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恨,我們的普遍印象就是「怨恨」「我恨死他了」,好一點的可能還聯想到高中學習的古文中的「遺憾」「悔恨」等意義。
從字典上看,同在漢字文化圈中的日本、韓國,對「恨」的基本釋義都有「怨恨、責怪」「悔恨、遺憾」的意思,但在「恨」的延伸意義上,韓國文化中的「恨」發展出了更加深遠,甚至是與本義相矛盾的意義。
韓國學者金烈圭在其《恨脈怨流》中寫到:「恨是遠東三國即韓國、中國和日本通用的漢字,但就其使用的多樣性、語義的涵蓋面以及它與各自的生活、文化的關係而言,中國與日本都無法與韓國相比……韓國人是真正的『怨恨人』。他們比任何人都更容易感受悲傷,更容易懷恨在心。」可以說,「恨」是韓國文化的根基,甚至在如今的韓流文化中,也擔當著核心角色。
那麼,韓國人的「恨」究竟是什麼?他們為何要選擇「恨」表達內心無比憤怒鬱悶的特殊情緒,恨文化背後有何深意呢?這就要從韓國的歷史說起了。(註:以下文字中朝鮮、韓國混用,分別指向相應的歷史意義,不是今天我們說的北朝鮮和南韓)
一、歷史中的「恨」因子
1、積貧積弱,於大國夾縫中生存,飽受威脅
韓國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多災多難、血雨腥風,充滿屈辱和痛苦的歷史,是在大國政治的夾縫中匍匐求生的血淚史。這和韓國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有緊密關係。朝鮮半島土地少,山地多,臨近海洋,氣候覆雜多變,在農耕社會中處於不利的位置,也是古代朝鮮一直積貧積弱的原因之一。
而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為確保家國安康、民族延續,韓國不得不抱緊周圍大國(主要是中國)的大腿。尤其以朝鮮王朝為最,作為中國的藩屬國,照搬中國體制、文字、服飾等一切文化,定期進貢,謀求中國庇護、確保國運延續。然而即便如此,也躲不過戰亂的亡國威脅。
1592年壬辰倭亂爆發,朝鮮全國八道失守,人口驟降。雖然當時的朝鮮國王向宗主國明朝發出求援信號,但這場持續七年的戰爭還是把朝鮮推向了懸崖的邊緣。此後,經歷了與明朝斷絕關係、接受清朝冊封、被迫與日本籤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等等一系列歷史事件,於1910年成為日本的殖民地。
在此之後,經過朝鮮人民的不斷抗爭,終於得以光復,卻又一次陷入了被蘇聯和美國分割的命運,分裂成兩個國家。到現今的和平年代,韓國的政治經濟也一直處在這樣大國環繞,誰也不能惹的狀態中。韓國一路從這樣屈辱不斷、抗爭不停的歷史中走來,也在他們的民族文化中注入了「恨」的血液。
從總體來看 , 韓國人心目中的民族歷史之「恨」可歸納為三大方面。一是古代受中國欺壓的千年之恨,二是日本近代殖民之恨,三是被大國強行分裂之恨。這可能也是韓國民族主義及其膨脹的原因之一。去中國化、意淫歷史就是比較明顯的表現。
2、韓國人以「恨」來強壯內心,從而養成了「恨」的民族性格
對歷史和現實的不滿,對美好未來的期盼就自然而然地體現在文藝作品之中。韓國人是擅長歌舞的民族,聽韓國傳統民樂,卻總會感覺到悲傷、憤懣、悽涼(如阿里郎),在現當代的著名韓國文學作品中,也總是充滿著分離、思念、痛苦(如金達萊),這是他們的「恨」文化的自然流露。
這種「恨」也造就了民族的性格。韓國人感情充沛、情緒化、急躁、感性。一言不合就唱歌,一言不合就喝酒,一喝酒就要醉,一醉就要掏心掏肺流眼淚大喊大叫發瘋。在韓國生活過的朋友可能也會有這種感受。
日本比較文化學者金文學對於韓國人的情緒化這樣描述:「韓國人一向把發洩情緒視為美德,並因此而自豪,像漏了底的缸一樣,將一切毫無節制地和盤託出。到目前為止,我所見過的許多韓國人都是一開始就將自己的事情和盤託出,推心置腹地同我交談。大有一副剛一見面就要『掏出心肺獻給對方』的架勢。韓國人對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過於無知。」
有學者認為,這樣的情緒化是韓國人發洩「恨」和轉移「恨」的表現。討厭被壓抑,期盼從某種狀態中逃出,這與歷史動蕩不安、國運無常也是相呼應的,是「恨」外化為了民族文化心理的表現。
3、「恨」在韓國亦有積極內涵
當然,這也不完全是負面的不好的,就如我的一位老師曾說:「我認識的最好的人是韓國人,最討厭的人也是韓國人。」與韓國人交流、做朋友,即使是初次見面,也會不由自主地被他們的熱情所感染。
他們很會照顧人,一見面就很親熱,對你的情緒很容易產生共鳴,對你好得仿佛認識了十幾年似的。但同時他們也很急躁,話很多,有意見不同會直接說出來,有情緒會直接發洩出來,但情緒來得快去的也快,往往你還沒搞清楚怎麼回事呢,又變得親親熱熱的了。
因此也有一部分中國人會覺得韓國人「精神分裂」「情緒不穩定」(非貶義)。我覺得這是文化衝擊的一種,如果不去思考為什麼整個民族都有這種特點,就很容易對韓國、對韓國人產生厭惡情緒,畢竟這樣的情緒特點,在內斂、擅長隱藏內心的中國人身上是很少見到的。
因為韓國歷史充滿災難、屈辱、痛苦,為大國強國支配左右、在艱難中匍匐前進。
這樣的歷史發展特徵和悲劇的循環,造就了韓國人敏感多情、情感細膩的情感特徵。也正是由於這樣的民族歷史,韓國人對事物抱有更深的憐憫之情,也更能理解與其具有同樣遭遇的人,甚至幫助同樣經歷的人實現理想,這是「恨」的積極意義。
二、「恨文化」長期存在,漸成韓民族的文化底色,成為對外交流的「工具」
1、「恨」是民族情感的粘合劑,形成韓國精神的主流
韓國的傳統民族情緒強調「恨與憾」,這一情感強烈直接,隱含著控訴和願望難以實現的懊惱與惆悵,恨文化逐漸成為韓民族的一種強烈的文化心理。
韓國學者金烈圭指出,「這不是個別人的情感體驗,而是整個韓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蓄積已久的一種大眾化的社會風尚和倫理觀念,它在這一集體中的每個成員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具有所有個體都有的、大體相似的內容和行為方式,它超越了個性的心理基礎,普遍地存在於每一個韓國人身上,屬於一種群體心理」。
簡單地說,這種「恨」可能是亡國之恨,可能是民族分裂之恨,也可能是獨裁之恨與社會不公之恨。「恨文化」讓韓國電影中的傷感敘事明顯、控訴無處不在。話題愈是沉重,韓國民眾的反響愈是熱烈,這一反差也足以說明「恨與憾」構成的民族性格。
「恨文化」成為韓國精神的主流,韓國人傾向於以剛性的態度和方法處理事情,不管是日常生活的熱情、文藝作品裡的表現還是怒懟各種社會不公,「恨」都體現出強烈的文化認同。
2、「恨」是諸多韓國電影的核心,替韓國在世界電影史上爭得一席之位
這些民族精神與共情共感都在韓國電影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韓國電影亦因此情感充沛、現實感強烈,深具感染力與辨識度,被稱為韓國文化的鏡子。而韓國性格與韓國美的歷史與現在,也與韓國電影一起走向全世界,讓更多人得以具體感知和了解。
韓國第一部在坎城電影節大獲認可的作品《醉畫仙》(2002)便是有著噴薄而出的、強烈「風流」精神內核的電影。
該片通過講述19世紀韓國著名畫家張承業在亂世中不拘一格、放浪形骸地尋求至真藝術境界的一生,關注了在歷史的紛繁蕪雜中野蠻生長並自成一體的韓民族精神。呈現出別具一格的韓國「恨」之美。
三、總結
總而言之,「恨文化」是了解韓國文化,了解韓國人的過程中重要的一環。
在多變的政治風雲中,在中韓之間時而互吹、時而互黑的大風中,希望我們作為普通人,不要輕易被憤青帶壞了腦子,要從人的角度去認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感受外國文化、與外國人交往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彼此的差異,不只是韓國,對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應該抱有平和的心態去認識,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