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博物館如何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2020-12-24 央廣網

俄羅斯民眾對參觀博物館興趣濃厚。這與人們從小就開始接受博物館的薰陶密不可分。從政府到博物館,有關各方多管齊下,精心策劃專題展覽,組織各類主題活動,應用技術手段實現「雲看展」,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逛博物館也成為俄羅斯民眾最喜愛的休閒文化活動之一。

形式多樣,兼顧不同年齡層

「媽媽,金魚在哪裡?」「抬頭看!在空中飄著呢!」

兩歲半的小朋友米隆在媽媽的引導下,正在展廳尋找普希金童話《漁夫和金魚的故事》裡的金魚,興奮地手舞足蹈。

在位於莫斯科河畔的特列季亞科夫畫廊新館,一場名為「俄羅斯的童話故事:從瓦斯涅佐夫到現代」的主題展覽正在舉行,吸引了很多觀眾。

步入展廳,人們仿佛進入了一個夢幻世界。展廳被布置成了一片銀白色的森林,裡面有棕熊、狐狸、兔子和松鼠的模型。展館半空中,一條體積龐大的金魚模型正在「遊弋」。森林裡的每一棵樹都是一個展位,藝術品或被置於樹洞內,或嵌在樹幹上。

旁邊的大廳正在舉辦「視覺藝術中有關神話主題的美學淵源」免費講座。觀眾只需在網站提前註冊,就可以在這裡了解俄羅斯童話文學的豐富內涵。

看展覽、聽講座,一條龍服務滿足了觀眾的求知慾。大學生卡佳對記者感嘆:「在這次展覽上,我看到了許多從小學就開始學習的經典作品。這個展覽不僅將許多文化遺產集中呈現,還通過視覺藝術,讓它們『活』了起來。」

在克裡姆林宮博物館(簡稱「克宮博物館」)、埃爾米塔什博物館等俄羅斯的「招牌」博物館裡,類似的主題展覽不勝枚舉。為了吸引參觀者,除常設展品外,各博物館經常利用典藏優勢,與文化機構合作,策劃各類主題展。

據克宮博物館館長加加林娜介紹,博物館每年會舉辦三四個專題展覽,每個展覽持續3至4個月。從選定主題、協調展品、製作名錄,到布展、設置配套活動、推出延伸產品,往往需要3至5年的時間。配套活動需要兼顧不同年齡層、不同教育背景觀眾的需求,一般包括專題講座、大師班、音樂會、話劇演出等。

過去兩年,克宮博物館舉辦了「大明王朝:文人時代的光輝」「繁盛的中國18世紀」兩場中國主題展。至今,這兩場展覽的展品名錄依然在博物館商店銷售。厚厚的名錄詳細介紹了每件展品,還講述了展品背後的歷史故事。加加林娜說:「展覽不僅是把展品呈現給觀眾,更要傳遞展品的文化內涵。」

培養興趣,從孩童時期抓起

據統計,俄羅斯全國約有3000家聯邦、地區和市級博物館。除了傳統的藝術博物館,還有以玩具、勺子、巧克力等為主題的小型博物館。俄聯邦文化部數據顯示,2019年,俄羅斯全國累計參觀博物館人數達到了1.55億人次。

「同學們,猜猜哪位是太陽神?」在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裡,學生們正在上一堂古希臘主題文化課。他們在展廳裡一字排開就座,認真聆聽講解員的講解,踴躍舉手回答問題。

另一邊是18世紀畫家託馬斯·蓋恩斯伯勒的作品主題展廳。在這裡,幾名六七歲的小女孩特別忙碌。她們手裡握著幾張紙片,在展品前比對和討論。她們告訴記者,班級正在舉行識畫比賽,同學們分成幾個小組,各分到一幅名畫的一角,最快找到原畫作的小組將獲勝。

俄羅斯民眾對博物館的喜愛,與從小的薰陶密不可分。從小學開始,老師就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藝術家的經典作品。課外的社會實踐活動,博物館也是重要場所,常有老師或父母帶著中小學生參觀。莫斯科市文化局專門推出「博物館學習日」項目,讓小學生在博物館裡上課。目前已有宇航博物館、電影博物館、普希金故居博物館等20家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參與。這些舉措有助於孩子們從學生時期就對博物館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俄羅斯各級政府、相關機構推出的眾多文化項目,也為民眾踏入博物館提供了豐富的機會。為吸引全年齡層的參觀人群,俄聯邦文化部每年都會組織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之夜」、莫斯科博物館周等活動,對觀眾免費開放博物館。國際博物館理事會俄羅斯委員會還策劃了旨在為殘疾人提供參觀便利的「全民博物館」活動。

俄羅斯每年5月18日至19日舉辦的「博物館之夜」活動已成為眾多博物館的「保留節目」。參加活動的博物館都在夜間開放,部分博物館一直開放至第二天早晨7時。其間,各博物館舉辦特色展覽、音樂會、電影展映、話劇演出等活動。「博物館之夜」至今已舉辦13屆。據統計,2019年,俄羅斯有2000多家文化機構參與活動,吸引了230多萬觀眾參加。

線上看展,參觀更加便捷高效

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看展形式也更加豐富多樣。很多俄羅斯博物館推廣線上看展,滿足更多參觀者的需求。

埃爾米塔什博物館與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齊名。由於參觀者眾多,很多慕名而來的遊客時常買不到門票。

博物館工作人員阿爾希波娃介紹,為解決這一問題,博物館推出「雲看展」項目。進入埃爾米塔什博物館官網,點擊虛擬遊覽,即可看到博物館的整體地圖,點擊不同展廳即可「實地」參觀。阿爾希波娃說:「我們的藏品數量龐大。觀眾提前在線做些功課,今後來到這裡,也能有的放矢,有效利用參觀時間。」

為了提升觀看體驗,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推出了利用增強現實技術的看展服務。在手機上下載相應軟體後,將手機放入智能眼鏡之中,足不出戶就可置身於博物館的藝術世界。

看好線上看展的發展前景,俄羅斯政府出臺了多項措施,積極推動博物館數位化進程。俄聯邦文化部開發出一個交互式軟體,全國文化機構都能免費加入其中。這一平臺提供包括中文在內的8種語言服務,可以顯示所在位置附近的展覽信息。當地觀眾瑪莎告訴記者,打開手機軟體將相機對準藝術品,屏幕上就會出現詳細介紹,還會展示藝術品草圖及修復前的面貌,「這種方式比聽導遊講解更加高效便捷」。

此外,俄羅斯政府還設立了俄聯邦博物館基金會國家目錄,對博物館藏品進行平面和3D掃描歸檔。如今,在基金會國家目錄網站上,可以查到近37萬幅繪畫、超過5.6萬件雕塑作品的詳細信息,這也進一步降低了俄羅斯民眾參觀博物館的門檻。

相關焦點

  • 文化遺產「活」起來才有價值
    原標題:文化遺產「活」起來才有價值  在近日舉行的第四十三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已擁有55項世界遺產,40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居世界榜首。
  • 讓故宮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從那天開始,它一直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設施,融入人們的生活。當今,參觀故宮的觀眾在持續增長。 15年前,參觀故宮的觀眾第一次突破700萬。當時,世界上觀眾最多的博物館並不在中國,而是法國的羅浮宮。過了10年,到2012年,故宮博物院的觀眾居然突破1500萬,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座每年要接待上千萬觀眾的博物館。
  • 如何讓歷史文物「活」起來?安陽博物館用了這三招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遂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如何利用好博物館這個寶庫,讓冰冷的歷史文物「活」起來,從而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記者在安陽博物館找到了答案。傳統燈籠我來做活動時值寒冬,但安陽博物館線上線下的展出卻格外熱鬧。館內,「商代文字展」「『文物系荊楚 祝福頌祖國』系列海報展」等吸引了眾多市民。線上,「紅色徽章憶崢嶸」「安陽歷史文物展」的文物小視頻等受到觀眾稱讚。「我們不僅要讓歷史文物『活』下去,還要讓它『活』起來。」安陽博物館館長周偉說。1月5日,記者走進剛剛晉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的安陽博物館。
  • 墨西哥,保護「活的」文化遺產(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據了解,墨西哥擁有31項世界文化遺產、7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高居拉丁美洲首位。這些文化遺產,幾乎都能在文化集市上找到蹤影。   政府力挺:投巨資助亡靈節文化走向世界,重視普及教育   「說到墨西哥的非遺,最知名的可能要算亡靈節了,現在不光墨西哥人慶祝這一節日,全世界在亡靈節期間都有各種形式的慶祝。」
  • 樂山大佛首次上「雲」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樂山新聞網訊 (記者 潘媛媛) 9月25日,樂山大佛景區管委會與騰訊雲達成戰略合作,推動樂山大佛首次上「雲」,雙方將共建數位化景區,通過數字博物館、智慧景區的融合落地,打造「數字大佛」全域旅遊示範區,探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可持續發展的數位化之路
  • 「答卷」讓文物活起來!市、區兩級博物館紀念館共建保護文化遺產
    1月15日,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兩周年到來之際,天津博物館與天津梁啓超紀念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與天津覺悟社紀念館籤署框架協議,進一步加強市、區兩級博物館紀念館的交流合作和協同發展,積極落實推進《天津市促進旅遊業發展兩年行動計劃》,更好發掘展現天津歷史文化資源,促進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利用
  • 博鰲文創周之博物館文化創意主題論壇: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11月16日,在2020博鰲文創周之博物館文化創意主題論壇上,中國權威博物館機構的專家們,就「文創如何讓博物館文物活起來」進行了經驗分享。文物作為文明的瑰寶、民族的根脈、歷史的見證、國家的名片,尤其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環境下尤為重要。怎樣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 如何讓文物「活」起來?60餘家博物館有話說
    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如何講好文物故事,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一直是博物館在持續思考的問題。10月20日,四川省博物館學會陳列展覽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陳列展覽策劃與實施」論壇在成都舉辦。
  • 湖北省博物館"接地氣" 文物融入科技"活"起來
    ,一個佔地18平方米的「小木屋」內部蘊含了趣味盎然的多媒體遊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和演示……湖北省博物館越來越多的文物通過數位化傳播方式或製作文化創意產品的方式真正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當中。   融入生活 文物才能「活」起來   在湖北省博物館每天都會上演「千古絕響——曾侯乙編鐘音樂會」,已成為湖北的一大文創品牌,將編鐘文化與編鐘音樂融入了百姓生活中。淡季每天演奏三場,旺季演奏四場,自2016年來曾侯乙編鐘音樂會編排新曲目7首,並開發了原件編鐘演奏的CD、全面曾侯乙編鐘的DVD、CDROM,年均銷售近萬張。
  • 讓博物館「活」起來 重慶這個區有妙招
    在重慶市九龍坡區鵝公巖北橋頭下,一座博物館「藏」在32個防空洞裡。這是全國首個,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洞穴博物館聚落——重慶建川博物館。23日,「同心聚力巴渝行」集中採訪活動走進這裡,一起探秘重慶如何讓博物館「活」起來的故事。
  • 代表委員熱議如何讓文物活起來 用數字博物館展現文明沉澱
    原標題:用數字博物館展現文明沉澱   用傳播手段之「新」,表現文明沉澱之「古」,兩相結合,把文物信息生動完整地傳達出來,讓象牙寶塔裡的文物能在現代世界活起來。   「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距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這個要求,已經過去了4年。
  • 融入生活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端午小長假撞上文化遺產日,怎麼玩?日前,廣州塔上颳起了「廣繡風」,陳家祠裡有工匠「大師」演示灰塑,粵劇藝術博物館則有臉譜遊、粵韻操、折子戲等粵劇主題活動熱鬧舉行……在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廣州市民、天南海北的遊客都感受著廣府文化遺產的強大魅力。
  • 程青梅:建設河南非遺博物館 讓非遺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繁多,但只能依靠現場展示,沒有固定的「家」。在本次兩會上,河南省政協委員程青梅提出建設河南非遺博物館,給中原非遺文化一個「安穩的家」。河南非遺資源價值高、內容豐富河南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達22萬多條,涵十大類別。
  • 樂山大佛首次上雲,打造數字IP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important}9月25日,樂山大佛景區管委會與騰訊雲達成戰略合作,推動樂山大佛首次上「雲」,雙方將共建數位化景區,通過數字博物館、智慧景區的融合落地,打造「數字大佛」全域旅遊示範區,探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可持續發展的數位化之路。
  • 量身定做,讓「文化創意」活起來
    此前,這些文創產品剛剛在2020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手工藝品和文創旅遊商品展示活動上,以其「傳承+時尚」、量身定做的獨特魅力全新亮相,讓「文化創意」活起來,引起各界廣泛關注。今年,鄂爾多斯博物館開發了三個系列的文化創意產品,「草原瑰寶系列、「四時系列」、「匈奴鷹形金冠系列」。
  • 量身定做,讓「文化創意」活起來
    此前,這些文創產品剛剛在2020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手工藝品和文創旅遊商品展示活動上,以其「傳承+時尚」、量身定做的獨特魅力全新亮相,讓「文化創意」活起來,引起各界廣泛關注。鄂爾多斯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總監肖永介紹,鄂爾多斯博物館獨特的外型已經成為鄂爾多斯文化旅遊不可或缺的一張名片,以此為元素,通過提煉、圖案重繪、設計等藝術設計手段,創造出獨具創意美感的產品,同時,運用多種材質工藝賦予新的實用性、觀賞性,讓遊客在參觀博物館的同時,也可以「把博物館帶回家」。
  • 「活」起來,就能火起來!來看看江蘇這些博物館的新玩法
    中秋、國慶雙節在即,不少博物館官宣將延長閉館時間,讓遊客有機會身臨其境「博物館奇妙夜」,而這只是讓博物館「活」起來的方式之一。交匯點記者注意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遊客將博物館作為出遊「必打卡地」之一,而博物館自身為了更契合當下遊客的口味也不斷推陳出新。
  • 樂山大佛首次上「雲」打造數字IP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人民網樂山9月25日電 (王軍)今日,樂山大佛景區管委會與騰訊雲達成戰略合作,推動樂山大佛首次上「雲」,雙方將共建數位化景區,通過數字博物館、智慧景區的融合落地,打造「數字大佛」全域旅遊示範區,探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可持續發展的數位化之路。近年來,隨著旅遊產業的爆發式增長,景區管理運營難、遊客資源收集難、經濟輻射範圍小等問題給景區帶來了發展難題。
  • 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讓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
    活動當天,遊客體驗了瑤藥浴、瑤族攔門酒、舂麻餈、瑤族刺繡,參觀了民族傳統服飾展示,觀看了具有瑤族文化特色的文藝表演,了解了瑤藥的功效,並現場跟瑤藥傳承人製作香囊。舂麻餈製作香囊【採訪】瑤藥傳承人 鄧靈真:我們秉承對非遺瑤藥、文化的傳承發展
  • 金上京遺址文物如何「活」起來?
    原標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與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同步推進金上京遺址文物如何「活」起來?截至2020年10月,黑龍江省考古所專家在阿城金上京遺址開展考古勘探,已發現外城城門有12座之多,進一步證明了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的真實性、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