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6月16日電 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夕,上海電影博物館喜報頻傳:「光影雙城特展」獲「2019年度上海市博物館陳列展覽推薦精品獎」,這是電博於2014年獲「第十一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優勝獎」後,開館7年間第五次獲上海市級榮譽;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以2019年的全網大數據為基礎,設計了集知名度、傳播度、參與度、融合度、服務度和轉化度等六大一級指標、28項二級指標體系,對上海市142家博物館進行了大數據分析、計算、加權求和,電博名列第三,緊隨上海科技館、上海博物館,是榜單中排名最高的社會投資型博物館。這座由上海電影集團投資建設的行業博物館,用短短7年的時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魔都第三」。
上海電影博物館。 /官方供圖
十多年前的一次聚會上,謝晉、秦怡等老藝術家就提出「上海真的需要一座博物館,讓上海電影人記錄歷史」。2008年上影集團總部改建,上海電影博物館項目正式啟動。經過3年籌建,這座匯聚了中國電影人藝術成就的博物館,匯集了中、德、韓等多國設計師智慧的博物館,於2013年6月16日正式開館,幾代電影人的夢想成為現實。
不知不覺,上海電影博物館已走過七年路。7年來,電博累計接待觀眾110餘萬人次,舉辦各類活動2500餘場,相繼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上海市專題性科普場館」「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市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上海華文教育基地」等等。
英國威廉王子參加在上海電影博物館舉辦的電影《帕丁頓熊》首映禮。 /官方供圖
守護遺產,讓活起來的藏品閃閃發光
2015年,英國威廉王子到訪電博並捐贈了由英國BFI收藏的1900年的影片《上海影像》,從此電博多了一層電影文化遺產守衛者的角色,開啟了電影遺產的國際性保護、收藏和研究。開館之初,電博擁有館藏品1.2萬餘件,常設展出3746件(套);7年後,館藏數達到了2.6萬餘件,而這只是上影大量藝術檔案中的一小部分。
7年間,電博一方面堅持舉辦電影人和經典影片的「主題物展」,從電影大師謝晉、湯曉丹、鄭君裡等,到動畫影片《大鬧天宮》、電影服裝道具等,梳理電影人、電影作品的成就和貢獻。在這過程中,電博和「影二代」們培養了深厚的感情,他們紛紛將其父輩、祖輩留下的物品或捐贈、或存放電博,讓這些珍貴的資料發揮更大的價值。
另一方面,電博提出「移動博物館」概念,用開放的態度將電影文化融入到上海乃至全國的都市景觀和生活方式中去,讓塵封在庫房的藏品「活起來」。2018年1月,「移動博物館」首個高定展覽「海上·影——都市電影漫步」落地上海地標「上海中心」,這是「移動博物館」海拔最高的展覽。此後,「移動博物館」相繼輸出至上海愛樂樂團、徐家匯地鐵文化長廊、上海美羅城藝·SPACE、山東省東營市、新疆哈密市博物館等各地。
兩年前,上影集團旗下銀星酒店要改造成電影文化主題酒店,電博建議在酒店建一個電博的精品館,《一江春水向東流》工作照、《城南舊事》氣氛圖等電影藝術檔案布滿酒店,人和商業空間,電影和城市形成了互動,藏品就這樣被「激活」了。
移動博物館:海上影 都市電影漫步。 /官方供圖
電影博物,創造看世界的可能
經過7年錘鍊,「電影博物,看世界的可能」這句話已經成為電博的核心理念,「日常電影節」「移動博物館」「博物館學院」「文旅體驗」「電影生活」「上海電影周」六大板塊業務逐步成型。
其中,「日常電影節」以影迷需求為出發點,在大師影展、主題影展、國片影展基礎上,形成的電博展映品牌,至今累計放映800餘場。相繼舉辦費裡尼、安東尼奧尼、萊昂內、文德斯、北野武、侯麥等電影巨匠的影展,帶領上海影迷擁抱世界電影;先後找到《孔夫子》《盤絲洞》《神女》《假鳳虛凰》《掙扎》等遺落在海外的華語影史上的璀璨明珠,讓這些珍寶回到中國、回到上海;崔健、李睿珺、萬瑪才旦等帶著自己的藝術電影到電博,電博為這些新銳提供一片小而精的土地供其生長,同時培養一批固定的藝術電影觀眾,打造常態化的藝術電影放映。
「博物館學院」是電博針對不同受眾,聚集海內外影人及專家學者,推出的公眾教育品牌,已形成「電影大師班」「電影文學季」「藝術工作坊」等眾多單元,群體全覆蓋、內容全覆蓋、線上線下全覆蓋。奧斯卡獲獎導演奧利弗·斯通、中國香港導演杜琪峯、日本導演巖井俊二、中國臺灣導演侯孝賢、詩人余光中、作家嚴歌苓等名家應邀到電博舉辦論壇講座;《帕丁頓熊》製片人和導演、《頭腦特工隊》電影主創等行業領軍人物,轉身成為「電影大師班」的「講師」;全國中國小學生電影周、全國中小學生電影海報繪畫大賽等,讓電博成為少兒電影教育的熱土。七年來,電博共舉辦場講座200餘場,藝術工作坊課程1000餘場。
「上海電影周」是電博的海外推廣平臺,向國外的觀眾介紹優秀的上海電影和上海電影人,傳播海派電影文化。七年來走遍四大洲,包括義大利、土耳其、埃及、德國、智利等十幾個國家,通過各類放映、研討、物展、講座等向海外觀眾講述中國故事,形成上海和世界的互動。其實,電博從建館就實現了這樣的「互動」,不僅是觀眾與藏品、與設施、與歷史的互動,更是電博和整個電影界、文化界、時尚界的互動:與法國、義大利等駐滬領館合作,與英國BFI、香港電影資料館、博洛尼亞電影資料館等專業機構合作,與DAMIANI、康泰納士等國際時尚品牌合作,全面體現電博的「多維度」和「多元化」。
上海電影博物館3樓「七彩畫筆」綠屏扣像互動遊戲。 /官方供圖
「打組合拳」,探索行業博物館良性運轉的新模式
對於上影集團而言,要拿出1.5萬平方米的寸土寸金之地來建造博物館,且投資、運營費都極高,如何生存談何容易。行業博物館的特殊與特點,註定了電博需要開放和整合,需要探索良性運轉的新模式。探索之路是艱苦的,7年後「企業建設投入、政府資助扶持、場館自主運營」的創新運營模式基本成型,「打組合拳」已然成為電博最合適的做法。一方面,電博用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爭取各級政府的資金支持,「學術賞」「SFM電影課堂」「透視鏡」「研學微課堂」等一大批活動品牌孕育而生,讓館內的文化、教育活動更活躍、更立體,傳播真善美,形成社會影響力,創造社會效益;另一方面,電博人發奮圖強,保持博物館傳統業務的體量,開拓以電影為核心的特色業務、創新業務。
「文旅體驗」創新性地結合館內特色資源,創造性地開發了系列研學內容,為廣大觀眾提供新的文旅體驗產品,已形成特色「文旅活動」「博物研學」「親子課堂」3個部分。截至目前,電博累計接待觀眾110 餘萬人次,公益輻射人數累計40餘萬人次。
「電影生活」是電博倡導的以電影文創產品打造的一種生活方式,結合自身特色打造「SFM 設計系列」「SFM 電影大師系列」「SFM 館藏系列」三個產品系列,主推與電影文化、品質生活相關的藝術紀念品、文具、日用品等,讓這些適用於各類生活場景的實用物件融入百姓的生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截至目前,電博累計開發文創產品200餘種,銷售額200餘萬元。
上海電影博物館4樓「星光大道」。 /官方供圖
「真善美」融入血液,用電影為百姓創造美好生活
2020年初,一場疫情侵襲全國,不能與觀眾在線下見面的電博,推出全新的「SFM.595微電臺」,第一期節目特別選讀了王丹鳳寫的《護士日記》的拍攝感悟《我第一次扮演一個堅強的姑娘》,勇敢而又溫暖的文字,鼓舞了奮戰在抗疫一線的最美天使,安慰了堅守在家裡抗疫的「戰士」。
7年間,好萊塢影星湯姆。克魯斯、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英國演員海倫·米倫,中國導演張藝謀、徐克、許鞍華、華語巨星林青霞等人曾在電博做客,都留下了讚美之詞。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湯姆·霍伯到訪博物館後說道,「這是全世界最好的電影博物館」;法國的電影學者、原《電影手冊》主編傅東說,「歐洲最好的電影博物館在都靈,你們比它們好十倍」。
在上影集團最新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十大創新舉措奪人眼球,其中「博物館+」一詞道出了電博新一輪創新發展的路徑。據透露,下一個五年,電博將堅持以「真善美」為理念,堅持以「讓優秀的電影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社會,用上海電影的精神助推海派文化發展」為奮鬥目標,推進以電影文物為核心的「文化服務輸出」戰略,最終建立產學研一體、多元藝術展示、海內外文化交流、公共文化服務、藝術電影的孵化傳播等「五大平臺」。
具體來說有幾項措施:一是優化展陳,運行了7年的電博,雖然有很多觀眾喜愛的「網紅款」的基本展陳,但也有一些薄弱的展項需要技術更新或內容補充,比如「星耀蒼穹」展區,下一階段電博將大量增加該展區內可查詢的文字、影像內容,把更多的電影資料向普通觀眾開放;二是活化藏品,堅持舉辦上海電影人文物展,提高展陳原創能力,不僅展示「寶貝」,展示上海電影的「故事」,更展示「故事」背後的精神,打通借展、聯展、巡展的途徑,2020年9月是吳貽弓先生逝世一周年,在家屬的積極配合下,電博正在籌備吳導的紀念特展,屆時將和影迷們一起懷念心中的大師;三是強化文創,加大藏品在促進經濟提質增效方面的作用,充分挖掘藏品的豐富內涵和多種元素,延伸衍生產品鏈條,形成「有償策展」「藏品IP變現」「收費節目」「電影文創」等一批以內容創造為主的「知識付費」類產品,近期,「老電影」系列飾品、「館藏珍品」系列生活用品、「民國女星」系列音頻、新場古鎮電影空間等項目將逐步在線上、線下同時上市,文創產品成為電博新一輪的經濟增長點。(完)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王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