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這首詩,詞語平凡卻氣勢宏大,被後世譽為「神品」

2020-12-11 長絲短棉

古時候因為複雜的民族關係以及民族之間的矛盾,必然會導致戰爭的爆發。這些戰爭歸根結底來說就是因為邊界問題,實際上就是現在所說的邊境戰爭,所以為了保證本朝領土不被外族入侵,歷代的統治者都會派重兵駐守邊疆,因此就有了邊塞生活。邊塞詩也就孕育而生。

王昌齡就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他自幼家境貧寒,靠種地為生,後來參加科舉考試進士及第。起初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後因博學,超絕群倫,調汜水尉,後獲罪被貶嶺南。王昌齡的七絕詩最為出色,他在西北邊塞所作的邊塞詩最為後人推崇,被冠以「七絕聖手」的稱號,更得「詩家夫子王江寧」的美譽。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就他最為出名的《出塞·其一》。

出塞(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的大意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仍在,但是萬裡徵戰的將士卻早已不在。假如龍城突圍的飛將軍李廣還健在,豈會容胡人越過陰山南下掠奪?

這是王昌齡兩首《出塞》詩中的第一首。這首感慨邊疆戰亂不斷,惋惜國家沒有可用之將才的邊塞詩被明代文學家楊慎譽為「神品」。

這首詩開篇從千年之前,萬裡之外下筆,形成一種蒼茫渾厚的獨特意境。以古喻今,時空變換,戰亂卻從未中斷,而萬裡戍邊的人也大都有去無還。首句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是描寫邊塞的樂府詩中極為尋常的兩個詞語。《樂府解題》便有:「關山月,傷離別也。」可見無論徵兵戍邊還是表現離別思念,大都離不開「關」和「月」這兩個字。而這句詩卻將「秦」和「漢」這兩個表現時間性的限定詞加在「明月」和「關」前,寥寥兩字,卻帶給讀者遼遠的時空感,氣勢非凡,彰顯了新奇獨特之處,此句足以統攝全篇。

後兩句用以假設的修辭,讚揚了「龍城飛將」李廣的功績,既是對當下軍中用人政策的不滿,也表現了千百年來人民熱切期盼飛將軍一樣的英雄人物出現,以平定叛亂、維護邊防的心情。

詩歌之美,往往展現在貌似平凡的字上,而此詩正是用平凡的詞語,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了全文主旨意境,氣勢宏大,體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讓人不禁拍案叫絕。因而明代詩人李攀龍褒獎它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實是合情合理。

相關焦點

  • 讀王昌齡的《出塞》,邊塞詩把盛唐的偉岸表達如此通透
    王昌齡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被稱為「七絕聖手」,在唐朝詩人中地位非常重要,讀邊塞詩必讀王昌齡。明朝「後七子」首領之一李攀龍總結唐詩時,稱這首《出塞》是七絕中的「壓卷之作」,而「後七子」的另一個首領王世貞也說,七言絕句中「少伯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少伯就是王昌齡,太白當然是李太白了。
  • 「七絕聖手」王昌齡,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殘殺,李白贈詩,張鎬報仇
    前一篇說了開盛唐詩道先河的王勃以及他的千古奇文《騰王閣序》,今天說說"七絕聖手"王昌齡和他的名作《出塞》,官場不如意,卻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殘殺,而張鎬為王昌齡報了冤讎。王昌齡(西元698~756年),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他以七言絕句藝術精湛而著稱,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詩家天子";其名作《出塞》被推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 李煜的一首冷門《虞美人》,沒有名句,卻被譽為「神品」
    這首《虞美人》是一代詞帝、南唐後主李煜的絕命詞。此詞是李煜為思故國而作,以極富感染力和象徵性的比喻來表達內心的愁思。句句都是愁的形象,句句都堪為千古名句,引人共鳴。此詞語言明淨優美、節奏曲折婉轉、愁思感人肺腑,因而才能被譽為詞中「神品」,千百年間廣為流傳,成為人人能倒背如流的千古絕唱。
  • 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意境優美,最後7字為千古名句,人人皆知!
    王昌齡 ,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氣勢渾宏,格調高昂,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他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等著名詩人相交甚厚。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就是王昌齡在送別自己的好友辛漸時所作。這首詩就是著名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劉禹錫「抄」白居易的愛情詩,卻被譽為「神品」,讀來肝腸寸斷
    比如兩人登了揚州棲靈塔後,就各自寫了首七絕。白居易的詩題為《與夢得同登棲靈塔》:半月悠悠在廣陵,何樓何塔不同登?共憐筋力猶堪在,上到棲靈第九層。但有一首詩,白居易卻是心服口服,據傳拿到這首詩時,白居易「掉頭苦吟,嘆賞良久」,就是這首千古名作《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其實,除了懷古詩,劉禹錫也寫過很多優美的愛情詩。
  • 余光中的這首詩,是「現代詩的神品」
    這位被文壇大師梁實秋讚譽為「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的詩人,對於大多數讀者而言,最為熟悉的依然是那首《鄉愁》。這首余光中在中國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僅用20分鐘「一揮而就」的詩歌,經由臺灣歌手楊弦改編為《鄉愁》《鄉愁四韻》《民歌》等8首詩譜曲傳唱,留存於一代人的記憶之中。
  • 王昌齡很冷門的一首詩,這首詩意境唯美,蘊含禪理
    每當說起邊塞詩人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提起王昌齡的大名了,作為那個年代最著名的一位詩人,他寫下了很多邊塞詩,而且都極為經典。不過,今天要為大家推薦的卻並不是他的邊塞詩,而是要為大家推薦一首他比較冷門的作品。這首詩或許很多朋友都沒有讀過,甚至有些人都沒有聽說過,不過這卻並不能代表這首詩不優秀,相反,這首詩極具特色,不僅意境唯美還蘊藏禪理。
  • 王昌齡在嶽陽送別李白,這首詩意味深長,但很多人讀不懂
    但您可能還不知道,王昌齡也給李白寫過一首詩,更加意味深長。這首詩非常含蓄,很難讀懂。不過您別怕,我耐心講給您聽,您肯定能明白王昌齡的良苦用心。(1)王昌齡公元727年進士及第,公元738年被貶嶺南。公元739年遇赦北歸,這一年秋天路過嶽陽,遇到李白,寫下了這首詩。
  • 王昌齡這首送別詩,悽楚悲壯,最後一句已成千古名句
    唐代被譽為」七絕聖手「的王昌齡與李白、孟浩然等交厚,李白曾因王昌齡被左遷龍標縣尉,而寫下一首詩安慰王昌齡: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說,這個時節,暮春子規聲聲啼叫著,不如歸去,讓人心傷,驚聞你被貶了,哥們,我只能借這明月向你表達我的慰問了。明月千裡,你懂我的心思,有清風一縷,薄酒一杯,送別。
  • 王昌齡「青山一道同雲雨」火了,他的這幾首送別詩也值得一讀
    值得國人反思這兩句詩確實寫得很美,情感動人。詩出自盛唐詩人王昌齡的《送柴侍御》,前兩句是:「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是說友人要去的地方與詩人所在的地方相隔很近,且有沅水相接,所以送你遠行並未感到離別之傷。
  • 史上最有氣勢的一首詩,詩句盪氣迴腸,熱血沸騰了千年
    詩詞,中國古代不可分割的一種文體,對於詩詞來說,最為出色的應屬唐詩和宋詞了,對於唐詩而言,裡面最出名的詩人就屬李白了,對於宋詞來說,最出名的就是蘇軾,唐詩宋詞是幾個時代的產物,它們在中國文化中燦爛了千年,不管是詩也好還是詞也罷,它們都是美麗的,詩詞的美,言在了意境,這就是詩詞的意境美
  • 王昌齡的這首詩,無一愁字卻句句寫愁,短短4句扣人心弦!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首《聽流人水調子》,來共同體會古典詩詞裡的「愁」。與一般寫「愁」詩所不同的是,王昌齡這首詩通篇無一愁字,卻句句是在寫愁,即含蓄地將詩人內心的愁表達了出來。據記載,這首詩大約是王昌齡晚年遭貶赴龍標貶所(今湖南黔陽)途中,偶聽流人箏樂有感而發。因此這首詩主要表達的就是遷客愁。
  • 讀一首詩王維《漢江臨眺》,此詩一出,後世寫江水的詩皆甘拜下風
    《詩經大序》云:"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出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覽物之情,是每個人都有的。縱使相同的感情,用眾人都熟知的文字來表達,不同的人,所作出的結果,差別還真的大。能將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用文字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才能稱為詩。表達得越高妙,獲得眾人越多稱讚的人,就成了詩人。王維這首《漢江臨眺》詩,則是記述泛舟漢江的所見及所感。詩的前六句,極寫漢江的壯闊,令人嘆為觀止。
  • 王昌齡很霸氣的一首詩,通篇描寫得氣勢磅礴,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有一些作品寫得極為優美,同時還有一種獨特的霸氣,尤其是那些邊塞詩,這些作品往往有一個特性,那就是寫得很抒情,同時又是氣勢磅礴,譬如王昌齡的很多作品就極為經典,也很是有氣勢,以他這首《出塞二首·其一》來說,便是一首難得的佳作,整首詩讀來朗朗上口,相信很多人讀過之後,那都是會熱血沸騰。
  • 王昌齡《出塞》詩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聞道龍標過五溪」中的「龍標尉」就是王昌齡。王昌齡二十七歲,他赴河隴,出玉門關,漫遊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最著名的邊塞詩《出塞》,作於此時。詩歌賞析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一詩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 李賀最有氣勢的一首詩,開篇第一句就氣勢磅礴,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我個人是很喜歡李賀的作品,每次讀他的詩,都令人感動的淚流滿面,他的詩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無論是什麼樣的題材,他都能夠寫出新意,從而帶給人們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譬如這首《雁門太守行》,寫得就很氣勢。其實這是一首很典型的邊塞詩,不過李賀從來沒有去過,但是他寫得活靈活現,把邊塞殘酷的戰爭描寫得很傳神。
  • 李白寫給王昌齡的詩中 「楊花」「子規」有哪些特殊含義?
    王昌齡的隱居時間也不長,次年(開元十五年)中了進士,並在長安結識了去備考的孟浩然,而李白仍在江湖飄蕩。王昌齡在長安任校書郎的幾年內,李白也第一次去到長安。王昌齡由於善寫七絕而聲名天下,被稱為「詩家夫子」、七絕聖手,在長安的文學圈裡當屬中心人物。這之後,二人又數次在江南或長安會面,相從甚密。
  • 陳子昂送友出徵,這首詩鏗鏘有力,氣象宏大,撼動人心
    陳子昂的詩氣象非凡,意境豪邁,下面這首詩雖寫送別,卻別而無哀,迴環往復又積極向上,讀來別有氣韻,令人振奮,也是作者渴望建功立業、並有開創性思想風格的具體表現。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徵唐代:陳子昂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徵。王師非樂戰,之子慎佳兵。
  • 王維水平很高的一首詩,被譽神品,無一靜字卻寫出了靜的最高境界
    這是一首頗有禪意的詩,被後世譽為五律無上神品,全詩無一靜字,卻寫出了靜的最高境界,其中10個字更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讓我們來品一品。《過香積寺》唐代:王維不知香積寺,數裡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王昌齡很瀟灑的一首詩,酒席上回贈武陵太守,短短20字義薄雲天
    我們感慨後世的世風日下,很大程度上其實與義的消亡有關。而破壞義的,也是歷史發展中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春秋戰國時期「義」為什麼得以興盛,因為缺少一個掌權的中央政府,在亂世中,許多的不平之事就靠著這「義」字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