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2021-01-20 中國文明網

  端午小長假撞上文化遺產日,怎麼玩?日前,廣州塔上颳起了「廣繡風」,陳家祠裡有工匠「大師」演示灰塑,粵劇藝術博物館則有臉譜遊、粵韻操、折子戲等粵劇主題活動熱鬧舉行……在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廣州市民、天南海北的遊客都感受著廣府文化遺產的強大魅力。

  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知識水平的提高,文化遺產的價值正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社會各界對其保護也給予越來越多的支持。從廣州而言,廣府文化遺產豐富多彩,但由於「時過境遷」,它們距離日常生活、距離年輕一代正漸行漸遠,對其傳承、發展也就壓力山大。近年來,從政府部門到民間機構、企業,從粵劇紅船、歷史建築名錄到「廣府文化進校園」,各方付出諸多努力,也取得了豐碩成果。

  很多文化遺產已經「脫離生命危險」,有的還活得不錯,甚至活力四射,比如「廣彩」「廣繡」「西關打銅」「粵劇臉譜」「木板年畫」等正逐步走出博物館和書本,比如越來越多學生哥已經把剪紙、粵語講古、通草畫、粵曲、鹹水歌等變成了自己的業餘愛好甚至拿手本領!這些努力的背後,最關鍵的是對於文化遺產的敬畏,對於其所承載的文化記憶的尊重與欣賞——這種敬畏之心,是傳承文化遺產的最好土壤。

  當然,理性地說,一些文化遺產依然境況堪憂、前途未卜,讓它們真正告別孤芳自賞、真正融入現代生活依然是當前、今後面臨的最大問題。

  對此,不妨繼續「播撒種子」。得粉絲者得天下,而小粉絲更是關鍵。目前,「廣府潮墟大學堂」針對高校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課程」立足廣州市少年宮,越秀區還編寫了《廣府文化讀本》通過深入淺出的形式引導學生「入門」……越來越多學校將廣府傳統技藝大師、表演大師等請進校園,這種潤物細無聲式的「植入」,可以拉近學生與文化遺產的距離,讓廣府非遺文化「看得見,摸得著」,進而讓它們在孩子心裡落地生根,也讓文化遺產的傳承更有青春的朝氣與活力。今後,在這項工作中,可以加大力度、探索更多「玩法」。

  另一方面,有條件的也不妨嘗試與商業開發親密接觸。文化,說白了是一種生活方式,只有真正「搬」進生活才能具備鮮活的生命力。對此可以針對不同文化遺產的情況,鼓勵社會各界參與挖掘其中能為公眾接受的資源要素,走文化遺產與旅遊、科技等深度融合的路子,通過整合開發使之變身為文化產品,讓老樹開出新花。

  教育也好,開發也罷,「年事已高」的文化遺產在新的時代需要被重新認識、重新發現。作為珍貴的文化財富,它們最理想的歸宿是飛入尋常百姓家,真正成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夏振彬)

  

相關焦點

  • 讓故宮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從那天開始,它一直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設施,融入人們的生活。當今,參觀故宮的觀眾在持續增長。 15年前,參觀故宮的觀眾第一次突破700萬。當時,世界上觀眾最多的博物館並不在中國,而是法國的羅浮宮。過了10年,到2012年,故宮博物院的觀眾居然突破1500萬,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座每年要接待上千萬觀眾的博物館。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瑰寶,蘊含著人類文明中的智慧和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曾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其特殊性,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體現,所以人的傳承特別重要。近年來,各地都在積極組織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民眾生活以及社區教育當中。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年輕人的加入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增添更多可能性,增強生命力。
  • 文化遺產「活」起來才有價值
    原標題:文化遺產「活」起來才有價值  在近日舉行的第四十三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已擁有55項世界遺產,40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居世界榜首。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 融入尋常百姓生活
    12月17日,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湖北省博物館"接地氣" 文物融入科技"活"起來
    融入生活 文物才能「活」起來   在湖北省博物館每天都會上演「千古絕響——曾侯乙編鐘音樂會」,已成為湖北的一大文創品牌,將編鐘文化與編鐘音樂融入了百姓生活中。淡季每天演奏三場,旺季演奏四場,自2016年來曾侯乙編鐘音樂會編排新曲目7首,並開發了原件編鐘演奏的CD、全面曾侯乙編鐘的DVD、CDROM,年均銷售近萬張。
  • 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讓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
    活動當天,遊客體驗了瑤藥浴、瑤族攔門酒、舂麻餈、瑤族刺繡,參觀了民族傳統服飾展示,觀看了具有瑤族文化特色的文藝表演,了解了瑤藥的功效,並現場跟瑤藥傳承人製作香囊。舂麻餈製作香囊【採訪】瑤藥傳承人 鄧靈真:我們秉承對非遺瑤藥、文化的傳承發展
  • 單霽翔:讓澳門文化「活」起來
    相信澳門自強文創智庫能夠通過匯集來自產學研各界的觀察和思考,在頂層設計、項目運作、具體實施等層面為澳門文創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諮詢建議,為澳門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增強特別行政區人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促成中華文化更好「走出去」提供有力的支撐。
  • 讓文化遺產與生活相遇(人民時評)
    文化遺產曾有輝煌的過去,也應該有閃光的現在,並且還應充滿生機地走向未來    透過一塊屏幕,在北京「尋訪千年運河」,去廣東「穿越古今 漫遊嶺南」,到甘肅「一眼千年 雲遊莫高」……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隨著這個日子日益臨近,各地紛紛推出線上活動,讓觀眾在雲端就能了解和體驗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 墨西哥,保護「活的」文化遺產(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據了解,墨西哥擁有31項世界文化遺產、7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高居拉丁美洲首位。這些文化遺產,幾乎都能在文化集市上找到蹤影。   政府力挺:投巨資助亡靈節文化走向世界,重視普及教育   「說到墨西哥的非遺,最知名的可能要算亡靈節了,現在不光墨西哥人慶祝這一節日,全世界在亡靈節期間都有各種形式的慶祝。」
  • 讓莫高窟文化動起來活起來(文化脈動)
    敦煌研究院在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價值挖掘、旅遊開放、文化傳播等社會職能,服務好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世界遺產委員會將莫高窟經驗作為典型案例,向各國世界遺產地傳播,並評價為「樹立了一個極具意義的典範形象」。「文化遺產保護是第一位的。」
  • 讓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活起來、傳下去」
    來源:法制日報7月8日是鼓浪嶼申遺成功兩周年,這一天,《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施行。《條例》規定,每年的7月8日為「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日」。2017年7月8日,「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 【地評線】桂聲網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尋常百姓生活
    、社會和諧的助推器、國家發展的軟實力、促進民族團結的壓艙石,體現著民族精神,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脈絡和魅力,理應讓民眾更多地參與其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尋常百姓家」永葆青春活力與魅力。據中新社報導,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太極拳」和「送王船」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前,中國書法、二十四節氣、京劇等均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目前,我國共有42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 讓文物活起來大有可為
    對於一個鄉村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感受地域風情,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文物的活力在於融入生活、回歸社會、服務人民。讓文物活起來大有可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是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生命力是獨一無二的,開放、融合、轉化是其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鮮明標誌。
  • 專訪文化主題酒店實踐者:讓非遺活起來
    (中華報導新聞社 主任記者 黎軍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歷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演變,維護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身份和主權,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和極其珍貴的文化資源,對於民族、國家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 大運河文旅博覽會|大運河是綿延不絕的生活,要讓她的文字、遺產在廣闊大地上活起來
    「文化不是化石,也不是標本,而是綿延不絕的生活」在戴斌看來,具有2500年漫長歷史的大運河,有的軍事、漕運、水利等功能已經被鐵路、公路、南水北調等工程所取代,全面恢復歷史盛景已經不再具有現實可能性。戴斌認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目標不可能也不必要穿越歷史回到過去,而是要在功能重構的基礎上賦予文化遺產以當下的意義。
  • 樂山大佛首次上「雲」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樂山新聞網訊 (記者 潘媛媛) 9月25日,樂山大佛景區管委會與騰訊雲達成戰略合作,推動樂山大佛首次上「雲」,雙方將共建數位化景區,通過數字博物館、智慧景區的融合落地,打造「數字大佛」全域旅遊示範區,探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可持續發展的數位化之路
  • 講好「敦煌故事」 讓莫高窟文化動起來活起來
    孫志軍攝  核心閱讀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了解莫高窟歷史沿革和文物保護情況時強調,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珍貴文化遺產,堅持保護優先的理念,加強石窟建築、彩繪、壁畫的保護,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產代代相傳。  敦煌研究院在文化遺產保護、價值挖掘、旅遊開放、文化傳播等方面作出巨大貢獻,成為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典範。
  • 量身定做,讓「文化創意」活起來
    此前,這些文創產品剛剛在2020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手工藝品和文創旅遊商品展示活動上,以其「傳承+時尚」、量身定做的獨特魅力全新亮相,讓「文化創意」活起來,引起各界廣泛關注。今年,鄂爾多斯博物館開發了三個系列的文化創意產品,「草原瑰寶系列、「四時系列」、「匈奴鷹形金冠系列」。
  • 量身定做,讓「文化創意」活起來
    此前,這些文創產品剛剛在2020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手工藝品和文創旅遊商品展示活動上,以其「傳承+時尚」、量身定做的獨特魅力全新亮相,讓「文化創意」活起來,引起各界廣泛關注。近年來,伴隨文化產業的不斷創新發展,文創產品不再拘泥於筆記本、帆布袋等傳統樣式。鄂爾多斯博物館在「激活」上下功夫,將歷史文化遺產素材在時代特徵、創新活力等跨界中融合,為古老和現代在此相遇和碰撞而「量身定做」文創產品,引導人們去探尋歷史煙雲中的故事。
  • 多措並舉讓文物活起來 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處理好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保護和利用的關係,該修則修,該用則用,該建則建,做到城市保護與有機更新相銜接。」  「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  殷殷期待,擘畫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