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已生存2億年,成年後卻只能活一天,對環境有大作用!
在古代的很多詩集當中,經常會出現蜉蝣這種生物。也有很多的是用蜉蝣來比喻愛情,因為蜉蝣的一生是非常短的,愛一個人只是瞬間的,無法得到永恆,朝生暮死這個詞語就可以用來形容蜉蝣。而在我們的眼中,蜉蝣這個詞語是用來形容一些比較微小的生命。蜉蝣這種生物為何會與人世間的各種情感聯繫在一起呢?蜉蝣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生物呢?
蜉蝣的歷史久遠
蜉蝣是目前地球上存在的最為古老的有翅昆蟲,它的樣子看起來和蜻蜓非常的相似,截止到目前為止,世界上一共有2250多種浮遊動物,我國就有250多種,在地球上已經有2億多年的時間了,最早可以追溯到石炭紀時期。
蜉蝣這種生物也是非常奇特的,等它長到了成蟲的時候,消化道裡面充滿了空氣,並不需要再次進食,在完成人生的最後一次蛻皮之前,它們憑藉著身體裡面的空氣就可以漂浮到水面上。在很多的池塘當中,夏天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蜉蝣生物的身影。池塘中的魚類也會與這些蜉蝣類的生物為食。
蜉蝣的一生也是非常短暫的,經過幼蟲到達半成熟期之後,它的背部會長出翅膀,但是身體的其他部位,比如說像足或者是尾須還未能進化完成,所以被稱為亞成蟲,在經過幾個小時或者是兩三天左右的時間,它們就會蛻變成為成蟲。變為成蟲之後,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翅膀,可以自由自在的飛翔,這才是我們口中所說的真正的蜉蝣,它的壽命比較短,一般只有幾個小時或者一天的時間,所以才有朝生暮死這個詞語來形容蜉蝣生物。
蜉蝣的作用
這個在地球上存在了兩億年的生物,其實有著非常大的作用。除了賦予它一些不一樣的意義之外,在自然界的環境標準當中,浮遊植物是一個很好的度量標準。雖然它們一生的生命比較短暫,但是對於所生活的水域當中是非常敏感的,如果在缺氧或者是環境受到汙染,讓水質處於酸性或者鹼性的環境中時,蜉蝣生物可以很好的感知到,如果一個地區的蜉蝣生物數量開始驟減,就意味著這個地區的環境受到了汙染。蜉蝣生物數量的減少就意味著池塘當中的魚類,食物稀缺,這些魚類也難以生存下去。
早在1675年的時候,就有荷蘭科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證明了浮遊生物的存在確實可以鑑定一處水域的水體質量。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