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尼媽媽沐瀅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我想說說那些帶娃逛博物館的事。
這幾年,「博物館教育」成了香餑餑,每次去逛館都會發現帶娃的家長越來越多。
博物館教育之所以火爆,和近幾年教育觀念的轉變有著很大的關係。
隨著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定義的修訂,教育被列為博物館功能的首位。
2015年,國家文物局、教育部聯合發布《關於加強文教結合、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導意見》,標誌著博物館教育正式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
那些和博物館題材有所涉及的題目,也成了中高考出題老師的心頭好:
拋開如此功利的角度,但從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早就人生格局方面,恐怕哪個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井底之蛙,都希望他們有更開闊的眼界,逛博物館就成了讓孩子見世面的好方式。
可是不知家長夥伴們是否有過這樣的疑惑:
為啥同樣都是逛博物館,別人家的孩子收穫滿滿,仿佛就是「人肉照相機」,看過的大部分內容都能牢記於心,而自己家孩子就只是走馬觀花,照片啪啪啪地拍了一大堆,回來啥也沒記住,想讓他帶著小本字記上點啥,立刻就噘嘴覺得沒勁了。
帶娃逛博物館,究竟如何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呢?
一、首先要明確初衷:為什麼要帶孩子去博物館
大語文時代,我們對於孩子的傳統文化、古詩文的培養也從幼兒園就開始了,但是我們獲得這些內容的方式也大多很單一——從書本中來,從課堂中來、從老師的口述中來。
近幾年,新一代父母也開始轉變觀念: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
孩子通過更為直觀的方式接觸歷史、接觸藝術、接觸自然和科學,最直觀和形象的方法就是去參觀博物館。
通過對博物館裡的實物的學習,利用視覺形象加深記憶。
在了解文物精彩的背景故事的同時,學習到歷史知識,當然也經歷了一次審美體驗。
為了讓孩子學習更多知識增長見識而帶他們去博物館這無可厚非,但是這些都要建立在首先培養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愛好的基礎上。
因此,帶孩子去博物館的初衷,更應注重一下三點:
1、以更直觀、更新奇有趣的方式,讓孩子建立起對某個方面的興趣愛好
2、用孩子沒見過的新奇事物點燃好奇心,回家之後再翻閱書本資料豐富知識面
3、給孩子放鬆和減壓,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二、帶孩子逛什麼樣的博物館
博物館達人姜松在一次採訪中,曾將博物館按照功能簡單劃分為幾類:
例如按照內容來分,有古博物館、藝術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科學博物館還有綜合博物館。
想培養孩子什麼樣的興趣,就帶他去逛什麼樣的博物館,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就去逛什麼樣的博物館。
孩子就喜歡那些瓶瓶罐罐,多帶他們逛歷史博物館;
孩子喜歡看畫,喜歡收藏,喜歡各種奇怪的小東西,可以帶他逛美術館,一些私人收藏類的博物館;
孩子喜歡舞刀弄槍、飛機大炮,帶他逛逛軍博……
但這裡也要注意的是,帶孩子的逛館時間不宜過長。
因為要遵守博物館裡的公共場所秩序,孩子不能大聲喧譁、也不能在場館裡跑跳打鬧,加之孩子對新鮮事物的興趣度和做事專注度需要由短及長、由淺入深,對3-6歲的孩子持續逛館時間最好在1-2個小時以內為宜,6歲以上的小學生可以適當延長。
三、切忌拍照和強迫記錄,但要帶著孩子深度思考
2014年我在成都逛四川博物院的時候,目睹了以下的一幕:
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孩子逛館,一個已然是小學生,一個可能還沒有上學。兩個孩子顯然已經看膩的眼前的瓶瓶罐罐,一心想去附近的浣花溪公園,可是這位媽媽顯然不想錯過這次讓孩子們多學多看的機會。
無奈,這位媽媽用手機把眼前展區裡的瓶瓶罐罐用手機拍下來之後就走掉了,一邊走一邊對大孩子說:讓你記筆記你不記,拿手機給你拍下來了,回家記下來!
手機拍照越來越方便記錄的當下,其實我們帶娃逛館的時候或多或少想利用手機拍照的方式「偷個懶兒」、「多記下些什麼」。
但其實這完全是無用功,甚至降低了孩子逛館興趣。
我們以為自己把看到的東西記錄下來了,回去還能和孩子溫習一遍,但事實上,回頭這些照片很多夥伴都是理都懶得理地扔進了網盤,更別提再拿出來看看介紹裡都寫了什麼,孩子逛館就是在走馬觀花。
時間有限,我們帶孩子能看多少就看多少,不要一味地貪圖多看而忽略了讓孩子對某一個感興趣的物件去深度發覺、探索和思考。
如果有機會,我們可以帶著孩子短時、持續、多次地逛館。觀察孩子對什麼最感興趣,停留在什麼地方的時間最長,有的放矢。
家長夥伴不妨問孩子這三個問題:
你看到了什麼?
你最喜歡什麼?
你因為什麼對它感興趣?
然後跟隨孩子的答案和想法,在某一個展館區域裡和孩子共同探索、尋找答案。
四、用逛館以外的方式拓展知識面的學習
逛博物館是讓孩子直觀地感受歷史、文化、藝術、科技的方式,它是孩子拓展知識面的一種方式,更能讓孩子接受,但絕對不是唯一方式。
所謂別人家的那些逛一次館就收穫頗豐的孩子,你所看見的是他通過逛博物館學到了什麼,而看不到的是其實他在此之前利用書本知識、多媒體知識的長期積累。逛館,不過是使得他的知識積累更高效了,也更加深刻了!
以歷史題材為例:
可以帶孩子看一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可以看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
因為喜歡讀書,所以我的育兒感受便是:閱讀能夠彌補看館之後「過目就忘」的弊端,增加知識面。
這些書本、多媒體的知識補充,可以在逛館之前,以攻略的方式做一個準備,可以在逛館之後,以知識補充的方式閱讀。
往往孩子會在書中或者視頻中看到他在博物館裡看到的那些「見過面」的物件,更能夠加深印象,並且深度探索。
在適合4-10歲的孩子閱讀的童書方面,我最近入手了兩本《國寶帶我學歷史》系列繪本和孩子共讀,就是側重於在逛歷史博物館和綜合博物館時給孩子的知識面補充。
這套書一共分為兩本,《手電筒裡的博物館》和《你不可不知的32件國寶》。
這兩本書,想用「吹爆」這個詞來推薦!
先來說說這本《手電筒裡的博物館》。
它的創作創意,來源於原創作者——狐狸家原創團隊編輯老師的一次親身經歷,帶著孩子逛一個私人博物館並且夜晚露營在博物館內之後,迸發出的創作靈感。也可以說,它是躍然紙上的中國版《博物館奇妙夜》。
看過電影《博物館驚魂夜》的夥伴都知道那部電影的離奇劇情,在夜黑風高閉館無人的博物館裡,恐龍、原始人、小人國裡的印第安人紛紛活了起來,把偌大的博物館鬧翻了天……
而這本《手電筒裡的博物館》便是用了時下非常火熱的「穿越」方式,讓露營在博物館裡的小主人公——小狐狸呼呼,身臨其境地穿越到了文物所在的年代,和古人們一起經歷奇妙的探險旅程。
這本書也向孩子們展現了6件收藏在我們國家幾個不同的博物館裡的傳世珍寶: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人面魚紋陶盆、
秦代兵馬俑、
唐三彩載樂駱駝俑、
北宋白釉定窯孩兒枕、
明青花瓷、
清代雲錦織成的女服和緞裙
還讓孩子們身臨其境般地以穿越方式跟著古人回到秦滅六國的戰場:
萬國來朝的盛唐:
熙熙攘攘夜生活現代化不輸當代的北宋汴京:
跟著明代鄭和一同下西洋:
還讓孩子了解傳統文化「花朝節」和「京劇」。
如果說這本書是以故事的方式讓4歲以上的孩子對博物館產生濃厚的興趣,那麼另一本《你不可不知的32件國寶》就更適合6歲上的孩子拓展知識面。
書中以圖鑑的形式為孩子展現了32件珍藏於我國各博物館及流失海外的珍貴文物。
這其中我閱讀感觸最深的便是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太陽神鳥金飾。
因為曾經去過金沙遺址,對導遊員詳細講解的太陽神鳥金飾印象深刻,在這本書裡讀到了關於太陽神鳥金飾更多的內容介紹和古代傳說,感覺自己每天又多積累了一些小知識。
假如有一天,我們有機會帶著孩子去國家博物館、去故宮博物院、去三星堆、去湖北省博物館……我們能夠看到這些印在書本中的圖鑑真實地擺在眼前,我們用以往積累 知識集合真實直觀的文物,讓孩子明白:
歷史從不曾為誰停下腳步,而他收穫和積累的卻可以讓他更了解歷史,也可以成為一個被歷史青睞的更具大格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