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不如意事,你就讀讀這首詞吧!定風波 · 蘇軾

2021-02-08 揚花楚南

來源:語文報青春閱讀版

霽雲收,山間料峭的寒風吹來,使得全身淋溼的詩人酒意全消,微覺寒冷,這時候,前路山頭,夕陽斜照,迎接詩人的,已是風雨過後的一片光明。

〖 定風波 〗 宋 ·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 釋

定風波: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又名定風流、定風波令、卷春空、醉瓊枝。雙調。此詞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韻二仄韻,後段六句二平韻四仄韻。

三月七日:指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三月七日。

沙湖:地名,在黃州城東南三十裡,又稱螺師店。

吟嘯:吟詩長嘯。

芒鞋:草鞋。

料峭春風:帶著寒意的春風。

蕭瑟處:指方才遇雨之處。蕭瑟指雨聲。

賞 析

這首《定風波》作於元豐五年的三月七日,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個年頭。在這期間,詩人的心靈傾向於逐漸獲得解脫,但生活的負擔卻越來越沉重地壓在他的身上。

為了生活下去,他先是託老友馬正卿幫忙拿到城東的營防廢地數十畝,墾闢躬耕,是為「東坡」。後來他又在黃州東南三十裡的沙湖買了一些土地,並親往相看。本詞題中所說的「沙湖道中遇雨」,即指詩人前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的事情。

這本來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出行在外,難免途中遇雨。攜帶雨具的僕人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被淋得狼狽不堪,可是唯獨蘇軾從容不迫,毫不介意,似乎身邊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堅定地向前走去。詞中通過這一極為平常的生活細節的描寫,表現出作者對於生活的樂觀堅定的態度,和豁達坦蕩的胸懷。

「莫聽穿林打葉聲」,作者在詞題中說,「餘獨不覺」——他認為這點風雨是微不足道的,不過「穿林打葉」而已,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所以依然故我,「何妨吟嘯且徐行」,一副閒適從容的樣子,似乎毫不經意。

接下來的三句,是對前面兩句的內容的一種補充、一種深化。「竹杖芒鞋輕勝馬」承第二句,是對詩人形象的進一步描繪:他手拄著竹杖,腳踏著草鞋,步履輕鬆得如用騎著馬兒一樣,但他卻並不急於趕路,去尋找避雨之所,而是吟詩長嘯、緩緩而行,這就更生動地刻畫出詩人不為風雨所動的從容意態。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呼應第一句,更深入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世界:原來,詩人一的一生就是在無盡的「風雨」中度過的,他早已拋卻了憂懼之心,不再害怕什麼,他豪邁地宣布,自己早已做好了準備,著一襲蓑衣,聽任一切「風雨」的來臨!「一蓑煙雨任平生」一句所包涵的象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到這裡,一個在人生道路上履險如夷、從容堅定,不為任何苦難所動搖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已經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了。

但是,「不畏風雨」並不是這首詞所要表達的最主要的思想,他對人生的理解、他賦與此詞的主題,都比這要深刻得多!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這三句,是寫風雨停息之後的情景。雨霽雲收,山間料峭的寒風吹來,使得全身淋溼的詩人酒意全消,微覺寒冷,這時候,前路山頭,夕陽斜照,迎接詩人的,已是風雨過後的一片光明。

詞寫到這裡,讀者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接下來的三句,一定是寫戰勝風雨的豪邁或雨過天晴的欣喜,可是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結尾的三句,作者的感情卻相當的冷雋:「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當他回首方才的遇雨之處,準備歸去的時候,他的心胸已經十分衝淡,以至雨也罷、晴也罷,都完全無縈於懷了。

這種人生姿態,比起前面的「不畏風雨」的姿態來,具有更深刻的哲理內涵。劉永濟在《詞論》中說:「予最愛東坡《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雨》詞,能於不經意中見其性情學養……誦之數過,而禍福不足搖之之精神自然流露,其衝虛之襟抱,至今猶能仿佛見之。」其中「禍福不足搖之」一句,極其準確地抓住了作品的精神實質。

在日常生活中,遇雨無所畏懼,這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是如果遇晴則喜,那就說明在風雨面前的從容鎮定,仍然不過是一種姿態而已,他的內心並不平靜。只有遇雨無所怨尤,遇晴也無意外之喜,對風雨陰晴的變化安之若素、淡然處之,這才是真正的堅定者。

蘇軾的這種「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生活態度,顯然是受了老莊的齊得喪、等榮辱的思想的影響。蘇軾當時正在貶謫之中,他把榮辱、得失置之度外,不悲戚、不沉淪,始終以超脫恬淡的胸懷來迎接著生活中的一切。鄭文焯說他「坦蕩之懷,任天而動」,劉永濟說他「禍福不足搖之」,都對此詞的積極意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風雨也罷,晴天也罷,都淡然處之,這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

END

相關焦點

  • 禪意人生 | 不如意的時候品品蘇軾《定風波》這首詞的正能量吧
    不如意十有八九。人生哪有那麼如意的事呢?見面的時候,都喜歡聽到「吉祥如意」「萬事如意」。如意等於幸福。可是,幾乎也沒想過,「如意」意味著什麼?「如意」就是如自己的意。自己的欲望有很多,所以才搞出來很多事。可是做事情,就離不開別人共事、合作,大事沒有自己單獨做的。
  • 讀讀這幾首詩吧,當你不如意時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八九,能與言者只二三。當你不如人意的時候,不妨讀讀今天這幾首詩,也許會讓你在低谷中找尋一些勇氣,一些希望。(一)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現代生活中成績,生活不理想的時候也會存在,但我們要明白,生活不僅僅是由一次考試,或者是由一次挫折決定的。放下得失心,世上好多事就是這樣,你越求之心切,越患得患失,反而越得不到它。求之不得,往往不求而得。話說回來,我們自然是不能學習作者那般自負,一次成績不好還是得繼續努力。但自信還是要有的。
  •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聊聊蘇軾對待挫折的人生態度
    我想確實如此,因為我每次在失意之時就會反覆誦讀蘇軾的詩詞,慢慢的似乎心中的烏雲也漸漸消散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若總是那麼輕易就受挫,那麼又如何有勇氣去走好未來的長遠道路呢。正如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言——「也無風雨也無晴」心中想明白了,一切都看開了,自然也就曠達了,一切也就雨過天晴了。
  • 一曲《定風波》讓譚詠麟成為了蘇軾的人間知己
    2021年1月,譚詠麟站在《經典詠流傳》——致敬英雄的舞臺上,放聲高歌一曲《定風波》,你無法從他身上找到任何跟70歲有關的詞彙。相反,我們聽見他內心強大的少年心,瀟灑從容,「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正如他本人所說,「我是永遠的25歲。」蘇東坡這首《定風波》,是快五十歲的時候寫的,那時候他已經經歷過許多大起大落,風雨變遷。
  • 古詩詞賞析 定風波 蘇軾
    這首詞是北宋文學家蘇軾,蘇東坡的一首《定風波》。【讀】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 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譯】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
  • 12.蘇軾《定風波》
    這首詞啊,想必你非常熟悉,咱們很多朋友都非常喜歡蘇軾的這首詞。在生活當中,當我們遇到不順利的事,遇到困難的時候,常常喜歡用這首詞來寬慰自己。這首詞的寫作時間是在宋神宗元豐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這一年,蘇軾46歲。他正在黃州生活,擔任黃州團練副使,也就是說,這一時期呀,他在黃州已經被流放貶謫了將近五年的時間。
  • 蘇軾的這三首詞,每一首都難以超越,越讀越覺得有味道
    但是,蘇軾和李白也有不同一樣的地方,換個角度來說,李白相對豪放,蘇軾則更加接地氣,這與他坎坷的經歷有關。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多少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坎坷。蘇軾就不一樣了,他的人生充滿的不是坎坷,而是一個又一個坑,剛從這個坑裡走出來,還沒來得及休息,又進入另外一個大坑。正是這些近乎絕望的經歷,讓蘇軾磨練出一顆大心臟,遇到再大的困難,總能樂觀對待。
  • 蘇軾最經典的五首詞,每一首都是千古絕唱!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蘇軾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有著很高的成就。其中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著巨大影響。那麼,下面這五首蘇軾的經典詞作,你最喜歡哪一首呢?
  • 蘇軾的這首詞,讓你看淡人生的風風雨雨
    才華橫溢、秉性剛直的蘇軾也沒能逃出歷史的這一怪圈,一入官場不久就遭貶謫。但蘇軾並沒有像其他謫宦一般苦吟自己的失意人生,而是以一種曠達超脫的胸襟直面人生。蘇軾是宋代的大文豪,主張「詞品即人品」的創作理念,他的詞如同他本身一樣,是宋詞中傲然挺立的一棵青松。蘇軾的詞取材廣泛,或名勝古蹟,或飲酒賞月,或一花一木,或一時感悟,或生活小事都可入詞,可見,蘇軾的詞藝造詣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
  • 讀蘇軾3首詞,看盡人生百態,卻依舊達觀淡然
    今天小編要介紹蘇軾的三首詞,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蘇軾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古風插畫一、《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只要提到蘇軾,這一首就是不得不提的。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這是詞的序言,交代作詞背景。面對自然界的風雨,蘇軾說:「何妨吟嘯且徐行」;面對幾次大的政治打擊,也就是人生中的風雨,蘇軾說:「一蓑煙雨任平生」,他以這樣無畏無懼的淡然心態度過坎坷的一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無所介懷,自然也就不存在什麼「風雨」。
  • 人生遭遇磨難,不妨讀讀蘇東坡的《定風波》
    ,給人以從容和能量,這便是創作於1082年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烏臺詩案談到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就不得不提當年轟動一時的「烏臺詩案」,由於蘇軾性格耿直,寫文章亦是如此,一次,在給皇帝的奏摺中發了點「牢騷」,結果被小人抓住把柄,告發他諷刺朝廷、藐視新法,這對當時的改革皇帝宋神宗來說是不能容忍的,於是蘇軾鋃鐺入獄,在獄中的103天受盡磨難,但是好在宋朝有規定
  •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聊聊蘇軾對待挫折的人生態度
    我想確實如此,因為我每次在失意之時就會反覆誦讀蘇軾的詩詞,慢慢的似乎心中的烏雲也漸漸消散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若總是那麼輕易就受挫,那麼又如何有勇氣去走好未來的長遠道路呢。正如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言——「也無風雨也無晴」心中想明白了,一切都看開了,自然也就曠達了,一切也就雨過天晴了。
  • 也無風雨也無晴,史上最經典的《定風波》,蘇軾第一辛棄疾第二!
    敦煌曲子詞聯章兩首,其中有「誰人敢去定風波」及「便知儒士定風波」句,這兩首詞為武將與儒士回答,定風波以喻平定社會動亂,詞風豪健,為此調之始詞。此體始自五代歐陽炯,為通用之正體。從始詞來看,此調宜於表現社會重大題材,亦宜言志與酬贈。歐陽炯、孫光憲、蔡伸、陳允平等也用以寫閨情。
  • 蘇軾《定風波》賞析
    這首《定風波》詞就作於到黃州第三年的春天。   詞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據《東坡志林》記載:「黃州東南三十裡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可見,詞序記事,詞本文則著重抒發由其事所引發的情感,兩者相輔相成,是蘇東坡的獨創,也成了他「以詩為詞」表現手法的重要一環。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它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也就是每首詞的字數、句數、每句的字數還有格律,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比作詩複雜多了,難怪人們要稱作詞為「填詞」了。詞還有詞牌和詞題,詞牌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題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有時會省去,或用小序來闡釋作詞的用意。有的朋友可能會想,填詞這麼麻煩,一定很難有佳作吧?那我們就來欣賞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吧!
  •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爆紅網絡,竟出自蘇軾的這首詞
    失戀之人吟誦「三裡清風三裡路,步步清風再無你」,孤獨惆悵之人說「錯把陳醋當成墨,寫盡半生紙上酸」,一無所有的人感嘆「一身清貧怎敢入繁華,兩袖清風豈能誤佳人」。要說最火的古風詩詞,莫過於「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出自蘇軾的這首詞。
  • 人生逆境時 蘇軾勸你學學柔奴 萬裡歸來顏愈少 此心安處是吾鄉
    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蘇軾友人王定國),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稱道那女子(指柔奴)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使世界變得清涼。
  • 蘇軾一生最豁達的詞,非《定風波》莫屬!
    「烏臺詩案」倖免於難後被貶黃州時,蘇軾作了一首詞,這首詞飽含著他對人生的豁達態度,也也以他自己的多舛的一生勸慰後人,遇到挫折時應該有的態度。這首詞就是著名的《定風波》:《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 我有三首詞,願你前半生拿得起,後半生放得下,漫漫長途不孤單
    人生如白駒過隙,不經意間,年華悄然流走,雙鬢已微白;人生也如逆水行舟,即使走得如此艱難,還是要用力撐住,不敢稍微鬆一口氣。倏忽之間,那些陪伴著你前行的人一個一個消失不見,即使你再回首,在呼喊,也只有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感慨!
  • 中國詩詞大會:蘇軾《定風波》曠達灑脫,簡樸深邃,啟迪人生!
    在這首詞中,蘇軾一開始就寫了做這首詞的緣由。是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可是拿著雨具的僕人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被淋成了落湯雞,都覺得很狼狽。可是只有他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這一段自白,對理解這首詞其實也是很重要,尤其是那句「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是這首詞的基調。若他與同行的人都感覺狼狽,那麼他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首詞中的灑脫曠達之意的。所以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作者的精神高度決定了他的文學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