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樂場2小時,博物館10分鐘,
帶孩子逛博物館,多數父母的感受是:我太難了!
但有一個人,在國家博物館講中國通史,
從北京猿人,講到清朝最後一位皇帝,3公裡的路線,4小時的講解,很多孩子能一口氣聽下來,還會一次又一次來聽他講。
他就是擁有數百萬小聽迷的「朋朋哥哥」——張鵬。
暑假來了,最適合「泡」博物館的日子又開始了,
我們特別邀請到朋朋哥哥,給大家講講,如何把博物館變得有魔力,讓孩子們樂此不疲!
忘記這是一座博物館,只把它當作一個有意思的地方
父母帶孩子去博物館,最怕的是什麼?
我們之前做過一個調查問卷,收集了800多份來自全國各地的樣本,總結下來有兩點:
第一是看不懂,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講,怕講錯;第二是館裡沒有合適的人講,或者說講解員的講解不適合孩子聽。
絕大多數人看待博物館會用到「高山仰止」這個詞,我們去博物館常常懷著膜拜的心情,去尋找、印證,看到仰慕已久的文物,會感到無比震撼、激動,急切地想跟孩子分享,走出博物館,還不忘考考孩子那些文物的名字、樣子。
事實上,如果你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就會發現,逛博物館的最佳狀態,恰恰是忘了文物的名牌、忘了歷史年代,忘記這是一座博物館,只把它當作一個有意思的地方。
我老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家長,一個很棒的「懶媽媽」。
她帶孩子去博物館,到展廳門口先拿一個展覽宣傳冊,上面會有展覽的介紹和重點文物的信息。他會先讓孩子去個廁所,然後藉機迅速拿出馬克筆,把文物的名字和信息全部塗黑,這樣展覽宣傳冊就變成了一張尋寶圖,接下來,就是帶孩子在博物館裡尋寶……
去博物館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不要把它變得有負擔,它其實可以像遊樂場一樣,成為孩子的一個成長空間。我們帶7歲之前的孩子去博物館,不需要太注重講解,只是給孩子一種氛圍的感染,養成去博物館的習慣就很好。時間上也可以放寬鬆,能待30分鐘就待30分鐘,能待10分鐘就待10分鐘,最重要是讓逛博物館,成為你們家庭的一種生活方式。
每件小事,都能在博物館裡找到答案
在展館看文物,很多人的習慣動作是用手機掃一掃;去植物園看一朵花,先不看它的葉子長什麼樣,花瓣是什麼形狀,掃一掃,知識立等可取。但太依賴二手信息、三手信息,就會失去獲取一手信息的能力。
曾經一位講解員講一件緙絲龍袍,大人關心什麼是緙絲,龍袍上的圖案,有個孩子提了一個問題:這件龍袍怎麼洗?
大人都在傾聽,只有這個孩子在思考。博物館是一個非常好的獲取一手信息的地方,建議父母帶孩子逛博物館,先不要看文物展品的名牌、著急拍照,而是先調動孩子感官,去認真觀察一件展品。
比如只是找出展館裡哪些文物上有「鳥紋」,小朋友們就能愉快地盯著文物的圖案研究一下午。
周原博物館藏西周尊腹上的高冠長尾鳳鳥紋
當我們跟孩子一起去觀察、捕捉文物的細節、感受形狀色彩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情緒,會滋養出孩子對文物展品的熱情,而這些並不需要父母有專業的知識背景。
在觀察感受的基礎上,父母還可以跟孩子找找文物與生活中實物的共同點和矛盾點:
古代的襪子好寬啊,沒有我們現在穿的襪子合腳。
想一想為什麼古代的襪子做的很寬?
因為絲綢沒有彈性,我們穿的襪子是有彈性的。
還可以讓孩子思考——
未來會不會有一種襪子,是透明的,貼在腳上,特別薄。
或者跟孩子一起查查資料,世界最薄的襪子長什麼樣?
博物館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們說的一句話,我們吃的一頓飯,包括現在我們中國人為什麼都是坐在椅子上,而不是席地而坐,或者跪在那裡,這些都能在博物館的文物裡找到答案。
文物有很多面,總有一面會打動孩子
從2003年第一次在國家博物館做講解,到今年我已經給小朋友們講了17年,為了讓更多的小朋友走進博物館,我創辦了耳朵裡的博物館,專職博物館公共教育,現在我每年會進50所學校,做100場公益講座。
我的願望是給小朋友們講到80歲,但更大的夢想是希望孩子們不需要藉助我這根「拐杖」,也能享受在博物館學習的樂趣。
很多家長問我,「朋朋哥哥,你怎麼一張口,孩子們就會非常專注地聽你講,跟你互動?」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從孩子一個已知內容,通過文物,連接到孩子的未知領域。
我特別建議家長們做一些功課,這個功課不需要花多長時間,你要了解平時孩子喜歡的東西,他最近的關注點是什麼?他最近在讀什麼書,他的語文課本學到什麼程度了?
這樣當你帶孩子進入博物館時,可以找到更多與文物的共鳴點,這些共鳴點,可以激發孩子的獲得感、滿足感,點燃孩子的好奇心。
比如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本裡面有一節課是《曹衝稱象》,在博物館我們看到古代的大象,就可以跟孩子討論,曹衝稱的那頭大象是哪來的?他們那個時候的大象是什麼樣子?
文物有很多面,它始終會有打動孩子,跟孩子有連接的一面,不要只盯著一點。
比如西漢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一個尊,你可以講它青銅鑄造的一面、科技的一面,可以講它歷史的一面,也可以講它文化的一面,什麼叫做「心有靈犀」一點通;你也可以講講《西遊記》裡面三隻犀牛精,為什麼叫闢寒大王、闢暑大王、闢塵大王?
闢寒大王,來自《有妖氣:西遊記妖怪圖典》
我在演講中,曾給孩子們布置過一堂課,研究一下《西遊記》裡的妖精,為什麼蜈蚣能成精,蜻蜓就不能成精?你見過沙僧喊:「大師兄不好了,師傅讓螞蟻給抓走了」嗎?中國的文化裡是不會讓螞蟻成精的,一定是我們文化裡面對某種動物有了一定的基礎認知,才會讓它成精,想想是不是很有趣?
那麼多的展品被收藏在博物館裡,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膜拜,也不只是讓我們記住什麼知識,而是藉由它們打開一扇門,期待我們帶著好奇的眼光,觀察、提問、思考、感受、困惑,這件展品為什麼會在這裡?它想告訴我們什麼?它身上有什麼故事?
希望孩子們懷著好奇心走入博物館,然後帶著思考離開……
問問朋朋哥哥小年齡段的孩子適合去什麼博物館?
可以先從互動性、體驗性強的博物館入手
自然類、科技類,能動、能玩、能跳、能跑、能蹦,有很多是孩子可以直接動手觸摸、動手體驗的博物館更適合小寶寶。
根據孩子的喜好選擇
比如汽車博物館、鐵道博物館、坦克博物館、消防博物館……孩子不喜歡刷牙?江蘇有一座牙刷博物館,孩子喜歡踢足球?山東淄博還有一座足球博物館。或許你在百度地圖上搜一搜,就能搜出自己家旁邊一座好玩的博物館。
從遺址類博物館開始
比如我們去看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一會兒在展廳,一會兒在遺址區,一會兒又在院子,視野不停在變化,孩子不會覺得無聊,諸如此類的還有故宮、良諸遺址、海昏侯遺址等。
選擇綜合類博物館中適合孩子看的展
比如青銅展,它能夠跟家裡的鍋碗瓢盆都聯繫起來,想不想知道古代的火鍋長什麼樣?古代人是怎麼蒸饅頭,怎麼煮肉的,跟我們的日常生活都能聯繫起來。
暑假,是孩子們愛上博物館的好時機,今年因為疫情,很多博物館都會控制人流量,在網上預約幾張票,人少清靜+舒適消暑,是一家人過周末的絕好方式。
怎麼?你不知道身邊有什麼好的博物館?朋朋哥哥送你一份全國7個熱門城市「一日博物館」親子攻略(點擊查看),一起出發吧~
希望越來越多的孩子們能夠帶著好奇與興趣走進博物館!在博物館裡留下孩子們發現和追尋美好的那份回憶,種下一粒美育的種子,從這裡擁有更寬廣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