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紫軍出任"行政院副院長" 馬當局最佳"救援閣員"

2020-12-26 華夏經緯網

    看守「內閣」人事公布,臺「國發會主委」杜紫軍將出任「副閣揆」。(資料照片 顏謙隆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華夏經緯網1月2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看守「內閣」25日陸續公布新人事,除「閣揆」張善政之外,新任「副閣揆」杜紫軍的出線令外界矚目。不到2年時間,他從臺「經濟部政務次長」,一路攀升為「經濟部長」、政務委員,繼之兼任臺「國發會主委」,而今布達為「副閣揆」,技術官僚出身的他,恐沒料到官場際遇如此多變。

    在馬當局當中,1959年次的杜紫軍堪稱標準技術官僚出身。臺大森林學博士的他,曾負笈美國從事環境資源工程博士後研究。他長期待在「經濟部」,曾任工業局第六組組長、工業局主秘、中小企業處副處長、技術處處長,而於2009年調任工業局長,2012年6月升任「經濟部常務次長」,2014年3月轉任為特任官的「經濟部政務次長」。

    從其完整的「經濟部」歷練,也曾出任職經建會主秘,可見他是被長期栽培的優秀官僚,也因此當馬當局「內閣」多次改組,他一直是長官最佳的「救援」「閣員」。2014年江宜樺「內閣」總辭,他雖無意續任,仍被留任轉為政務委員兼福建省政府主席。2015年管中閔請辭,他再兼任「國發會主委」,如今毛治國請辭牽動「內閣」人事,他又再度出線。

    此番他臨危受命接任「行政院副院長」,也是看重他任事練達,又不出風頭的特質,而願意扛起看守「內閣」的輔佐重擔。說他是馬當局最佳「救援」「閣員」,可謂名副其實。

 

責任編輯:徐亞旻

相關焦點

  • 張善政杜紫軍2月1日起接任臺當局"行政院正副院長"
    中國臺灣網1月26日訊據臺灣《聯合報》報導,馬英九昨天(25日)批准「行政院長」毛治國辭呈,並任命「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二月一日起接任「行政院長」,張善政隨後宣布「副院長」由「國發會主委」杜紫軍接任。馬英九此項「閣揆」任命,也創下馬執政當局首度任命無黨籍「行政院長」的紀錄。
  • 臺灣行政新團隊完整名單出爐 張善政升「行政院」副院長多數留任
    臺灣「行政院」今日(12月5日)中午公布「內閣」名單,成員多數將予留任。「行政院副院長」一職由「科技部長」張善政升任。張善政升任及「文化部」龍應臺請辭所留遺缺,將分別由「政務次長」林一平及洪孟啟暫代,並於近日內補實。新任「政務委員」為現任「環保署」葉欣誠,另「經濟部長」鄧振中、「政務委員」杜紫軍兩人則是職務互換。
  • 臺「行政院」改組是舊瓶裝舊酒
    各方認為國民黨痛定思痛,勢將進行鋪天蓋地的臺「行政院」大改組,讓人耳目一新,甚至震撼人心。惟在眾人拭目以待的期盼中,陸續「開獎」,最令人引頸期盼的「『行政院長』新人獎」,跌破大家眼鏡,竟然是由「副院長」毛治國升任。平心而論,以毛治國的歷練與能力,若在承平時期的確足堪擔任「行政院長」,然而在各方期盼大刀闊斧改革時,選擇毛治國就難免令人失望了。
  • 臺灣證交所董事長薛琦內定出任臺"行政院政務委員"
    臺灣證交所董事長薛琦內定出任臺"行政院政務委員"
  • 賴清德接掌臺「行政院」 會比林全更好嗎?
    臺當局「行政院長」林全日前表示,目前沒有任何「行政院」改組的考慮。記者杜建重/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臺當局「行政院」改組的傳聞不斷,最近說法皆指向賴清德九月將接替林全「組閣」,但臺當局高層和賴清德三方均否認此事,並以林全「行程已排至年底」作為論據。排定的行程隨時可以換人上陣,其實無法證明什麼。事實是,「行政院」改組的壓力極大,除影響蔡英文當局形象,更牽累民進黨明年選情,絕對不是假議題。
  • 臺「行政院」公布「內閣」名單 「閣員」多留任
    華夏經緯網12月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行政院」今天表示,「內閣」人事改組已完成,希望政務推動更符合民眾期待,延續施政無縫接軌,「內閣」成員多數留任。據報導,「行政院」表示,「行政院副院長」由「科技部長」張善政升任。張善政是來自民間的信息專才,具工程、科技、信息與管理實務背景,長於溝通協調。未來與「行政院長」毛治國搭配,以務實且前瞻角度,規劃與執行政務。
  • 賴清德若下臺 臺「行政院副院長」:一起走
    民進黨在雙北市的選情不樂觀,黨內多次傳出要求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投入雙北選戰,甚至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臺「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說,他沒有問過賴清德,但賴清德面對這些消息時,「非常有苦衷」。施俊吉並說,如果賴清德下臺,他會跟著一起走。
  • 臺「行政院副院長」林錫耀會親民黨團
    臺當局「行政院副院長」林錫耀今(21日)拜會親民黨團,傳有意阻止國民黨合縱連橫「倒閣」。「行政院長」林全表示,「倒閣」是臺灣地區「憲法」賦予臺「立法院」的職責,他們予以尊重,但目前親民黨團沒有要「倒閣」的意向。
  • 關於民進黨當局「行政院」的新聞,只剩下「行政院長」
    關於民進黨當局「行政院」的新聞,只剩下「行政院長」 2020年11月04日 11:09: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不過如今已到11月,當大陸網友摩拳擦掌準備熬夜血拼雙十一之時,島內關於「行政院」的新聞,似乎只剩下「行政院長」蘇貞昌一個人的八卦和罵聲。  最近,島內發生一起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的長榮大學女外籍生遇害事件。有民意代表就此爆料,自蘇貞昌接掌行政主管部門後,已經很久沒有召開「治安會報」了。
  • 傳「行政院」人事異動 吳密察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
    華夏經緯網2月13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日前傳出將文物外借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傳出人事異動,據媒體報導,「行政院長」蘇貞昌最近完成「內閣」人事新一波布局,據悉,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將由文史館館長吳密察出任;海洋委員會主委將由現任代理主委兼「海巡署長」李仲威升任;「海巡署長」則由「國安局」副局長陳國恩轉任。
  • 臺當局「行政院」:特偵組致當局公信力重傷
    臺當局「行政院」11日晚間表示,「政院」尊重調查小組的報告內容,行政究責部分移交檢察官評鑑委員會評鑑,「政院」也表示支持,聲明中還明確指出,特偵組相關同仁行政違失,造成當局公信力嚴重傷害,支持臺當局「法務部」移送檢評會評鑑決定,並要求所有同仁引以為鑑。
  • 「行政院」
    根據臺灣當局「憲法」規定,「行政院」是臺灣當局最高行政機關,院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總統」公布法律、發布命令,須經「行政院」院長和有關部會首長的副署;「行政院」副院長、各部會首長和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
  • 臺灣「行政院」
    根據臺灣當局「憲法」規定,「行政院」是臺灣當局最高行政機關,院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總統」公布法律、發布命令,須經「行政院」院長和有關部會首長的副署;「行政院」副院長、各部會首長和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及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項或涉及各部會共同關係事項
  • 新當局「行政院」官員言行 林全耳提面命三要求
    新當局上任後昨天舉行首次臺「行政院院會」,「行政院會」後拍攝新任「內閣」團隊合影,首次採用俯角拍攝,並雙手交叉胸前向上仰望,拍照前林全(中)調整了一下眼鏡。記者邱德祥/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臺灣新當局上任後昨天舉行首次「行政院會」,「行政院長」林全對閣員耳提面命提出三要求、三期許。由於臺「交通部」試辦端午連假高速公路夜間收費等政策惹議,林全特別要求,未來政見實踐過程,要經過專業評估、充分溝通、政策鋪陳。他期許政務官謹言慎行,言行「遠離灰色地帶」。
  • 85年前的今天:改組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出任行政院院長
    國民黨召開五屆一中全會,加強集權改組政治委員會,汪精衛蔣介石分任正副主席;改組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任行政院院長。林森任國民政府主席。改組南京國民政府,林森為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孔祥熙為行政院正副院長;孫科、葉楚倫為立法院正副院長;居正、覃振為司法院正副院長;戴傳賢、鈕永建為考試院正副院長、于右任、許崇智為監察院正副院長。由於汪精衛遇刺,出國養傷,本屆南京國民政府內親日派大多遭排除。
  • 去掉「行政院」,臺陸委會改名字了 背後到底有啥意圖?
    據臺灣《旺報》3日報導,陸委會機關名稱從「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更名為「大陸委員會」,前面不必再加掛「行政院」三字,但職權與功能維持不變;人事上沿襲一正三副,首任主委為陳明通,原新竹「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陳明祺、原陸委會主任秘書李麗珍分別出任政務副主委及常務副主委。陳明通在致辭中稱,將繼續為臺灣各行各業安居樂業及兩岸和平穩定打拼。
  • 新當局上任明滿月 臺「行政院」:已磨合7、8成
    新當局執政明天滿月,新當局「行政院」本周施政重點是「拼經濟」。「行政院長」林全昨天喊出提振島內投資、刺激消費訴求。不過「行政院副院長」林錫耀表示,執政初期的不合諧很難避免,現在已磨合了七、八成,他有信心「下月起會邁入佳境」。    據報導,然而為解決各部分紛亂腳步,目前新當局行政、「立法」之間溝通平臺眾多,「在野黨立委」直言,新當局不象是蔡英文期許的「最會溝通的當局」,反而像是「最會開會的當局」。
  • 陳其邁鬆口請辭「行政院副院長」,投身高雄市長補選
    外傳臺「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將在17日請辭「副院長」回家拼補選,對此,他也在16日受訪時鬆口,「也許這一兩天會有我的畢業典禮」。 韓國瑜確定遭到罷免後,隨之而來的高雄市長補選備受外界關注。高雄市代理市長目前由楊明州擔任,陳其邁預計將在17日請辭「副院長」,正式投入補選戰。 針對何時要回家參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