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聞道龍標過五溪」中的「龍標尉」就是王昌齡。
詩歌創作背景
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後,文人掀起了從軍熱以求邊功。王昌齡二十七歲,他赴河隴,出玉門關,漫遊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最著名的邊塞詩《出塞》,作於此時。
詩歌賞析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一詩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由於王昌齡的詩歌最專於七絕,並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
翻譯:月亮還是當年的月亮,邊關還是當年的邊關,漫長的邊防線上,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去邊防線打仗的戰士也還沒有回來。假如龍城的飛將軍李廣今天還依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
詩文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抗匈名將的懷念,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盼望出現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同時也表達了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
啟示:王昌齡30歲才進士及第,古代文人也多是大器晚成,在一直叫喧著「大器何必晚成」的時代,我們要戒驕戒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平凡而不平庸。
意愛笑:意而愛,愛而笑,笑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