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犯回國後曾寫回憶錄《三光》 成暢銷書(圖)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日本戰犯在回國後,紛紛撰寫回憶錄,並結集出版,一本名為《三光——日本戰犯侵華罪行自述》的書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後,頓時成為暢銷書,隨後在大陸印行了中譯本。而楊克林編輯的《中國抗日戰爭圖志》一書,也於1994年在日本出版,以客觀、真實、全面獲得日本學界好評。

  日文《三光》

  曲折出版路

  《三光——日本戰犯侵華罪行自述》,中國歸還者聯絡會編,中文版由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出版。書的作者都是日本投降後在中國撫順戰犯管理所拘留的戰犯,原文是在1955年前後寫成的,約有150篇。

  「中歸聯」會長富永正三在《三光》的後記中寫道,戰犯們歸國後不久,由光文社神吉晴夫出版了一本精裝本的《三光》,立刻成為暢銷書,但是馬上受到右翼的破壞,在市面上看不到了。

  《三光》在日本原來計劃分兩集出版。第一集的15篇在1982年由日本東京光文社以《三光》(新編)為名出版後轟動一時,不到兩個月裡連印6次。日本知名人士紛紛發表文章推薦,日本名作家小田實曾發表題為《這正是我們日本人必讀的記錄》評論。

  1982年夏天,森村誠一先生寫的《惡魔的飽食》出版,轟動一時。但是不久,便發生了《惡魔的飽食》的照片誤用問題。大致在同一時期,新編《三光》上發表的照片中有一張被指明「有錯誤」。趁此機會,右翼勢力又猛烈攻擊,新編《新光》第一集只好從市場上收回。此時,第二集雖然已經完成了第二校,但因上述事件而終未得見天日。

  後來,幾經周折,才在時隔第一集出版兩年後的1984年,由晚聲社將第一、二集合併,出版了全版的《三光》一書。

  戰犯自己撰寫

  真心認罪

  「我們到東京時,中國歸還者聯絡會會長富永正三帶了一本日文版的《三光》,我也帶了一本中文版的《三光》,雖然不約而同,但是想法不同。」楊克林說,他看過三光後,對裡面的內容還有些懷疑,因為內容不僅真實揭露了日軍侵略暴行,每個人在文末的感悟也對自己的行為深刻反省。

  「這不是隨隨便便的一本書,是認罪的書,我懷疑這些是否真的是他們自己寫的,是否他們內心所想。」楊克林特地請富永正三在中文版《三光》上簽名,他很爽快地籤了,並表示這完全是戰犯們親自撰寫,裡面的觀點和認識也是他們的真心所想。楊克林說,他們還比對了書中的內容,兩者基本是一致的。

  在中文版《三光》的「校者說明」顯示,日本出版全本的《三光》時,將第一集的《胎兒》《軍需工廠》《群鬼》《良民證》《窒息》五篇刪去,原因可能是沒有搜集到執筆人的感悟。在譯成中文時則無此顧忌,將這五篇一併譯出。這是兩書的不同之處。

  富永正三感嘆:「戰犯們的回憶錄冠以《三光》之名問世,一想到這恐怕是最後一次的時候,不禁有些感慨。」

  「不會反省的民族」

  何時改變

  日本作家、著名記者本多勝一在為《三光》寫的序言裡,將日本稱為「不會反省的民族」。他寫道,如果日本人要帶著這種不會反省的精神,和世界其他民族友好共存下去,那是不可想像的。「反省」是什麼意思呢?那必須要用「行動」來表示。「謝罪」是什麼呢?那也是必須要用行動來表示的概念。如果對不伴隨行動的「反省」或「謝罪」下定義的話,那就只能是「免罪符」。

  富永正三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我們得到的認識是,首先,對自己犯下的罪行,作為實行者當然應該由自己負責,同時要徹底追究罪行的命令者,還有製造這種局勢的當權者的責任」。

  他提到,再次出版《三光》新編的原因是,在全世界「反核」、「裁軍」的潮流中,高喊著在低速發展下再建財政和緊縮財政的日本政府,卻單單對防衛預算加以特別處理,顯得十分突出,煽起了戰爭的危機感。另一方面,還出現了號召懷念「軍國日本」的電影《聯合艦隊》《大日本帝國》等。

  究竟日本在中國幹了些什麼?「我們這些幹過戰爭暴行的人回憶當時戰爭的體會,來暴露戰爭的罪惡,使戰爭的罪過不再在我們第二代人身上重演,另外,控告當時使我們陷入那種局勢的當權者——其餘黨至今仍然存在,也就是對現在的當權者的警告。這就是本書出版的原因。」

  本多勝一認為,改變「不會反省的民族」的日子是否能來,取決於這樣的幼芽是得以成長還是被摧殘。

  《中國抗日戰爭圖志》

  曾出日文版

  1992年,楊克林和曹紅夫婦編輯的《中國抗日戰爭圖志》由香港新大陸出版社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聯合出版,同年在臺灣出版。中國大陸於1994年由廣東旅遊出版社出版。全書共1100多頁,圖片3000餘幅,解說文字約70萬字。為了編這套書,楊克林夫妻倆準備了10年,曾遠赴日本、美國等地收集資料,先後採訪了400多位歷史見證人。

  陳香梅女士為這套書寫序。蔣緯國先生在看過這套書後,給楊克林去信稱讚:

  「大著《中國抗日戰爭圖志》內容豐富,堪稱圖文並茂。記述著炎黃子孫在抗日禦侮中血淚斑斑事跡,令人讀後深刻體認,一個國家人民必須團結,始能富強,再不虞外人所侵凌!」

  1994年由日本著名出版社柏書房出版發行了日文版,受到了日本進步學者的一致好評。

  「當時是日本第一次發行中國出版的大型抗戰書籍,這個出版社是比較學術化的,他們認為這本書全面地講述了這場戰爭,和日本人的角度是完全相反的,要讓日本人看一看中國人是如何看待這場戰爭的,對教育日本民族很有意義。」楊克林說。楊克林去日本時得知,日本一個地方上的中日友好協會會長買了一套,但因為裡面的圖片太血腥,他不敢拿回家去,怕家裡人看了覺得怎麼日本人做了這麼多壞事。

  日本人對這本書感到很震撼,因為是以個人名義出版的,日本有關方面還寫了一個報告給中國官方,表示注意到我們出了這樣一本書。日本右翼分子對這套書的出版十分不滿,派人到日本的出版社丟石頭,挑書中的毛病,試圖抓住「小辮子」,提到一張照片有誤,但楊克林查證後認為照片無錯。

  將中國的抗戰

  放到世界大背景下

  在出版以後,楊克林和曹紅仍繼續拾遺補缺,採訪了海峽兩岸和現居海外的400多位參加抗日戰爭的將軍、戰士和各個階層、各個崗位的親歷者和歷史見證人,收集了大量的珍貴資料,特別是收集到許多抗日英烈照片,如江上清、呂公良、宋詩安等。

  2005年,楊克林為《中國抗日戰爭圖志》補充了許多新增史料,並從更為廣闊的視角著眼,將圖書更名為《世界抗日戰爭圖志》,圖片增加到5000餘張,共1677頁,由上海畫報出版社出版。它從日本侵華史、日本侵略東北亞和侵略東南亞史、從十九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至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抗日戰爭史,與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重要組成部分的亞洲和太平洋各國抗日戰爭的歷史融為一體,展現了一幕幕紛繁複雜、豐富深刻的歷史場景。本報記者 姜燕

相關焦點

  • 中歸聯︱日本戰犯稻葉績的回國之路
    這批戰犯回國後成立了「中國歸還者聯絡會」(簡稱「中歸聯」),以「反戰和平·日中友好」為宗旨,在之後幾十年的戰後日本社會中敢於直面自己的戰爭責任,作為戰爭親歷者的他們始終站在「戰爭加害者」立場反思侵華戰爭,同時開展多種形式的中日友好活動。他們雖遭受右翼勢力的反對、攻擊甚至迫害,但仍堅持活動至2002年因成員年事高而總部解散。
  • 新中國接收日本戰犯70周年︱1950年7月的中蘇戰犯移交
    經過管理和教育,這批戰犯實現了對日本侵華戰爭的認罪和反省,並明確認識到自身的加害責任,獲釋回國後與同期獲釋回國的原被關押在太原戰犯管理所的百餘名戰犯成立了「中國歸還者聯絡會」(簡稱「中歸聯」),該組織以「反戰和平·日中友好」為宗旨,作為戰爭親歷者,部分戰犯終其後半生在戰後日本社會站在加害者的立場上進行戰爭證言,同時開展中日友好活動。
  • 日本戰犯歸國後都怎樣了?他在中國人面前哭著下跪道歉
    到了90年代,石田上大學時,日本政界、文化界有許多聲音稱要改寫歷史,宣稱「那場戰爭不是侵略戰爭」「沒有對中國造成多大傷害」。石田表示,那些經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後回到日本的戰犯,如果能將以前在中國的所作所為寫出來或者說出來,把事實公開,這是很好的研究途徑,因為大部分日本人根本就不知道日本軍隊在戰場究竟做了什麼。「各國包括日本現有的資料已充分證明那是一場侵略戰爭。
  • 日本戰犯歸國後,現狀如何?
    ,反而將一些甲級戰犯放進所謂的「靖國神社」中。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卸任之後就曾兩次「拜鬼」,他的舉動也被外界指責是在為「軍國主義」招魂。 相信很多國內的網友也對當年那些戰犯回國後的現狀感到好奇,石田的研究和採訪是我們了解這些的最好途徑。
  • 侵華日軍頭號戰犯,李宗仁下令逮捕,此人偷偷將其送回日本
    文 | 書生抗日戰爭勝利後,我國開始審判侵華日軍戰犯,但作為侵日軍最高長官的崗村寧次卻不在受審之列,這是怎麼回事?崗村寧次,1884年出生在日本一個沒落武士家庭,曾在東京陸軍幼年學校讀書,之後進入陸軍士官學校和日本陸軍大學深造,參與過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親眼見證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崛起,同時也是一個狂熱的戰爭分子。1915年崗村寧次來到青島搜集情報,這是他第一次來到中國,1917年在駐華武官處工作,兩年後回國在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工作,主要研究中國情報。
  • 日本甲級戰犯是如何圈定的?
    日本118名甲級戰犯嫌疑人,除28人被起訴外,其餘全部無罪釋放二戰結束後,為懲治德、日戰爭罪犯,盟國先後公布《關於控訴和懲處歐洲軸心國主要戰犯的協定》、《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甲級戰犯交國際法庭審判,乙、丙級戰犯由受害國審理。日本投降後,盟軍先後逮捕東條英機、小磯國昭、廣田弘毅、梅津美治郎等118名甲級戰犯嫌疑人。東京審判開始前,各國檢察官也帶來了本國圈定的甲級戰犯名單。
  • 解放戰爭時日本戰犯曾替國軍守城 太原失守後集體服毒自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但是直到1949年,還有不少日軍在中國作戰。他們武器精良,身穿國民黨軍裝,但最終沒有逃脫覆亡的命運。這些日軍大多都是原山西的駐軍,日軍戰敗後,閻錫山奉蔣介石之命接受山西日軍投降。
  • 日本靖國神社為啥供奉甲級戰犯(秘聞錄)
    日本靖國神社為啥供奉甲級戰犯(秘聞錄)    靖國神社供奉甲級戰犯是軍國主義勢力膨脹的產物    日本戰敗投降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佔領軍進駐日本
  • 日本的恥辱!靖國神社供奉著什麼「東西」?14個戰犯罪大惡極
    每每有日本政界重要人物參拜靖國神社,日本和周圍鄰國的關係都會降溫甚至出現危機,尤其是中國和韓國,靖國神社也成為了檢驗日本官員態度和立場的"試金石"。那麼為何我們一直強烈反對日本政界對靖國神社的參拜呢?日本名義上結束"國家神道"象徵的靖國神社是在1945年戰敗後,在盟國的要求下日本被迫政教分離,靖國神社從象徵著日本軍國象徵的場所成為了一個非政府運營的宗教機構,按理不應該有任何政治意味。將靖國神社再次推上風口浪尖的還是日本人自己,1978年,14名日本二戰甲級戰犯被移入靖國神社內進行參拜。
  • 日本投降後,那些曾在華夏大地胡作非為的日本軍官,結局如何?
    而日本,雖說它的閉關鎖國也被西方列強打破,可是它卻通過「明治維新」,發展成了資本主義,並迅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也是從這時開始,日本和中國的發展之路產生了分歧。那日本作為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該如何發展呢?他們也只能借著西方各國的經驗,開始依靠武力掠奪他國領土和資源來實現自身的工業化了。掠奪何處?
  • 日本戰敗後200萬僑民如何處理,日本絕情中國厚恩,有回報嗎?
    1936年,日本的廣田弘毅內閣制定了《200年百萬戶五百萬人移民計劃》。向中國移民,成了日本七大國策之一,大量的日本人有計劃來到中國,很多人都是在日本本土活不下來的普通勞動者,社會底層,可是來到中國,搖身一變就成了人上人。惡人自有天收。日本投降後,這些「人上人」一下子成了無家可歸的難民。
  • 1956年瀋陽審判日本戰犯細節
    1950年7月18日,根據協議,中國政府正式接收蘇聯移交的侵華日本戰犯969名,之後將其押送到撫順戰犯管理所關押。1954年1月,中央決定審判這批戰犯。他們懷著對日本戰犯的刻骨仇恨訴說當時的悲慘情形,強烈要求法庭嚴懲日本戰犯。這個情節很雷同:公訴人每次宣讀完起訴書、證人證言後,審判長問被告:「有什麼說的?」被告說:「都是事實,認罪服法。」律師團的律師們在依法履行職責後,向審判長提出讓那些身體不太好的被告坐下來受審,審判長採納了律師的意見。
  • 瀋陽:尋找1956年審判日本戰犯親歷者
    新華社瀋陽7月14日專電(記者徐揚)今年是新中國審判日本戰犯60周年,瀋陽面向海內外發起了尋找親歷者和見證者的活動。截至目前,當年為日本戰犯辯護的律師李長泰老人等多名親歷者已經找到。  1956年6月至7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分別在遼寧省瀋陽市和山西省太原市兩地開庭,對45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
  • 昔日的「南湖五塔」——日本戰犯的骨灰曾存放在這裡
    張景惠、張海鵬、於鏡濤,這些偽滿時的高官與南湖公園有怎樣的淵源,南湖公園秀美的風光後,還有哪些歷史應該銘記,本期長春往事,就帶您去追憶南湖的人文景觀。南湖大橋曾有個詩意的名字:「垂虹橋」新中國成立後,20世紀50年代重建了木橋,1979年拆掉木橋,改建成後來的南湖大橋。改建後的南湖大橋,在2017年被爆破拆除後,建設了如今嶄新的南湖大橋。如今的南湖大橋,早已看不到清澈的天然泉水,但經過重修的南湖大橋,在氣候適宜的季節裡,每到夜晚,音樂噴泉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前來欣賞南湖夏夜的美和音樂噴泉的壯觀。
  • 瀋陽檔案館首次公布三名日本戰犯參觀瀋陽的檔案
    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瀋陽8月19日電 (宮旭)瀋陽市檔案館19日首次公布了新中國成立後日本戰犯參觀瀋陽的檔案
  • 新中國成立後,最後被特赦的3個日本戰犯是誰,都犯過什麼罪行?
    1945年9月2日,日本天皇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宣布了無條件投降,自此也正式標誌了世界第二次大戰的正式結束。當然了在抗日戰爭中,有許多的日本俘虜被我們關押著,而其中許多日本的士兵則是被陸續遣送回國,還有一批罪大惡極的戰犯並沒有馬上被釋放,因為這些人在侵華戰爭中犯下了許多的罪行,當然了後來也陸陸續續的被釋放了。
  • 揭秘1956年最高法院審判日本戰犯:45人認罪
    今天我站在我們祖國莊嚴的法庭上,對日本帝國主義分子戰犯武部六藏(偽滿洲國國務院總務長官)、古海忠之,奉行侵略政策,操控偽滿洲國政權,奴役東北人民的罪行作證。」  1956年6月至7月,最高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分別在瀋陽和太原對45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首次對日本戰犯審判,45名戰犯全部認罪。
  • 陽光下的囚徒——中國改造日本戰犯始末
    1956年,他們中的大多數返回了日本,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裡,許多老兵勇敢地站了出來為戰爭罪行作證。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不在人世,2014年我們採訪了幾位依然健在的改造者和被改造者,當時他們也已年過耄耋,記憶卻依舊清晰。戰爭結束後的歲月裡,這些人身上發生了什麼?天皇的士兵為何能夠轉變立場,終生堅持反戰、和平?
  • 提出「三光政策」的岡村寧次,為何無罪釋放?國民黨為何庇護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對日本首要甲級戰犯進行大審判。作惡多端的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松井石根等一眾都被判處了絞刑。而岡村寧次,這個日本在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曾經在華北地區對平民進行過慘絕人寰的屠殺,甚至提出「三光政策」的戰犯,卻在1949年國民黨把控的中華民國政府軍事法庭公審中,被判無罪。
  • 蔣介石為何包庇戰犯岡村寧次?真實原因真的很扎心
    1914年一戰爆發,日本趁機奪取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岡村寧次也在其中,並第一次來到中國內地。在之後的軍事生涯中,他與中國更是結下了不解之緣。1925年,他又擔任北洋軍閥孫傳芳的軍事顧問,孫傳芳曾留學日本,兩人曾是同學,在之後的濟南慘案、918事變、128事變以及侵略華北的行動中,都有岡村寧次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