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人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2020-12-14 百家號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原是漢樂府與古代軍歌的題目。「塞」即關塞、邊關。此詩乃盛唐詩人王昌齡的代表作,曾被明代詩人李攀龍推獎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此詩一、二句,繪景敘事,撫今追昔:今晚這明亮的月光,仍舊跟秦漢時一樣照著「關塞」,而這「關塞」依然秦漢時所修築的長城、古堡,多麼空曠、悽清和寂靜。這漫長的邊防線上,戰氛難靖,師勞力竭,徵人不還,百姓遭殃。

三、四句,「但」字一筆,轉出正意:何以今日邊關不寧,「胡馬」放牧陰山?還不是朝廷昏聵用非其人,忠勇之師受屈遭棄;倘若漢時守衛「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在,怎能讓「胡馬」越過陰山?全詩言簡意賅,既回顧了歷史,又抨擊了現實;既宣洩了憂愁憤懣之情,又表達了希冀朝廷起用能人,驅除來犯的「胡馬」,保家衛國,鞏固邊防的迫切願望。

字裡行間,洋溢著深沉悲憤和激越昂揚的愛國豪情,風格雄渾悲壯。清人沈德潛品評:「『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真是一語中的,深得本詩之要旨,論到了詩人的正意。

詩情躍動新奇,語詞委婉率真。如上所析,《出塞》詩的開頭兩句,即景敘事,情景交融,設下鋪墊;後兩句因景緣事,生發議論,點明題意。如此謀篇結構,有如詩人自己所主張的:繪景與寫意、敘事與議論「相兼」,渾然一體,甚為諧和;又於前後兩層之間,留下空白,任人騁懷遐思,其構思更顯新奇。

詩人還在詩開頭運用「互文見義」的筆法,將「明月」與「秦時」相連,「邊關」與「漢時」承結,交錯使用,賦予這些景物以特定的意義,感情愈見深沉委婉。接著,詩人寫自古至今,萬千徵人跋涉萬裡,關塞戍邊,生離死別,悲慘的歷史與現實:「萬裡長徵人未還。」

僅此兩句就將鏡頭從眼前搖到古代,再由歷史拉到現實,畫面驟然開闊,構成了雄渾、蒼茫、悽清的時空景觀,藝術地概括、半形象地揭示了秦漢以來戰爭的頻繁、搖役的繁重、徵人的血淚、怨婦的辛酸和志士的悲憤,正如詩人王翰所哭:「古來徵戰幾人回?」這種從千年以前、萬裡之外起筆的方法,自然形成了一種悲壯、深邃的意境。

在這獨特的意境中,詩人從無限的歷史的聯想沉思之中,回到了眼前月光下「胡馬度陰山」的嚴酷現實,生出無比憤激的愛國情感,於是乎突然迸發出「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吼聲。此外,詩人嫻熟地擇用俗言口語,借古諷今,陳事議論。

「但使」、「不教」四字,貌似凡俗,卻是質樸清新,有骨有神。此詩讀來一唱三嘆有板有眼,一字一音,擲地有聲。詩中的無限意蘊,耐人尋味。正如詩人所孜孜追求的「不得令語盡而思窮」,題意豐富含蓄而不露,甚是得體。恰似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言:「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

王昌齡主張:「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靜觀天地,默想古今,憤世嫉俗,愛國詩情澎湃。鍊字鍊句,起筆委婉意遠,落句果斷有力,行吟成章,感情充沛深摯,語言精練警策,名句自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被後人尊為絕句「神品」。

盛唐時期的士林,包括一些詩人,以親歷邊塞苦寒和弓馬兵刀為時尚。建功立業的創造精神與榮譽感盛極一時。詩人於邊塞橫槊賦詩,其主旋律始終是昂揚向上的。大多軍旅詩所流露的,不是厭戰情緒,而是尚武精神和愛國豪情。王昌齡的《出塞》詩不正是這樣嗎?

相關焦點

  • 王昌齡《出塞》詩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聞道龍標過五溪」中的「龍標尉」就是王昌齡。王昌齡二十七歲,他赴河隴,出玉門關,漫遊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最著名的邊塞詩《出塞》,作於此時。詩歌賞析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一詩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 王昌齡《出塞》注音,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想起了誰
    王昌齡,字少伯。世稱王江寧、王龍標。王昌齡與高適、岑參、王之渙等人同為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擅長七言絕句,時有「七絕聖手」、「詩家夫子」之稱。有《王昌齡集》。樂府舊題《出塞》,其傳統寫法都是歌詠徵戍之事。原作共兩首,這是第一首。
  •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十首邊塞詩,五種戍邊情
    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於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代時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據統計,唐以前的邊塞詩,現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餘首,有些宏偉的篇章,不但是文學的寶貴財富,而且極具歷史意義。
  • 讀王昌齡的《出塞》,邊塞詩把盛唐的偉岸表達如此通透
    今天讀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王昌齡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被稱為「七絕聖手」,在唐朝詩人中地位非常重要,讀邊塞詩必讀王昌齡。明朝「後七子」首領之一李攀龍總結唐詩時,稱這首《出塞》是七絕中的「壓卷之作」,而「後七子」的另一個首領王世貞也說,七言絕句中「少伯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少伯就是王昌齡,太白當然是李太白了。
  • 王昌齡很霸氣的一首詩,通篇描寫得氣勢磅礴,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有一些作品寫得極為優美,同時還有一種獨特的霸氣,尤其是那些邊塞詩,這些作品往往有一個特性,那就是寫得很抒情,同時又是氣勢磅礴,譬如王昌齡的很多作品就極為經典,也很是有氣勢,以他這首《出塞二首·其一》來說,便是一首難得的佳作,整首詩讀來朗朗上口,相信很多人讀過之後,那都是會熱血沸騰。
  • 秦時明月漢時關 陽關 玉門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朝詩人王昌齡的這首《出塞二首 其一》許多人是朗朗上口,其中的關指陽關和玉門關。陽關和玉門關位於河西走廊最西側。春秋時這裡為西羌人所據,後大月氏人佔領,西漢初,匈奴人趕走了大月氏人,在這裡放牧,並以此為據點,不斷騷擾關中。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兩次河西之戰,趕走匈奴人,漢朝在這裡先後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鎮,在敦煌西北、西南建立兩個關隘,分別是玉門關和陽關,從此這裡就是西域和關中的分界線。
  • 萬裡長徵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萬裡長徵,徵:遠行。上萬裡路的遠行。形容極搖遠的徵程。出自:唐 王昌齡《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成語出處:唐 王昌齡《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 秦時明月漢時關,你知道是誰寫的嗎?他被誰害死你知道嗎?
    出塞唐代: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早年遊歷邊塞所作。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詩人遊歷西域邊塞時,寫下這首《出塞》。詩中既體現了作者渴望國家能有一個如衛青般的將領,打得異族聞風喪膽,又同情常年在外戍守的士兵,難以與親人團圓,這種複雜的感情被濃縮在四句詩中,完美且和諧。因此,這首詩後世多有讚譽,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
  • 幼兒學唐詩之名詩欣賞:出塞
    作者: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 世界文化遺產之:長城篇,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伴隨著一聲號角響起,牆下隊伍迅速撤退,夕陽下一部分人在緩緩地打掃戰場。 今有保家衛國,千萬裡邊防線;古有守衛疆土,萬裡長城。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血肉築城萬箭穿 盔甲染血映月光 遠方胡笳催斷腸 狼嚎驟起震邊關 電影《長城》片尾曲
  • 王昌齡這首詩,詞語平凡卻氣勢宏大,被後世譽為「神品」
    王昌齡就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他自幼家境貧寒,靠種地為生,後來參加科舉考試進士及第。起初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後因博學,超絕群倫,調汜水尉,後獲罪被貶嶺南。王昌齡的七絕詩最為出色,他在西北邊塞所作的邊塞詩最為後人推崇,被冠以「七絕聖手」的稱號,更得「詩家夫子王江寧」的美譽。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就他最為出名的《出塞·其一》。
  • 詠嘆「飛將軍」李廣的詩詞,王昌齡、王維、辛棄疾,誰的最霸氣?
    千百年來,對於李廣的詠嘆,在很多詩人筆下,都流淌出了鮮活的生命力。大家最熟知的當屬王昌齡的《出塞》。唐·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作為王昌齡的代表作,向來有「唐朝七絕之首」的美譽。這首詩開篇就大氣磅礴,用「秦時明月」「漢時關隘」,來寫歷史變遷,徵伐不斷的感慨。「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詩句中「飛將」描寫的就是飛將軍李廣,可見李廣在唐朝邊塞的影響力很大。
  • 「七絕聖手」王昌齡,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殘殺,李白贈詩,張鎬報仇
    前一篇說了開盛唐詩道先河的王勃以及他的千古奇文《騰王閣序》,今天說說"七絕聖手"王昌齡和他的名作《出塞》,官場不如意,卻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殘殺,而張鎬為王昌齡報了冤讎。王昌齡(西元698~756年),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他以七言絕句藝術精湛而著稱,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詩家天子";其名作《出塞》被推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 邊塞詩人:王昌齡經典詩詞,你能背幾首?
    邊塞詩人:王昌齡經典詩詞,你能背幾首? 1、《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王昌齡:大唐赫赫有名的邊塞詩人,交遊甚廣,被稱「七絕聖手」
    後來,王昌齡從京城長安趕赴江寧任職時,結識邊塞詩人岑參,兩人情趣相投,成為"忘年交"。那時的王昌齡是岑參的偶像,岑參還是一個小年輕,小王昌齡二十歲,對王昌齡仰慕不已,專程寫了一首送別詩《送王大昌齡赴江寧》感懷:對酒寂不語,悵然悲送君。明時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 七絕聖手王昌齡:在大漠戈壁、烽火狼煙中唱響大唐邊塞詩歌最強音
    1、大唐邊塞詩歌最強音王昌齡生活的時代,剛好處於盛唐時期,因此他是典型的盛唐詩人。讀他的詩作總能感受到盛唐氣象和一顆建功立業的抱負之心。比如這首「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充滿著豪邁的英雄主義和必勝的堅定信念。
  • 玉門關——精選古詩與高清美照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築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據《漢書·地理志》,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於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
  • 757年,寫下「青山一道同雲雨」的詩人,死於一場謀殺
    「秦時明月漢時關」,「不破樓蘭終不還」,「悔教夫婿覓封侯」,「一片冰心在玉壺」等等名句,俯拾皆是。他一生傳奇。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裡金刀血未乾。——《出塞·其二》刀口舐血,報國壯志永不休。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