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屈辱、痛苦,被恨文化根植的韓國人,到底在「恨」什麼

2020-12-13 知行路上道歷史

說到恨,我們的普遍印象就是「怨恨」「我恨死他了」,好一點的可能還聯想到高中學習的古文中的「遺憾」「悔恨」等意義。

從字典上看,同在漢字文化圈中的日本、韓國,對「恨」的基本釋義都有「怨恨、責怪」「悔恨、遺憾」的意思,但在「恨」的延伸意義上,韓國文化中的「恨」發展出了更加深遠,甚至是與本義相矛盾的意義。

韓國學者金烈圭在其《恨脈怨流》中寫到:「恨是遠東三國即韓國、中國和日本通用的漢字,但就其使用的多樣性、語義的涵蓋面以及它與各自的生活、文化的關係而言,中國與日本都無法與韓國相比……韓國人是真正的『怨恨人』。他們比任何人都更容易感受悲傷,更容易懷恨在心。」可以說,「恨」是韓國文化的根基,甚至在如今的韓流文化中,也擔當著核心角色。

那麼,韓國人的「恨」究竟是什麼?他們為何要選擇「恨」表達內心無比憤怒鬱悶的特殊情緒,恨文化背後有何深意呢?這就要從韓國的歷史說起了。(註:以下文字中朝鮮、韓國混用,分別指向相應的歷史意義,不是今天我們說的北朝鮮和南韓)

一、歷史中的「恨」因子

1、積貧積弱,於大國夾縫中生存,飽受威脅

韓國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多災多難、血雨腥風,充滿屈辱和痛苦的歷史,是在大國政治的夾縫中匍匐求生的血淚史。這和韓國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有緊密關係。朝鮮半島土地少,山地多,臨近海洋,氣候覆雜多變,在農耕社會中處於不利的位置,也是古代朝鮮一直積貧積弱的原因之一。

而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為確保家國安康、民族延續,韓國不得不抱緊周圍大國(主要是中國)的大腿。尤其以朝鮮王朝為最,作為中國的藩屬國,照搬中國體制、文字、服飾等一切文化,定期進貢,謀求中國庇護、確保國運延續。然而即便如此,也躲不過戰亂的亡國威脅。

1592年壬辰倭亂爆發,朝鮮全國八道失守,人口驟降。雖然當時的朝鮮國王向宗主國明朝發出求援信號,但這場持續七年的戰爭還是把朝鮮推向了懸崖的邊緣。此後,經歷了與明朝斷絕關係、接受清朝冊封、被迫與日本籤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等等一系列歷史事件,於1910年成為日本的殖民地。

在此之後,經過朝鮮人民的不斷抗爭,終於得以光復,卻又一次陷入了被蘇聯和美國分割的命運,分裂成兩個國家。到現今的和平年代,韓國的政治經濟也一直處在這樣大國環繞,誰也不能惹的狀態中。韓國一路從這樣屈辱不斷、抗爭不停的歷史中走來,也在他們的民族文化中注入了「恨」的血液。

從總體來看 , 韓國人心目中的民族歷史之「恨」可歸納為三大方面。一是古代受中國欺壓的千年之恨,二是日本近代殖民之恨,三是被大國強行分裂之恨。這可能也是韓國民族主義及其膨脹的原因之一。去中國化、意淫歷史就是比較明顯的表現。

2、韓國人以「恨」來強壯內心,從而養成了「恨」的民族性格

對歷史和現實的不滿,對美好未來的期盼就自然而然地體現在文藝作品之中。韓國人是擅長歌舞的民族,聽韓國傳統民樂,卻總會感覺到悲傷、憤懣、悽涼(如阿里郎),在現當代的著名韓國文學作品中,也總是充滿著分離、思念、痛苦(如金達萊),這是他們的「恨」文化的自然流露。

這種「恨」也造就了民族的性格。韓國人感情充沛、情緒化、急躁、感性。一言不合就唱歌,一言不合就喝酒,一喝酒就要醉,一醉就要掏心掏肺流眼淚大喊大叫發瘋。在韓國生活過的朋友可能也會有這種感受。

日本比較文化學者金文學對於韓國人的情緒化這樣描述:「韓國人一向把發洩情緒視為美德,並因此而自豪,像漏了底的缸一樣,將一切毫無節制地和盤託出。到目前為止,我所見過的許多韓國人都是一開始就將自己的事情和盤託出,推心置腹地同我交談。大有一副剛一見面就要『掏出心肺獻給對方』的架勢。韓國人對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過於無知。」

有學者認為,這樣的情緒化是韓國人發洩「恨」和轉移「恨」的表現。討厭被壓抑,期盼從某種狀態中逃出,這與歷史動蕩不安、國運無常也是相呼應的,是「恨」外化為了民族文化心理的表現。

3、「恨」在韓國亦有積極內涵

當然,這也不完全是負面的不好的,就如我的一位老師曾說:「我認識的最好的人是韓國人,最討厭的人也是韓國人。」與韓國人交流、做朋友,即使是初次見面,也會不由自主地被他們的熱情所感染。

他們很會照顧人,一見面就很親熱,對你的情緒很容易產生共鳴,對你好得仿佛認識了十幾年似的。但同時他們也很急躁,話很多,有意見不同會直接說出來,有情緒會直接發洩出來,但情緒來得快去的也快,往往你還沒搞清楚怎麼回事呢,又變得親親熱熱的了。

因此也有一部分中國人會覺得韓國人「精神分裂」「情緒不穩定」(非貶義)。我覺得這是文化衝擊的一種,如果不去思考為什麼整個民族都有這種特點,就很容易對韓國、對韓國人產生厭惡情緒,畢竟這樣的情緒特點,在內斂、擅長隱藏內心的中國人身上是很少見到的。

因為韓國歷史充滿災難、屈辱、痛苦,為大國強國支配左右、在艱難中匍匐前進。

這樣的歷史發展特徵和悲劇的循環,造就了韓國人敏感多情、情感細膩的情感特徵。也正是由於這樣的民族歷史,韓國人對事物抱有更深的憐憫之情,也更能理解與其具有同樣遭遇的人,甚至幫助同樣經歷的人實現理想,這是「恨」的積極意義。

二、「恨文化」長期存在,漸成韓民族的文化底色,成為對外交流的「工具」

1、「恨」是民族情感的粘合劑,形成韓國精神的主流

韓國的傳統民族情緒強調「恨與憾」,這一情感強烈直接,隱含著控訴和願望難以實現的懊惱與惆悵,恨文化逐漸成為韓民族的一種強烈的文化心理。

韓國學者金烈圭指出,「這不是個別人的情感體驗,而是整個韓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蓄積已久的一種大眾化的社會風尚和倫理觀念,它在這一集體中的每個成員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具有所有個體都有的、大體相似的內容和行為方式,它超越了個性的心理基礎,普遍地存在於每一個韓國人身上,屬於一種群體心理」。

簡單地說,這種「恨」可能是亡國之恨,可能是民族分裂之恨,也可能是獨裁之恨與社會不公之恨。「恨文化」讓韓國電影中的傷感敘事明顯、控訴無處不在。話題愈是沉重,韓國民眾的反響愈是熱烈,這一反差也足以說明「恨與憾」構成的民族性格。

「恨文化」成為韓國精神的主流,韓國人傾向於以剛性的態度和方法處理事情,不管是日常生活的熱情、文藝作品裡的表現還是怒懟各種社會不公,「恨」都體現出強烈的文化認同。

2、「恨」是諸多韓國電影的核心,替韓國在世界電影史上爭得一席之位

這些民族精神與共情共感都在韓國電影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韓國電影亦因此情感充沛、現實感強烈,深具感染力與辨識度,被稱為韓國文化的鏡子。而韓國性格與韓國美的歷史與現在,也與韓國電影一起走向全世界,讓更多人得以具體感知和了解。

韓國第一部在坎城電影節大獲認可的作品《醉畫仙》(2002)便是有著噴薄而出的、強烈「風流」精神內核的電影。

該片通過講述19世紀韓國著名畫家張承業在亂世中不拘一格、放浪形骸地尋求至真藝術境界的一生,關注了在歷史的紛繁蕪雜中野蠻生長並自成一體的韓民族精神。呈現出別具一格的韓國「恨」之美。

三、總結

總而言之,「恨文化」是了解韓國文化,了解韓國人的過程中重要的一環。

在多變的政治風雲中,在中韓之間時而互吹、時而互黑的大風中,希望我們作為普通人,不要輕易被憤青帶壞了腦子,要從人的角度去認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感受外國文化、與外國人交往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彼此的差異,不只是韓國,對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應該抱有平和的心態去認識,去感悟。

相關焦點

  • 德國人到底恨不恨希特勒呢?
    希特勒曾是給世界帶來巨大災難的人,但是我卻比較欣賞他,倒不是欣賞他的戰爭狂魔的一面,而是欣賞他改變德國窘境和愛國的那一面。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時候,希特勒開始崛起,而近些年來,人們對他的議論也逐漸多了起來,但很多人都是看的他是一個發動戰爭的劊子手,對他更多的是充滿仇恨,與此同時,很多人都曾經提出過疑問,那德國人到底恨不恨希特勒呢?
  • 韓國政客屢屢自殺背後究竟是什麼——韓國文化的「恨」與「罰」
    我永遠對不起我的家人,我只為他們帶來痛苦。請火化並將骨灰撒在我父母的墓。"在我看來導致韓國自殺率奇高的原因源於韓國一種獨特的思想文化,即——「恨文化」何為「恨文化」?要了解「恨文化」首先要明白「恥感文化」與「罪感文化」,東方儒家文明是「恥感文化」即強調的是榮辱;而西方基督教文明則是「罪感文化」強調的則是救贖。
  • 韓國人的民族之殤
    除了自古以來的政治因素的考量以外,產生這種想法主要的原因是韓國人特有的文化民族:「恨「文化。3在韓國的神話裡,有個叫處容的人回家後發現妻子被鬼神霸佔。他想跟鬼神鬥,卻不是鬼神的對手,想哭又覺得自己太可悲。他又哭又笑,但最終唱著歌跳著舞離開了自家院子。
  • 讓韓國人羞愧,又不得不自掏腰包
    除了自古以來的政治因素的考量以外,產生這種想法主要的原因是韓國人特有的文化民族:「恨「文化。3在韓國的神話裡,有個叫處容的人回家後發現妻子被鬼神霸佔。他想跟鬼神鬥,卻不是鬼神的對手,想哭又覺得自己太可悲。他又哭又笑,但最終唱著歌跳著舞離開了自家院子。
  • 日高官在韓國機場涉嫌醉酒打人 大喊"我恨韓國人"
    (原標題:日本高官在韓國機場涉嫌醉酒打人,大喊「我恨韓國人!」)據了解,3月19日這名大鬧機場的日本男子是日本厚生勞動省的一名官員,名叫武田康祐,視頻中武田不僅對機場人員大打出手,還大喊「我恨韓國人」。武田在被警方帶走後曾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寫到,「為什麼被警察拘留。被打傷的人是我...這國家真奇怪」。在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武田極力否認自己的飲酒及暴力行為,這也引來不少日本網友的譴責。目前武田已被日本厚勞省撤職。
  • 恨一個愛了很久的人,是種什麼感覺?
    看到這個標題點進來的陌生人啊,是不是此刻你的心裡就住了這麼一個你恨,但心裡明明愛了好久的人!來,摸摸頭,現在,你想起ta的時候,還是很難過吧!其實啊,哪有什麼恨呀,更多的,是你對那個人的無可奈何,對你們之間發生的故事束手無策罷了!
  • 希特勒為何這麼恨猶太人?這個原因扎心了
    戰爭中,大肆宣揚法西斯主義和德意志精神,致使世界各國捲入了這場災難。在這場戰爭中,德國以閃電戰的作戰方式,相繼攻陷了荷蘭、奧地利、丹麥、法國、比利時,讓西歐各個國家遭到史無前例的重創和屈辱。除此之外,還有一類人遭到了毀滅性打擊,他們就是猶太人。在二戰中,希特勒下達了喪心病狂的命令:對猶太人進行屠殺、迫害,人數達到了六百萬之眾。
  • 羨慕嫉妒恨
    不要把它分開來讀,也不要寫成「羨慕、嫉妒、恨」或者「羨慕.嫉妒.恨」,那將會削弱它的表達效果,甚而使之韻味盡失。「羨慕嫉妒恨」是一種修辭。  而且,「羨慕嫉妒恨」不僅強化了中心詞「嫉妒」的表達效果,還包含了嫉妒的結構層次和來龍去脈─嫉妒,從何而來,又將向何處去?  嫉妒從羨慕來。羨慕是看到別人有某種長處、好處或有利條件,希望自己也有;嫉妒則是看到別人擁有這些東西,情緒牴觸,心生恨意,你越是「向陽石榴紅似火」,他越是「背陰李子酸透心」。日本的阿部次郎在《人格主義》中講道:「什麼是嫉妒?
  • 分手後對前男友又愛又恨,這正常嗎?
    下面我們分開討論一下這兩種情況:1)愛而不得核心邏輯:我愛他——但是他不愛我了——感受到屈辱、不甘、自尊感遭受打擊——把這些感受轉變為對他的恨意,把原因歸結於對方的選擇和判斷是錯誤的,他不值得我愛曾經有一個來訪者,跟我說想要挽回前夫。在跟我溝通的過程中,她說了十多次「我已經不愛他了,我對他沒感情了,我只是為了孩子。」
  • 十首描寫恨的古詩詞,恨是內心的掙扎,讓青絲變白髮
    人生有萬般痛苦,因為紅塵滾滾,因為痴情深深。有人愛不釋手,有人恨海難填;有人溺愛過度,有人恨之入骨。愛不成就變成恨,恨之深因為愛之切,唯有時間是彌合傷口的良藥,讓你淡忘一切的煩惱。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 最痛苦的愛情說說,有一些愛啊,到最後變成恨
    有一些愛啊,到最後變成恨。有一些恨,卻是愛的開始。所以愛恨本是同一種東西,你的心情變了,一切就都會變。仔細想想,其實你愛的人,和你恨的人,有時候對你是同樣的壞,同樣的不好啊。為什麼你會依戀一個卻痛恨另一個呢?愛和恨,唯一的區別,就是你覺得值得不值得。你不知世上有我,我不知世上有你,豈不乾淨?
  • 魯迅說:「人往往恨和尚,恨尼姑……從不恨憎道士」,這是什麼意思
    魯迅先生一生寫過太多的文章,在其一篇文章中有這麼一句話,每個人對這句話的理解都不一樣:「人往往恨和尚,恨尼姑,而不恨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從字面上看,就是說人往往憎恨和尚,憎恨尼姑,卻從不憎恨道士,能看懂這其中道理的人,就能看懂大半個中國。然而即使這樣翻譯,我們也有點看不懂。
  • 感情不只愛與恨,因愛生恨更要不得!
    >因愛生恨更要不得恨意難平下的草率當我們產生恨意時,理性思維很可能就會被感性思維所控制,就會導致在判斷某些事情時被恨意蒙蔽了雙眼,做出單純報復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其實對別人可能根本沒有影響,影響最深的只有自己。
  • 何謂「羨慕嫉妒恨」?
    何謂「羨慕嫉妒恨」?歸根結底,嚮往別人有的而自己沒有,此為「羨慕」;太過小氣,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很多,這是「嫉妒」;最後是恨,憎恨、怨恨、悔恨於一體,恨天不公,怒火中燒。但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什麼東西值得相比,也沒有人可以相比。你可能比別人有錢,但不一定比別人有趣。也可能她們過的比你好,但卻一定沒有你自由。事實上,所有的比較都是一種執著,執著於自己所沒有的,也執著他人所沒有。
  • 愛的反面是什麼?不是我恨你 !而是山高水長 各自安好
    我偷偷調查跟蹤,也沒有別的女人,到底該怎麼辦啊!我還愛他。」小麗哭著對我說。 現在小麗白天假裝內心平靜的正常工作,晚上卻夜夜以淚洗面,人也清瘦憔悴了不少。久久找不到原因,她有點崩潰。雖然我也沒有多少感情經歷,鑑於對我的信任,她求助到我這裡。也給我看了她和男友的微信截圖。
  • 「路上開慢點,注意安全」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多人恨開慢車!
    「路上開慢點,注意安全」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多人恨開慢車!「路上開慢點,注意安全」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多人恨開慢車!首先我們先來說一下交通事故的本質吧,其實要知道隨著汽車的增多,現在的交通事故也真的是越來越多了,其實現在的交通法規也真的是越來越嚴格,越來越完善了,只要找到責任方,肇事方,那麼我們就有一法可依,有例可循,但是很多人也都慢慢發現現在的交通事故最大的潛在責任是在受害方,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從愛一個人到恨一個人,到底有多深情?
    到最後,傷過,痛過,恨過,哭過,鬧過,經歷所有的傷痛折磨,萬箭穿心,撕心裂肺,徹夜不眠,心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忍受著太多的折磨煎熬。終於受不住了,發出去的問候,所有的相思纏綿眷戀,對方卻沒有回應,慢慢的心也就徹底的涼了,沉默是金,冷漠了,心痛的也就麻木了沒有知覺了。
  • 慧律法師:恨是世上最愚痴的行為 寬恕是超凡
    寬恕的本身,除了減輕對方的痛苦之外,事實上,是在升華自己。因為,當我們寬恕別人的時候,我們反而能得真正的快樂。假如我們看別人不順眼,對別人的行為不滿意;痛苦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一般人說:「我恨你」。但是你恨對方,對方也許並不知情。因為不知情,他也不會少一塊肉,或有任何損失,反倒是自己的內心,因為有「恨」而一刻也不得平靜,痛苦不已。因此,我們要了解,「恨」是世界上最愚痴的行為。
  • 都是國產,華為手機到底有什麼優點,能讓小米粉絲羨慕嫉妒恨?
    導語:都是國產,華為手機到底有什麼優點,能讓小米粉絲羨慕嫉妒恨?一問到我們國產手機的一哥是誰,相信現在很多人在第一時間裡都會想到華為。那麼華為手機到底有什麼優勢,能夠讓不少的米粉們羨慕嫉妒恨呢?首先第一個,那就是華為手機的產品線相當豐富。
  • 芥末非常的辛辣,讓人又愛又恨,到底是用什麼製作的呢?
    像芥末這種調味品,非常的辛辣,讓很多人是又愛又恨,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這樣的味道的。芥末到底是用什麼製作而成的呢?芥末從顏色區分主要分為綠芥末和黃芥末。其中黃芥末是起源於中國的,主要就是芥菜的種子研磨而成的,在我國大多數是用來拌涼菜的。黃芥末不僅可以充當調料,還有一些藥效的,在民間有些用來治療嘔吐或者用來外敷治療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