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聖手王昌齡28字的小詩,不說一個怨字,卻寫盡深宮無限幽怨

2021-01-16 風來微微讀詩詞

宮桃新開人空怨

冷宮的漫漫長夜,依舊孤寂無聲。憔悴的陳阿嬌獨自坐在破敗的春廊下,春風淡淡地吹拂著她零亂的青絲和半舊的衣裙。深院中的古井旁,那株無憂無慮的桃樹,竟然一夜花開灼灼。望著那滿樹的桃花,阿嬌又想起了舊年的往事。那也是一個桃花爛漫的時節,在那次熱鬧的宮宴上,身為長公主的母親問那時候還只有七歲的小男孩:「徹兒,你長大了可願意迎娶我家阿嬌啊?」小男孩劉徹很清脆地回答:「願意!」母親又問他:「那你要怎樣待我家阿嬌呢?「「我要給阿嬌姐姐造一幢好大好大的金屋子住。」

那個天真無邪的小男孩如今已經成為了大漢天子,而她卻成了被他棄如敝履的廢后。縱然千金能買相如賦,也買不回來當年那個愛自己的人的一片初心。我想此夜的阿嬌皇后不會想到,時光流轉到了盛唐,有一位大文人會為她的故事寫下一首經典小詩。那個人就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人稱七絕聖手的王昌齡。

春宮曲王昌齡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花月不知人心事

昨夜裡的春風吹開了井欄邊的桃花,亦如得寵的少女般花開明豔。桃花怎知人心事,詩人用桃花在春風裡的爛漫開放,來反襯陳皇后失寵後的孤寂愁悶情緒。未央宮大殿前的月亮顯得格外高遠明亮,那裡住著春風得意的帝王和他新近得寵的美人。詩人為什麼說未央宮的月亮格外高呢?得意之人宮殿前的月亮,也似乎是高不可及。

歌女新寵未央宮

平陽歌舞,據說平陽公主的府邸裡,精心教養著許多擅長歌舞的民間女子。那一日脫穎而出的妙齡美人,名叫衛子夫。她不但能歌善舞,而且心思玲瓏。衛子夫的弟弟,就是後來天下聞名的大將軍衛青。在平陽公主的授意之下,衛子夫使出渾身解數,終於俘獲了年輕帝王的心。她一夜成了未央宮中最得寵的女子,帝王對這個新美人更是格外疼愛嬌縱,亦如當年寵愛著明媚高貴的阿嬌。繡簾外已經春風浮動桃花盛開,帝王竟然怕春寒料峭凍著美人,親賜給美人一件錦繡外袍。舊人在春夜中孤寂望月,新人在春殿裡御賜錦袍,詩人筆下暗含了多麼強烈的諷刺意味。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君王的驕奢寡情和身為後宮嬪妃的薄命悲哀。但是詩人並沒有直白寫出,而是用含蓄手法讓讀者自己從中體會。

王昌齡的這首七絕短短28個字,小詩中至始至終都並沒有出現一個怨字,卻把失寵紅顏的深深幽怨表達得淋漓盡致。帝王的喜新厭舊,讓多少困鎖深宮的佳麗愁腸百轉,夜夜嘆息。詩中失寵人和得寵人的鮮明對比,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宮人們的無限幽怨和悲涼。君王身側只聽新人笑,哪聞舊人哭。奈何宮廷深深,舊人們也只能枉自斷腸,寂寞白頭。我們知道王昌齡是以邊塞詩而著名,比如他的「秦時明月漢時關,」比如他的「不破樓蘭終不還。」然而他的宮怨詩也寫得十分幽婉悱惻,打動人心。真不愧是盛唐的七絕聖手。

相關焦點

  • 「七絕聖手」王昌齡,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殘殺,李白贈詩,張鎬報仇
    前一篇說了開盛唐詩道先河的王勃以及他的千古奇文《騰王閣序》,今天說說"七絕聖手"王昌齡和他的名作《出塞》,官場不如意,卻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殘殺,而張鎬為王昌齡報了冤讎。王昌齡(西元698~756年),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他以七言絕句藝術精湛而著稱,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詩家天子";其名作《出塞》被推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 王昌齡:大唐赫赫有名的邊塞詩人,交遊甚廣,被稱「七絕聖手」
    王昌齡不僅邊塞詩、送別詩寫得極好,閨怨詩生活詩也小有名氣,尤以善作"七絕"著稱,為人又豁達豪爽,喜交朋友,與文人、官吏、隱士和僧道等等都有往來。無論是知己還是普通的朋友,無論是名人還是名不經傳的人,他都真誠以待。
  • 王昌齡:不忘初心的「七絕聖手」
    此詩的作者王昌齡是一名優秀的邊塞詩人,他生於唐朝,因擅長寫七絕詩而被稱為「七絕聖手」。他出身貧困,生命經歷過數種不同身份和生活,從少時的種地農民到嵩山學道弟子,從出徵邊塞的志士到高中進士的校書郎,後又慢慢走向了無故被貶四處輾轉的漂泊人生。
  • 「七絕聖手」王昌齡的一生——從「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七絕聖手」王昌齡的一生——從「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說起唐雪元新歲初始,一場武漢戰「疫」全國打響,一時間神州大地均是陰雲籠罩他的詩,既有被評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的《出塞》所滿載的雄渾大氣象,又有「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使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的無盡閨怨,更有深受楚風越俗影響兼具民歌風情的「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外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無論何格調,一出,均傳唱千載。
  • 王昌齡很經典的一首七絕,含蓄蘊藉,最後7個字包含一句成語
    王昌齡是唐代邊塞詩人,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他的作品意境深遠,耐人尋味,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驚豔了世人千年;再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令人熱血沸騰。王昌齡才華不遜於李白,卻歷經坎坷,幾遭貶謫。不過詩人總是披肝瀝膽,被後人不斷稱讚。
  • 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意境優美,最後7字為千古名句,人人皆知!
    王昌齡 ,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氣勢渾宏,格調高昂,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他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等著名詩人相交甚厚。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就是王昌齡在送別自己的好友辛漸時所作。這首詩就是著名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王昌齡最深情的一首送別詩,盛名不在《芙蓉樓送辛漸》之下
    其中,佔比最大的就是送別詩。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七絕聖手」王昌齡最深情的一首送別詩,其盛名不在《芙蓉樓送辛漸》之下。全詩如下:《送柴侍御》沅水通流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王昌齡,相信詩詞愛好者不會陌生,在唐代,雖然名氣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但他也絕對算得上一流的詩人,他有著「四大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之一、「詩家天子」、「七絕聖手」等美譽,在七絕領域,能與之媲美的人不多,估計只有李白,
  • 孤月總與愁相伴,王昌齡詩作中的孤月情懷
    導語:有著"七絕聖手"之稱的王昌齡在七絕詩的創作上有著眾人目所能及的成就。他所作的詩在氣勢上雄渾高昂,格調激蕩澎湃,將七絕詩引向一個新的高峰,作為唐朝詩人的標杆,屹立在詩壇。喜歡王昌齡詩作的讀者朋友都知道他的作品以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三類居多,在王昌齡的邊塞詩中,常常會出現月亮的形象,用以強化出徵塞外軍人獨在異鄉的孤寂之情。無獨有偶,在唐代的閨情宮苑以及邊塞類的詩作中,都會出現月亮的身影,將"孤"、"怨"的意境融入其中。
  • 10首精美絕倫的七絕詩,跨越千年而來!
    七言絕句,簡稱七絕,是我國傳統詩歌體裁,源於南北朝樂府民歌,成熟於唐代。由於篇幅短小,所以語句多精煉含蓄,聲律抑揚頓挫,非常適合誦讀吟詠。 從軍行 說起七絕詩,就不能不提王昌齡,這位盛唐時代的七絕聖手。
  • 杜甫唯一入選《唐詩三百首》的七言絕句,堪稱其七絕壓卷之作
    七言絕句雖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字,但方寸之間往往意境其大,短小精悍而多言外之音,或含蓄雋永、或深婉幽怨,言有盡而意無窮,總是讓人讀罷意猶未盡!唐代最為擅長七言絕句的詩人有李白、王昌齡、劉禹錫、杜牧等等,他們都是此中聖手,所作七絕不僅數量多抑且質量極高。
  • 王昌齡的一首七絕,在歡樂的琵琶聲中,長城與月亮相顧無言
    七言絕句是近體詩的一種形式,簡稱「七絕」。它在中國詩歌史上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初唐時期才嶄露頭角。但那時的七絕不僅在藝術形式上不夠成熟,在詩壇上的影響也微乎其微。直到盛唐時期,它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而湧現出一大批擅長七絕的傑出詩人。
  • 人稱「詩家夫子王江寧」,哀愁的邊塞之歌在其筆下唱不盡、演不完
    王昌齡是盛唐著名詩人,尤善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美譽。王昌齡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詩作,流傳到現在的仍有一百八十多首。僅就七絕而言,王昌齡就有七十四首,幾乎佔到盛唐七絕的六分之一,使他當仁不讓地成為雄踞李白、杜甫之上的「七絕聖手」。
  • 李白在酒宴上寫的趣詩,有水平更有膽量,其中5個字虧他寫得出來
    讀了很多唐詩後,筆者不得不承認,李白的詩在格律工整度上,確實算不上是最牛的。論七絕的工整度,他與七絕聖手王昌齡是有一點差距的;論七律,他也是敵不過杜甫的。但讀完這些文壇名匠的作品後,大家就會發現,有些詩在唐代也就他李白寫得出來。
  • 七絕聖手王昌齡:在大漠戈壁、烽火狼煙中唱響大唐邊塞詩歌最強音
    王昌齡的身世經歷非常具有傳奇色彩:他既出家當過道士,又考過進士,當上朝廷命官;他既是書生,又參過軍,打過戰;他的詩作數量不多,但質量上乘,幾乎篇篇傳唱,尤其擅長七言絕句,可以跟李白並肩,被譽為「七絕聖手」;然而,他的死去也是莫名其妙,可以說是一個謎。
  • 讀王昌齡的《出塞》,邊塞詩把盛唐的偉岸表達如此通透
    今天讀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王昌齡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被稱為「七絕聖手」,在唐朝詩人中地位非常重要,讀邊塞詩必讀王昌齡。明朝「後七子」首領之一李攀龍總結唐詩時,稱這首《出塞》是七絕中的「壓卷之作」,而「後七子」的另一個首領王世貞也說,七言絕句中「少伯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少伯就是王昌齡,太白當然是李太白了。
  • 王昌齡這首詩,詞語平凡卻氣勢宏大,被後世譽為「神品」
    王昌齡就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他自幼家境貧寒,靠種地為生,後來參加科舉考試進士及第。起初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後因博學,超絕群倫,調汜水尉,後獲罪被貶嶺南。王昌齡的七絕詩最為出色,他在西北邊塞所作的邊塞詩最為後人推崇,被冠以「七絕聖手」的稱號,更得「詩家夫子王江寧」的美譽。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就他最為出名的《出塞·其一》。
  • 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將自己的思鄉之情盡情表達,值得一讀再讀
    王昌齡,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都是十分交好的關係,王昌齡的詩歌以七絕見長,尤其是寫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 唐詩欣賞: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王昌齡《從軍行》
    《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王昌齡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其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他尤其擅長七絕,被稱為「七絕聖手」,今天我們來欣賞《從軍行》的前兩首。《從軍行七首·其一》唐代:王昌齡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獨上 一作:獨坐)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裡愁。
  • 李白王維王昌齡,誰能毫無爭議的奪得唐詩七絕第一的桂冠
    很多人會說杜甫,因為杜甫對後世詩人影響最大;也肯定很多人會說李白,因為李白的詩最天才,空前絕後。總之是爭論不休的。先按下這個話題,換一個更容易的回答。在流傳後世的唐詩中,哪一首堪稱唐詩七絕第一呢?顯然,這個問題相比比上面那個更為容易回答。因為不管是李白杜甫還是別的哪一個詩人,總有發揮失常的時候,也有超常發揮的時候。
  • 杜牧一首詩寫月,全文無一個月字,卻令人無限遐思
    聽見這月流如水,蘇軾心潮澎湃,「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看著那月色如華,劉克莊無限感慨,「殘更難捱抵年長,曉月悽涼。」是啊,月光總是給人無限的遐想,讓留戀秦樓酒巷的杜牧也常常感傷。長安夜月 唐代:杜牧寒光垂靜夜,皓彩滿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