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消息: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天福宮2月25日首次在農曆正月初八至初九通宵開放,除方便公眾上香祈福,也希望讓更多人知道農曆正月初九天公誕對福建人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日子。
拜天公是福建人在一年中最大的節日,也有人把它稱為「過小年」。負責天福宮維修及管理的顏全鎮(56歲)受訪時說,一些住在組屋或共管式公寓的人們可能不太方便在家中拜天公。另外,也有一些年輕人詢問天福宮是否開放,因此負責管理天福宮的福建會館決定從今年起在這天徹夜開放廟宇。
顏全鎮說:「非常正統的拜天公方式是在家中拜完後,再到廟裡來拜。」
天福宮平時的開放時間是從上午7時30分到傍晚5時30分,25日上午7時30分開放後就沒有關閉,一直開放至26日傍晚5時30分。
福建會館理事成員及會員25日晚相約到天福宮上香後,也趕在11時(子時,是初九的開始)前回家拜天公,慶祝和平安定日子的到來。
理事林緒安(69歲)認為,拜天公能體現家庭團結,希望子孫延續這個傳統。他25日晚攜著一家三代,趁著天福宮首次在初八晚開放,到廟裡上香祈福。
拜天公時,除了一對連根帶葉的甘蔗,許多人也會準備整隻燒豬、雞鴨魚蝦及水果作為祭祀。
據了解,現在也有不少人以素食取代葷食供品。商人陳篤漢(62歲)說,他自十多年前就以紅棗、冬粉、桂圓肉、香菇等素食、水果及甘蔗來拜天公,「近年來比較流行拜素的,準備工作沒那麼多,不會像以前那樣需要從早忙到晚。」
他也注意到越來越多年輕人到廟裡祭拜,省去在家中準備的麻煩。「很多年輕人不知道要怎麼拜,他們只知道這是個重要的大日子,需要拜一拜。而去廟裡拜會比較方便。」(鍾可蘋)
「拜天公」的由來:
天公誕為什麼對福建人這麼深具意義呢?它又是怎樣來的呢?
這和中國明清兩代倭寇為患的歷史有密切關係。明朝以來(大約公元1500年後),日本浪人不斷侵犯中國沿海各省,當時中國人稱這些日本浪人為「倭寇」。
有一年的歲末,倭寇侵犯福建,除了上前線抵抗的官兵和民兵,所有鄉民扶老攜幼逃入甘蔗叢林避難,連正月初一也在甘蔗叢林度過。直到正月初九,官兵和民兵把倭寇擊退了,鄉民才回家過年。
為紀念這段劫後餘生的歷史,從此,福建人以正月初九為天公誕,感謝天公保佑,平安無恙。他們每逢正月初九準備豐富的供品拜天公 ,以一對甘蔗拜天公也就是象徵著感謝甘蔗叢林掩護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