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 融入尋常百姓生活
12月17日,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地評線】桂聲網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尋常百姓生活
、社會和諧的助推器、國家發展的軟實力、促進民族團結的壓艙石,體現著民族精神,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脈絡和魅力,理應讓民眾更多地參與其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尋常百姓家」永葆青春活力與魅力。據中新社報導,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太極拳」和「送王船」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前,中國書法、二十四節氣、京劇等均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目前,我國共有42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新需求的時代意義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相較於食品、衣物等物質性的消費,看電影、觀賽、看演出等文化消費更能夠提升公眾的主觀幸福感,特別是那些發展型的文化消費更能正向預測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而且文化消費帶來的幸福感更加穩固而持久。因此,文化是人民群眾追求個體幸福的方式。滿足和創造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來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
中國十大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它記錄了人類社會的重要特徵,如生產生活方式、風俗民情、文化觀念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徵、價值觀、心理結構、氣質和情感等核心因素。它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噴湧勃發
2021年01月08日 14:51 來源:人 民 論 壇 網 編輯:黎鑫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主標識形式上方採用簡體中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方採用漢語拼音「ZHONGGUO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
最初即有華夏和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之說,從生產方式可以劃分為農耕、遊牧、漁獵等不同經濟生活類型。而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總體形成了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各民族文化相互滲透融合而成的華夏文化共同體。今天中國13億人分布為56個民族、使用82種語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都因其所處自然和社會環境的不同而保持著特殊的生產、生活和感情表達方式,因而擁有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視頻]首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此次遺產節可以說是一節一會兩大內容。開幕式活動結束後,就將召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特別會議,63個參會國將重新制訂各國申報代表作名錄的章程、規則,原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兩年評選一次「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一個國家只可申報一項,這次將會對這項規定做出新的調整;有可能會是一年一評,並且對一些非物質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不限制申報數量。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民族民間記憶的重要標識和歷史文化的活化石。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於2004年加入公約,並於2011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
宣漢縣:舉行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演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千家萬戶,12月16日,宣漢縣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演。展演活動有11支代表隊、100餘名非遺傳承人參加。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趙昌平:讓群眾能夠知道,能了解我們巴國的文化和巴國的非物質(文化)是什麼,永遠傳承下去。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劉吉平:我們來參加了薅草鑼鼓賽歌會。我希望把我們的非物質文化繼續發揚光大、傳承下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文化產業搭上高質量發展的「數字...
近期,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擴大優質數字文化產品供給,促進消費升級,積極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數字文化產業的互動性、體驗性和趣味性,能夠極大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數字文化產業異軍突起、逆勢上揚,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顯然已成為構建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的重要舉措。科技為文化插上了起飛的翅膀,文化賦予了科技根本的內涵。
-
向雲駒:中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國
2月9日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2月12日中國首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在北京開幕,「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幾個字頻見報端。
-
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在黃山召開
為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和時代風採,講好新時代的中國非遺故事,探討新時代非遺文化的傳承利用和創新路徑,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11月19日至20日在黃山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相關領導、專家學者、非遺產業(企業)負責人以及非遺傳承人等共200餘人參加會議。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古老生命的記憶和活態文化的基因,是千百年來社會生活的產物,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個性,是民族間凝聚力和親和力的重要源泉。對於有效的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必須認清這方面的重要意義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找到更為合理及有效的解決辦法。一、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伴隨國際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在日益增強,我國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關注。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以文化養老映出最美「夕陽紅」
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升,關係著養老服務治理實踐的成效。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老年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加,「文化養老」已然成為一種發展趨勢。文化養老作為一種能夠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人文關懷的養老方式,也是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滿足老年群體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各地不斷開創發展「文化養老」新模式,豐富老年群體精神文化生活,充實老年群體閒暇時間,切實增強老年群體幸福感與獲得感,讓老年群體過上有尊嚴、高質量的晚年生活,這對於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現實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中國是一個有著千百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還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集中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共同財富。
-
中國四川美食、非物質文化遺產亮相國新辦
美食展臺吸引了不少人駐足品嘗(朱宛玲攝)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朱宛玲):17日,「踐行新發展理念 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發布會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在新聞發布廳外場,四川美食、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亮相,展示四川發展成就。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執政價值取向與...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齊衛平 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新治國理政實踐的重大理論成果,它既是對中國共產黨思想傳統的繼承
-
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展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展示、展演、學術交流工作,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挖掘、保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4強化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組織浙中首屆年貨購物民俗文化節非遺展演展示;開展「婺風•美麗非遺百村文化禮堂行」活動;開展「婺風遺韻」非遺館專題展演活動;積極開展非遺志願服務活動;成功舉辦第九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暨「浙江好腔調」傳統戲劇系列展演;組織召開婺劇現象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