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00年左右,南亞印度河流域興起了一個輝煌的古代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又稱哈拉帕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是印度文明發展的先驅。
印度河流域文明發生的時間雖然晚於古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但是文明所涵蓋的地理範圍要超過它們。與其他古文明不同的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戰爭痕跡較少,青銅兵器的製造水平並不高。
但印度河流域文明也做出了獨特的貢獻,那就是棉花和棉布。印度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和紡織棉布的地區。除此之外,先進的城市建設也是印度河流域文明領先其他文明的地方。
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在印度河流域定居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後來出現了地域遼闊且高度發達的城市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是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這兩個城市的人口據估計都在四萬左右。
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人們喜歡的不是戰爭,而是舒適的城市生活。有學者認為印度河流域文明是最早出現都市規劃與衛生設施的文明,那時候的人們享受著比現在印度、巴基斯坦部分地區更好的排水設施。它也是最早制定度量衡的文明之一。在蘇美爾的城市遺址中就發現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秤與秤砣。
雖然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衰落了,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也消失在了荒漠之中。但文明的火種並沒有就此熄滅,文明中心從印度河流域轉移到了恆河流域。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內的南亞國家繼承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遺產。
摩亨佐-達羅的想像圖
印度河流域文明興起基於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適宜的氣候。「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位於印度次大陸北面,為印度河流域擋住了來自歐亞大陸北部的寒流。到了夏季,來自印度洋的溫暖的西南季風吹向喜馬拉雅山脈時會給印度河流域帶來大量的降水。
第二,印度河及其帶來的衝積平原。由於大量的降水和喜馬拉雅山脈豐富的冰川資源,造就了流量巨大的印度河和面積廣闊的衝積平原。平坦的地形和充足的水源促進了定居農業的誕生。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期間,許多村落在印度河平原湧現。印度河流域農業的發展,為隨後出現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位於印度河流域西面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梅爾嘎赫被認為很可能是印度河流域的發源地。梅爾嘎赫的考古資料顯示當地馴化的小麥品種、陶器、馴化動物與兩河流域文明有很多相似之處,印度河流域文明很可能受到了來自兩河流域的影響。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發展成熟也與兩河流域有很大關係。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對外貿易,特別是與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的貿易。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文明與兩河流域之間就有一個廣泛的海上貿易網絡。
後來貿易網絡在經濟上整合了包括阿富汗部分地區、波斯沿海地區、印度北部和西部、兩河流域等地在內的廣大地區。與其他文明的貿易交流不僅給印度河流域帶來了大量的外來人口,而且還促進了商業城市的發展壯大。
印度河流域文明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印度河流域文明早期。這個階段大致是從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在這個階段開始出現文明的萌芽。
在這個階段定居在印度河流域的農業部落已經馴化了許多農作物,包括豌豆、芝麻、棗、棉花在內的植物和包括水牛在內的動物。農業的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過來定居。在印度河流域生活的人種很多,包括原始澳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蒙古人。
農業部落的發展催生了簡單的文字系統,各個村莊之間聯繫加強並形成了貿易網絡。貿易網絡的擴大使得相似的陶器、裝飾品和印章出現在不同的部落和城鎮。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相對統一的文化。
建有城牆的大型定居點開始出現,並逐漸演化成城市。印度河流域的居民開始向城市遷徙。各地方的族群逐漸融入到印度河流域統一的文明體系當中。
反映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商業活動的畫作
第二階段,印度河流域文明中期。這個階段是從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900年。這個階段也被稱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成熟期,發達的城市文明正是在這個階段出現的。
城市在印度河流域興起之後,文明發展的速度開始加快。規模龐大的城市是印度河流域文明在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幾百處遺址,其中就包括六七個較大的城市遺址。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是兩處規模最大的遺址。
從遺址來看,這些城市的建設和規劃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城市都是呈南北向分布在河道旁,城內建築像格子整齊地排列在一起。整個城市街道有配套的地下排水管道。這要比當時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城市要先進得多。城內建築的很多磚瓦大小都是一致的,這表明城內有一個高效的政府在執行嚴苛的建築標準。
摩亨佐-達羅城中還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浴場,有磚砌臺階通到池底。雖然歷經了四千多年,但浴場遺址仍保存完好。據分析,這很有可能是一個舉辦宗教儀式的公共浴場。有人認為印度教的教徒露天洗浴的習俗可能與此有關。
印度河流域文明在這個時期已經有了頗為成熟的文字系統,城市遺址發現了兩千多件印有文字和圖案的印章。文字符號是由左向右書寫的象形文字,只不過這種文字目前還沒能被完全破譯。
當時印度河流域城市的手工業和貿易也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遺址曾出土過很多青銅製的各種工具、人物和動物雕像等藝術品。出土的彩陶製品也有很多,甚至還有彩陶製的玩具、骰子和梳妝盒。
考古資料還顯示摩亨佐-達羅通過海路向兩河流域出口過棉紡織品、珠寶首飾等手工業品。所以有人認為帶有文字的印章的用途可能是在貿易過程中標記商品種類。
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印章
第三階段,印度河流域文明晚期。這個階段是從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300年。文明正是在這階段衰落,流域內發達的城市也逐漸沒落直到消失,大量居民開始逃離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19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文明開始出現逐漸衰落的跡象,到公元前1700年左右,大部分城市遭到了破壞,城市的商業停滯、手工業衰敗、人口流散。
關於印度河流域文明衰敗的原因,目前沒有確定的答案。有人認為是來自中亞和伊朗高原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入侵了印度河流域,造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但也有人認為導致文明衰落的元兇是生態環境的變化。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在種植農作物時依靠的是夏季的季風帶來的降水,灌溉能力較弱。當時氣候可能出現越來越乾旱的現象,導致降水減少,農業生產遭到破壞性打擊。
於是居民們向東部的恆河流域遷移,在那裡建立了較小的村莊和定居點。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也開始向恆河流域轉移。印度河流域文明雖然衰落了,但是很多文明成果通過其流散的居民傳承了下來,這些成果構成了後來印度文明的淵源之一。
(素材源於: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ec66d3c8513910001f4d72c;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