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總務副大臣赤間二郎到臺北出席了「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主辦的活動。有報導稱,這是日本政府首次公開派遣副部長級以上的高官赴臺。1972年,日本與臺灣「斷交」。當時,中日兩國在恢復邦交化聯合聲明中明確約定,日本與臺灣僅保持「非官方關係」。45年間,日本最多也就是前首相、某大臣以私人觀光旅遊的名義到過臺灣。如今這種交流上的「突破」,背後有何意涵?
年初以來,日本在臺灣問題上已經多次出手、發聲。先是負責對臺交流的組織更名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本月初,日本防衛省智庫發表所謂報告書,將臺灣作為「國家政治實體」與中國大陸並列,並再次宣揚後者對前者的軍事威脅。這一系列的動作,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兩面性。一方面,口頭上遵守在臺灣問題上的承諾,聲稱「日中關係非常重要」云云,另一方面,在實際行動上一再打擦邊球甚至挑釁滋事。
從放風部署「薩德」、修改教科書納入釣魚島再到企圖派艦巡航南海,近期日本頻頻打出制華牌。此時再拋臺灣議題,看來是下了決心,要試探一下中國的反應。這與臺灣民進黨當局「聯日制中」、拒認「一中」框架、拓展「國際空間」的思路一拍即合。
從安倍的外祖父起,日本政壇一直活躍著一個所謂的「知臺派」群體。同樣,島內也不乏「友日派」政客,民進黨內尤其多。綠營再一次上臺執政,不但增添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變數,也為日本插手臺海提供了想像空間和更大可能。在「九二共識」的千鈞重壓之下,懷揣「親日」思維的臺當局自然樂於引入「外援」的抗衡力量。臺有關方面公開叫嚷,臺日要提升到「戰略夥伴關係」,甚至有官員鼓吹「臺日命運共同體」和「臺日夫妻論」等諛辭謬論。
這邊投桃,那邊報李。有日自衛隊官員公開表示,要「強化日臺軍事交流與合作」;親臺日本議員不斷放話,要推動所謂日版「與臺灣關係法」;還有日本政要跳出來,對「九二共識」說三道四。需要警惕的是,除了激進勢力博眼球的言論,日本公開視臺灣為「政治實體」的苗頭在上升。長遠來看,必然蠶食「一個中國」的政策基礎。這也是赤間赴臺背後的根本利害所在。
臺灣問題涉及中國核心利益,事關中日關係政治基礎。日方現職副大臣赴臺,明顯違反日方承諾,嚴重背棄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精神。中方當然要堅決反對、嚴正交涉,並且會繼續密切注視日臺動向,保持高度警愓。
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又企圖在涉外領域挑戰一個中國格局,臺灣當局所遭到的反彈力度會越來越大。細數一下近期臺灣「對外交往」的挫敗,就不難明白。再說,在日本「尊嚴強者、卑視弱者」思維下,臺灣想要「媚日」「反中」抱大腿,既沒有獲得實質利益,也丟掉了應有的「尊嚴」。典型的例證有兩個,一個是衝之鳥礁議題上的退讓,並沒有換來相關海域的捕魚權;二是福島核災食品的輸臺,日本的威逼一步緊似一步。赤間赴臺,福島食品議題不就是重頭戲嗎?
不管局勢如何變幻,中國維護核心利益的意志都堅如磐石。儘管日臺都有人蠢蠢欲動眉來眼去,但仍然難逃國際公認的「一中」架構這座五指山。對日本某些政客來說,不要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對民進黨當局來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作者為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