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據媒體報導,日本救心製藥株式會社以傳統中藥六神丸開發的救心丹,每年已經實現數億美元的銷售額,而這些銷售額中的絕大部分來自我國。德國每年從我國大量進口廉價的銀杏葉,生產出的產品再以高出原值10倍以上的價格返銷回我國。據不完全統計,「洋中藥」已經佔到國內中成藥市場的三分之一。
近日,英國藥品及保健品管理署(MHRA)在其官網上發布了一則中藥警告,認為一些中藥含有巨量的有害毒素(包括鉛、汞以及砷)。其中同仁堂的牛黃解毒片、保靈堂的白鳳丸以及恒隆昌的發寶赫然在列。
多年來,由於國外的「綠色壁壘」,中藥出口屢屢碰壁,作為傳統中醫藥大國的中國,中藥出口額僅佔世界中藥市場的3%—5%.更令人擔心的是,國外藥企從我國進口藥材提取物,在國外進行深加工以後,變成「洋中藥」高價返銷。
目前,中藥產品的出口以提取物、中藥材及飲片為主,而這些都屬於初級加工產品及原材料,利潤率低;相反,具有高利潤的深加工、高附加值中成藥的出口率則大大落後。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僅在一季度植物提取物出口額就達3.3億美元,同比增加11.2%,佔中藥商品出口額的47%.近年來,我國植物提取物出口額逐年遞增,2010年是8.2億美元,2011年突破10億美元,2012年達到11.6億美元,這些植物提取物出口後被加工成附加值更高的「洋中藥」,其中大部分銷售到了世界上最大的中藥消費國——中國。
據媒體報導,日本救心製藥株式會社以傳統中藥六神丸開發的救心丹,每年已經實現數億美元的銷售額,而這些銷售額中的絕大部分來自我國。德國每年從我國大量進口廉價的銀杏葉,生產出的產品再以高出原值10倍以上的價格返銷回我國。據不完全統計,「洋中藥」已經佔到國內中成藥市場的三分之一。
受到日本救心製藥株式會社等進軍漢方藥大獲成功的刺激,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正在尋求中藥方面的研發和投資機會。目前正陷行賄門的葛蘭素史克此前就已公開表示,其在上海的研發中心將啟動中藥研發。而就在今年年初,英國快速消費品行業的巨頭利潔時已宣布收購中國傳統中藥企業桂龍藥業。
中藥產業一直是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它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多年來,中藥都以其產量多、分布廣、毒副作用小等優勢佔據著我國醫藥產業的半壁江山。但另一方面,我國對中藥產業的重視程度不足,中藥產業的技術標準體系也不健全,導致中藥產業發展緩慢,中藥國際化舉步維艱。
近年來,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到《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實施方案》再到《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我國提出要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用,並扶持有條件的中醫藥企業、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將中醫藥推向世界。不久前,商務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表示將完善中醫藥貿易相關政策法規,培育中醫藥國際知名品牌。
雖然我國政府正在逐步增加對中醫藥產業的投入,扶植中藥產業的建設,但是,中藥國際化還是不盡如人意。如目前A股55家上市中藥企業中,業績報告中明確披露存在跨境貿易的中藥公司僅有17家,且多數公司中藥外貿不足年營收的10%,其業務仍局限在國內市場。
傳統中藥由於成分和炮製工藝複雜,很難將其療效量化、進行質量控制,因此很難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隨著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日益規範,龍膽瀉肝丸、魚腥草注射液等中藥品種不良反應事件連續發生,中藥產業已無法迴避中藥現代病理、毒理等研究缺失的問題。
目前,歐美國家在中草藥審核上,無論是在標準設置還是藥品質量檢測方面都有很苛刻的標準,而國內的標準則相對寬鬆。因此,很多國內賣得很好的中藥很難出口,只能以保健品和食品的身份在歐美市場「小打小鬧」。
因此,中藥國際化首先需要建立中藥完備的質量標準。不妨借鑑「洋中藥」,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標準體系,搶佔中藥世界標準競爭的制高點。從藥材來源、提取分離、研發生產、質量控制等多方面來提升自己的標準;對國際上比較關注的重金屬含量、農藥殘留問題、中藥有效成分確定的問題採取必要的措施,制定可行性標準。
其次,中藥國際化應該以技術為利器,儘快提升我國中藥企業的技術水平,提高中藥的科技含量。據統計,我國被進口國拒之門外的中藥產品中60%以上是倒在「綠色壁壘」之下。由於中藥類產品出現微生物汙染、重金屬、農藥殘留、化學物質汙染等問題,導致出口屢屢受阻。企業應積極實施高科技戰略,提升質量以適應國際標準,加快拓展中藥的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