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豫劇的傳播擴散,豫劇的網上創作,有什麼特點和作用?

2020-12-20 我要的不多就一分鐘

網上創作是通過網際網路進行的信息傳播的一種網絡藝術活動。國外學者提出:「信息技術對藝術世界的影響甚至更具革命性。」國內學者提出:「網絡藝術主要是指利用網絡化的計算機系統以及計算機網絡體系協助數據傳送以創作或展示或傳播藝術作品的藝術形態。」正是網際網路的開放性、交互性和實時性滿足和契合了街頭豫劇傳播的需求,被豫劇戲迷運用DV拍攝製作而在播客、貼吧等網絡廣泛地傳播,使個性化街頭豫劇獲得極大的發展機遇,為豫劇網上創作戲迷進行信息交流提供了必要的空間和平臺。

街頭豫劇文化的特質與網上創作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街頭豫劇的特性被中國藝術人群,特別是公共藝術人群所熟知。豫劇街頭表演活動是文化歷史和傳統的一種延續,宋代勾欄瓦肆的相關記載可以說明這種延續性的歷史淵源。街頭豫劇形成自身的文化特徵:演出活動中,表演者和參與者各自的存在具有較大的流動性、隨意性和非約定性特徵。流動性、隨意性和非約定性表現在各個方面,特別是表演者和參與者的關係,其他還包括參與人群的數量、雙向交流的方式、內容和形式的選擇及表演活動中商業行為的發生等。

網上創作是藉助於數位技術、播存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創作、存儲、傳播和再創造的藝術形態。現代技術和文化現象的一次世紀性融合聯姻,形成了人類文化發展的新景觀。網上創作的主體大多是網民中的戲迷,他們傳播自己創作的作品,從而成為受到眾多網民密切關注的網絡藝術主體。河南豫劇戲迷擁有個人的戲曲空間,方便的唱段管理,自由上傳唱段,相互評論,也可宣傳自己的唱段來提高人氣。

豫劇網上創作顯現了獨有的特點:一是為展示創作者個性、張揚創作者自我提供舞臺。創作者按照自己的意願、想法在個人計算機上對數位化的網絡內容進行處理,發表展示戲迷個人的豫劇作品。如在博客和個人生活日誌中發表創編的豫劇小劇本,自唱的豫劇唱段,自唱的個人表演錄像、照片等作品。網上創作突出綜合性,將語句演唱藝術與各種現代電腦網路技術融為一體,呈現文本、圖形、音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的綜合體。

如戲迷網上的豫劇作品《常香玉豫劇大師風採》,把中央電視臺的訪談、劇目唱段和演出錄像製作等編輯在一起。豫劇戲迷對豫劇表演藝術家小香玉的網絡創作,綜合性地把有關小香玉的豫劇藝術生涯分為幾個系列整理製作出來,非常完整。2009年,筆者到北京對小香玉進行訪談,談到此事,她感到十分驚訝和好奇。由此可見,街頭豫劇表演和影視舞臺表演的豫劇,在現代網絡中傳播得相當普遍。

相關焦點

  • 新時代豫劇的傳播擴散,豫劇的網上創作,有什麼特點和作用?
    網上創作是通過網際網路進行的信息傳播的一種網絡藝術活動。國外學者提出:「信息技術對藝術世界的影響甚至更具革命性。」國內學者提出:「網絡藝術主要是指利用網絡化的計算機系統以及計算機網絡體系協助數據傳送以創作或展示或傳播藝術作品的藝術形態。」
  • 豫劇的傳播擴散,利用可觀察性,對推進豫劇傳播擴散有何意義?
    文化傳播與一定時期的經濟活動、文化動態、傳播模式以及傳播資源等變量高度相關。隨著相關因素的變化,動態發展演變是客觀必然的。區域文化傳播的無形資源,不像實物資源一樣會隨著使用而折舊,相反會在不斷傳播和分享的過程中得到改進和精煉。只有持續不斷的創新、發展和培育,才能維持或擴大其競爭優勢。有助於形成文化的輻射力。如新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雖已有豫劇活動,但影響並不大。
  • 戲迷界:本土豫劇與域外豫劇融洽發展與傳播
    少了程式性、綜合性,多了單一性、個性,為了徵服受西方文化觀念影響的新觀眾,演一些火辣刺激。劇情節奏明快的劇目。如《唐伯虎點秋香》《王熙鳳》《青蛇傳》等。豫劇與當代主流藝術扣合較緊,如借用兩方經典劇目進行改編。且用現代音樂的表現手法,流行著時代情調。將歌劇「茉莉花」公主徹夜未眠」曲子運用到豫劇板式的變化中,唱出類似歌劇女高音的花腔技巧。
  • 為什麼豫劇是最大的地方劇種呢?
    ⑴豫劇有什麼特點能吸引這麼多聽眾?豫劇起源於河南省開封市(之前我還看到一個問題說豫劇起源於山東,這是錯誤的),是河南的地方劇種,因最初演唱形式原因,又叫「河南謳」,後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上世初的河南梆子,建國後因河南省簡稱「豫」,改名為豫劇。
  • 現代豫劇《柳月灣》唱響「新時代版朝陽溝」
    現代豫劇《柳月灣》唱響「新時代版朝陽溝」 2017-11-20 15:10:06  作者:  來源:新華網
  • 第二屆全國豫劇院團長交流會在鄭開幕 名家新秀共謀豫劇傳承與創新
    王清芬,河南豫劇旦角名家、國家一級演員,1988年獲首屆中國戲劇節優秀演出獎和第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4年獲得中國豫劇"十大名旦"稱號。   交流會現場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作為民族藝術的瑰寶,有300多年歷史的豫劇肩負著表現和傳承中原優秀歷史文化的重任。那麼,如何打造精品,培育豫劇領軍人物?如何傳承和發展?
  • 聽臺灣豫劇人講述寶島臺灣的豫劇故事
    2    一年排一臺新戲很多是跨劇種、跨文化創作    大河報記者:將要赴北京演出的豫莎劇《天問》,聽起來應該是一個新創劇目。    鄭曜昌:對,這部戲改編自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所謂豫莎劇,就是豫劇與莎翁劇本的結合體,有些跨越劇種和文化。不過,我們的劇本並非生澀地從英文翻譯成中文,都經過了消化,用中國文化去詮釋莎士比亞。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舞臺美術
    它在戲劇創作中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後來才被不斷進行的藝術實踐所證實的。只承認舞臺美術是一種表現戲劇環境的藝術,不僅是限制了舞臺美術作為戲劇綜合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在發掘劇本的內涵,表現人物的精神和主題思想、藝術構思方面的能動作用;而且把舞臺美術劃定在一種具象的、 單一的環境再現上,也從根本上限制了戲劇多樣化和不同流派風格的發展。
  • 中國戲曲學院原創豫劇《石壕吏》,亮相黃河戲劇節
    豫劇《石壕吏》是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跨系部聯合創作劇目。本劇的整體風格大悲大喜,大開大合,以倒敘的方式展現了汪三郎一家在戰爭中的悲慘命運。杜甫與三郎一明一暗的兩條線,兼具了抒情與敘事,作曲、燈光、服裝、舞美等多部分協調配合,才最終將豫劇《石壕吏》呈現在舞臺。
  • 臺灣國光劇團跟河南省合作豫劇《曹公外傳》
    有關曹謹的文化交流和研究正成為河南和臺灣文化交流的一個新熱點。  2001年,河南省文化廳開始與臺灣國光劇團豫劇隊商談,策劃通過豫劇這種在海峽兩岸都廣受歡迎的藝術表現形式,將曹謹的事跡樹立在舞臺上。近年來,國光劇團豫劇隊在製作上結合了臺灣與大陸的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菁英,先後推出新戲《大腳皇后》、《中國公主杜蘭朵》、《秦少遊與蘇小妹》、《田姐與莊周》等新戲,展現了豫劇隊的全新風貌,獲得觀眾極高評價,數度應邀赴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地演出,大獲好評。同時,國光劇團豫劇隊通過各種類型的推廣及巡迴演出,將豫劇藝術傳播到寶島的各階層、各角落,全面開拓豫劇的觀眾群。在豫劇的推廣和營銷方面有許多寶貴的經驗。
  • 河南豫劇將登上「國家名片」,《豫劇》特種郵票明年11月將面市
    11月26日,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有關部門全面啟動了《豫劇》郵票的編輯、設計,並赴河南專門開展廣泛的調研論證工作。豫劇是中國五大戲劇(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之一,其中京劇已發行了生、旦、淨、醜四大角色和京劇臉譜郵票,黃梅戲於2014年發行,我省的豫劇將成為中國五大戲劇中第三個登上「國家名片」的劇種。
  • 不忘初心和使命,全心傳承和傳播豫劇,鄭州豫劇二團一直在努力
    (北京戲曲文藝聯盟記者安然)豫劇是中州大地上一股富含鄉土氣息的藝術載體。一直以來,豫劇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節律特點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戲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文化瑰寶!在娛樂節目獨霸閱讀和視聽市場的今天,戲曲的受眾市場不容樂觀,亟待傳承和保護!有這一樣的一批人,多年來一直不忘初心和使命,一直堅守在戲曲舞臺上,傳承和傳播著豫劇文化,滋養著廣大的人民群眾!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河南省鄭州市豫劇二團!
  • 從豫劇《常香玉》到《馬金鳳》,新豫劇講述豫劇大家的傳奇人生
    終於,2018年12月28日晚,2018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豫劇現代戲《馬金鳳》在鄭州首演,並且時年97歲高齡的豫劇「六大流派」馬派藝術創始人、豫劇「五大名旦」之一的豫劇大師馬金鳳先生也親臨現場指導,讓演員和觀眾們激動不已。臺下人看臺上的自己,讓這場演出意義非凡。
  • 談談家鄉的戲劇——豫劇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河南人,提起河南就不得不提起河南的豫劇。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豫劇,又對豫劇有什麼了解。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豫劇的發源時間為1730年,發源地為河南開封。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 豫劇新作《蘇武牧羊》 老調新戲能否曲高和眾?
    六年艱辛結碩果  據悉,此劇是河南省豫劇二團歷經6年艱辛創作,於2011年元月搬上舞臺,和《程纓救孤》、《清風廳上》一起,被稱為豫劇領軍人物李樹建的「忠孝節」三部曲。該劇借鑑了話劇影視、聲樂等其他藝術種類的表現手法和技法,將舞劇、歌劇、話劇及舞蹈融合為一體,唱腔更加柔和,舞美也具有當代審美意蘊,舞臺呈現更加新穎,具有更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濃厚的藝術感染力,開創了河南豫劇的先河。  豫劇,也稱「河南梆子」、「河南謳」,是梆子腔在河南不斷衍變、成熟的劇種,曾經擁有祥符調、豫東調、豫西調、沙河調等各具特點的地域流派。
  • 快評丨豫劇戰「疫」走紅,與時俱進的藝術形式更有魅力
    因為疫情而深宅在家的日子裡,很多人都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大家一方面通過通過聽歌、刷劇「自我療愈」,另一方面又忍不住通過分享動態彼此聯繫。而這兩種操作,往往都是藉助一款工具——抖音。除了自導自演的大眾表達,越來越多專業藝術人士也紛紛加入了戰「疫」隊伍,用公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傳播防疫知識、傳遞愛與關懷。對於河南老鄉來說,這種藝術表現形式非豫劇莫屬。豫劇演員張連忠用自編豫劇小段聲援疫情,商丘市豫劇二團王鳳銀傾情奉上防疫「寶典」,河南豫劇院黨委書記汪荃珍及知名藝術家常小玉、李金枝、範靜、方素珍、劉曉燕聯袂演唱的「抗疫版」《花木蘭》,更是贏得了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 豫劇傳統經典唱段與受眾關係的思考
    二、特定審美長期以來,豫劇的受眾是在高臺、劇院等場所的審美體驗中熟知的豫劇藝術,這種面對面的身臨其境所帶給受眾的藝術感染力是各種媒體傳播所不可替代的。即使在當下的基層演出中,不能滿足豫劇觀眾要求加「清唱」的需求,仍有可能弱化地方戲受眾群體的特定審美情緒。
  • 中國傳統藝術豫劇的由來與特點
    1949年以後,河南豫劇院三團,以演現代戲為主,創作了許多新戲新腔,並培養出一批以演現代戲見長的演員,如高潔、魏雲、柳蘭芳、馬琳、王善樸等。 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又傳播到鄰近各省,並在各地組成了不少專業劇團。 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為聽眾聽清,表演風格樸實、鄉土氣息濃厚,深受觀眾歡迎。
  • 豫劇元素的文創產品——膠帶設計
    近些年來,文創產品發展的火熱,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更是廣泛傳播了相關的文化,使人們對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有了更豐富的認識。從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朕知道了」紙膠帶等文創產品出現,在全國掀起了一陣文創產品的熱潮,到現在的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不僅開創了文化傳播的新形式,而且促進了文化流傳地的經濟發展。具體分析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的「口紅」膠帶,設計了具有豫劇元素的文創產品——膠帶設計。
  • 不老的豫劇
    擁有年輕的演員和觀眾,豫劇的味道很時尚  總有一些事情在意料之外:當大部分地方戲正發愁後繼無人時,豫劇舞臺卻從不缺年輕演員。  在河南,豫劇就是「流行歌曲」——不少普通百姓或許不認識當紅影星、歌星,但一定能叫得上幾個有名氣的豫劇演員,或者張口來上兩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