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電影博物館迎來7歲生日。7年來,上海電影博物館累計接待觀眾110餘萬人次,舉辦各類活動2500餘場。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以2019年的全網大數據為基礎,對上海市142家博物館進行分析,上海電影博物館緊隨上海科技館、上海博物館之後名列第三,也是榜單中排名最高的社會投資型博物館。「創新是上海電影博物館的靈魂。」上海電影博物館執行館長範奕蓉說。
移動博物館實現雙贏
開館之初,上海電影博物館擁有藏品1.2萬餘件,常設展出3746件(套)。7年後,館藏數達2.6萬餘件,而這只是上影大量藝術檔案中的一小部分。2015年,英國威廉王子到訪上海電影博物館,並捐贈了攝製於20世紀初上海的珍貴影像資料。從此,上海電影博物館開啟電影遺產的國際性保護、收藏和研究。
如果僅僅「吃老本」搞常規的陳設展覽,對這個「家底」還算豐厚的博物館來說輕而易舉。但上海電影博物館有更現實的考慮,希望讓塵封在庫房的藏品真正「活」起來。這個想法,源自一次藏品借展。「當時,海派文化中心借了謝晉導演的幾件藏品辦了一個展覽。這給了我啟發,我突然覺得,這種方式可以常態化,可以用開放的態度將電影文化融入上海乃至全國的都市景觀和生活方式中去。」
2018年1月,「移動博物館」首個展覽「海上·影——都市電影漫步」落地上海中心,這是「移動博物館」海拔最高的展覽。此後,「移動博物館」相繼輸出至上海愛樂樂團、徐家匯地鐵文化長廊、上海美羅城藝·SPACE、山東東營市、新疆哈密市博物館等。「電影是大眾的,電影藏品比其他文物藏品更適合公共空間展出。同時,通過『移動博物館』的電影文化輸出,也實現了電影博物館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的雙贏。」範奕蓉說。
藝術電影放映常態化
7年來,「日常電影節」「移動博物館」「博物館學院」「文旅體驗」「電影生活」「上海電影周」六大板塊業務逐步成型。「電影博物,看世界的可能」已成為上海電影博物館核心理念。
「日常電影節」除了舉辦費裡尼、安東尼奧尼、萊昂內、文德斯、北野武、侯麥等電影巨匠的影展,也為崔健、李睿珺、萬瑪才旦等新銳導演的藝術電影提供放映空間,培養一批固定的藝術電影觀眾,打造常態化的藝術電影放映。
「博物館學院」是上海電影博物館推出的公眾教育品牌。奧斯卡獲獎導演奧利弗·斯通、中國香港導演杜琪峯、日本導演巖井俊二、中國臺灣導演侯孝賢、詩人余光中、作家嚴歌苓等名家都曾應邀舉辦論壇講座。
數據表明,除去每周一天的閉館日,上海電影博物館一年的開館時間是310多天,但活動場次達到年均350多場。
上海電影博物館的創新板塊業務佔比不斷提升。範奕蓉介紹:「我們將館內業務劃分成傳統業務和創新業務。傳統業務如博物館門票、電影票是博物館營收的『主力軍』。這幾年,包括移動博物館、知識類付費、文化服務輸出、文創產品等創新板塊業務呈後來居上勢頭,相信不久的將來創新業務所佔比重和傳統板塊將不相上下。」
上影集團最新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十大創新舉措奪人眼球,其中「博物館+」道出上海電影博物館新一輪創新發展路徑。下一個五年,電影博物館將推進以電影文物為核心的「文化服務輸出」戰略,最終建立產學研一體、多元藝術展示、海內外文化交流、公共文化服務、藝術電影的孵化傳播等「五大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