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2020-12-19 有客祁祁

晴空萬裡,瀟瀟煙雨,人生兩種不同的風景,您更喜歡哪一種呢?有的人可能喜歡陽光普照、天高氣爽的明媚,也有的人可能喜歡珠簾卷雨、綠肥紅瘦的清新。不過對於北宋一位大文豪來說,這可不是一道難以取捨的選擇題。晴和雨,在他心中沒有分別,都是一道自然的風景。

這種豁達的領悟是怎麼來的呢?那是因為有一天,他和同伴外出郊遊,不料突然遇到風雨,朋友們都感到很狼狽,只有這位大文豪不在乎。他認為,在雨中吟嘯詩歌、緩步慢行,即使手扶竹杖、腳穿草鞋也輕快得勝過騎馬。時近黃昏,雨又忽然停了,他回顧剛才風雨交加的情景,感到既然風雨不足畏懼,那麼晴天也不必過于欣喜。於是他爽朗一笑,說:「不如歸去啊,為什麼要在意是風雨還是晴天呢?」

北宋是一個文化繁榮、文人輩出的黃金時代。人們常說唐詩、宋詞、元曲,詞就是宋朝藝術成就最高的文學體裁。剛才我們提到的這位文人,他就是堪稱北宋第一才子的蘇軾「蘇東坡」,而他關于晴雨的獨到見解,正是出自他最知名的詞作之一《定風波》。

一、詞境賞析

詞是詩歌的一種,萌發於南朝,興起於隋唐,在宋代達到全盛。它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也就是每首詞的字數、句數、每句的字數還有格律,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比作詩複雜多了,難怪人們要稱作詞為「填詞」了。詞還有詞牌和詞題,詞牌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題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有時會省去,或用小序來闡釋作詞的用意。有的朋友可能會想,填詞這麼麻煩,一定很難有佳作吧?那我們就來欣賞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吧!

《定風波》,就是一個詞牌名。在詞作之前還有一段小序作為背景介紹:「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意思是說,某年黃曆的三月初七,詞人和幾個朋友在沙湖趕路,拿著雨具的僕人先離開了,結果他們在路上意外遇到風雨。同行的人都感到很狼狽,只有詞人不覺得。不一會,天又放晴,詞人由此寫下這首詞。

我們先來看這首詞的上片。「莫聽穿林打葉聲」,穿林打葉,形容的是風雨穿透樹林、擊打在樹葉的樣子。穿和打,都是很有分量的字眼,描繪出風疾雨驟的氣勢。這雨要是打在自己身上,不是更加溼冷嗎?難怪詞人的同伴要感到狼狽了。但是詞人不以為然,用「莫聽」二字,否定惡劣的天氣,認為周遭的風雨不足掛懷。這是為什麼呢?詞人自答:「何妨吟嘯且徐行。」風雨阻擋不了他吟詩嘯歌、緩步漫遊的身影,所以不需要在意那風雨。「何妨」二字,又道出了詞人在逆境中依然笑傲人生的心態。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詞人要依靠竹杖在風雨中穿行,草鞋早已被泥濘的土地沾汙,原本是走得步步艱難,但是樂觀的詞人,認為比乘駿馬疾馳還要輕快。後面的「誰怕」更是擲地有聲,進一步表現出詞人無懼風雨的自持、自立、自信的形象。接下來「一蓑煙雨任平生」,詞人從眼前的風雨聯想到人生旅途中的風雨了。風雨,象徵著生活中的逆境、磨難、考驗,它突如其來,想要打亂人的生命軌跡。但是詞人就像在風雨中吟詩如常,在人生的低谷中也能夠保持從容達觀的胸懷,繼續走自己的路。

詞的下片筆鋒一轉,以「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把詞人的思緒拉回現實。乍暖還寒的春天,一陣風,竟吹散詞人的醉意,帶來微微的寒意。但是這微冷很快就消失了,因為雨過天晴,「山頭斜照卻相迎」。風雨來得突然,去得也快,不知何時山邊已經出現了西斜的太陽,增添了溫暖。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詞的結尾是整部作品的點睛與升華之筆。既然生活中總會遭遇意外的風雨,風雨過後又是一個晴天,不就像是一種循環和輪迴嗎?再回想方才風雨交加的情景,又算得了什麼呢?於是詞人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淡然歸去。在他心中,風雨不會讓他恐懼,陽光也不會讓他過於興奮;對應到人生中,一切榮辱得失都不會動了他的心,這就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超然物外的境界了。

二、詞人背後的故事

讀了《定風波》,您可能會好奇,為什麼詞人蘇軾因為生活中的一場風雨,寫下對人生這麼深刻的領悟呢?這就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了。蘇軾是北宋文學家、藝術家,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三人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他的詞作擅長「以詩入詞」,以豪放、曠達的風格自成一家;書法被譽為「蘇黃米蔡」北宋四大家之首;在繪畫方面又開創了湖州畫派。

蘇軾是詩文書畫樣樣精通的大家,同時他也是一位政治家,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非凡的天賦。北宋嘉佑二年,蘇軾年僅20歲,就和弟弟蘇轍一起進京趕考。當時的主考官正是文名遠播的歐陽修,他看了蘇軾清新灑脫的文章後,非常讚賞,打算擢拔為第一。但是他轉念一想,這可能是自己的學生曾鞏寫的呀,為了避嫌只評為第二名。結果考試成績出來,第一名竟然還是歐陽修的學生曾鞏,蘇軾就這樣陰差陽錯成了第二。儘管如此,蘇軾才華難掩,當時的皇帝宋神宗見了蘇軾兄弟,如獲至寶,稱讚道:「朕又為子孫找到兩位好宰相啊!」

考官青睞,天子愛重,剛剛成年的蘇軾在京城已經名聲大振,風光無限。但是就在他春風得意的時候,一場政治災難意外降臨。朝廷中,同樣是文學家兼政治家的王安石推行變法,耿直的蘇軾上書直言新法的弊病,遭到變法人士的排擠。他只好自請外調,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一帶任地方官。雖然他遠離了政治中心,但是蘇軾沒有一刻忘記報國,因而在地方他努力革除弊政,為民造福。

到了元封二年,四十多歲的蘇軾擔任湖州知州,給宋神宗上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來是一篇普通的謝恩的公文,但是新黨、也就是支持變法的官員卻藉機生事,斷章取義污衊蘇軾在奏表中有譏諷朝政的句子,甚至從蘇軾以前的詩文中,找出所謂暗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作為「旁證」。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就莫名其妙地被御史臺的官員逮捕,押往京城受審。因為御史臺的官署內種有柏樹,常有烏鴉棲息,又名「烏臺」。蘇軾的這場變故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這是蘇軾一生最大的轉折點,他含冤下獄一百多天,險遭殺身之禍。幸好朝中大臣還有太后都紛紛為他求情,蘇軾才得以從輕發落,被貶為黃州的團練副使,受當地官員監視。從此蘇軾就開始了後半生漫長的貶官之路,那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就是蘇軾一路被貶的真實寫照。

貶居黃州期間,是蘇軾文學生涯最重要的時期。在經歷過痛苦、低落的情緒後,天性曠達的蘇軾重新振作,並在黃州寫下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多篇傑作,我們今天欣賞的這首《定風波》也是同一時期的作品。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蘇軾在黃州,曾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片坡地,貼補生計。「蘇東坡」的別號就是這麼來的。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品評:「東坡之詞曠。」的確,蘇軾經歷了生死考驗和仕途大起大落,在最失意的時候,仍然能夠以從容淡定的心態面對,發出「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哲思。蘇軾的詩文歷來備受稱道,相信不僅僅是字裡行間流露的才華令人驚嘆,文字背後那種逆境中堅韌不屈、超然灑脫的精神力量,更加令人動容吧!

相關焦點

  • 蘇軾詮釋生活應有詩與遠方 一蓑煙雨任平生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有一天,他到沙湖去看新買的田地,不巧途中下起了雨,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的詞。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不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
  • 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是我最好的人生態度
    「定風波蘇軾公舊序云:「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蕭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聊聊蘇軾對待挫折的人生態度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由此看來,此時的蘇軾已然進入了另一個境界。既有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所咋,又融匯佛、道的看淡一切的曠達胸襟。這場磨難使得蘇軾重新看待出世入世問題,重新對自身進行剖析反省,是蘇軾正真意義上的脫胎換骨。此客的蘇軾正如一直慾火的鳳凰,在黃州得以起死回生,重新領悟人生的真諦。「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道出就是最好的證明。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寫盡了人生命運沉浮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就是著名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其中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非常出名,流傳千載卻歷久彌新。那麼,如何理解這句詞呢?
  • 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他的風波到底定了沒
    這句「一蓑煙雨任平生」出自蘇軾的《 定風波 》,是點睛之筆。《定風波》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是蘇軾的一生遭遇、心志、人格的寫照。創作於「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沒有俸祿,仕途低谷。此時他已經過了不惑之年,經歷了人生起起伏伏的磨難。
  • 蘇軾在雨中寫下一首詞,「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態度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是北宋文學家蘇軾說的,出自於他的詞作《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字面的意思好理解,也就是說: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始終保持從容、鎮定,用樂觀的心態對待人生。
  • 蘇軾的《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而他在黃州時又寫了不少經典的詞作,除了那首《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外,這首《定風波》也屬於其間的代表作。詞云: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
    這是出自北宋蘇軾的詞牌名為《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它是在蘇軾在沙湖道中遇雨所寫的,這也是蘇軾在黃州貶後的第三個春天,遇到風雨,蘇軾和同行的人都沒有帶傘,被雨淋溼。在雨過天晴之後,蘇軾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同時也表達了他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脫的人生觀。了解了背景之後,我們來看看「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
  •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在黃州遇雨,寫下《定風波》,這樣面對人生
    蘇軾寫過一首《定風波》的詞,「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背後,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你知道嗎?
    蘇軾應該是流量最高的古代詩人之一了吧,他豪放灑脫,一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激勵了多少身陷困境的人找到希望,但是很少人知道,這首《定風波》背後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竹杖芒鞋」是啥
    作為宋代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詞人,蘇軾留下了太多經典的作品。尤其是能夠代表他曠達生活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更是流傳甚廣。這一句宋詞出自他一首題目叫《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宋詞作品。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宋詞大意寫的是1000年前的一個春天,蘇軾喝醉酒回歸途中被大雨澆成了落湯雞。此情此景,卻讓蘇軾來了幾分浪漫性質,非常浪漫地吟詠出了經典的「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最經典的宋詞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七個字究竟啥意思
    正如古人推崇詩詞經典,「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一般,今天我們談到蘇軾,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些經典曠世的之作。「詩酒趁年華」、「天涯何處無芳草」、「一蓑煙雨任平生」。在這些詩句當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出現頻率是最高的,這句宋詞出自蘇軾被貶黃州之時。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 也無風雨也無晴(昌君作品)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宋)蘇軾濟南泉水此刻,抽出時間休息會兒,無意間聽到一首歌「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遠,盛開著永不凋零 --藍蓮花......」聲音迷茫而又滄桑,聽著這首歌,忽然間就想到了蘇軾的這首詞
  •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容面對人生的蘇東坡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定風波》作於蘇東坡貶謫黃州期間。話說有這麼天高氣爽的一天,蘇東坡和幾個友人相約去看一塊地皮,打算看好了就當場買下來。
  • 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詮釋得最好!人生挫折不怕,就怕沉淪!
    02一蓑煙雨任平生,何嘗不是蘇軾一生的真實寫照?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東坡先生寫詞往往是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每每都會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蘇軾的「一衰煙雨任平生」表達出他怎樣的人生境遇和人生態度?
    蘇軾的這句「一衰煙雨任平生」出自他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定風波」是一種詞牌名。整首詞描寫了蘇軾出行途中忽降大雨,雖沒有雨具,卻泰然自若的心情,隱喻他用一種出世的態度來面對一生坎坷的從容氣度,尤其是這句「一衰煙雨任平生」可謂是全首詞的「詞眼」,道出了蘇軾的人生態度。
  • 黃綺珊定風波評價怎麼樣 黃綺珊定風波歌詞完整版介紹
    黃綺珊定風波評價怎麼樣?經典詠流傳黃綺珊定風波是哪一期?經典詠流傳第2期黃綺珊定風波評價超高,下面帶來黃綺珊定風波歌詞完整版介紹。  經典詠流傳黃綺珊定風波是哪一期  經典詠流傳第2期黃綺珊定風波唱盡蘇軾的前半生,這首改編自蘇軾同名詞牌的歌曲《定風波》,不僅對蘇軾面對困境做出了詮釋,也是對中華經典文化的傳承。
  • 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莫聽穿林打葉聲》蘇軾/文瀾珊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我的理解和翻譯題記:三月七日,在去往沙湖的路上遇到了大雨,掀去雨具,同行的人都很狼狽。只有我不覺得,不一會天放晴了,因此寫下這首詞。
  • 禪意的陣雨——蘇軾《定風波》
    禪意的陣雨——蘇軾《定風波》蘇軾《定風波》詞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