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韻步王昌齡《武岡十景》|武岡十景|七絕|王昌齡|渠渡晴嵐

2020-12-16 騰訊網

........................................................................................................................................................................................................................................................................................................

七絕.韻步王昌齡《武岡十景》

作者:楚南老蟲

景一: 雲山清曉

谷幽壑澗古來潺,原始秦人雀戀山。

橋備仙人朝夕踱,岫峰晴曉水雲間。

景二: 法相洞天

翡翠華冠凝碧雲,巉巖突兀鑿騷文。

襟懷若谷虛心納,居士緣由法相聞。

景三: 武陵春色

廟祭龍王豔色春,冰清玉潔藻花新。

桃林灼灼嬌人面,古井粼粼澈透津。

景四: 渠渡晴嵐

天尊翠碧雪峰函,壑塹溪幽漱玉藍。

渠渡淺涓無泊處,廟鍾悠逸裡仁嵐。

景五: 古山瀑布

九霄懸瀑射魚淵,銀漢星河浩渺天。

水色湍湍零碎月,山光綽綽影開騫。

景六: 濟川迴舟

瘦月如鉤子夜寒,漁歌唱晚慰神安。

濟川粼續煙雲幻,意境風流玉翠瀾。

景七: 宣風雪霽

宣風雪霽戌邊橫,晚宋欣榮固小城。

雨潤煙霞揮壯麗,巍峨樓殿遠軒迎。

景八: 楓門落照

丹楓霜透醉銷魂,紅勝春花豔映門。

若火燃情迎遠客,山光水色愜猩猿。

景九: 龍潭夜雨

寒蟬聲竭啞榆田,秋瑟雲涼雨透天。

欲渡龍潭深闊處,輕舟薄被裹難眠。

景十: 橫江晚渡

灘涂水闊興波狂,柳岸炊煙籠翠長。

漁火冷凝萍聚客,酒旗獵獵醉生忙。

附:

王昌齡所賦《武岡十景》詩,將武岡十景的地點和景色特點記載在清康熙年間所編《武岡州志》中:

景一:雲山清曉

蒼深以淺瀑崢潺,豈謂逃秦始愛山。

一炬鹹陽秦冢赤,紫霄巍立曉雲間。

景二:法相洞天

擘絮飛英一塢雲,雲根盡溼老苔文。

此中傾洞原無物,風鐸何曾惑眾聞。

景三:武陵春色

紅綻夭桃綴小春,清深甘井豔浮新。

東風閱盡嬌花面,不見漁人更問津。

景四:渠渡晴嵐

盈盈曉氣溼林函,谷轉溪回窅蔚藍。

欲向渠流尋渡口,靈鍾嫋嫋指晴嵐。

景五:古山瀑布

驚崖噴壑落淵淵,浚洗星文淡遠天。

容與浮玄閒夜月,山川影裡見張騫。

景六:濟川迥舟

脈脈溶溶夜色寒,伊人停楫月魂安。

素波泛後無消息,迴薄悽清萬頃瀾。

景七:宣風雪霽

危樓振立朔風橫,四面寒光冷雉城。

升旭欲移丹闕影,玉山未倒翠先迎。

景八:楓門落照

何年羽化老楓魂,林立斜陽似擁門。

引接啼霜宿水客,五溪三峽聽號猿。

景九:龍潭夜雨

寒聲殊足渥桑田,耐可中宵小洞天。

縱使巖霖無用處,老龍未肯偃鱗眠。

景十:橫江晚渡

後來前往共江狂,逼晚寒煙絮絮長。

只有醉鄉茅店客,招招望子為誰忙。

注:

王昌齡所賦《武岡十景》詩,其中景八在今城步縣楓木嶺,因道路崎嶇、山勢險嶺。景九在今洞口縣黃橋鎮龍潭鋪,曾建有「夜雨亭」與「龍潭寺」。景十在今隆回縣紫陽河,旁有摩崖石刻「橫江」二字碑,昔為寶慶至武岡交通要道。

景一即雲山。景二為法相巖。景三為武陵井,與長沙白沙井、洞庭湖君山柳毅井齊名。景四位於天尊山下裡仁村,其渠水婉蜒進入城區,穿城而過,故有「五龍不出城」之說。景五位於雲山南麓。景六位於梯雲橋下遊,曾是武岡的水運碼頭。景七位於武岡城老南門,宋理宗親筆題寫「宣風雪霽」。

王詩人通過武岡美麗山水寄託了無限美好依戀與情懷,淡淡的月色、幽幽的離愁,也透露出詩人對故人的深深情意。

說明: 以上注釋引自漢唐先生的《王昌齡與武岡》一文。

來源:楚南老蟲

............................................................................................................................................................................................................................................................................................................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邵陽晚報發來喜訊:武岡裡仁大峽谷3AAA景區明年「五一」開園?
    戀上武岡Crush on wugang 休閒·品味·分享武岡人·武岡情 渠渡晴嵐今猶在
  • 王昌齡:不忘初心的「七絕聖手」
    此詩的作者王昌齡是一名優秀的邊塞詩人,他生於唐朝,因擅長寫七絕詩而被稱為「七絕聖手」。他出身貧困,生命經歷過數種不同身份和生活,從少時的種地農民到嵩山學道弟子,從出徵邊塞的志士到高中進士的校書郎,後又慢慢走向了無故被貶四處輾轉的漂泊人生。
  • 古詩鑑賞示例:王昌齡《送柴侍御》
    送柴侍御王昌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被譽為七絕聖手是名不虛傳的,這首短短的七絕詩,初看起來平淡簡約,但其實蘊含豐富。從題目可以看出,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之人是柴御史,這個柴侍御是王昌齡的朋友,此時的王昌齡已經被貶到龍標(今湖南黔陽)當縣尉,這才有詩歌的第一句「沅水通波接武岡」,沅水與舞水在龍標交匯,形成了著名的「沅舞流清」的景色,武岡則位於湖南省西南部,柴侍御想必是要前往武岡公幹而路過龍標,順便看望好友。
  • 「七絕聖手」王昌齡的一生——從「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七絕聖手」王昌齡的一生——從「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說起唐雪元新歲初始,一場武漢戰「疫」全國打響,一時間神州大地均是陰雲籠罩而這次日本援助捐贈物資引用他的詩,正是他被貶龍標(今湖南黔陽)時期寫的一首送別詩。
  • 王昌齡最深情的一首送別詩,盛名不在《芙蓉樓送辛漸》之下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七絕聖手」王昌齡最深情的一首送別詩,其盛名不在《芙蓉樓送辛漸》之下。全詩如下:《送柴侍御》沅水通流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相信詩詞愛好者不會陌生,在唐代,雖然名氣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但他也絕對算得上一流的詩人,他有著「四大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之一、「詩家天子」、「七絕聖手」等美譽,在七絕領域,能與之媲美的人不多,估計只有李白,
  • 王昌齡:大唐赫赫有名的邊塞詩人,交遊甚廣,被稱「七絕聖手」
    王昌齡不僅邊塞詩、送別詩寫得極好,閨怨詩生活詩也小有名氣,尤以善作"七絕"著稱,為人又豁達豪爽,喜交朋友,與文人、官吏、隱士和僧道等等都有往來。無論是知己還是普通的朋友,無論是名人還是名不經傳的人,他都真誠以待。
  • 李白王維王昌齡,誰能毫無爭議的奪得唐詩七絕第一的桂冠
    在流傳後世的唐詩中,哪一首堪稱唐詩七絕第一呢?顯然,這個問題相比比上面那個更為容易回答。因為不管是李白杜甫還是別的哪一個詩人,總有發揮失常的時候,也有超常發揮的時候。再加上評的是「七絕第一」,沒必要考慮詩人的全部創作情況,只要「就詩論詩」,討論七絕就可以了,相比較更為客觀。但即便如此,想要選一首讓大部分人服氣的第一七絕來,還是難度不小。
  • 「七絕聖手」王昌齡,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殘殺,李白贈詩,張鎬報仇
    前一篇說了開盛唐詩道先河的王勃以及他的千古奇文《騰王閣序》,今天說說"七絕聖手"王昌齡和他的名作《出塞》,官場不如意,卻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殘殺,而張鎬為王昌齡報了冤讎。王昌齡(西元698~756年),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他以七言絕句藝術精湛而著稱,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詩家天子";其名作《出塞》被推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 王昌齡的一首七絕,在歡樂的琵琶聲中,長城與月亮相顧無言
    七言絕句是近體詩的一種形式,簡稱「七絕」。它在中國詩歌史上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初唐時期才嶄露頭角。但那時的七絕不僅在藝術形式上不夠成熟,在詩壇上的影響也微乎其微。直到盛唐時期,它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而湧現出一大批擅長七絕的傑出詩人。
  • 同樣是境界高遠的七絕作品,李白充滿浪漫,王昌齡溢出悲涼
    李白和王昌齡都是盛唐偉大的詩人,也都有過被貶流放的經歷,二人還相互贈詩,表達惺惺相惜之情。李白的詩歌充滿浪漫主義,喜歡想像和誇張,由於他曾經學過道術,又是一位劍客,從而使他的詩篇境界高遠。而王昌齡是著名的邊塞詩人,長期的羈旅生涯,也見慣了邊塞風光,不僅陶冶情操,更讓他的作品大氣磅礴。
  • 王昌齡很經典的一首七絕,含蓄蘊藉,最後7個字包含一句成語
    王昌齡是唐代邊塞詩人,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他的作品意境深遠,耐人尋味,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驚豔了世人千年;再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令人熱血沸騰。王昌齡才華不遜於李白,卻歷經坎坷,幾遭貶謫。不過詩人總是披肝瀝膽,被後人不斷稱讚。
  • 科爾沁書蟲新作:王昌齡《送柴侍御》賞析
    王昌齡則是邊塞詩的標誌性人物。王昌齡(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仕途坎坷,詩壇地位顯赫。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 七絕聖手王昌齡:在大漠戈壁、烽火狼煙中唱響大唐邊塞詩歌最強音
    王昌齡的身世經歷非常具有傳奇色彩:他既出家當過道士,又考過進士,當上朝廷命官;他既是書生,又參過軍,打過戰;他的詩作數量不多,但質量上乘,幾乎篇篇傳唱,尤其擅長七言絕句,可以跟李白並肩,被譽為「七絕聖手」;然而,他的死去也是莫名其妙,可以說是一個謎。
  • 七絕聖手王昌齡28字的小詩,不說一個怨字,卻寫盡深宮無限幽怨
    那個人就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人稱七絕聖手的王昌齡。春宮曲王昌齡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花月不知人心事昨夜裡的春風吹開了井欄邊的桃花,亦如得寵的少女般花開明豔。桃花怎知人心事,詩人用桃花在春風裡的爛漫開放,來反襯陳皇后失寵後的孤寂愁悶情緒。
  • 王昌齡與救命仙草
    我們都讀過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絕《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首詩寫於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那年,王昌齡被貶龍標縣尉,此詩是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以抒發感憤,寄託慰藉,表達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
  • 網約湘遊丨楚南勝境之法相洞天 武岡法相巖公園
    武岡寶方山西麓的法相寺和法相亭。武岡法相寺旁的古樟,整個寶方山最大的一棵古樹。武岡寶方山上的林間小道。武岡寶方山上的林間石柱,被市民奉為神石。武岡寶方山上的林間石林。武岡寶方山上天然石洞,成為孩子們的樂園。武岡寶方山下的法相巖迎陽洞洞中,市民自發供奉了一尊觀音菩薩。被譽為詩、書、畫、印全才,湖湘文化當代傳人與開拓者武岡名人李潺手書的「法相洞天」。
  • 芳菲四月,閒來無事,次韻大神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畫像今日翻閱《唐詩宋詞》,拜讀到大神王昌齡的大作。王昌齡對於我們來說,時如雷貫耳的唐朝大詩人,有著「七絕聖手」的雅號,初高中語文課本中夜有很多王昌齡先生的作品,比如我們熟悉的《芙蓉樓送辛漸》,其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壺」,怕是人人皆知了。但是今天才知道,王昌齡先生寫了兩首《芙蓉樓送辛漸》,語文課本中只選取了其中的一首。周末恰好有閒暇,閒來無事,自娛自樂,次韻大神王昌齡先生的第二首《芙蓉樓送辛漸》,寫一首自己的拙作,請大家多多批評!
  • 10首精美絕倫的七絕詩,跨越千年而來!
    七言絕句,簡稱七絕,是我國傳統詩歌體裁,源於南北朝樂府民歌,成熟於唐代。由於篇幅短小,所以語句多精煉含蓄,聲律抑揚頓挫,非常適合誦讀吟詠。 從軍行 說起七絕詩,就不能不提王昌齡,這位盛唐時代的七絕聖手。
  • 孤月總與愁相伴,王昌齡詩作中的孤月情懷
    導語:有著"七絕聖手"之稱的王昌齡在七絕詩的創作上有著眾人目所能及的成就。他所作的詩在氣勢上雄渾高昂,格調激蕩澎湃,將七絕詩引向一個新的高峰,作為唐朝詩人的標杆,屹立在詩壇。似乎唐代的詩人都很喜歡將"月"作為創作的主題或者素材,表達內心的孤寂與不得志,今天我們就通過王昌齡對"孤月"素材的運用,以小見大,看一下,為什麼唐代詩作中孤月總與愁相伴?一、"七絕聖手"的坎坷歷程王昌齡常把"愁心寄明月",其實與他的生平經歷有著莫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