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城市規劃的先驅

2020-12-09 騰訊網

公元前2500年左右,南亞印度河流域興起了一個輝煌的古代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又稱哈拉帕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是印度文明發展的先驅。

印度河流域文明發生的時間雖然晚於古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但是文明所涵蓋的地理範圍要超過它們。與其他古文明不同的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戰爭痕跡較少,青銅兵器的製造水平並不高。

但印度河流域文明也做出了獨特的貢獻,那就是棉花和棉布。印度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和紡織棉布的地區。除此之外,先進的城市建設也是印度河流域文明領先其他文明的地方。

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在印度河流域定居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後來出現了地域遼闊且高度發達的城市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是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這兩個城市的人口據估計都在四萬左右。

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人們喜歡的不是戰爭,而是舒適的城市生活。有學者認為印度河流域文明是最早出現都市規劃與衛生設施的文明,那時候的人們享受著比現在印度、巴基斯坦部分地區更好的排水設施。它也是最早制定度量衡的文明之一。在蘇美爾的城市遺址中就發現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秤與秤砣。

雖然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衰落了,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也消失在了荒漠之中。但文明的火種並沒有就此熄滅,文明中心從印度河流域轉移到了恆河流域。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內的南亞國家繼承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遺產。

摩亨佐-達羅的想像圖

印度河流域文明興起基於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適宜的氣候。「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位於印度次大陸北面,為印度河流域擋住了來自歐亞大陸北部的寒流。到了夏季,來自印度洋的溫暖的西南季風吹向喜馬拉雅山脈時會給印度河流域帶來大量的降水。

第二,印度河及其帶來的衝積平原。由於大量的降水和喜馬拉雅山脈豐富的冰川資源,造就了流量巨大的印度河和面積廣闊的衝積平原。平坦的地形和充足的水源促進了定居農業的誕生。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期間,許多村落在印度河平原湧現。印度河流域農業的發展,為隨後出現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位於印度河流域西面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梅爾嘎赫被認為很可能是印度河流域的發源地。梅爾嘎赫的考古資料顯示當地馴化的小麥品種、陶器、馴化動物與兩河流域文明有很多相似之處,印度河流域文明很可能受到了來自兩河流域的影響。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發展成熟也與兩河流域有很大關係。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對外貿易,特別是與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的貿易。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文明與兩河流域之間就有一個廣泛的海上貿易網絡。

後來貿易網絡在經濟上整合了包括阿富汗部分地區、波斯沿海地區、印度北部和西部、兩河流域等地在內的廣大地區。與其他文明的貿易交流不僅給印度河流域帶來了大量的外來人口,而且還促進了商業城市的發展壯大。

印度河流域文明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印度河流域文明早期。這個階段大致是從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在這個階段開始出現文明的萌芽。

在這個階段定居在印度河流域的農業部落已經馴化了許多農作物,包括豌豆、芝麻、棗、棉花在內的植物和包括水牛在內的動物。農業的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過來定居。在印度河流域生活的人種很多,包括原始澳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蒙古人。

農業部落的發展催生了簡單的文字系統,各個村莊之間聯繫加強並形成了貿易網絡。貿易網絡的擴大使得相似的陶器、裝飾品和印章出現在不同的部落和城鎮。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相對統一的文化。

建有城牆的大型定居點開始出現,並逐漸演化成城市。印度河流域的居民開始向城市遷徙。各地方的族群逐漸融入到印度河流域統一的文明體系當中。

反映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商業活動的畫作

第二階段,印度河流域文明中期。這個階段是從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900年。這個階段也被稱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成熟期,發達的城市文明正是在這個階段出現的。

城市在印度河流域興起之後,文明發展的速度開始加快。規模龐大的城市是印度河流域文明在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幾百處遺址,其中就包括六七個較大的城市遺址。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是兩處規模最大的遺址。

從遺址來看,這些城市的建設和規劃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城市都是呈南北向分布在河道旁,城內建築像格子整齊地排列在一起。整個城市街道有配套的地下排水管道。這要比當時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城市要先進得多。城內建築的很多磚瓦大小都是一致的,這表明城內有一個高效的政府在執行嚴苛的建築標準。

摩亨佐-達羅城中還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浴場,有磚砌臺階通到池底。雖然歷經了四千多年,但浴場遺址仍保存完好。據分析,這很有可能是一個舉辦宗教儀式的公共浴場。有人認為印度教的教徒露天洗浴的習俗可能與此有關。

印度河流域文明在這個時期已經有了頗為成熟的文字系統,城市遺址發現了兩千多件印有文字和圖案的印章。文字符號是由左向右書寫的象形文字,只不過這種文字目前還沒能被完全破譯。

當時印度河流域城市的手工業和貿易也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遺址曾出土過很多青銅製的各種工具、人物和動物雕像等藝術品。出土的彩陶製品也有很多,甚至還有彩陶製的玩具、骰子和梳妝盒。

考古資料還顯示摩亨佐-達羅通過海路向兩河流域出口過棉紡織品、珠寶首飾等手工業品。所以有人認為帶有文字的印章的用途可能是在貿易過程中標記商品種類。

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印章

第三階段,印度河流域文明晚期。這個階段是從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300年。文明正是在這階段衰落,流域內發達的城市也逐漸沒落直到消失,大量居民開始逃離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19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文明開始出現逐漸衰落的跡象,到公元前1700年左右,大部分城市遭到了破壞,城市的商業停滯、手工業衰敗、人口流散。

關於印度河流域文明衰敗的原因,目前沒有確定的答案。有人認為是來自中亞和伊朗高原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入侵了印度河流域,造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但也有人認為導致文明衰落的元兇是生態環境的變化。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在種植農作物時依靠的是夏季的季風帶來的降水,灌溉能力較弱。當時氣候可能出現越來越乾旱的現象,導致降水減少,農業生產遭到破壞性打擊。

於是居民們向東部的恆河流域遷移,在那裡建立了較小的村莊和定居點。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也開始向恆河流域轉移。印度河流域文明雖然衰落了,但是很多文明成果通過其流散的居民傳承了下來,這些成果構成了後來印度文明的淵源之一。

(素材源於: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ec66d3c8513910001f4d72c;侵權必刪。)

相關焦點

  • 基因組解開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秘密:古代伊朗人後裔
    據韓國《東亞日報》9月6日報導,對500多名古人類的基因組(生命體所具有的DNA的總合)的解讀結果顯示,創造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主人公,都是從現在的伊朗地區移居過來的人類的後代。(新華社)報導稱,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戴維·萊西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從大約8000年前至今生活在中亞和南亞地區的523人遺骨中解讀基因組,揭示了南亞人遷徙及文明進化的路徑。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國際學術雜誌《科學》和《細胞》9月6日刊上。印度河流域文明是約4500至3500年前在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地區繁盛的古代文明。
  • 接《印度》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馬其頓國王在希臘之北,公元前四世紀後半期勢力日盛,首先控制希臘,接著,國王亞歷山大大舉東侵,滅波斯,一直進軍到印度河流域,建立起龐大的帝國。但是帝國不久分裂。)從很早的時候起,就有人在印度居住。生活在西北部印度河流域的主要居民是達羅毗茶人。他們利用雨季河水泛濫、土地便於墾殖的條件,在印度河河谷種植小麥、大麥、甜瓜、胡麻等。他們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棉花的人。達羅毗茶人還馴養牲畜,打獵,捕魚。公元前三千年左右,達羅毗茶人進入了奴隸社會,興建了一些城市。從發掘的一些遺址可以看出,城市的面積相當大,布局整齊。
  • 摩亨佐·達羅之殤:是什麼毀掉了印度河流域的古老文明
    摩亨佐·達羅之殤:是什麼毀掉了印度河流域的古老文明 2016年8月末的一天下午,我結束在印度宗教聖地納西克(Nashik)的遊覽行程,來到火車站附近的酒店住下,準備第二天一早去趕火車。
  • 古代印度:自然環境的優美,兩河流域的文明發展
    大家好,我是盧天麗,現在麗麗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古代印度的自然環境、居民和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北印度含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平原,印度河全長3180公裡,由東北向西南流,注入阿拉伯海,上遊五支流稱為五河流域。恆河是印度第二大河,全長2700公裡,由西北向東南流,注入孟加拉灣。南印度可分為中部的德幹高原和沿海平原兩部分。印度地理環境複雜,自然條件差異很大。西北的旁遮普即五河流域,氣候乾燥,雨水稀少,農業基本靠人工灌溉。恆河流域下遊,氣候溼潤,土地肥沃,宜種水稻、甘蔗。
  • 印度河流域文明與埃及文明的對比,有哪些優勢?
    要說到紡織品的話,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印度了,印度河流域的紡織品原料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了,是後來才傳到西方的,那麼小編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兩千年前的印度河流域都有哪些文明吧!馬紹爾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與同時的埃及文明及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比較對照說:「因此,只提一提顯著的幾點罷。用棉作為紡織品原料在這個時期只限於印度,而直至兩三千年以後才擴展到西方世界。
  • 圖說印度史:印度河流域文明,悄悄的來悄悄的走!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的文明古國。中國在西漢時稱其為身毒;東漢至隋唐稱之為天竺、賢逗;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始改譯為印度。大約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進入金、石並用時代,創造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輝煌燦爛的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它晚於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但早於華夏文明(夏朝)。
  • 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多拉維拉遺蹟
    而早在上世紀20年代,在巴基斯坦地區的印度河流域被相繼發現的摩亨約·達羅、哈拉帕等遺蹟,充分證明了公元前2500~前2000年期間,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鼎盛時期是真實存在的。遺蹟所屬時代據說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整個遺蹟的規模堪比摩亨約·達羅遺蹟和哈拉帕遺蹟,基本可以斷定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古代城市遺蹟。
  • 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多拉維拉遺蹟
    而早在上世紀20年代,在巴基斯坦地區的印度河流域被相繼發現的摩亨約·達羅、哈拉帕等遺蹟,充分證明了公元前2500~前2000年期間,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鼎盛時期是真實存在的。多拉維拉遺址復原圖(公元前2000年左右)。或許曾經的要塞周圍蓄滿了水,河川水量豐沛,是一片鬱鬱蔥蔥的富饒景象。
  • 《南亞古代民族與文明通史》達羅毗荼人與印度河流域文明
    6、文明成就印度河流域文明(達羅毗荼人)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亦稱印度河文明(Induscivilization)或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
  • 古印度文明:為什麼興起於印度河,而不是自然條件更好的恆河?
    序言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有一東一西兩條大河,也就是恆河與印度河,它們從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奔流而下,孕育並滋養了燦爛的古印度文明。從自然條件來看,恆河流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而印度河流域大部分地區氣候乾旱。
  • 印度河流域國家的對外貿易,他們使用的是什麼交通工具?
    摩亨焦達羅地處印度河下遊,是印度河文明最早開發的核心地區。這個地區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城市和村落遺址。同時,它還接近與西方進行交往的三個重要通道:波蘭山口、俾路支斯坦南部沿海平原、阿拉伯海的沿海港灣。哈拉帕則處於印度河流域上遊的拉維河岸,周圍除了附屬於城市的耕地外,幾乎沒有同時期的文明遺址。特別是向西北方向望去,除了幾個遠在幾百公裡外的邊陲城鎮外幾乎是一無所有。
  • 公元時期,印度河流域的對外貿易,主要的貿易產品是什麼呢?
    首先是20世紀30年代初,考古學家在烏爾等兩河流域的城市中發現了印度河流域印章以及印在布匹、儲藏罐容器等商品的標籤上的封泥或章印。這些印章雖然在形式上與印度河出土的不盡相同,例如印度河城市出土的多為方形,而從烏爾出土的多為圓形的滾桶,但上面刻有的動植物圖像和印度河文字,證明它們無疑是印度河文明的產物。由於印度河文字還不能解讀,歷史學家不得不從兩河流域的文獻記載中進一步尋找這兩地古代交通的線索。
  • 世界歷史005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下)
    在所謂的辛那赫裡布西南王宮裡發現了一些驚人的宮殿建築以及一些精彩絕倫的浮雕,在尼尼微的考古發掘是亞述文明遺址中發掘較早的一個,是除《聖經》考古以外第一次發掘亞述文明的遺址。」尼尼微,亞述帝國多數王的首都,位於底格裡期河和大扎布河的交匯處。公元前12世紀末時,尼尼微就已經是一座大城。
  • 閱讀丨古代亞非文明之印度河文明
    >以至後來的印度文獻對它一筆帶過○ 被黃沙掩埋的文明遺蹟 ○直到1922年,遺址首先在哈拉帕地區被發掘人們的目光才重新聚焦於它學者用它發掘地的地名命名這一文明通常稱它為「哈拉帕文化」又由於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
  • 擁有5000年歷史,述說了印度河流域曾經繁華
    這座擁有5000年歷史的城市於1954年被發現,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二千多年,是哈拉潘時代印度次大陸的重要港口,並且是印度河谷文明的唯一港口城市。其城市與薩巴馬蒂河相連,薩巴馬蒂河是巴基斯坦哈拉帕(Harappa)城市與索拉什特拉半島之間的重要貿易路線。
  • 公元初,印度河流域的地形與生態,以及農業是如何開發的
    克什米爾又是印度與中亞交通的要道,曾是佛教向中亞傳播的中心,而尼泊爾則是梵語文學的中心,兩地都藏有大量古代文獻的手稿。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因為地勢高氣候乾燥植被比平原的低洼地區稀疏一些,易於開墾;從喜馬拉雅山流下的河水經過這一帶時,水量還不算大,可以涉水而過。公元前6世紀以前的居民點多聚集這裡。從東到西橫貫整個北方的最早交通路線也是沿山腳而行的。
  • 探索印度河流域文明 感受印度的獨特文化
    雖然印度不是主流的旅遊目的地,但到的旅者都會被她豐富的人文遺產和宗教特質深深吸引。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28 處歷史遺蹟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當中泰姬陵、恆河、阿格拉堡、德裡紅堡等印度旅遊景點都是最珍貴的旅遊資源。
  • 古代印度藝術崛起之路,從技術文明到宗教主導,從考古看文明發展
    一、通過考古發現歷史1922年,人們在印度河流域的好幾個地點發現了雅利安人到來以前的遠古文明,印度文明的起源時間便一下提早了一兩千年。此後經過數百年的醞釀,在公元前2400—前2300年間便在印度河流域中下遊一帶出現一些小國,遠古文明在公元前2200—前2000年間則已達到較發達的水平,這時已形成兩個很有規模又很相似的大城市——哈拉帕(Harappa)和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它們的青銅文明發展水平和城市建設完全可與埃及、巴比倫的同類城市相比,而且自有其樸質無華、工藝精良的特色。
  • 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文明與印度河谷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
    本文來源於雅昌論壇作者:書童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文明兩河流域指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中下遊 通常稱做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n希臘語意為「兩河之間的土地」)平原這個地方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兩河流域文明早在公元前5000年  蘇美爾人就在兩河流域繁衍生息兩河流域文明由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和亞述文明三部分組成其中巴比倫文明以其成就斐然而成為兩河流域文明的典範古巴比倫王國與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構成了人們所說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 印度文明
    古代印度的主要河流如印度河、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均發源或流經喜馬拉雅山脈。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也就沒有人類文明。正是這些水量豐沛、浩浩蕩蕩的河流,吸引了印度先民前來定居並滋養了印度文明。印度人對這些河流充滿感情,恆河更是他們心目中偉大的聖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