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45家全球頂尖畫廊、12000平米的超大空間;呈現繪畫、雕塑、裝置、影像、表演、街頭文化、潮流藝術等包羅萬象的當代藝術作品……10月15日,第三屆南京揚子當代藝術博覽會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開幕,這是藝博會首次亮相建鄴,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海內外一線當代藝術大咖作品雲集,本屆藝博會還閃耀著本土藝術家的創作亮點,這些南京本土藝術文本折射出一座城市蘊含的美學底色,以藝術之光點亮城市之美。
參觀過古典中式園林的人,一定不會對框景、障景、借景等一系列老祖宗熟練運用的造景手法感到陌生。在藝博會進門左手邊,一處白色外牆上寫著「收藏情境」大字的布展空間格外吸引眼球,這個「展中展」就巧妙借鑑了永不過時的「框景」理念。依託南京藏家的收藏品,「收藏情境」藏家展劃分為6格不大的空間布景,通過畫框的門等框架,仿佛一個個「鏡頭」將遠處藏家藝術作品「框起來」,在視線上造成錯位感:遠觀與踏過門檻走近細看眼前是兩幅畫面,別有一番觀賞樂趣。「你在畫前欣賞作品,站在畫框外的人又把你看作一幅作品」,可以說是藝博會現場拍照打卡的不二之選。
「當你步入展廳,會給與觀者一種沉浸式的收藏體驗,」 藝博會運營總監牛婕介紹,根據裝潢布局和收藏品風格,六格房間分為「酒店、客廳、花園、公路」等主題,帶給人不同的遐想空間。比如「酒店」,門口迎面而來的是一扇古樸的屏風,近看才發現屏風的畫布由幾百塊50-80年代的黑白老照片拼接而成,搭配做舊的木架,充滿回憶色彩和折射出對時代變遷的思考,「這件作品出自蔡冬冬,名叫夜晚,這些照片都是他收集的,當代藝術的收藏品不僅僅來自藝術家的繪畫作品,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收藏渠道進行再次創作,表達藏家本身對於藝術的理解和認知。」牛婕介紹道。
90後南京收藏家徐牧星此次為「收藏情境」藏家展貢獻出兩件收藏作品,出自藝術家陸超之手的畫作《自由落體No.4》和賀天琪的《Blue Light》,徐牧星從事藝術品銷售工作,同時自己也是一位收藏家,出身藝術世家的他漸漸對當代藝術產生濃厚興趣,用他自己的話說「家裡收藏的畫數都數不過來」,作為年輕藏家,他表示自己收藏之道最講究「眼緣」,其次對於一些一直關注的藝術家作品有機會都不會錯過。
「對於曾經購買藝術作品的人,收藏展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可以重新讓他所擁有的作品回到展覽上,充分喚醒藝術品附加價值。」說到辦展初衷,牛婕告訴記者,「收藏情境」的南京收藏家以80後、90後為主,他們中大多數對古典藝術、當代藝術皆有研究,「其實我們想藉由這次藏家展表達的是,南京城市不光浸透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它還在不斷融入新意和活力。」
「第三屆南京揚子當代藝術博覽會」展覽分為5大版塊,包括:主畫廊單元、當代設計、家居藝術、潮流藝術、藝術生活及周邊。其中主畫廊單元包括:蜂巢當代藝術中心、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沒頂畫廊、獅語畫廊、藝典中國等,多家頂尖畫廊、藝術機構在南京首度亮相。
經過三年積累,揚子當代藝博會已經成為南京文化藝術界的重要盛事。值得關注的是,本屆藝博會它不僅吸引來自亞洲和國內的一線畫廊齊聚南京城,也不乏本地的藝術元素。一批來自南京的現當代藝術家全程參與,他們的創作動機、靈感來源、生長曆程等均與南京的歷史和現實息息相關。這些豐富的藝術文本不僅折射出一座城市蘊含的美學底色,更是勾勒出當代思潮的宏觀圖景。
錦繡建鄴再迎一場重量級的藝術盛會!本屆藝博會是舉辦參展單位最多、展覽面積最大的一屆。建鄴區獨特的城市文化是展現國際魅力的重要元素,也是建鄴區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具有國際視野的藝博會落地建鄴,充分彰顯了現代化國際性城市中心的文化內涵,勢必將提升河西新城文化藝術產業的首位度和集聚輻射力。
首次亮相南京建鄴,藝博會也呈現出更多元、更公眾性的面貌,在「城市客廳」中創造一個融合藝術、生活、美感的生活空間和真實的當代生活場景,提升藝術審美,播撒藝術種子,連結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潮流,激發出城市與文化之間生生不息的活力。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劉雨薇 通訊員/建宣 李琥 編輯/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