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講述上海電影博物館背後的故事

2020-12-12 東方網

  東方網6月14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上海電影博物館將於17日正式對外開放。日前,上海電影集團公司總裁任仲倫接受晨報記者專訪,回顧建館始末,站在上海電影領軍者的高度,從宏觀理念、展陳思路到未來格局等方面,提供「『掌門人』解說詞」。

  淵源:根深則葉茂

  任仲倫2003年上任上影至今已有10年,他從上海電影博物館的淵源開始說起,「建電影博物館是上海電影幾代人的夢想,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留下了很多傳統,也留下了很多文物文獻。上海電影博物館要用有形的東西,來展示一些無形的精神、傳承」。

  博物館項目歷時6年,中間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上影用地從最初的5畝到如今的42畝,上影倉庫裡不僅有30多萬件電影道具,20多萬套戲服,而且還有海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其中包括很多電影大師的手稿,「車墩幾百平方米的庫房,請了一位老同志整理了整整8年,結果整理出一大批現在看來有價值的文獻。比如,謝晉當年拍攝《芙蓉鎮》時從第一稿劇本到拍攝期間的各種記錄,投資預算、最終的通過令、影評人座談會的紀錄,一整套完整的檔案。」基於豐厚寶藏,任仲倫希望能建一個為上海電影傳承歷史、開創未來的博物館,不僅要喚起對老一輩電影人和電影歷史的回憶,也激勵年輕人熱愛電影,「世界範圍內,再沒有一個電影集團能像上影集團一樣,擁有這麼一個一萬多平方米的大型紀念館。我總是愛講『根深葉茂』,用一個博物館對過去的輝煌有個紀念。整個上影集團大廈,1到4層是博物館,那麼輝煌的歷史在那,上影就在它上面,應該根深葉茂了。

  理念:真善美

  博物館理念上,任仲倫提出「真善美」三字經,「尊重歷史,所以要真;善就是對歷史人物有敬意,表示出一種後輩對前輩的敬重的氛圍;而美是經過精心的設計來進行不同格局的展示。」從博物館外的電影廣場講起,廣場上最醒目的工農兵塑像取自上影廠廠標,請來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親自操刀,「吳院長設計了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群雕,引起爭議的孔子像也是他設計的。他和我說來做上影廠雕塑的原因有兩個,第一,他從小是看上影廠電影長大的;第二,上海這個地方藏龍臥虎,他希望有件作品在上海。雕像好了後,我去了一看,一看背部,就一分鐘,我就說『成了』。我的想法是,平面造型變成立體雕塑,有個重新設計的問題,這個雕塑三個人六條腿,背部很難處理,他整體做成一塊像巖石一樣的披風,有整體感。正面,他把人物的臉型拉長一點,顯得比較帥氣,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像審美是崇尚圓圓的。」

  布展:互動參與佔三成

  布展上,任仲倫介紹了思路上的轉換。任仲倫稱,世博會之後的布展會傾向於現代影像手段,電影博物館最初也是比較偏重影像展示,後來覺得影像有流動感,但瞬間凝視的程度不夠,調整更多陳列部分,「最終應該是三七開。展陳方式,展品陳列為主,佔七成,影像資料為輔,佔三成;而觀眾參觀形式則是觀賞內容佔七成,互動參與佔三成。」具體展陳上,任仲倫稱,上影博物館與中國電影博物館的時間序列有意區別開來,採取了板塊式,再在板塊中抓重點做突出,構成「榮譽:電影殿堂」、「體驗:電影工場」、「溯源:在歷史長河中」、「電影:我身邊的生活」四層分布。

  任仲倫特別提到德國設計師提姆,「很感謝德國設計師提姆,他生於德國博物館設計世家,我認識他時,感覺他永遠沉浸在思考當中,有職業能力,有職業操守。他給博物館設計的總基調是黑、白。」

  陳列:世界最好的設備

  任仲倫的講解從第一層「榮譽:電影殿堂」開始,「我概括下解說,就是:一百年30部經典電影,8大明星,一首國歌(世界上惟一一個國歌使用電影插曲),6百個獎盃,5千個員工的笑臉,寫個文字說明,『2013年5月上影全體員工』,我們也製作歷史,以後看這些笑臉就是歷史。5千人笑臉的下面,我站在那看,覺得空了一點,弄了些裝飾來講述光影的概念,調了《南徵北戰》時用的車、《渡江偵察記》裡的摩託車、《城南舊事》的風琴、謝晉的導演椅等五六件道具,配了個短片,加上各個年代的燈具。」接著是幾大亮點,第一是4D電影院,「聲音、銀幕和放映,都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技術設備,目前配置給觀眾感受效果的是《大鬧天宮》節選版。」第二是藝術影廳,「對接所有藝術交流活動,包括一些老師、導演來上課。三千多部資料片,也放在藝術影廳裡進行交流。」再就是5號攝影棚,適合做電影首映、年會、論壇等。此外,《烏鴉與麻雀》拍攝實景經典再現也是亮點,「為了布置這個場景,用兩個4噸卡車把道具拉過來,道具全是老上海的東西,倉庫裡弄成來配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片場概念』。」

  未來:交流是辦館宗旨

  任仲倫的講解,跳躍到四樓,四樓有很多老電影人的珍貴史料,比如,中國左翼電影領袖夏衍的放大照片和珍貴手稿,孫道臨家屬捐出的伴隨孫道臨30年的老牌自行車,「一個小東西可以見一個人,物後面是有人有精神的。在孫道臨的自行車旁,配上他寫的散文《老坦克》,那句『我騎著這輛車從武康路去上影廠拍片』,能看出那一輩電影人的風格。還有夏衍給張瑜寫的那封信,當時張瑜剛畢業出來,夏老就寫了那麼長的信,這是上海電影精神的展現。」

  任仲倫表示,交流是上影博物館一個很重要的辦館宗旨,「未來,博物館會主要變成交流的場所。藝術家帶著他們的作品,和觀眾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運營上,作為一個企業博物館,上影博物館要有日常學術交流、國際交流的優點,要成為重大電影活動的首選場所。」

相關焦點

  • 上海電影董事長任仲倫:上影必須走市場化道路 要做最高的那棵樹
    2003年,他臨危受命接手上影,當時的上影風雨飄搖,是一個負債率高達70%、欠銀行5億貸款、下屬單位71%虧損的「爛攤子」。而如今,在任仲倫帶領下,上海電影已經成功登陸A股市場,並且成為了一家以「專業化發行公司+綜合性院線+高端影院經營」的全產業鏈影視巨艦。
  • 上海電影博物館,電影博物的無限可能
    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佔據了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在中國電影的發展史上創造過輝煌的成就,是華語電影的根脈。一百多年前,電影剛一問世就遠涉重洋來到了上海,而建造一座講述上海電影故事的博物館,一直是所有上海電影人的願望。尤其是包括張瑞芳、謝晉等在內的眾多老藝術家,都積極促成上海建造屬於自己的電影博物館。2013年,在上影集團的努力之下,美夢終於成真。
  • 上影·思南書局快閃店「關機」謝幕 名家推廣電影文學
    ·思南書局快閃店在上海電影博物館廣場「關機」謝幕。 王笈 攝   上影·思南書局快閃店「關機」謝幕 名家「接力」推廣電影文學  中新網上海7月14日電 (王笈)30平方米的「袖珍空間」,精挑細選約千種中英文圖書,30多位電影界和文學藝術界人士「接力」當店長……歷時30天,以「海上書影」為主題的上影·思南書局快閃店14日晚在上海電影博物館廣場「
  • 中印電影產業拓展聯合 上影與印度EROS將深入合作
    5月16日,在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的見證下,剛剛第五次獲得「全國文化企業30強」榮譽稱號的上影集團與印度電影製作及發行公司EROS在上海籤訂了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中國和印度的電影市場開發範圍內傾力合作,探索雙邊商業機會,促進雙方電影在對方市場的進入、拓展及推廣。此備忘錄的籤訂標誌著中印兩國電影合作正向著戰略化、產業化方向堅實邁進。
  • 上影·思南書局快閃店謝幕,與光影文字約會30天
    上影•思南書局快閃店7月14日傍晚,隨著最後一位輪值「店長」,上海電影集團董事長、上海電影博物館館長任仲倫與幾位嘉賓一起關上這家袖珍書店的大門,上影•思南書局快閃店正式謝幕。從6月15日至今,上影•思南書局快閃店在上海電影博物館廣場陪伴了讀者30天。
  • 揭秘上海電影博物館 四大館藏顯銀幕記憶(圖)
    本報記者賀佳穎攝  走進上海電影博物館的展廳,應該很少會有參觀者不被這座與眾不同的行業博物館的濃鬱風格瞬間吸引——被廣泛運用的黑、白、灰的配色,將上海電影博物館的「電影」特性襯託得低調而不失優雅。6月17日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即將向公眾開放的上海電影博物館昨日迎來首個媒體開放日,這座4層的建築如今承載著這座城市昔日的電影記憶。
  • 再現「海派電影」風華:上影推出電影文化主題酒店
    新華社上海11月25日電(記者許曉青、黃揚)作為上海電影集團打響「上海電影」品牌的又一重要舉措,上影電影文化主題酒店25日揭開面紗。王曉棠、牛犇、向梅等老一輩電影表演藝術家參加了酒店揭幕儀式。  上世紀80年代末,上海市為籌辦首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需要增設一家涉外服務酒店和一座電影城。
  • 追逐東方電影夢!逛上海電影博物館,品電影在上海生根發芽的故事
    一百多年前,電影剛一問世就遠涉重洋來到了上海~所以,建造一座講述上海電影故事的博物館,一直是所有上海電影人的願望。尤其是包括張瑞芳、謝晉等在內的眾多老藝術家,都積極促成上海建造屬於自己的電影博物館。2013年,在上影集團的努力之下,美夢終於成真。
  • 上海電影製片廠迎來成立70周年
    新華社上海11月16日電 題:以信仰、情懷、擔當,再攀新高峰——上海電影製片廠迎來成立70周年  新華社記者許曉青 陸文軍  「星光」燦爛,嘉賓雲集。與新中國同齡的上海電影製片廠16日迎來成立70周年。位於滬上徐家匯的上海電影集團(簡稱上影集團)「海上電影五號棚」搭建起大紅色的造景,「奮鬥新時代 攀登新高峰」的橫幅顯示在紅色巨幕上。
  • 除了四天半價優惠 上海電影博物館還有三場貨真價值的直播講座
    圖說:上海電影博物館直播現場 官方圖 下同今天上午,上海電影博物館除連續四天開啟成人票半價優惠,還以一場「從過去到未來,海派電影的開放與包容」的嗶哩嗶哩線上直播,拉開了慶賀5.18國際博物館日的帷幕。
  • 見證光榮與夢想——上影演員劇團迎來60華誕
    新華網上海10月28日電(記者許曉青、吳霞)見證新中國電影光榮與夢想的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28日迎來60華誕。
  • 夏威夷擬每年辦一次上海電影展(組圖)
    在為期4天的影展中,《西藏天空》、《神奇AMAZING》、《海上傳奇》、影院動畫片《大鬧天宮3D》等多部由上海電影集團近期出品的優秀中國電影作品將集中展映。參展影片涵蓋了從故事片、紀錄片到動畫片全部片種,全面展示上海電影新成果和中國電影新風採。  《西藏天空》由全球著名作家阿來擔任編劇,上海電影集團青年導演傅東育執導。
  • 上海電影博物館見聞-4:輝煌榮譽
    博物館分為四大主題展區,從上而下依序參觀——四樓:光影記憶;三樓:影史長河;二樓:電影工場;一樓:榮譽殿堂,館內還有藝術影廳、攝影棚等,是融展示與互動、參觀與體驗為一體的,涵蓋了文物收藏、學術研究、社會教育、陳列展列等功能,是向參觀者呈現百年上海電影的魅力,生動演繹電影人、電影事和電影背後故事的一座城市文化標誌性場館,是徐匯區打造的首個
  • 上海電影博物館走過七年路
    這座由上海電影集團投資建設的行業博物館,用短短7年的時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魔都第三」。上海電影博物館。 /官方供圖  十多年前的一次聚會上,謝晉、秦怡等老藝術家就提出「上海真的需要一座博物館,讓上海電影人記錄歷史」。2008年上影集團總部改建,上海電影博物館項目正式啟動。
  • 跨越120年的傾城之戀 滬港兩地電影交往的不了情
    當時的太太們要去理髮,會指定要找上海來的理髮師,做旗袍也一定找上海師傅。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其實也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香港導演許鞍華上海電影集團總裁任仲倫將上海、香港兩地相交的原因歸納為「基因相似」。上海和香港這兩座城市人文、商業的基因相似,又都是開放、繁榮的國際性大都市。電影藝術家們對社會、人文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 「用電影為百姓創造美好生活」 上海電影博物館七年之路
    十多年前的一次聚會上,謝晉、秦怡等老藝術家就提出「上海真的需要一座博物館,讓上海電影人記錄歷史!」2008年上影集團總部改建,上海電影博物館項目正式啟動。此後,「移動博物館」相繼輸出至上海愛樂樂團、徐家匯地鐵文化長廊、上海美羅城藝·SPACE、山東省東營市、新疆哈密市博物館等各地。兩年前,上影集團旗下銀星酒店要改造成電影文化主題酒店,電博建議在酒店建一個電博的精品館,《一江春水向東流》工作照、《城南舊事》氣氛圖等電影藝術檔案布滿酒店,人和商業空間,電影和城市形成了互動。
  • 上海影視樂園將擴建 增加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等功能
    上影集團與德國巴德斯圖堡製片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投資20億元在車墩建設新一代上影片場。   今年電影節期間,上影集團宣布與擁有超過100年歷史的德國電影工業基地——巴德斯圖堡製片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投資20億元在車墩建設新一代的上影片場。這是繼與英國松林公司合作之後,上影集團再一次與國際著名片場公司攜手。
  • 《城南舊事》場景搬進上海電影博物館 「電影萬歲——吳貽弓紀念特...
    東方網記者解敏9月12日報導:9月14日,是吳貽弓導演逝世一周年的日子,為了紀念與緬懷這位中國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海派電影的「代言人」,今天,「電影萬歲——吳貽弓紀念特展」在上海電影博物館拉開帷幕。吳貽弓導演家屬將吳導的遺物,包括電影藝術檔案(含手稿)、工作筆記、獎盃獎牌、證書聘書、工作照、劇照等共計500餘件物品捐贈給上海電影博物館。該展於9月12號開幕,展期持續一年。「電影萬歲——吳貽弓紀念特展」是上海電影博物館2020的年度大展,也是上海電影博物館建館以來獲得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一次捐贈。
  • ...⑦丨上影的動畫片不僅是幾代人的童年濾鏡,還是部活的中國動畫史
    王麗萍講述人檔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上影電視劇公司編劇王麗萍1992年,擔任青春電影《青春作證》的編劇,這是她擔任編劇的首部作品。上影集團檔案: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上影集團)由上海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製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技術廠、上海聯和電影院線、上海東方影視發行公司、上海東方電影頻道、上海影視樂園、上海美術設計公司、銀星皇冠假日酒店等單位組成,是目前中國最具規模和實力的現代電影集團之一
  • 電影《攀登者》定檔9月30日,夢幻陣容詮釋攀登精神
    徐克還坦言:「日本、韓國等國家在電影領域都曾拍攝過相關題材的商業大片,電影《攀登者》作為國內首部大製作的登山題材從故事到視效都是極具中國特色。」而作為一部「大片」,視覺上的可看性也至關重要,徐克透露:「會藉助業內頂尖的視效手段表現出世界第一高峰神聖、壯觀與艱險的雪域奇觀,希望觀眾可以通過影片感受到中國登山隊的前輩們不斷向上、勇攀高峰的中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