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自西周起,一共有13朝72位皇帝在此建都,建都歷史長達1000多年。而我國總的歷史也才上下3000年。所以西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
而我們都知道,在近代,中國封建王朝留下了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那就是北京的故宮。北京是明清兩朝的國都,留下紫禁城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那麼西安作為13朝的古都,為何沒有留下宮殿建築群呢?
根據歷史記載,西安曾經有過很多輝煌的宮殿,比如阿房宮,未央宮,大明宮等,其規模都大於現在北京的紫禁城,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皇宮全都沒保存下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西安的皇宮到底跑到哪去呢?
這自然是有原因的,首先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這片地區的自然環境導致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形制以土木結構為主,柱、梁、椽、門窗等建築構件基本上都是木建築。而木建築的致命弱點就是易燃、易蛀。
其次,中國幾千年歷史中有一大半的時間都是處於戰爭時期,其中內部戰爭又佔一多半。改朝換代或者有規模較大的內部起義大部分都將導致優秀建築的破壞。
就比如在唐朝的時候,長安皇宮就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破壞。在盛唐時期,安祿山攻打長安的時候,他就縱容士兵對長安城以及皇宮進行燒殺搶劫,後來唐德宗時期又爆發了竹絲之亂,唐德宗匆匆忙忙逃到漢中避難,亂軍又對長安及皇宮進行了新一輪的破壞,雖然後來進行了一些修繕,但已經不能恢復到原來的規模了。
在唐朝末年的時候,朱溫更是一把火將長安給燒了,皇宮就這麼毀了。當時朱溫為了控制唐昭宗,不想讓唐昭宗留在長安,於是打算遷都到洛陽,時為了徹底摧毀長安朝廷的勢力,朱溫還命令長安的百姓遷到洛陽去,又拆了皇宮,把木料丟進水裡,又從洛陽撈起來,又重新建立皇宮,這件事發生在元祐元年,公元904年,可以說這是唐朝末年對長安皇宮最大的一次破壞。
唐以後,政治和經濟中心的轉移,更是使長安「一病不起」。只要有朝代的更換,必定有大亂,勝利後的反叛者為了建立新的朝代,就要將前朝的王氣全部滅掉,就把留下來的東西都給銷毀。
而且陝西的地理位置來說靠近當時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的入侵使得很多古蹟都遭到了破壞。而且自唐朝之後,後世再也沒有君王在長安建都,所以作為13朝古都的長安城之所以沒有留下古代宮殿,其最重要的原因可能不是它們的年代太久遠,而是因為古代中國人對長安的破壞太嚴重。
雖然宋太祖趙匡胤曾經打算遷都長安,卻因為一系列的壓力而未能實施,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長安城早已經被徹底破壞,重建的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是即便西安已經沒有皇宮,但是這也阻止不了西安的名氣,秦始皇陵的兵馬俑聞名中外,吸引力很多外國友人來了解中國的歷史。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