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位於義大利羅馬,由圖密善皇帝於公元86年建成,廣場呈寬闊的橢圓形,是羅馬最美麗的廣場。1644年廣場經歷了最重大的變化,教皇英諾森十世開始著手一項激進的巴洛克風格的重建方案。此項舉措產生的最主要紀念物是貝爾尼尼設計的兩個引人注目的噴泉:位於廣場南端的「莫羅噴泉」和位於廣場中心的「四河噴泉」。
巴洛克式建築風格是17-18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風格。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常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
納沃納廣場呈長方形,南北長240米,是古羅馬時代戰車競技場的遺蹟,現在還能看到北側的建築有一個弧度,那是跑道轉彎的痕跡。你可以從好萊塢史詩片《賓虛》的場景中約略想見當時激動人心的競賽。據說到中世紀時期這裡就成了遊玩的場所,還經常充滿水,供貴族們划船取樂。現在兩側的建築多數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
從12月8日到1月6日,納沃納廣場會變成節日市場,到處是賣聖誕節飾物和玩具的攤位。這是中世紀以來羅馬聖誕節的傳統節目。納沃納廣場擁有著名的三座噴泉和聖阿湼塞教堂,三座噴泉分別是四河噴泉、尼普頓噴泉和莫羅噴泉,多數遊客都是為它們而來,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四河噴泉。
四河噴泉的雕塑分別象徵著四條天堂河流(多瑙河、尼羅河、普拉特河與恆河),以及已知世界的四個角落(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
廣場的西邊坐落著聖阿湼塞教堂(Sant'Agnese),是弗朗西斯科博羅米尼的作品,教堂正立面可稱為巴洛克風格裝飾藝術的典範。它位於聖阿湼塞殉難的場所,她是一位13歲的處女,由於不願嫁給一個異教徒而遭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