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送友出徵,這首詩鏗鏘有力,氣象宏大,撼動人心

2020-12-11 品詩賞詞

初唐詩歌總有一種神韻飄然與蓬勃向上的藝術感染力,詩人們希圖建功立業,並用恢宏手段寫出一種時代精神,陳子昂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陳子昂的詩氣象非凡,意境豪邁,下面這首詩雖寫送別,卻別而無哀,迴環往復又積極向上,讀來別有氣韻,令人振奮,也是作者渴望建功立業、並有開創性思想風格的具體表現。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徵唐代:陳子昂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徵。王師非樂戰,之子慎佳兵。海氣侵南部,邊風掃北平。莫賣盧龍塞,歸邀麟閣名。

這首詩作於武則天當政期間,這一年唐朝將帥對邊事處置失宜,契丹的孫萬榮、李盡忠發動叛亂,攻陷營州。唐王朝於該年七月以梁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崔融時任著作佐郎,以掌書記身份隨武三思出徵。陳子昂寫下此詩,對崔融進行勸誡。

首聯點明題意,「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徵」,白露過後,秋風肅殺,天子派梁王領兵出徵那些不服王化的地方。金天,指秋天,點明出徵的季節。方肅殺,指出氣候狀況,說明出徵之時接近冬天。白露,指明出徵時的節氣;專徵,既點明了出徵之事,又說明了出徵的目的,就是徵伐那些不服天子教化的地方。首聯說明出徵和送別的時間,渲染了一種肅殺森然、天地瑟瑟的氛圍,激發人們萬千感想,也為下文做好鋪墊。

「王師非樂戰,之子慎佳兵」兩句,繼續說明出徵目的不是顯示武力,只是為了徵服野蠻、安定邊疆。詩人送崔融從徵的本意是要他們慎用其兵,叮囑中見出送別的深情厚意。之子,是對崔融等的敬稱。佳兵,原指武器,此指用兵之事。語出《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海氣侵南部,邊風掃北平」,前兩聯是奉勸之言,頸聯轉成勉勵之語,表明了送別出徵是要打敗猖狂的進犯之敵,同時又寫了出徵的原因和具體目的,及對出徵必勝結果的預料。這兩句詩氣勢磅礴,激發了將士們的英雄之氣,顯得豪邁超拔,抖擻有力。詩人既反對窮兵黷武,也要求堅決捍衛祖國領土完整。海氣,海的氣勢,是說入侵之敵氣勢盛。南部,在入侵之敵的南邊;邊風,邊塞強風,比喻我軍實力強盛。掃北平,指消滅北疆入侵之敵。

「莫賣盧龍塞,歸邀麟閣名」,莫賣,隱含了詩人語重心長的不要戰敗之意。盧龍塞,古關名,在今河北遵化境內。樓閣,即麒麟閣,漢武帝所建,漢宣帝時在其內畫了霍光等功臣之偉,後作為表彰功臣之地。尾聯既成迴環照應之勢,又見反覆關切之意,表現了詩人送別之情的深厚。

陳子昂送友出徵,這首詩鏗鏘有力,,氣象宏大,撼動人心。整首詩寫法上往返迴環,使得送別之意層層出新,從出徵寫起,結束於對凱旋的想像,言盡而意無窮。陳子昂曾登臺高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感嘆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幾十年如白駒過隙。此時他更悲哀自己不能沙場建功,唯有寄託深情於詩行。

相關焦點

  • 陳子昂登幽州臺寫下一首詩,短短四句二十二字,天地為之動容
    曾兩次落榜,文明元年(684),這時他24歲,終進士及第,之後於垂拱二年(686)和萬歲通天元年(696)兩次從軍出徵,後因被武三思陷害,冤死獄中。其詩風骨崢嶸,蒼勁有力,徹底肅清了齊梁詩歌旖旎纖弱的風氣,對於初唐到盛唐詩風轉變,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歷史選擇了陳子昂,他光榮地完成了這個使命。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陳子昂①|站在大唐的開端 身後的粉絲都是...
    左手寫風骨金石之詩 右手寫革新戰鬥檄文陳子昂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登幽州臺歌》《登澤州城北樓宴》和組詩《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對於陳子昂這位先賢老鄉,何開四首先敬佩陳子昂的就是,「他不光詩寫得好,還寫文專門清晰闡述自己的文學主張,影響很大,非常了不起。」一個官位為左史、名叫東方虯的詩人,寫了一篇《孤桐篇》。作為朋友的陳子昂讀到後,興奮不已,稱讚之有「正始之音」。《孤桐篇》這首詩已佚,我們也無法直接閱讀。但從陳子昂對他的表揚,我們感受一二。
  • 六首登高詩,詩人登高時在想啥?
    後來,「登高必賦」被認為是文人必備的技能,古時的詩人幾乎都踐行了這一點,他們登高賦詩,多有慷慨蒼涼之句。要說登高之詩,首推陳子昂《登幽州臺歌》。陳子昂頗有政治見地,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派武攸宜率軍徵討,陳子昂隨軍擔任參謀,隨軍出徵。可武攸宜輕率少謀略,官軍次年兵敗,情況緊急之下,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攸宜不允。
  • 抬著棺材出徵,那鏗鏘有力的誓言,讓後世之人為之欽佩不已
    研讀這段歷史,他當初抬著棺材出徵,那句鏗鏘有力的誓言,讓後世之人為之欽佩不已。當初西方列強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清朝的國門,割地賠款更是家常便飯。左宗棠見此,那愧疚自責感都快要將他淹沒。這時他認識到,若中國內陸全都變成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清朝將再也沒有立足之地。抬著棺材出徵,那鏗鏘有力的誓言,讓後世之人為之欽佩不已於是他上書慈禧太后,言明其中的厲害關係。
  • 王昌齡這首詩,詞語平凡卻氣勢宏大,被後世譽為「神品」
    王昌齡的七絕詩最為出色,他在西北邊塞所作的邊塞詩最為後人推崇,被冠以「七絕聖手」的稱號,更得「詩家夫子王江寧」的美譽。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就他最為出名的《出塞·其一》。出塞(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唐詩三百首鑑賞》(1—18章)張若虛 王績 王勃 賀知章 陳子昂
    這年秋天,他在獄中聽到蟬鳴有感而發,寫作這首詩,表達自己心含冤屈,無處申訴的愁悶。整首詩是一首五言律詩,詠物抒懷,感情充沛,人和物在這首詩裡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渾然天成。用典自然、恰當。《唐宋詩舉要》云:「以蟬自喻,語意沉至。」
  • 陳子昂以香草自喻,感嘆時光的流逝,最後一問令人心酸
    或許正是因為身世的悽涼,陳子昂不僅寫出了《登幽州臺歌》這樣令古今同悲的詩歌,還留下了一組感遇詩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憤懣。遇景物而傷懷,感變遷而垂淚,此之謂感遇。因此陳子昂把自己對世事的不滿,對自身的哀憐,及對世態人情的體悟完全寫進了這三十八首詩歌裡。而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正是其中的第二首詩。
  • 唐詩中的宏大氣象 和世俗生活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作為「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唐詩,曾創下過「中國詩歌最輝煌的一頁」。唐詩之中有乾坤,而創造出這些不朽華章的歷史名流們,又有著怎樣跌宕起伏的命運遭逢?
  • 王維送友遠行,一首贈詩如同一篇精彩的演講稿,令人悲喜交加
    雖然王維身在長安,卻並非皇帝身邊的寵臣,所以很多朋友有困難,他也實在愛莫能助,最多只能寫幾句詩安慰他們。俗話說,朋友之交淡如水。這句話拿到王維這裡,實在是太準確了。孟浩然仕途落魄,向他告別,王維說,「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朋友元二要去西北邊塞,王維也拿不出像樣的紀念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朋友卻一輩子珍藏這首詩。
  • 古代文學常識:司馬相如的作品辭藻富麗,結構宏大,是漢賦的代表
    古代文學常識:司馬相如的作品辭藻富麗,結構宏大,是漢賦的代表賈誼賈誼(前200-前168年),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18歲即有才名,20餘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
  • 高校醫者的出徵誓言,鏗鏘有力
    天津醫院手術室護士劉相帥在出徵前,鄭重地遞交了自己的入黨申請書,他在申請書中寫道,「面對此次疫情危急時刻,我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我自願前往一線,支援武漢,奉獻自己的力量」。不辱使命,敢打必勝!1月26日,農曆大年初二。「不辱使命,敢打必勝!請黨和人民放心!」
  • 這首詩氣魄宏大慷慨激昂,一展洪秀全理想抱負,卻壯志未酬成畫餅
    黃巢和洪秀全都留下了他們的詩,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洪秀全的《劍詩》。先說說明的,是洪秀全確實有這麼一把寶劍,長三尺,他稱之為「斬妖劍」,一直隨身佩戴,用以自我激勵,他專門為這把寶劍寫了這首《劍詩》。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為家共飲和。
  • 陳子昂的一首五律,細膩生動,開篇充滿遐想,尾聯更顯出疏狂
    一首詩既反映出作者的思想觀念,也彰顯了個人的性格特點。比如李白性格豪放,他的作品也充滿了浪漫情懷。李商隱個性內斂,其詩歌也含流露出含蓄晦澀。再如杜甫頗具儒家情懷,於是詩聖的作品就盡顯無疆的大愛。而蘇軾則是儒釋道融於一身的文學家,所以其詩詞不僅超凡脫塵,也更顯意境深沉。初唐時也有一位才子,年少時就表現離奇,他的早期作品更顯得有些不羈。
  •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度荊門望楚》陳子昂
    在這裡,這兩個重疊詞緊切題中的「度」、「望」二字,並把它們融而為一,使「度」中有「望」,「望」中有「度」。顧望之間,巫峽已遠拋身後,章臺已為望中所收。正如酈道元所云:「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水經注·江水》)詩人欣快之情也不露痕跡地注入了輕舟疾行之中。頷聯,寫度荊門時所見近景。「巴國山川盡」,上承首句的「去巫峽」。
  • 陳子昂,李白,馬致遠:孤獨,是生命最高貴的美感
    就在此時,一個胸懷天下、意氣奮發的年輕人向朝廷毛遂自薦,願隨軍出徵,浴血奮戰。這個年輕人,就是參加了幾次科舉都沒有考中,最後不得已以重金市琴,然後將其摔碎,才提高了自己知名度的初唐詩人陳子昂。火速到達前線以後,作為軍事參謀,陳子昂針對武攸宜的錯誤策略,屢次向其進獻作戰良策,但武攸宜拒不聽取。
  • 蘇軾的詩總有一首能夠打動我們,特別是他的這首詩,更是直擊人心
    而在他這眾多的詩作中,相信總有一能夠打動我們,這也正是他詩作最獨特的一個地方,我們從他的這些作品中,往往不僅能夠感受到詩歌的優美,另外還有就是他對於人生的深刻的解讀。也正是這樣的一種解讀,從而也令他的作品充滿了深刻的哲理。
  • 王陽明草書 《若耶溪送友詩稿》
    王陽明草書 《若耶溪送友詩稿》 後來拿起筆來不輕易落在紙上,專注思索,靜心思考,在心裡構造它的形狀,時間久了才開始懂得它的法則。」 王陽明的楷書沉著剛勁,端莊高雅,《時雨堂記》、《紀功碑》等風骨峻邁,蔚然莊嚴;行書《矯亭說》、《四箴卷》、《紀夢詩題壁》等神採蒼秀,筆勢縱逸,蘊藉而雋逸,豪放而舒展;草書筆意清新,瘦勁堅挺,隨意為之而無飄浮之嫌。
  • 唐宋幾首登臨詩,難分高下,你會背幾首
    第一首《登鸛雀樓》唐朝·王之渙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第二首《登幽州臺歌》唐朝·陳子昂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投身幕府,但壯志難酬,雖登高,但找不到出路,賢君已沒,聖君未出,何處垂釣文王?蒼涼悲壯,千古難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