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非兒童」的求學難:難入讀香港名校,深圳正研究返回機制

2020-12-16 澎湃新聞

家住深圳的跨境學童丹丹(化名)今年5歲,每天要花3個多小時往返在香港的幼兒園,其間還得一個人兩次進出內地和香港特區海關。

由於父母都不是香港人,在香港出生且擁有香港身份的丹丹一出生就被打上「雙非兒童」的標籤。

從2001年香港終審判決「莊豐源案」確立「

父母雙方皆無香港居留權的中國內地居民在港所生子女,可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

」,到香港特區政府

2013年起實施「零雙非」政策

,短短十餘年間,香港「雙非兒童」快速增長。

這些孩子中如今有很多和丹丹一樣,白天到香港讀書,晚上回到深圳的家中居住,成為奔波於深港兩地的跨境學童。

據深圳市外事(港澳)辦公室與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聯合課題研究提供的數據,

2015年深圳跨境學童已達3萬人,總量高峰值將於2016-2018年升至6.5萬-8.5萬人之間。

如今,「雙非兒童」的閘門已關,但這些孩子們的就學問題卻延續下來,對「雙非」家庭來說,這依然是一個難解的困境。

2015年7月15日,深圳,武警廣東邊防官兵護送跨境學童走出中英街。 視覺中國 資料圖

跨境讀書的日子

兒子丹丹成為「雙非兒童」,是由於6年前媽媽程菲(化名)一個「有點任性」的決定。

2010年,還在英國留學的程菲從香港過境,根據過境政策,她可以在香港逗留7天。其間,她因為身體不適去香港浸會醫院看病,卻意外得知已懷有50多天的身孕。

「當時醫生問我要不要預約床位,我身上的港幣恰好夠,就預約了。」但是真正決定在香港生下這個孩子,程菲還是經過了一番考量。

當時她認為,孩子在深圳讀書,無論是買好的學區房還是上好的私立學校,成本都很高,而香港公立小學免收學費,一年只要交2000港元左右的書本費,香港政府對於低收入家庭還有資助;另外,香港的教育資源相比深圳也更好。

於是,程菲說她「任性」地決定在香港生下丹丹, 「但總的來說,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

可是事實卻未能完全如程菲所願。由

於居住在深圳,如今丹丹不得不選擇離口岸比較近的香港幼兒園。現實問題卻是,這類幼兒園教育質量普遍一般。

目前,丹丹班上一共有25個小朋友,其中有三四個是跨境學童。剛入學時,丹丹面臨普通話和粵語的轉換聽不懂課,教師花了很長時間輔導後,才能跟上。

其實在丹丹到香港上學之前,已在深圳上過一年幼兒園。程菲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坦言,因為之前在深圳上的是頂尖的私立幼兒園,所以,她覺得反而是內地幼兒園教學質量相對更高一些。

幼兒園的處境還能慢慢適應,讓程菲更為憂心的是明年即將面臨的幼升小。

香港小學的入學情況顛覆了程菲此前的認識。

據她介紹,香港小學入學競爭非常激烈,提前一年就要開始準備和申請,且跨境學童所能選擇的學校十分有限。

根據香港教育局2015年規定,香港「小一入學統籌辦法」分為兩個階段:「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和「統一派位」階段。

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跨境學童家長可為子女向任何一所公立或資助小學遞交申請,但「統一派位」階段又分為甲部和乙部,跨境學童家長在填寫選擇學校表格時,可在甲部填寫不超過3所任何公立或資助小學,但甲部學額只佔統一派位學額的約10%。乙部學額佔了統一派位學額的約90%,但跨境學童家長在填寫乙部時,只能填寫《統一派位學校名單(居於內地申請兒童)》內的學校,也就是俗稱的跨境學童專屬校網。統一派位電腦程式會先處理甲部,然後處理乙部。「統一派位」結果在次年6月上旬公布。

2015年小一入學統一派位的跨境學童專屬校網分為屯門、元朗、北區、大埔、黃大仙、馬鞍山、東湧和青衣等8大片區。而香港比較好的小學教育資源集中在九龍和港島,既不屬於跨境學童專屬校網,距離口岸太遠去那裡讀書又不現實。為此,程菲很擔心兒子最終無法入讀好學校。

艱難的小學選擇

在程菲為孩子幼升小憂心忡忡的同時,有著類似處境的父親羅生(化名)卻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他已為今年9月就要上學的「雙非」兒子素素(化名)做出了決定:回深圳上私立小學。

家住深圳的羅生稱,讓小兒子素素在香港出生是為了「逃避」當時的計生政策。「因為家住深圳,進出香港很方便,一些深圳家庭會選擇到香港生孩子,而且真的只是普通的工薪家庭。」羅生說。

在全面放開二孩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按照本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繳納社會撫養費的人員,是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其他人員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組織給予紀律處分。」

因為政策制約,很多家長為躲避繳納社會撫養費或是避免紀律處分,往往選擇到香港生子。

6歲的素素此前也一直都是在內地上學,他在深圳的一所私立幼兒園上了三年完整的課程。今年9月,素素要上小學一年級了。

「也不是沒考慮過到香港上小學,只是

香港政府給素素派的學位遠在機場、迪士尼那邊,如果每天跨境上學,來回花在路上的時間就會有七個小時

,實在不忍心讓小朋友這麼辛苦。」羅生無奈地對澎湃新聞說。

然而「雙非兒童」要在深圳上學很不容易,羅生為此四處奔走了幾個月。港籍孩子沒有報名入讀深圳公立學校的資格,就算私立學校包括村立私校在內,也讓羅生吃了很多閉門羹。

羅生發現,幾年前鄰居家的「雙非」孩子可以輕鬆入讀深圳的私立學校,但現在學校要看家庭購房和社保情況。

據羅生介紹,

雖然深圳有課程體系與香港接軌的兩所港人子弟學校、9所開設「港籍學生班」的民辦學校。但這些學校當年的設計規模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今的招生規模,生源超過接納能力的一倍不止,很難成功申請入讀。

最終,羅生為素素選擇了深圳的一所私立學校就讀小學。羅生表示,一年兩三萬的學費在他勉強可以承擔的範圍之內。據他介紹,招收香港籍兒童的深圳私立小學每年學費從四五千到十幾萬元的都有。四五千元的他覺得教學質量實在太差,而十幾萬的國際學校確實上不起。

在香港讀書的困難

同樣是為了「逃避」計生政策而去香港生下小兒子丁丁(化名)的徐敏(化名)在孩子上小學的問題上,做出了與羅生截然相反的決定。

去年9月,丁丁到了上小學的年紀,徐敏當時和丈夫商量後,就決定自己帶著丁丁定居香港,丈夫則繼續留在北京工作。

在朋友的幫忙下,丁丁比較順利地進入香港一所公立學校就讀。

但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轉變明顯太過突然,對於新環境新學校還需要慢慢去適應。

剛剛入學時,丁丁就向徐敏抱怨聽不懂英語老師說話。徐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雖然孩子之前在北京讀的也是很好的幼兒園,但是

香港小學的英語難度和內地高中差不多,學校的英語課都由外教全英文授課。為了讓孩子的學習能跟上進度,徐敏只能帶著丁丁在課後上輔導班補習。

此外,香港使用的是繁體字,「簡轉繁」又成為困擾孩子的一大難題。

丁丁一時面對大量的繁體字根本無從下手,徐敏只能自己輔導,幫助兒子攻克難關。

看到丁丁這麼辛苦,徐敏坦言也有過動搖,但是她認為目前只是一個過渡期,會慢慢變好的。

不會粵語的徐敏母子在香港居住除了溝通有些困難外,還要面臨生活水平的落差。徐敏告訴記者,之前在北京住的房子有100多平方米,比較舒適,如今到了香港,只能蝸居在40平方米的小房子裡,前後差別可想而知。

不過徐敏也坦言自己並未有遭受所謂的「港人歧視」。她告訴澎湃新聞,作為一個開放性城市,香港人大都很有禮貌,「至於網上瘋傳的那些不文明言行,可能只是個案吧」。

深圳開始研究「返回機制」

據《南方日報》2016年6月報導,從2012年起,深圳市公立學校原則上拒收港澳籍的學生。

深圳市市政協委員陳昳茹告訴澎湃新聞,

目前「雙非兒童」不能報讀內地公辦學校的根本原因,在於沒有相關政策文件的支持。

2016年,在深圳市兩會上,她向深圳市政府提交了一份關於將港澳籍學童納入公辦學校教育的提案。

陳昳茹在提案中指出,

官方數據顯示多年來父母雙方或父母一方非香港居民在港生育的子女已有20多萬

,深圳鄰近香港,很多家長選擇落腳深圳送孩子跨境上學,這一群體的數量近年來也是在穩步增加,如何解決這一群體「教育難教育貴」的問題成為政府不得不面對的議題。她認為,將港澳籍學童納入公辦學校教育體系,是目前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就提案目前的進展,她表示深圳市教育局還未有任何正式回復,但是深圳市教育局已經就「雙非兒童」入學問題進行相關研究討論。

對於雙非兒童在深圳的教育難問題,澎湃新聞8月8日採訪了深圳市教育局政策法規處的胡處長,據他介紹,有關這方面的政策目前還在研究之中。他認為,深圳和國內有些地方不完全一樣,「一方面是量(註:雙非兒童數量)的問題,一個是和香港的關係,沒那麼簡單」。據他說,相關政策也有和香港相關部門進行協商,被問及政策發布的時間時,他表示目前不便透露。

8日,澎湃新聞還就「雙非兒童」上學的問題電話聯繫了香港教育局,香港教育局的工作人員回應稱目前所有的政策都以網站公布為準。

在香港教育局的官網上,有專門針對內地家長的通告,通告上寫著:「學童每天長途跋涉跨境上學,身心均承受很大的壓力, 既影響學習效能,亦不利家校合作。加上現時大部分邊境管制站的處理量快將或已達處理上限,為跨境學童而設的交通便利措施亦不可能惠及所有跨境學童。如家長決定安排居於內地的子女跨境來港就學,應充分了解各邊境管制站的交通配套安排,並及早自行為子女安排往返的交通。」但是該官網上並沒有港籍兒童如何在內地就讀的任何說明。

程菲很盼望相關政策能出臺,她計劃讓丹丹在香港接受完小學教育後,回到內地念初中和高中。在英國留學多年的她認為,內地中學階段的應試教育可以讓孩子比較完整和系統地搭建知識體系。她也希望丹丹能夠在內地讀完大學再考慮去境外深造。

同樣盼望政策出臺的還有羅生,他覺得不止是香港戶籍的孩子,包括農民工的孩子,任何孩子都應該有權利在深圳平等地接受教育。

但羅生表示,如果沒有政策出臺,他希望兒子在深圳念完小學後可以去香港接受中學教育,從初中開始就可以獨立地在香港生活。「每個月給他五六千塊錢,讓小孩子在香港租個床位也好,租個房子也好。很多人小時候也是這個樣子的,也不是天天住在家裡的,我也是從初中起就遠離父母去縣城讀書。」

對於深圳正在研究的「返回機制」,徐敏目前則沒有回內地的打算,她表示,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孩子和自己也都要適應一段陣痛期,她希望孩子能在香港讀完高中。

「不適應是肯定的,但是我和孩子都在慢慢地適應,我相信這樣一段經歷對於他們來說,也會是非常寶貴的經歷。」徐敏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子女變跨境學生 香港"雙非"家庭轉回內地戶籍難(圖)
    子女變跨境學生 香港"雙非"家庭轉回內地戶籍難(圖)香港文匯報圖  原標題:子女變跨境學童 港「雙非」家庭稱轉回內地戶籍難    中新網7月3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在深圳求學的港生中,為數不少來自「雙非」(父母均非香港永久居民)家庭。因為文化差異、社會輿論和教育壓力「夾擊」,這些家庭醞釀著離開香港的念頭。
  • 香港雙非兒童上學困境:赴港讀書累 在深又貴
    當下,黃先生已經開始盤算,「我家住的離東莞近,我打算到時候把女兒送到東莞一所口碑不錯的私立學校入讀。現在學校裡與我想法一致的雙非家長不在少數」。但是由於教學質量較高,要想入讀這所學校也並非易事。據其透露,該學校要求學生和家長分別同時通過入學考試、才有獲得入讀的可能。  雖然女兒上學也算一波三折,但黃先生還是比一些想在深圳就讀的雙非家庭幸運。
  • 雙非兒童上學難 從被人羨慕到不能承受之重
    在深圳經商的陳太一家經濟實力尚可,考慮到餘興彥至少要在香港讀到高中,十年下來交通費不是一筆小數目,曾考慮自己買一個深港通車牌。然而「以前這樣一個深港牌照要100萬,現在乾脆不發了,所以沒有別的選擇」。  那些心疼這筆交通費的家長則面臨放棄個人生活的尷尬。
  • 孩子在香港入學難,回內地上學貴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雙非兒童,是指父母皆非香港人,卻在香港出生、具有香港戶籍身份的兒童。以往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都是從小學開始考慮,殊不知在香港,想給孩子報個幼兒園,都要通宵排隊。無奈之下,很多居住在深圳的「雙、單非」學童,不得不轉赴他區求學。  20多萬的雙非兒童成為了一群有著「尷尬身份」的人。
  • "雙非"家庭陷戶籍壁壘 退回內地比擠進香港還難
    梁楠還發現,香港的最好教育多在國際學校,這些學校大多拒收「雙非」兒童,除非買校債。「那也就是說,能接受怎樣的教育,問題不在於是否港籍,歸根結底還是錢。」梁楠說。「雙非」孩子激增讓香港不堪重負。2012年,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數據,和多多一樣3歲左右的「雙非」兒童由2003年的709人升至2.98萬人,9年間激增41倍。
  • 雙非孩子離港潮:回內地比當年擠進香港還要難
    她目標很簡單:讓孩子讀香港最好的學校。  很快,她發現這「並不簡單」。她為孩子選了一所位於港島的幼稚園,以便「更易升入優質中小學」,但代價是每年10萬港幣的學費和每月至少4萬港幣的花銷。作為內地普通中產,梁楠漸感入不敷出。  梁楠還發現,香港的最好教育多在國際學校,這些學校大多拒收「雙非兒童」,除非買校債。
  • 雙非港籍兒童有望入讀公辦學校 南山區給出了時間表
    原標題:雙非港籍兒童有望入讀公辦學校 南山區給出了時間表 3月14日,深圳福田口岸,一群跨境學童準備過關前往香港上學。南都記者 趙炎雄 攝">3月14日,深圳福田口岸,一群跨境學童準備過關前往香港上學。
  • 「雙非」兒童遇尷尬 內地戶籍難轉港籍變「雞肋」
    「很多『雙非』家庭不了解香港的情況,在香港上學需要提前2年排隊,香港學校都是優先考慮父母戶籍是否是香港,是否在香港有固定住所,這都是潛規則,不懂行規當然很難排上學位了!」從內地嫁到香港的龔女士說,因為自己不是香港戶口,每次給孩子上學報名都不敢出示自己的證件,而是拿老公的身份證去報名,以獲得優先排位。
  • 港媒稱公安部擬推返回機制:香港新移民或可註銷戶籍重返內地
    據香港《東方日報》1月12日報導,針對近年部分內地新移民不適應香港生活的狀況,公安部正計劃推出「返回機制」,讓他們放棄香港身份證,重新申請內地戶籍,「雙非兒童」也將受惠。在香港,新移民一般是指未住滿7年的內地移民。一直以來,內地新移民都是香港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每年平均有超4萬名內地人移民香港。
  • 今秋在深讀公校雙非兒童放輕鬆
    融入更輕鬆雙非兒童在深讀書學習交往更易融入促成港澳籍學生入讀公辦學校的陳昳茹認為,生活在深圳的香港、澳門籍兒童,尤其是雙非兒童一方面不能融於香港、澳門,又難恢復內地身份,由此帶來的相關問題比較多。如果在深圳公辦學校上學,家長就不必擔心這個問題。此外,香港使用的是繁體字,「簡轉繁」又成為困擾孩子的一大難題。孩子才開始認字,卻同時學習兩套相似的文字。深圳的學校通用語言是普通話,而在香港,粵語和英語才是通用語言,這是雙非兒童家庭最不擅長的。對於香港學校放學組織的課外活動,孩子也由於要趕著回家,也無法參與,根本無法融入。
  • 「雙非」兒童「夾心」生活:回不了內地 融不進香港
    仇偉說,隨著香香慢慢長大,他和伊秋紅的爭吵越來越厲害,「她怪我當初做主在香港生下香香,說我有本事生沒本事養。」  這次吵架後,伊秋紅扔下仇偉和兩個孩子,離開深圳回了江西娘家。  在內地和香港,人們把香香這類出生在香港,擁有香港永久居住權,但父母都是非港籍身份的兒童叫做「雙非」兒童。
  • 舟車勞頓只為上學 香港「雙非」兒童的非常生活
    上水惠州公立學校共有學生1050人,其中像「雙非」兒童那樣的跨境學生佔了35%。他們需要比一般孩子更早地獨立打理自己的生活。 新華社記者 趙宇思攝   清晨5時,上班族好夢正酣,住在深圳羅湖的王太已經起床為女兒恩恩準備早飯和便當。6時30分,她們吃過早飯後坐第一班地鐵去香港上學。
  • 不是211大學,也不是985名校,這樣的雙非大學研究生值得讀嗎?
    不是211,也不是985,這樣的雙非大學研究生值得讀嗎?從最近幾年就業的形勢看,本科學歷已經很普遍,就算是研究生畢業時都不見得一定能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這就使得很多同學在考研的時候只把目標鎖定在211和985名校,以期望借用名校的光環,為未來的自己增磚加瓦。
  • 在香港讀書雙非兒童轉學回內地 家長稱有錢生沒錢養
    這次吵架後,伊秋紅扔下仇偉和兩個孩子,離開深圳回了江西娘家。 在內地和香港,人們把香香這類出生在香港,擁有香港永久居住權,但父母都是非港籍身份的兒童叫做「雙非」兒童。 據記者了解,目前在內地的雙非兒童累積人數超過20萬人。
  • 在深圳,有20萬孩子凌晨5點去香港上學
    ,而在這界限間,始終橫亙著一個名為「雙非兒童」的特殊群體。 這群出生在香港、生活在深圳的孩子,擁有香港戶口、享受香港人的一切福利,一出生便被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 而隨著年歲的增長,由於這些孩子的家庭不願意放棄香港戶口以及其帶來的教育資源,許多雙非學童開始了漫長的跨境求學路。
  • 不是深圳人也不是香港人,上萬名兒童每天往返兩地上學,值得嗎?
    當媽有點歪,育兒非常正!(文|歪媽)你見過凌晨6點的深圳麼?10歲的小宇每個上學日都5點半就起床了。每天,他眼睛半睜半閉地走向洗手間開始洗漱,同時小宇媽媽在準備早餐。6點,小宇就得出門了,他要去文錦渡口岸過關,到香港上幼兒園。
  • 香港亂局中 他們越來越想到內地讀書
    港媒稱,自香港暴亂以來,深圳很多中小學尤其是與港生接軌的學校都陸續接到港生家長詢問,徵求轉到深圳讀書的可能性。對於深圳市羅湖港人子弟學校校長陳海源來說,這個學期特別忙碌,不斷有香港學生家長輾轉來學校,希望孩子能從香港插班到深圳就讀。類似情況並不罕見。
  • 港豪宅託管瞄準雙非學童 五星級每月2萬人民幣
    中新網10月15日電 香港北區「雙非」(父母均非香港人)孩童託管成行成市,近日網上更出現半山豪宅託管廣告,標榜「五星級會所設施」及「高尚住宅」,甚至表明「可代找學位」,令人猜想「雙非」學童或已殺入港島區名校。
  • 亂局中港生赴內地讀書意願強,香港市民:在內地讀書可以增強孩子...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對於深圳市羅湖港人子弟學校校長陳海源來說,這個學期特別忙碌,不斷有香港學生家長輾轉來學校,希望孩子能從香港插班到深圳就讀。類似情況並不罕見。香港文匯網4日稱,自香港暴亂以來,深圳很多中小學尤其是與港生接軌的學校都陸續接到港生家長詢問,徵求轉到深圳讀書的可能性。輔導「雙非兒童」赴港就讀的中介生意冷落,反而有家長希望中介能幫他們讓孩子到深圳讀書。更有一些家長為了方便港生到深圳讀書,萌生到深圳買房的想法。深圳人李女士的女兒就是一名「雙非兒童」,很小就開始披星戴月的跨境求學路,「去香港生孩子,說實話我現在很後悔,讓孩子在那邊讀書更後悔」。
  • 香港將擴建北區及元朗六所學校收雙非學童
    香港將擴建北區及元朗六所學校收雙非學童 為應付過往5年急增1.2倍的跨境學童,教育局將擴建北區及元朗的6所學校,以應付雙非學童。但如何可確保雙非學童如報告中提到的「歸回有序」,不會發生湧港潮,增加香港的人口壓力,林瑞麟指當局現在未有計劃再增加北區及元朗的學額,相信學額會是最好的限制,控制雙非兒童來港。  報告指出,雙非嬰兒人數由2001年的620人,增加至2011年的逾3.5萬人,過往十年共有17萬雙非嬰在港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