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世界正式展現在我眼前:髒亂,盲動,喧囂,突如其來的不安全感——你突然發現,四海之內皆非兄弟,你的行李隨時都會被人摸走。
——摘自奈保爾的《幽暗國度:記憶與現實交錯的印度之旅》
1962年,V.S.奈保爾首次踏上印度——他祖輩的家園,帶著極為矛盾與複雜的情感,寫下了此次旅程中的種種見聞和感想。
1932年8月17日,維·蘇·奈保爾生於中美洲的一個印度婆羅門家庭。1950年獲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1955年定居英國,並開始文學創作。200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與石黑一雄、薩爾曼·拉什迪並稱「英國文壇移民三雄」。這個「三雄」,可不是隨便的稱呼。石黑一雄在2017年也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至於薩爾曼·拉什迪,更是極富傳奇性的一個作家。我打算下一篇專門講講他,這裡暫且按下不表。
提到婆羅門,我們不得不介紹一下印度的種姓制度,這跟奈保爾的三部曲所講內容也聯繫緊密。或者說,提到印度,就不得不提種姓制度。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四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為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導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徵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屬於低賤種姓。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雖然種姓制度在法律上早已廢除多年,但觀念這種東西,尤其當它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是很難用一紙法律輕易消除的。時至今日,種姓制度造成的種姓歧視,在印度不少地區、尤其是農村仍相當嚴重。
奈保爾在書中寫道:公共衛生牽涉到種姓階級制度;種姓階級制度造成印度人的麻木不仁、欠缺效率和無可救藥的內鬥;內鬥使印度積弱不振;積弱不振導致列強入侵,印度淪為殖民地。對於印度的欠缺效率,他又說:你可不能抱怨這家旅館不乾淨。沒有一個印度人會同意你的看法。低格清潔工人每天準時上班,而在印度,只要準時上班就不會有人找你麻煩。身為清潔工人,你可不一定要拿起掃帚,認認真真把地板打掃乾淨。那只是附帶的職責。你的真正職責是「擔任」清潔工人,當一個下賤的人,每天做一些下賤的動作。印度其實早在1947年就已獨立,但是在這本遊記中,奈保爾寫道:獨立十五年後,印度在很多方面仍舊是一個殖民地。它的主要產品,依然是政客和空談。比如恆河的治理,時至今日,它都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關於聖雄甘地,奈保爾說:印度毀了甘地。他變成了「聖雄」。印度人敬仰他的人格。至於他一生所傳達的訊息則無關緊要。這是一本遊記,但又絕不僅僅只是遊記那麼簡單。它並非那種常見的零散的遊記形式。《幽黯國度》的敘述技巧極為卓越,一步步緩慢地揭露了印度與作者的內心,極具沉浸感。
有一種人,遠離了家園,但是他卻比家鄉的任何人更了解這個地方。在這部作品於1964年發表之後,奈保爾又兩次到訪印度,寫下了另外兩部作品,分別發表於1971年和1977年,是為印度三部曲。三部曲的書名也都極為引人入勝:
印度三部曲之一《幽黯國度:記憶與現實交錯的印度之旅》;作為我們的鄰居,印度的人口與我們不相上下,但似乎沒有太多的文化輸出,好讓我們更了解它。只偶爾從阿米爾·汗等一些印度明星的電影裡,我們才能一瞥印度的文化,但也只是浮光掠影。或者偶爾爆出一則新聞,說印度人民又做出了一些哭笑不得的事情,國內網民紛紛聚集吃瓜。
想要更多地了解印度,探究其深層的文化背景,奈保爾的這套印度三部曲,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