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逛博物館,為啥孩子收穫差距這麼大?父母可能忽略這四件事

2020-12-13 沐瀅讀書育兒

文 | 維尼媽媽沐瀅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我想說說那些帶娃逛博物館的事。

這幾年,「博物館教育」成了香餑餑,每次去逛館都會發現帶娃的家長越來越多。

博物館教育之所以火爆,和近幾年教育觀念的轉變有著很大的關係。

隨著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定義的修訂,教育被列為博物館功能的首位。

2015年,國家文物局、教育部聯合發布《關於加強文教結合、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導意見》,標誌著博物館教育正式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

那些和博物館題材有所涉及的題目,也成了中高考出題老師的心頭好:

拋開如此功利的角度,但從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早就人生格局方面,恐怕哪個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井底之蛙,都希望他們有更開闊的眼界,逛博物館就成了讓孩子見世面的好方式。

可是不知家長夥伴們是否有過這樣的疑惑:

為啥同樣都是逛博物館,別人家的孩子收穫滿滿,仿佛就是「人肉照相機」,看過的大部分內容都能牢記於心,而自己家孩子就只是走馬觀花,照片啪啪啪地拍了一大堆,回來啥也沒記住,想讓他帶著小本字記上點啥,立刻就噘嘴覺得沒勁了。

帶娃逛博物館,究竟如何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呢?

一、首先要明確初衷:為什麼要帶孩子去博物館

大語文時代,我們對於孩子的傳統文化、古詩文的培養也從幼兒園就開始了,但是我們獲得這些內容的方式也大多很單一——從書本中來,從課堂中來、從老師的口述中來。

近幾年,新一代父母也開始轉變觀念: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

孩子通過更為直觀的方式接觸歷史、接觸藝術、接觸自然和科學,最直觀和形象的方法就是去參觀博物館。

通過對博物館裡的實物的學習,利用視覺形象加深記憶。

在了解文物精彩的背景故事的同時,學習到歷史知識,當然也經歷了一次審美體驗。

為了讓孩子學習更多知識增長見識而帶他們去博物館這無可厚非,但是這些都要建立在首先培養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愛好的基礎上。

因此,帶孩子去博物館的初衷,更應注重一下三點:

1、以更直觀、更新奇有趣的方式,讓孩子建立起對某個方面的興趣愛好

2、用孩子沒見過的新奇事物點燃好奇心,回家之後再翻閱書本資料豐富知識面

3、給孩子放鬆和減壓,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二、帶孩子逛什麼樣的博物館

博物館達人姜松在一次採訪中,曾將博物館按照功能簡單劃分為幾類:

例如按照內容來分,有古博物館、藝術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科學博物館還有綜合博物館。

想培養孩子什麼樣的興趣,就帶他去逛什麼樣的博物館,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就去逛什麼樣的博物館。

孩子就喜歡那些瓶瓶罐罐,多帶他們逛歷史博物館;

孩子喜歡看畫,喜歡收藏,喜歡各種奇怪的小東西,可以帶他逛美術館,一些私人收藏類的博物館;

孩子喜歡舞刀弄槍、飛機大炮,帶他逛逛軍博……

但這裡也要注意的是,帶孩子的逛館時間不宜過長。

因為要遵守博物館裡的公共場所秩序,孩子不能大聲喧譁、也不能在場館裡跑跳打鬧,加之孩子對新鮮事物的興趣度和做事專注度需要由短及長、由淺入深,對3-6歲的孩子持續逛館時間最好在1-2個小時以內為宜,6歲以上的小學生可以適當延長。

三、切忌拍照和強迫記錄,但要帶著孩子深度思考

2014年我在成都逛四川博物院的時候,目睹了以下的一幕:

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孩子逛館,一個已然是小學生,一個可能還沒有上學。兩個孩子顯然已經看膩的眼前的瓶瓶罐罐,一心想去附近的浣花溪公園,可是這位媽媽顯然不想錯過這次讓孩子們多學多看的機會。

無奈,這位媽媽用手機把眼前展區裡的瓶瓶罐罐用手機拍下來之後就走掉了,一邊走一邊對大孩子說:讓你記筆記你不記,拿手機給你拍下來了,回家記下來!

手機拍照越來越方便記錄的當下,其實我們帶娃逛館的時候或多或少想利用手機拍照的方式「偷個懶兒」、「多記下些什麼」。

但其實這完全是無用功,甚至降低了孩子逛館興趣。

我們以為自己把看到的東西記錄下來了,回去還能和孩子溫習一遍,但事實上,回頭這些照片很多夥伴都是理都懶得理地扔進了網盤,更別提再拿出來看看介紹裡都寫了什麼,孩子逛館就是在走馬觀花。

時間有限,我們帶孩子能看多少就看多少,不要一味地貪圖多看而忽略了讓孩子對某一個感興趣的物件去深度發覺、探索和思考。

如果有機會,我們可以帶著孩子短時、持續、多次地逛館。觀察孩子對什麼最感興趣,停留在什麼地方的時間最長,有的放矢。

家長夥伴不妨問孩子這三個問題:

你看到了什麼?

你最喜歡什麼?

你因為什麼對它感興趣?

然後跟隨孩子的答案和想法,在某一個展館區域裡和孩子共同探索、尋找答案。

四、用逛館以外的方式拓展知識面的學習

逛博物館是讓孩子直觀地感受歷史、文化、藝術、科技的方式,它是孩子拓展知識面的一種方式,更能讓孩子接受,但絕對不是唯一方式。

所謂別人家的那些逛一次館就收穫頗豐的孩子,你所看見的是他通過逛博物館學到了什麼,而看不到的是其實他在此之前利用書本知識、多媒體知識的長期積累。逛館,不過是使得他的知識積累更高效了,也更加深刻了!

以歷史題材為例:

可以帶孩子看一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可以看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

因為喜歡讀書,所以我的育兒感受便是:閱讀能夠彌補看館之後「過目就忘」的弊端,增加知識面。

這些書本、多媒體的知識補充,可以在逛館之前,以攻略的方式做一個準備,可以在逛館之後,以知識補充的方式閱讀。

往往孩子會在書中或者視頻中看到他在博物館裡看到的那些「見過面」的物件,更能夠加深印象,並且深度探索。

在適合4-10歲的孩子閱讀的童書方面,我最近入手了兩本《國寶帶我學歷史》系列繪本和孩子共讀,就是側重於在逛歷史博物館和綜合博物館時給孩子的知識面補充。

這套書一共分為兩本,《手電筒裡的博物館》和《你不可不知的32件國寶》。

這兩本書,想用「吹爆」這個詞來推薦!

先來說說這本《手電筒裡的博物館》。

它的創作創意,來源於原創作者——狐狸家原創團隊編輯老師的一次親身經歷,帶著孩子逛一個私人博物館並且夜晚露營在博物館內之後,迸發出的創作靈感。也可以說,它是躍然紙上的中國版《博物館奇妙夜》。

看過電影《博物館驚魂夜》的夥伴都知道那部電影的離奇劇情,在夜黑風高閉館無人的博物館裡,恐龍、原始人、小人國裡的印第安人紛紛活了起來,把偌大的博物館鬧翻了天……

而這本《手電筒裡的博物館》便是用了時下非常火熱的「穿越」方式,讓露營在博物館裡的小主人公——小狐狸呼呼,身臨其境地穿越到了文物所在的年代,和古人們一起經歷奇妙的探險旅程。

這本書也向孩子們展現了6件收藏在我們國家幾個不同的博物館裡的傳世珍寶: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人面魚紋陶盆、

秦代兵馬俑、

唐三彩載樂駱駝俑、

北宋白釉定窯孩兒枕、

明青花瓷、

清代雲錦織成的女服和緞裙

還讓孩子們身臨其境般地以穿越方式跟著古人回到秦滅六國的戰場:

萬國來朝的盛唐:

熙熙攘攘夜生活現代化不輸當代的北宋汴京:

跟著明代鄭和一同下西洋:

還讓孩子了解傳統文化「花朝節」和「京劇」。

如果說這本書是以故事的方式讓4歲以上的孩子對博物館產生濃厚的興趣,那麼另一本《你不可不知的32件國寶》就更適合6歲上的孩子拓展知識面。

書中以圖鑑的形式為孩子展現了32件珍藏於我國各博物館及流失海外的珍貴文物。

這其中我閱讀感觸最深的便是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太陽神鳥金飾。

因為曾經去過金沙遺址,對導遊員詳細講解的太陽神鳥金飾印象深刻,在這本書裡讀到了關於太陽神鳥金飾更多的內容介紹和古代傳說,感覺自己每天又多積累了一些小知識。

假如有一天,我們有機會帶著孩子去國家博物館、去故宮博物院、去三星堆、去湖北省博物館……我們能夠看到這些印在書本中的圖鑑真實地擺在眼前,我們用以往積累 知識集合真實直觀的文物,讓孩子明白:

歷史從不曾為誰停下腳步,而他收穫和積累的卻可以讓他更了解歷史,也可以成為一個被歷史青睞的更具大格局的人……

相關焦點

  • 「娃興許不是臉大,只是頭扁」,育兒這件事做不好,孩子可能變醜
    如果是飽滿的圓形,那麼恭喜你,你的顏值得到了父母的真傳。如果是扁扁的,那麼抱歉,你可能沒得到多少父母的「真傳」。人與人的差距,有時候就差在一個後腦勺我這不是危言聳聽,說的是事實。有些東西從照片上我們就能看出端倪。
  • 父母需要在這三件事上面尊重孩子,不然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沒自信
    父母需要在這三件事上面尊重孩子,不然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沒自信孩子的性格和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孩子也會變得非常的自信開朗。父母需要在這三件事情上面尊重孩子,不然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
  • 同樣是參觀博物館,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夠收穫頗多?
    「媽媽這裡好無聊,我們回家吧」「我們換個地方看吧,這個區一點也不好看」……朋友很頭疼,孩子怎麼就這麼不愛去博物館,應該怎麼帶孩子參觀?而我們家長更加注重知識性,希望孩子能夠帶著目的去參觀博物館,希望他們能夠把展館都參觀完,能學到些知識,但如果孩子對參觀的博物館不感興趣就會適得其反。所以,我們要先從源頭入手,讓孩子喜歡上去博物館,在這過程中薰陶、學習,收穫更多歷史、藝術等方面的知識。
  • 開學已延遲,不做好這5件事,開學後孩子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受疫情影響,多省市已宣布延遲開學,下學期不得早於三月初,這意味著孩子們的開學時間又延遲了。那麼,延長的假期孩子們要怎麼辦呢?我們要認識到,寒假和暑假這兩個假期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最容易拉開學生差距的時間段。所以,孩子如何度過假期將非常關鍵,能夠決定開學後的成績。它是假期,它更是學習的黃金期。
  • 妻子們要給丈夫準備驚喜,這件事暴露有孩子跟沒孩子區別竟這麼大
    妻子的浪漫旅行終於開播啦,很期待節目組這次選擇的四位妻子,她們分別是蔡少芬,張歆藝,吉娜和胡可!想說這節目竟然叫浪漫,那主題肯定跟浪漫有關係戲,而這四對夫妻中,要說有一對是特別的話,那就是吉娜和郎朗了,因為只有他們家是二人世界,其他都有了孩子!真想知道,這有孩子的家庭跟沒孩子的家庭,大家對浪漫的定義有什麼不同?
  • 李玫瑾:孩子被當成「軟柿子」捏,多半是因為父母常做這3件事
    而孩子的性格出現問題,多半都可以在家長身上找到原因,孩子如果性格軟弱,在學校經常容易被人當成「軟柿子」捏,那麼多半是因為父母常常對孩子做這三件事。讓孩子性格軟弱3件事一、對孩子「假意批評」從比例上講,對孩子更多地使用批評教育而不是鼓勵還是一種普遍的現狀,有相當多家長是聽不得孩子被表揚的:一旦帶著自家孩子遇到其他人,別人誇獎自己的孩子,很少有家長能夠坦然的接受對方的誇獎
  • 同樣是啤酒,為啥還有瓶裝和罐裝的區別?原來兩者差距這麼大
    同樣是啤酒,為啥還有瓶裝和罐裝的區別?原來兩者差距這麼大。同樣都是啤酒,為什麼還有玻璃瓶裝的和易拉罐裝的區別呢?原來這兩者的差距這麼大。其實大多數的人在選擇啤酒的時候,可能並不是特別在意這個啤酒的包裝,反正都是啤酒能喝就可以了,實際上對於這兩種啤酒來說,不同的包裝它所呈現出來的口感也是不太一樣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這個不同包裝的啤酒,到底有什麼樣的差距,以後我們再買啤酒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應該選擇什麼樣包裝的啤酒了。
  • 怎樣逛博物館,孩子收穫最大??
    現在家長們放假都喜歡帶孩子逛博物館,但在博物館裡,經常會看見很多家長非常努力的,想讓孩子多學點知識,在我看來,他們的做法比較低效,只是簡單的讓孩子背知識點。比如我上次帶孩子去海洋博物館,看到一位家長帶著跟我孩子差不多大的女孩,走完一個展區就問一次,剛剛這個魚叫什麼?產於哪裡,屬於什麼科目。
  • 新學期,讓孩子同這四件事,揚帆起航!
    想必每個孩子都在新的學期立下了目標,要好好努力!但是成績還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沒有明白:走正確的路,遠比盲目往前走更重要!這四件事情幫助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正確道路!01合理的學習規劃很重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 和孩子一起逛博物館,別忘了帶上這3個問題│附免費活動清單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我們來聊聊逛展的正確姿勢,和孩子一起參觀博物館,別忘了帶上這3個問題。What你會給孩子選博物館嗎?首先,選擇博物館適宜從參與性與互動性強的博物館入手,其中藝術類、科技類和自然類的博物館,是最容易引導孩子參與的,但要注意,對於三四歲的兒童,觀展時間和路線不宜過長。
  • 一樣逛博物館,為啥人家娃逛有所得,你家娃一問三不知?|團
    所以,博物館教育幾乎成為剛需~很多家長在娃上幼兒園之前,就已經開始帶他們逛博物館了。 但是一樣是逛博物館,有的娃子逛出來可以變身小博學家,看完展以後來龍去脈講的頭頭是道,有的娃子卻是一頭霧水,一問三不知。
  • 釣魚調漂技巧:同樣是調四釣二,為啥調漂的靈頓完全不同?
    釣友是這麼問的,都是調四釣二,為啥魚情完全不同,就挨著的釣位差別也很大,這是為啥?挨著垂釣的2個人收穫上差距很大,這個原因比較多,跟餌料有關係,跟線組搭配也有關係,跟個人技術也有關係。不過這位釣友的意思應該是想說,為啥調漂方法相同,魚情不同,所以我們只以調漂的角度來聊聊這個問題。答案就是都是調四釣二,靈頓完全不同,中魚率自然相差很多,為啥呢?我們下面慢慢分解。
  • 如何讓孩子逛博物館更有收穫?來聽「變色龍」怎麼說→
    博物館是許多注重教育的家長們愛帶著孩子逛的地方,但孩子總有問不完的「為什麼」,家長們的知識儲備又不夠全面,常面臨著回答不上來的尷尬。如何讓博物館之行不再只是走馬觀花呢?「變色龍博物館研學」入駐曹家渡啦!
  • 孩子睡前的「絕佳時間段」,家長常做這3件事,孩子會越來越聰明
    其實不然,養成一個好習慣,首先得需要一個人對某件事有著由衷的熱愛,並且有足夠的恆心和毅力,長期堅持下去,才能養成好習慣。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很不好,就是因為沒有上輔導班,只有在課外學習到的知識,才是真正的印象深刻。但這些家長往往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在白天,周圍的壞境,有太多東西吸引著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沒有辦法認真學習,並不是沒有上輔導班的原因。
  • 3個孩子都考上美國斯坦福,媽媽談教子心得,父母不要做的10件事
    偶然一次機會,我看到了曾和鄧麗君齊名的歌手陳美齡的一個視頻,她後來在日本結婚生子,有3個兒子,在她的教育下,3個兒子相繼考進了美國的史丹福大學,陳美齡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秘訣,父母不要做的10件事1、不要和別的孩子比較
  • 還在給孩子報昂貴的早教班?不如帶娃逛超市,省錢還收穫滿滿!
    現在許多父母給孩子報了昂貴的早教班,學習一些基礎的知識,其實大可不必,倒不如常帶他去逛超市,可能收穫會更多,而且還省下了早教費,一舉多得呢! 當然了,帶娃去逛超市,孩子可能會東摸摸西摸摸,不小心會「闖禍」,但是父母只要掌握一些小技巧,就可以阻止精力充沛的孩子折騰,並給他好好上一堂「早教課」。在各個階段抓住機會鍛鍊孩子,就看父母能否抓住了。
  • 物質獎勵要掌握尺度,忽略這一點,有可能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文丨小熊娃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物質獎勵在一定程度上,它的效果是非常大的,許多的孩子對於做成功一件事能夠有獎勵,是非常高興的。而物質獎勵就像吃米飯一樣,短時間可以讓孩子很開心,但是很快就會迎來各種問題。正在讀五年級的小偉,經常是班裡的第一名,考試成績非常好,總是會受到老師和父母的表揚。看到孩子的成績這麼好,小偉的母親總是會忍不住要給他一些獎勵。
  • 房間成了孩子的停車場、動物園?別急,父母這麼引導孩子更聰明
    我不禁想起兒子小時候也是如此,兒子4歲的時候貓叔帶他去了一趟瀋陽的古生物博物館,一進門他就被那個三層樓高的雷龍骨骼化石震撼到了,一天參觀下來成了恐龍粉。當時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買了一件而一發不可收,陸續又買了五件,這個玩具有趣之處就在於,它把塑料造型的恐龍骨骼固定在石膏中,然後孩子通過小工具在石膏中挖掘,模擬考古挖掘,最後將所有的「骨骼化石」找出來,再拼湊成一幅恐龍化石玩具。
  • 為啥孩子和家長談話總是「雞同鴨講」?你可能忽略了娃的情緒表達
    不少父母說,和孩子講話就是在「對牛彈琴」,而孩子卻說與父母談話是「雞同鴨講」。在溝通這件事上,家長常常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來進行,效果並不好。因為父母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情緒表達,而小孩子因為自身知識儲備和語言表達的限制,很多時候也無法精確地表達出來,於是就形成了這種「雞同鴨講」的情況。
  • 這10種行為,可能正在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作為父母的你做過幾種?
    這位媽媽可能心情非常的不好或者很累需要休息,不過孩子總歸是孩子,他沒有長大,所以不懂事。其實,退一萬步講,現在的我們,誰不是在負重前行呢?著名教育家葉瀾老師指出:「如果不對這些傷害孩子的行為加以避免,會極大地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今天,彩彩關於傷害孩子自尊心的問題和大家探討一下,這10種行為,可能正在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作為父母的你有過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