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因為複雜的民族關係以及民族之間的矛盾,必然會導致戰爭的爆發。這些戰爭歸根結底來說就是因為邊界問題,實際上就是現在所說的邊境戰爭,所以為了保證本朝領土不被外族入侵,歷代的統治者都會派重兵駐守邊疆,因此就有了邊塞生活。邊塞詩也就孕育而生。
王昌齡就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他自幼家境貧寒,靠種地為生,後來參加科舉考試進士及第。起初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後因博學,超絕群倫,調汜水尉,後獲罪被貶嶺南。王昌齡的七絕詩最為出色,他在西北邊塞所作的邊塞詩最為後人推崇,被冠以「七絕聖手」的稱號,更得「詩家夫子王江寧」的美譽。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就他最為出名的《出塞·其一》。
出塞(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的大意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仍在,但是萬裡徵戰的將士卻早已不在。假如龍城突圍的飛將軍李廣還健在,豈會容胡人越過陰山南下掠奪?
這是王昌齡兩首《出塞》詩中的第一首。這首感慨邊疆戰亂不斷,惋惜國家沒有可用之將才的邊塞詩被明代文學家楊慎譽為「神品」。
這首詩開篇從千年之前,萬裡之外下筆,形成一種蒼茫渾厚的獨特意境。以古喻今,時空變換,戰亂卻從未中斷,而萬裡戍邊的人也大都有去無還。首句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是描寫邊塞的樂府詩中極為尋常的兩個詞語。《樂府解題》便有:「關山月,傷離別也。」可見無論徵兵戍邊還是表現離別思念,大都離不開「關」和「月」這兩個字。而這句詩卻將「秦」和「漢」這兩個表現時間性的限定詞加在「明月」和「關」前,寥寥兩字,卻帶給讀者遼遠的時空感,氣勢非凡,彰顯了新奇獨特之處,此句足以統攝全篇。
後兩句用以假設的修辭,讚揚了「龍城飛將」李廣的功績,既是對當下軍中用人政策的不滿,也表現了千百年來人民熱切期盼飛將軍一樣的英雄人物出現,以平定叛亂、維護邊防的心情。
詩歌之美,往往展現在貌似平凡的字上,而此詩正是用平凡的詞語,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了全文主旨意境,氣勢宏大,體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讓人不禁拍案叫絕。因而明代詩人李攀龍褒獎它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實是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