又稱荷蘭咖啡,滴壺最早的原始形式,是十九世紀初由巴黎大主教達貝洛發明的。這種衝泡咖啡的方法,是使用冷水或冰水來淬鍊,讓水像水滴一般,以每分鐘約四十滴的速度,一滴一滴慢慢的萃取咖啡精華。
  • 微保廣告被大V吐槽腦殘,水滴保險被點名通報
    讓用戶沒得選,抑或是為取消廣告設置重重門檻,把植入廣告做成了人人生厭的「牛皮癬」,如此霸王做法顯然不是上策。保障用戶權益和使用體驗,不僅需要平臺把好廣告的「內容關」,更需要監管機構更好發揮「有形之手」作用,幫助用戶關掉「關不掉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