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盧天麗,現在麗麗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古代印度的自然環境、居民和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古代印度大體包括現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領土,也就是除北部的尼泊爾等國外的今天南亞次大陸。印度是梵語「辛頭」一詞的變音,「辛頭」是遠古印度河的名稱。我國從西漢起,史書就有關於印度的記載。西漢司馬遷稱印度為「身毒」,東漢改稱「天竺,,到唐代時玄類才譯為印度。
印度北屏喜馬拉雅山,西北聳立著興都庫什山,西瀕阿拉伯海,南接印度洋,東臨孟加拉灣。這些對古代的印度都是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只有西北的開伯爾、庫藍路、鮑藍路、塔爾路等山口與中亞相通。
印度中部有由西向東走向的溫德亞山脈。把印度分隔成南北兩部分。北印度含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平原,印度河全長3180公裡,由東北向西南流,注入阿拉伯海,上遊五支流稱為五河流域。恆河是印度第二大河,全長2700公裡,由西北向東南流,注入孟加拉灣。南印度可分為中部的德幹高原和沿海平原兩部分。印度地理環境複雜,自然條件差異很大。西北的旁遮普即五河流域,氣候乾燥,雨水稀少,農業基本靠人工灌溉。恆河流域下遊,氣候溼潤,土地肥沃,宜種水稻、甘蔗。德幹高原,草木不長,人煙稀少,幾乎為空曠地帶。由於受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影響,印度各區域間的歷史發展出現了不平衡現象。
關於古代印度居民的來滾問題,許多學者認為印度的原始居民是達羅毗茶人,今天南印度某些民族使用的語言便屬於達羅毗茶語系。後來陸續進入印度的,有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大月氏人以及其他種人。由於上述種人進入印度,使印度的民族構成比較複雜。
從十九世紀後半起,印度境內陸續發現了許多新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它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大約在公元前四千年代末,印度已進入金屬時代,黃銅的工具和武器已開始使用。到了公元前三千年代,印度河流域便進入青銅時代,並形成了許多上古的城市國家。
1922年,印度考古學家拉·巴涅爾吉在信德地區摩亨佐·達羅的一個佛塔廢墟下發現了古城市的遺址。同年,在南旁遮普哈拉巴也發現了古城遺址。此後,印度河流域陸續發現了上古的居住地。這些古代的文化稱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的存在時期,約在公元前2500-1750年。它分布較為廣泛,東起於德裡附近,西至信德與伊朗毗連地方,北抵西姆拉丘睦南麓,南達坎貝海東岸。但它們大都分布在印度河流域,所以又常稱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在至今發現的這些文化遺址中,以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兩處為最大。
哈拉巴文化具有較高的水平,青銅的工具和武器有:斧頭、鐮刀、鋸、鎬、鑿子、小刀、魚鉤、匕首、箭頭和槍頭等。農具有青銅鐮刀和鶴嘴鋤。1977年,在拉賈斯邦奇託爾縣還發現這時期的六件銅斧,呈長方形,長約25釐米,一端有利刃。這時期能對金、銀、銅、錫、鉛等多種金屬進行鍛鑄和焊接,已經掌握了冶煉技術。這時期的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棉花、芝麻、胡麻、蔬菜、瓜、果、椰棗等。家畜有水牛、黃牛、山羊、綿羊、豬、狗、象和駱駝等,狩獵物則有象、鹿、野牛、虎、熊和兔子。
手工業方面有紡棉、織布、制陶和象牙雕刻,以及舟、車的製造,同時也出現了石制的小刀、印鑑、偶像、小缸和婦女用的金、銀、象牙、銅和寶石制的裝飾品。陶器的表面已光滑。印度的印鑑在鳥爾特爾、阿斯美〔巴格達附近)及西亞其他地方都有發現,帶撐架的拱形建築物和牆上壁龕以及動物圖案,都證明印度與兩河文明的聯繫。
哈拉巴文化的創造者是達羅毗茶人,他們為古代印度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大約在公元之前二千年代中期(即公元前1500年),中亞操印歐語系的遊牧部落雅利安人遷入印度河流域。他們進行了大規模屠殺和破壞,使哈拉巴文化衰落下去。古代印度歷史出現了暫時的倒退現象。正如思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所說的:「每一次由比較野蠻的民族所進行的徵服,不言而喻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摧毀了大批的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