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點亮人生
--記濟群法師漳州開示「信仰與人生」
文|善喻 圖|建華 觀軒 文典 志明
孟冬時節的閩南小城漳州,依舊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應漳州小水滴公益協會盛邀,上濟下群法師於12月3日如約而至,開啟了一年一次的漳州弘法之旅。經協會籌備組近一個月的精心籌劃,各項準備一一就緒。
上午9:00整,漳州賓館水仙樓二樓宴會廳寬敞莊嚴、座無虛席,在來賓們崇敬的目光中,上濟下群導師一襲灰袍,緩緩步入會場升座。
導師先從人生問題契入今天的主題,人生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一般人在關注「家庭、感情、工作、事業、人際關係」這些現實問題的同時,時不時出現「我是誰?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些永恆困惑的問題,這也是哲學和宗教自古以來要解決的問題。為此導師從六個方面深入淺出為聽眾們開啟了信仰與人生的關係問題的思考。
一個社會的運行,道德非常重要。如果每個人都重視道德、按道德生活,社會就會無比和諧;如果不講究道德,沒有道德底線,這個社會就會很危險。社會上屢屢有不道德的事情發生,究其原因就是對道德認識不足,一者看不到道德和個人的關係,其次看不到道德自身的價值。如何才能讓大家相信道德、認識道德、建立道德呢?
道德的建立,通常有幾種途徑,一是依世俗的哲學思想,比如儒家從建立一個高尚的理想和目標談道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要求人們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君子。還有依一般宗教,比如中西方各民族就是建立在對神的信仰,如果不相信神,道德也就無效了。佛教則立足於對因緣因果和人性的認識,不認為宇宙有一個萬能的神,認為道德是一種健康的心理,善的心理代表健康的心理、道德的心理,造就健康的人格;不道德的行為,造成人格的墮落。
佛教基於對人性論和因果論建立起來的道德觀,更具有普世性,更容易被大眾了解和接受:基於對當下生命的了解、負責、訴求和需要,所以我要遵守道德,這是對個體生命成長價值的認識;另一方面是對社會的價值,當每個人都遵守道德,在佛教裡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婪、不仇恨,遵守這樣的行為準則,社會自然就和諧。道德有助於個體生命的健康發展,我們願意去實踐,反過來由於道德帶來社會的改變,我們在這個世界裡就會過得更祥和。
一般人熱衷於物質追求,以為買房、買車、過好日子、傳宗接代就是人生,對精神追求很陌生。然物質的發達,科技的進步引發一系列生態問題、社會問題、心理問題,各種心理疾病破壞我們失去獲得幸福的能力。精神文明建設顯得尤為重要,那麼究竟什麼是精神追求呢?且聽導師從三方面娓娓道來。
1、對人類永恆問題的思考。
如《人生五大問題》所說:我是誰?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人活著為什麼?生命的歸宿在哪裡?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世界的真相是什麼?這些人類永恆的困惑,也是宗教和哲學解決的問題,屬於智慧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單靠哲學的理性和思考沒有辦法抵達,要靠生命內在直覺的智慧才能體悟自我的真相和生命的真相。《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這本書,對這些問題有透徹的思考和解決,所以學習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典籍,我想它的解決應該是最究竟的。
2、人格的追求。
造就什麼樣的心態,成就什麼樣的生命品質,儒家思想講成賢成聖,從做一個君子到最終成為聖賢,而佛教講成就佛菩薩的生命品質。對人的認識離不開對人性的認識,成為什麼樣的人與我們的心性有關。
人有佛性也有魔性,孟子說人人皆可成為聖賢,也可成為禽獸。如果我們發展了魔性就會成為魔鬼,如果我們發展佛性就會成佛。佛教有非常系統的修行方法,人人都有佛性,具有自我拯救能力,對未來充滿光明和希望,良好的心態造就高尚的人格,聖賢的品質,都是佛法給我們提供的修行方法。
3、文化藝術的生活
導師列舉了古今中外的文學、藝術成就說明文化離不開宗教信仰。特別是中國古代的各種詩歌、石窟藝術、文學藝術,唐宋八大家,王安石、蘇東坡、王維、柳宗元等,這些大家對佛教有虔誠的信仰,他們把對佛法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中,講究的是意境,許多知識分子喜歡讀《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佛教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佛法幫助我們認識心性,改造心性,是一種非常有利的方法。
導師開示如果一個人過於看重現世的感情、家庭、事業、名利、地位,深深的執著和依賴,會帶來很多煩惱,我們的內心對這些就會有一種永恆的期待,焦慮、恐懼、沒有安全感,對命運的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無法保證,會活得很累,如果保有一種超然的心態就會雲淡風輕。現代人看到的就是幾十年,儒家關注的是現世,如果我們接受佛教思想,佛教文化對生命的影響能讓我們看到生命的長度和深度,生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只是這一世。佛教對世界的認識有因緣因果,眾多的條件決定的。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緣起的道理告訴我們「無常」就是一切都在變化中,如《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即便面對生死也能保有一種超然的智慧。中國傳統文化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統一,離開佛教中國文化就不完整。佛教的智慧教你得意時不執著,失意時不會太在乎,在入世的同時保有出世的超然。
中國社會特別重視親情、愛情,這些從自我出發的小愛,雖然會帶來一定的幸福,但當一個人過分在乎自我時,也會造成家庭的不和諧;從社會健康發展來說,貧富懸殊越來越大,愛心不僅可以讓社會更加溫暖,還可以解決由此帶來的對立和各種不安定因素。我們的社會需要建設慈悲大愛的社會精神,這是非常重要的。怎麼樣把這樣的一種社會精神深入人心?導師開示這需要靠接受一種文化,一種宗教。
導師分析了儒家的仁愛和基督教的博愛,都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礎上的,是有我的愛,難免對立。只有無我的愛才能真正打破對立,升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佛教的無我思想就是幫助我們找到真正的自己,消除對小我的執著,真正體會與六道眾生、天地萬物一體無二,真正體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從發菩提心修無我利他到最後成就慈悲心,圓滿無上佛果。
現代人都迴避死亡,仿佛我們不會死。可是當死亡降臨時,多數人手忙腳亂,生起恐慌心理。唯物論認為人死如燈滅;儒家思想只關心生,「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也沒有死亡知識,如何避免死亡焦慮?
佛陀出家的原因就是看到人有生老病死,重新審視青春、美貌、財富、地位都顯得一文不值。佛教把生死列為人生大事,對死亡有著豐富的智慧。導師從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佛教的輪迴思想讓我們知道生命就像河流一樣,從無限的過去延續到無盡的未來,人的一生只是生命延續的一個片段,就像大海的一朵浪花,佛教的輪迴思想給我們一個宏觀的視覺認識生死;
佛教講的涅槃不是死的,是幫助我們平息內心迷妄的生命,體會生命內在的永恆,讓我們看到生命的有限性和體會生命的無限性;
佛教的往生思想,由於認識生命的有限性和無限性,遵循因果規律不能永遠呆在這個世界,對死亡就不會有焦慮;還有菩薩道的精神,菩薩以輪迴作戰場,盡未來際幫助眾生走向解脫。
所以涅槃、往生、無盡悲願的菩薩道,都為我們指明了人生的終極歸宿。還有臨終關懷也是幫助我們怎樣才能好死,安住在正念上。
現代人對外在世界依賴越來越嚴重,基本上很難讓心和自己在一起,甚至沒有休息的能力,精神越來越不正常。迷失自己會給生命帶來什麼過患呢?且聽法師從兩方面為聽眾一一釐清。
普通人一生都在向外追逐,在追逐過程中迷失了自己,信仰就是為了幫助我們找回自己,找到人生的歸宿;佛法智慧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問題,解決人類永恆的迷惑,通過修行成為真正健康的人。佛教中皈依三寶,有外在三寶,也有內在三寶、自性三寶。禪宗講明心見性,就是幫助我們突破迷妄的心,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剛剛過去的十九大,習主席也提倡: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信仰是健康社會不可或缺的。
今天的講座採用騰訊直播方式,沒能親臨現場的觀眾也能近距離感受導師法語清涼。近兩小時的精彩開示,導師旁徵博引,結合現實人生,從中外不同的文化視覺層層剖析,現場聽眾時而凝神傾聽,時而會意點頭,時而提筆記錄。精彩紛呈的互動答疑環節,更是把今天的講座推向高潮!法師睿智的回答,深深了折服現場的聽眾,陣陣掌聲經久不息.
意猶未盡的聽眾們離開現場時還結緣了法師的人生佛教小叢書等法寶。講座結束後,法師親切接見漳州三級修學學員,聽取大家匯報修學心得,勉勵學員們好好修學,利益更多的人。短暫的幸福時刻令學員們激動不已,恭敬感恩之心無以言表,唯有依教奉行!最後導師還與全體義工合影留念。
濟群導師與法寶結緣組義工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