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如果有人問,
中國全域旅遊的創建省份有哪幾個?
相信會有不少人回答:海南。
沒錯!
那麼第二個有嗎?
可能很多人答不上來。
當您知曉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時,
請千萬不要驚訝。
2016年9月10日,
第二屆全國全域旅遊推進會在中衛舉行。
會上,
原國家旅遊局宣布同意
寧夏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寧夏成為繼海南後
全國第二個全域旅遊示範省級創建單位。
知識點!
寧夏成為中國第二個全域旅遊的創建省份,是有資源支撐的。作為鋪展在中國大西北的一幅色彩斑斕、雄奇秀麗的畫卷,寧夏旅遊資源豐富,6.64萬平方公裡土地上,集中了我國的大山、大河、大草原、大沙漠、大湖泊,猶如一幅幅美輪美奐的畫卷,讓人流連忘返,為之動情。可謂勝景得天獨厚,大美不經雕琢。
2017年11月27日,
自治區全域旅遊發展推進會在銀川召開。
自治區黨委書記石泰峰強調,
要把旅遊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加快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
推進旅遊向全景全業全時全民的全域旅遊轉變,
努力打造西部獨具特色的旅遊目的地。
在寧夏,
全域旅遊不僅跳出「景點」,
也與自治區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
創新驅動、脫貧富民、生態立區
「三大戰略」相呼相應、相融相匯,
釋放著旅遊業的「聚合效應」。
魅力沙湖
新興產業,釋放新動能
在賀蘭山東麓的酒莊品純正葡萄酒,在中寧體驗枸杞採摘,在固原民宿感受鄉村之美……不再局限於頻繁出入景區的傳統旅遊方式,「遊寧夏」的選擇正變得越來越多元化,也為寧夏帶來了新動能:今年上半年,全區接待國內外遊客1699.51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38.69億元,雙雙再創歷史新高。
旅遊業的利好,絕不僅是眼前的數字。隨著全域旅遊的發展,民營資本投資旅遊業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據世界旅遊組織測算,旅遊項目投資每增加1元,可帶動綜合投資5元;旅遊收入每增加1元,可帶動相關行業增收4.3元;旅遊業每增加1個直接就業,可帶動5個人間接就業。
今年年初,溫商陳祖品聯合寧夏旅遊產業集團、中衛市沙坡頭旅遊產業集團共同打造的沙坡頭南岸半島生土度假區正式開建,總投資達22億元。新疆吐魯番歡樂盛典公司、沙坡頭旅遊產業集團與港中旅(寧夏)沙坡頭旅遊景區、寧夏西北故事四家股東出資9000萬元著力打造的《沙坡頭盛典》旅遊演藝項目,今年7月與遊客見面。
《沙坡頭盛典》
「自從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以來,中衛農家樂增加了70多家,達269家;旅行社增加了16家,達44家;新增禹都麗茲、金土木等一批品牌酒店和主題酒店,目前全市各類酒店達500多家;研發旅遊商品的企業達20多家。」中衛市旅遊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見微知著。透過中衛,可見全域旅遊為寧夏促轉型、調結構帶來的潛能。連續5年來,全區旅遊總收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逐步增長,其中,2016年達6.7%,2017年超過8%,旅遊業成為名副其實的自治區支柱性產業。
幸福產業,讓生活更美好
走進中衛沙坡頭區迎水橋鎮鳴沙村,點點綠意點綴在一幢幢二層小樓間,一片靜好。鳴沙村是移民搬遷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鳴沙村的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馬德瞅準了2公裡之外的沙坡頭旅遊區,依託景區人氣,發展鄉村旅遊。
2016年,村委會與寧夏田園風旅遊管理有限公司籤訂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村民把閒置的房子租給公司,由公司統一經營。5年後,客房將整體返還給村民自主經營,不收取其他費用。農房流轉後,企業又吸納了部分村民在公司就職。
「除了餐飲業吸納了14個固定員工外,公司在採摘、綠化等項目中僱傭的也都是本地居民。今年3月至5月用工高峰時期,每月用工大約50人左右,僅人工工資要支出20餘萬元。」寧夏田園風旅遊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傑說。
在涇源縣,有7個鄉鎮設立了旅遊專幹,10個旅遊專業村成立了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組織。其中,黃花鄉羊槽村旅遊扶貧車間是涇源縣最先啟動運行並取得效益的。
據該村駐村第一書記羅勇介紹,起初村裡先是成立了涇源縣胭脂峽旅遊商品合作社,從事沙畫製作和銷售。去年,寧夏旅遊發展委員會、涇源縣黃花鄉羊槽村又聯手寧夏藍孔雀旅遊商品研發中心,成立羊槽村旅遊扶貧加工車間,通過精準培訓、訂單加工、企業定向回購的辦法,為60名學員開展沙畫、布藝加工、葫蘆燙畫、汽車坐墊編織等4大類60個品種的旅遊商品製作培訓。
雖然各地依託旅遊業助力脫貧富民的模式各不相同,但幸福生活的模樣卻是相似的。如今,鳴沙村農戶年收入最高達1萬元,戶均收入達5000元,全村人均增收1050元。而黃花鄉羊槽村旅遊扶貧車間建設以來,累計吸收57戶群眾參與生產,加工旅遊產品近5000件,所加工旅遊產品被企業全部回購,並支付加工費近3萬元,人均每月增收700元以上。
綠色產業,讓每個地方都成為風景
「過去人們總認為名山大川才是旅遊資源,如今隨著城市汙染的加重,陽光、空氣都成了旅遊資源,遊客們也在慢慢轉變觀念,更願意到自然環境好的地方大口呼吸新鮮空氣、肆意享受乾淨陽光。一旦破壞了天藍地綠水清,旅遊環境便不存在。」寧夏沙坡頭旅遊產業集團董事長王福中說。全域旅遊並不是每個地方都要打造景區,而是讓每個地方都能成為風景。
在「風景化」的道路上,旅遊行業自上而下都格外注重生態底線。
去年修訂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旅遊條例》提出,利用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溼地等自然資源開發旅遊項目的,應符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並保護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完整性,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利用歷史、文化、建築等人文資源開發旅遊項目的,應當保持其特色、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利用工業、農業、體育等社會資源開發旅遊項目的,應當保持其內容與環境、景觀、設施的協調統一。
政策護航,各地及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率先考慮生態效應。
沙湖與星海湖之間,一條長達16公裡的景觀水系將二者連為一體,這條旅遊景觀長廊不只是為了擴大單個景區的輻射效應,另一個更重要的作用便是優化提升當地水資源均衡配置,進一步改善沙湖與星海湖水質。
每年11月起,黃沙古渡國家溼地公園都會歇業直至來年4月。「天氣寒冷,樹草枯燥,歇業主要是為了保護景區生態環境。」景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食物匱乏期,景區職工還會聯合社會愛心人士到溼地鳥島、黃河灘涂地為冬季留鳥投食,確保野生鳥類平安過冬。
今年7月,海原縣首次舉辦鄉村文化旅遊節,展示的不是「高大上」的旅遊項目,而是海原縣田拐村原生態的紅梅杏林和千畝油菜花。開幕式當天,400多名遊客從沙坡頭區前往海原參與活動。(記者 李徽)
來源:寧夏日報
熱烈慶祝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
網址:www.nxnews.net
合作:0951-6031787|報料:0951-5029811
↓↓↓點讚是一種高尚的品質,有助於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