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既然很有歷史,又做過港口鬧市,那一定老城裡還有的看。我們去老城裡走走吧。
泉州的老街都集中在鯉城區,就是最早的城區,也就是溫陵唄。向旅館前臺服務員打聽好老街的大致方位,午睡之後抽出下午時間去領略一下。
順著騎街樓廊下信步走去。
見一路口寫著「金魚巷」,想到這是旅館服務員推薦的老街代表,便轉彎走了進去。巷子裡現在正在修路,說是要全面整修。地面全都挖開了,有工人在施工,要把各種管道和電纜槽埋進去,最後再恢復路面。車是肯定走不了啦,人走著也很費勁。兩邊的房子看上去都是有幾十歲的樓房,平房雖有,都不是很齊整了。向東走到一百米,實在是走不下去了,遇到一條稍微寬一點的巷子,趕緊向北拐彎。
這條巷叫做「許厝埕」,一看就是閩南土語,那肯定有閩南老屋唄。「許」一定說的是老許家有宅於此。「厝」在普通話念做「錯」,指的是房子,這裡就是說的許家的房子。「埕」在普通話念作「城」,是指房子前面的空場。那這條巷子裡應該是有一座許家大宅的,那大宅正屋兩邊肯定有燕翅屋,它們圍起來一片空場。這許家的許據考是說的清代南贛總兵許盛,康熙時代的軍官,老是跟著皇上出去打仗。他是少小離家的泉州人,告老還鄉後,在這條巷子裡買了房養老,還曾出錢修過文廟。當地人為記住他的有名,就把這條巷叫做許厝埕了。
許家老宅因為佔地太大,現在肯定是被搗毀蓋樓房了。要去看看?想都不要想。往北走到頭向東一拐,看到下面這樣一座房子。
這就是典型的閩南民居了,這是大門。門朝南,兩邊是倒座房,其中一間被拆了外牆做買賣。單簷硬山頂,這屋頂是經典的城市大戶人家住宅,有瓦當有滴水,算是比較闊氣的。外牆下面有半尺高臺基,還有二尺高石檻。門前的石刻門檻、柱礎和雲墩說明房主相當有品位。杉木板門是民居配置。你看西倒座房外牆的紅磚,這個是有點舊了,新的應該是我們在開元寺山門口出廈的山花那個顏色。這個紅色是這裡特有的,叫做「泉州紅」,不知道它的CMYK配色,我覺著有點接近國標的「橙紅」。這座房子關著門,好像還有人住,不好進去參觀。門口牆上釘著「古厝守護者」的牌子,說明已經有政府文物部門指定了專人負責保護。
往前走不遠就見一座小院,門已經看不出模樣,但裡面還有老房,這裡是一家花店。估計剛才那座所謂的古厝維修前就是這樣。我們進去看看它的老房。下面這是大門,也是三間,中間穿堂門縮進。
抬梁架構。
看看正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堂屋縮進,三開門。
你看它的石刻柱礎,木刻雀替,東西屋窗上橫披木刻,鏤空稜花。說明原房主也是大戶人家。
西屋前面的白牆小屋應該不是原作,一定是原房主二兒子娶親時加蓋的小房。東西屋的木刻相當講究,上面吊柱上還有簡單木刻當作垂花柱。
看看堂屋裡面。
這是南方典型的堂屋布局,中間是神龕,牆上掛著列祖畫像,前面有供桌或者叫香案。華南這樣的布置多見,嶺南除了有列祖畫像之外,還會在香案上擺列祖牌位。這個神龕並不奢華,好像和屋外的那些木刻裝飾不太一致。不過,別看家具都很普通,地面卻是鋪著瓷磚的。牆角存放有修枋梁的木料,家具就是農家式樣,不是官式。這應該是一戶小富裕人家,鄉下有地,城裡有房。這座宅子至少是清代的,房東要是找人把最老的木構件化驗一下,沒準兒能早到明代去。地上的瓷磚肯定是民國初期的了。
算是看到一座閩南普通民居,不是官宦之家。和院子裡的主人聊了聊,他說這不是他家的房,他從房東手裡租下來就是為了開一家花店,給周邊居民供應紅花綠草發財樹。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成了危房,因為不是名人故居,政府大概也不肯重修。這座院子過去還是挺大的,後面還有二進,他只租了前院,白天來上班,晚上並不住在這裡。房東早就買了樓房住去了,可能也無力重修。我問他周邊蓋樓房的時候沒有把這房子徵收了?他說可能房東不肯撒手吧,反正它的左右都是樓房了。
告別花店主人繼續前行。許厝埕向東走到頭,再往前走叫做花巷。我們找了一條巷子拐彎往北走,這條巷子叫會通巷。小巷兩邊蓋的都是樓,越發顯得小巷之深奧。
這裡還有古老的石板路遭到保留。
既然有石板路,那就是古巷唄。古巷裡應該還有蓋樓漏網的古厝吧?果然有!
這是翻新以後的古厝,已經改造成客棧。你看它的外牆,泉州紅貼面,磚縫是窄條貼面。這是我上次說的泉州特色外牆裝飾,也是泉州紅。
接著往北走,看見一座舊樓改造的旅館。
對了,對面屋頂的山花就是典型的泉州紅,白色灰雕懸魚惹草。院子門邊放著一輛老自行車,28加重永久,還有一個很誇張的挎鬥。這挎鬥肯定是新做的,可是它為什麼在左邊?難道泉州人全都是左撇子上下車不成?或者過去泉州道路不是右側通行而是左側通行?這個有點那個。
看看大堂裡布置的客廳。
大堂吧。
一回頭,牆邊立著一座路易十五式酒櫃,還站著一位中式小二。
這家旅館是染上了小布爾喬亞風格。
從會通巷北口出來就是西街,要是往西走,就可以走到開元寺。在這裡已經可以看到開元寺東塔的塔剎。
西街大概是泉州最古老的街了,鯉城的中心應該就在這裡。街上還有很多老房子,都是街邊店鋪,發售各種生熟涼熱南北食物,泉州的特色小吃這裡都有。
這裡還有西洋樓。
你看那街上還有一家牙科診所,這位黃大夫很有眼光呀!這麼多人在西街上吃這麼多東西,免不了會有把牙吃出問題的,有一座牙科診所就可以當場修補了。
西街往東走到頭是一個十字路口,他們告訴我說這裡有一座泉州的地標建築,叫做鐘樓。
不錯,確實是一座鐘樓,只是和我想像的有點差距,這是西式的,新哥特風格。上世紀三十年代,國民政府發起「新生活運動」。泉州地方官為了配合新生活,提倡遵守時間,便修了這麼一座鐘樓。「右側行走」也是新生活的一個內容,有一個段子說當時的山東省韓主席質疑道「新生活運動很好,行人靠右走,著實不妥,實在是太糊塗了。大家想想,行人都靠右走了,那左邊留給誰呢?」
為什麼在這個路口建一座鐘樓?因為這裡是民國時期大興土木的地方。這個路口東西向是東街西街,南北向是中山路,也是當時最時髦的大街,貫通泉州老城南北。我覺著在中山路之前,這裡的南北一定是叫南街北街的。既然是古城的中心,所以古時候應該是有一座中式鐘樓的。二十一世紀初,泉州發動工程修繕從鐘樓向南一英裡的中山路步行街,按照老式樣,把沿街建築查遺補缺修舊如舊。據說現在是恢復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原樣,還被評為第二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第一屆的第一條街是北京國子監街,最後一屆的第一條街是廣州沙面街。
站在鐘樓路口往中山路上看,兩邊都是騎街樓,地面是石板路。
西洋風格建築立面,樓頂上還有中山先生所題「衛生之一道」。樓上雖有老招牌,樓下已經其實難副了。
這條街不像西街,西街上都是賣吃物的,這條街上都是賣貨物的。
要想賣吃物,就只能步行。過去說「行商坐賈」,大賈坐著,小商走著,這裡的「賈」在普通話裡念作「古」,不知道閩南話怎麼念,不會念「甲」吧?說實話,在泉州這麼南的地方賣糖葫蘆,不是很快就都化了嗎?
中山路雖寬大,可樓間也有窄小的巷子,專門給送貨的走。
這裡的收尾工程還沒結束,可以看到新舊二重面。
完工以後的效果是這樣的,樓角的彩色灰雕花哨得一塌糊塗,南方的裝飾就像南方人的性格那麼熱烈。
過了打錫街路口,左手東邊街後面就是「泮宮」,那就是府文廟了。
右手西面有一條巷子。
巷子裡是各種小店,有吃有喝,還有玩物。
小店的招牌是各種風格,看看這個荒山野獸派的。
小布爾喬亞派的。
東洋幕府派的,不是《非誠勿擾》裡的四姑娘。
裡面還有一家少女網紅蛋糕店,不斷有女中學生進去取網上訂下的各種口味蛋糕。
對面來車了,我掉頭往回走吧。
在巷口找了一家亮堂堂的店,響應中山先生的號召辦了點衛生的吃物。
吃完才發現石板路地上有魚。
原來這裡還是那條泉州很有名的金魚巷,這是東口。宋代時,這裡曾經住過一個大官謝公,正經是三品吶。宋代做官以攜帶魚袋為標誌,滿人學去就成了頂戴花翎。宋代三品官的魚袋上有金絲線縫的一條魚,就是一條黃花魚。這巷子裡的謝公就佩戴這麼一個金魚袋,泉州士人因見此巷有金魚袋出入,便稱此巷「金魚巷」,久而久之,金魚巷就被印上了街牌和地圖。
金魚巷裡除了那些小店,還有一個挺有名的去處,叫做南音閣。每周一三五有著名南音票友演出,愛好者坐在石板路上欣賞。我們來的這一天是周四,沒能欣賞到著名的南音,留個小遺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