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出塞》詩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2020-12-17 意愛笑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聞道龍標過五溪」中的「龍標尉」就是王昌齡。

詩歌創作背景

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後,文人掀起了從軍熱以求邊功。王昌齡二十七歲,他赴河隴,出玉門關,漫遊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最著名的邊塞詩《出塞》,作於此時。

詩歌賞析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一詩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由於王昌齡的詩歌最專於七絕,並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

翻譯:月亮還是當年的月亮,邊關還是當年的邊關,漫長的邊防線上,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去邊防線打仗的戰士也還沒有回來。假如龍城的飛將軍李廣今天還依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

詩文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抗匈名將的懷念,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盼望出現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同時也表達了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

啟示:王昌齡30歲才進士及第,古代文人也多是大器晚成,在一直叫喧著「大器何必晚成」的時代,我們要戒驕戒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平凡而不平庸。

意愛笑:意而愛,愛而笑,笑而詩。

相關焦點

  • 讀詩人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出塞》唐·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出塞》原是漢樂府與古代軍歌的題目。「塞」即關塞、邊關。此詩乃盛唐詩人王昌齡的代表作,曾被明代詩人李攀龍推獎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清人沈德潛品評:「『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真是一語中的,深得本詩之要旨,論到了詩人的正意。詩情躍動新奇,語詞委婉率真。如上所析,《出塞》詩的開頭兩句,即景敘事,情景交融,設下鋪墊;後兩句因景緣事,生發議論,點明題意。
  • 王昌齡《出塞》注音,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想起了誰
    王昌齡,字少伯。世稱王江寧、王龍標。王昌齡與高適、岑參、王之渙等人同為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擅長七言絕句,時有「七絕聖手」、「詩家夫子」之稱。有《王昌齡集》。樂府舊題《出塞》,其傳統寫法都是歌詠徵戍之事。原作共兩首,這是第一首。
  •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十首邊塞詩,五種戍邊情
    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於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代時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據統計,唐以前的邊塞詩,現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餘首,有些宏偉的篇章,不但是文學的寶貴財富,而且極具歷史意義。
  • 讀王昌齡的《出塞》,邊塞詩把盛唐的偉岸表達如此通透
    今天讀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王昌齡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被稱為「七絕聖手」,在唐朝詩人中地位非常重要,讀邊塞詩必讀王昌齡。明朝「後七子」首領之一李攀龍總結唐詩時,稱這首《出塞》是七絕中的「壓卷之作」,而「後七子」的另一個首領王世貞也說,七言絕句中「少伯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少伯就是王昌齡,太白當然是李太白了。
  • 萬裡長徵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萬裡長徵,徵:遠行。上萬裡路的遠行。形容極搖遠的徵程。出自:唐 王昌齡《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近義詞有:千山萬水,萬裡長徵是中性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 萬裡長徵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萬裡長徵(wàn lǐ cháng zhēng) 成語釋義:徵:遠行。上萬裡路的遠行。形容極搖遠的徵程。
  • 秦時明月漢時關 陽關 玉門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朝詩人王昌齡的這首《出塞二首 其一》許多人是朗朗上口,其中的關指陽關和玉門關。陽關和玉門關位於河西走廊最西側。春秋時這裡為西羌人所據,後大月氏人佔領,西漢初,匈奴人趕走了大月氏人,在這裡放牧,並以此為據點,不斷騷擾關中。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兩次河西之戰,趕走匈奴人,漢朝在這裡先後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鎮,在敦煌西北、西南建立兩個關隘,分別是玉門關和陽關,從此這裡就是西域和關中的分界線。
  • 王昌齡很霸氣的一首詩,通篇描寫得氣勢磅礴,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有一些作品寫得極為優美,同時還有一種獨特的霸氣,尤其是那些邊塞詩,這些作品往往有一個特性,那就是寫得很抒情,同時又是氣勢磅礴,譬如王昌齡的很多作品就極為經典,也很是有氣勢,以他這首《出塞二首·其一》來說,便是一首難得的佳作,整首詩讀來朗朗上口,相信很多人讀過之後,那都是會熱血沸騰。
  • 王昌齡這首詩,詞語平凡卻氣勢宏大,被後世譽為「神品」
    王昌齡就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他自幼家境貧寒,靠種地為生,後來參加科舉考試進士及第。起初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後因博學,超絕群倫,調汜水尉,後獲罪被貶嶺南。王昌齡的七絕詩最為出色,他在西北邊塞所作的邊塞詩最為後人推崇,被冠以「七絕聖手」的稱號,更得「詩家夫子王江寧」的美譽。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就他最為出名的《出塞·其一》。
  • 秦時明月漢時關,你知道是誰寫的嗎?他被誰害死你知道嗎?
    出塞唐代: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早年遊歷邊塞所作。王昌齡 (698—757年),字少伯,并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開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歲。約在這年前後,赴河隴,出玉門。其著名之邊塞詩,大約作於此時。王昌齡遊邊塞時,正值唐朝最鼎盛的時期,國力強盛,對外戰爭佔據優勢,文人普遍具有昂揚向上的精神,對於國家的邊防事業是支持的。
  • 世界文化遺產之:長城篇,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伴隨著一聲號角響起,牆下隊伍迅速撤退,夕陽下一部分人在緩緩地打掃戰場。 今有保家衛國,千萬裡邊防線;古有守衛疆土,萬裡長城。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血肉築城萬箭穿 盔甲染血映月光 遠方胡笳催斷腸 狼嚎驟起震邊關 電影《長城》片尾曲
  • 「七絕聖手」王昌齡,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殘殺,李白贈詩,張鎬報仇
    前一篇說了開盛唐詩道先河的王勃以及他的千古奇文《騰王閣序》,今天說說"七絕聖手"王昌齡和他的名作《出塞》,官場不如意,卻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殘殺,而張鎬為王昌齡報了冤讎。王昌齡(西元698~756年),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他以七言絕句藝術精湛而著稱,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詩家天子";其名作《出塞》被推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 幼兒學唐詩之名詩欣賞:出塞
    作者: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 詠嘆「飛將軍」李廣的詩詞,王昌齡、王維、辛棄疾,誰的最霸氣?
    曾與衛青並肩徵伐匈奴,為漢王朝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唐朝時,被唐德宗供奉於武成王廟中,成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李廣出生於名將世家,先祖李信曾是秦朝名將,家族世代傳習射箭。到了李廣時期,李廣的箭術也是非常之高,世稱「飛將軍」。水滸傳中神箭手花榮,名號便是取自李廣,「小李廣」。李廣一生建功無數,卻命運不好,沒有大的分封。
  • 玉門關——精選古詩與高清美照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築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據《漢書·地理志》,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於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
  •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徵人未還
    然而,大秦的四大關隘,東函谷關,西散關,北蕭關,南武關,並沒有漫川關的什麼名分。秦國自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圖強,夢寐以求之東出宏圖霸業,自始自終就在函谷關處較勁。函谷關以東乃是晉,晉國最輝煌的時候是晉文公治下。而晉文公得以成為晉國之君,與秦穆公的鼎力拔刀相助是分不開的,是為 「秦晉之好」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