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近10所芬蘭學校,我感受到了芬蘭教育的溫度

2020-12-12 騰訊網

*來源:第一教育(diyijiaoyu),作者孫衛紅

提到芬蘭教育,人們都不會感到陌生。在OECD組織的PISA測試中,芬蘭的表現始終位列前茅。芬蘭教育背後的秘訣也被無數人探討。

本文作者上海市奉賢區惠敏學校孫衛紅,先後走訪了芬蘭近10所學校,深刻感受到了芬蘭教育背後的「溫度」。

我於2019年9月參加了市教委組織的為期3周的芬蘭教育考察,前兩周在有「運動之城」之稱、PISA測試全球第一的活力城市——于韋斯屈萊,第三周在繁華而風韻十足的芬蘭首都赫爾辛基。3周時間裡,我跟隨考察團走訪了芬蘭近10 所學校,深刻體會到為什麼芬蘭教育被稱為「全世界最好的教育」。

芬蘭的每一所學校都秉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辦學理念,關注學生的運動、興趣與幸福,注重學生的生活支持、學習支持,在不同領域、不同方面為學生成長提供幫助。

靈活的學習空間——實現以生為本

「教室的核心作用是激發對學習的渴望,及強化學習的過程。」這是芬蘭教育對學習空間的理解。他們認為,「從被動教室到主動教學空間,教室不是教學環境,而是教學本身」。

走進Valteri-Onerva 中心門口,我們禁不住讚嘆「太漂亮了!」門口左手邊透明大玻璃裡面是整潔現代的辦公室,右手邊是一個桌球室,讓人感受到芬蘭學校所共有的運動氣息,門口可愛的彼得兔與盲人泥塑作品展現出童趣。正前方竟是一個開放式小劇場,觀眾席是原木的階梯,既溫馨又實用。而大玻璃上的盲文、地面上的盲道都體現出中心「以學生為本」的設計理念。

該中心前身是芬蘭國家級特殊學校聯盟。2015 年8 月1 日起正式成為學習諮詢中心,在芬蘭各地有6 個分支機構。該中心提供廣泛的服務來支持政府推行的融合教育,諮詢與指導工作主要提供「評估與評價」「康復」服務。

該中心的設計理念是《走向新的空間》和《使用空間的方法》。「實現」 空間概念,即「公園」式開放工作空間,「泉水」式集中工作空間,「巢穴」式靜溢工作空間。從「聽到」「感到」「看見」「聞到」植物的理念出發進行校園整體設計。例如,地板的顏色和桌椅的顏色搭配,燈光的亮度和發光點,桌子高低升降和自由組合,各個場所的隔音設備,包括餐廳等等,令我們無不感嘆設計之用心與專業。

LaukaaSatavuo 學校則是芬蘭第一所選用全木建材的學校,注重環保健康。我們參觀了學校多功能教室,了解學校家具及學習環境解決方案。在參觀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受到了環境即教育。該校的環境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給學生更多的學習體驗,學習環境的營造原則是孩子的學習樂趣,讓學生主動學習思考。

該所學校的學習設計經理Tina 女士向我們介紹了Isku 積極學習概念,其中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設計靈活及多功能的教室;二是讓我們了解Isku 積極學習理念下設計的家具及學習環境解決方案。

Isku 中心是世界級的學習生態系統及創新平臺,他們認為教室的核心作用是激發對學習的渴望,強化學習的過程,給環境賦予生命。Isku 運用於所有環境中,它能促進集體學習及團隊協作。這樣人性化的設計理念,讓我們真正感受到芬蘭「以學生為本」 的教育態度。他們創造多樣化的教育環境,每個空間都可以提供學習的機會,既融合了科技元素,又實現了舒適與美觀,最終回歸到為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服務。這使我們充分感受到了芬蘭教育的溫度。

與芬蘭相比,我們的教室缺少變化,若干排桌子和若干排椅子整齊劃一地排放在教室裡。我們完全可以在每個教室安置一些舒適的沙發,課桌椅也可以改成更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能夠自由拼接的、更為舒適的式樣。室內的地毯更可以設計成「趣味數學遊戲毯」「趣味漢字遊戲毯」「辨別顏色遊戲毯」「指南針」等等,讓教室環境本身成為一種教學資源。

教師合作教學——成就高效課堂

芬蘭學校的合作教學是顯而易見的。每到一所學校,透過玻璃窗朝教室裡觀察,我們能看到十幾到二十幾個學生的班級裡,一定會有2~3 位老師。據介紹,芬蘭合作教學的形式分為:互補教學,即一名教師主導課堂,另一名教師支持;平行教學,即相同(或分開)的教室,學生分兩組;團隊教學,即一起計劃,對授課內容達成共識,在課堂中靈活改變角色。

在平行教學中,如果是兩個同質化學生小組,每位教師向自己負責的學生小組提供相同的材料,這種模式增加了學生與教師互動的機會。如果是兩個異質化小組,則根據學生在某一學科領域的表現,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學生需要重新教學,而另一組學生則準備好進行擴展活動。平行教學如果是依據站點,教師就分工落實這節課的內容,每個教師領導一個工作站,學生們在工作站之間輪換。平行教學中還有多選教學,一名教師指導整個班級,而支持教師與可能需要重新教學的一部分困難學生另組一個小組。該小組可留在教室內或離開教室到較安靜的地方。平行教學中還有靈活組合,學生和教師靈活分組,小組會不時重組。

合作教學的優勢是教師可以從彼此身上學習, 這將為教師帶來專業性成長。當教師互相幫助克服困難時,提升了工作幸福感。教師利用彼此的優勢, 合作實現更好的、令人興奮的課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資源,對學生的分層教學能夠做得更加充分。

讓學校動起來——釋放學生天性

在芬蘭學習考察的這段時間,但凡走進校園,就會看到孩子們在操場上盡情玩耍:蕩鞦韆、踢球、跑步、跳繩、爬樹……歡笑聲、尖叫聲、吶喊聲此起彼伏。在芬蘭的學校,無論天晴下雨、嚴寒酷暑,孩子們都會換上運動裝備,在操場上揮汗如雨。有些芬蘭學校甚至會在教室裡開闢出運動角和室內運動項目。

2019 年9 月18 日,室外氣溫零下一度。我們參觀了Keski-Palokka 學校。走近校園,滿眼都是好動的孩子們,有踩著滑板車上學的、有騎著自行車上學的、有步行上學的……校園周邊的樹林裡也到處是孩子們活動的身影。

當我們走進教室,發現有很多運動器材;教室外的走廊裡也有各種與運動相關的設施。孩子們一會兒在教室裡攀爬,一會兒在走廊裡跳躍。我們走進一間非常寬敞的教室,驚訝地發現教室的一半是一個類似於體操訓練的場所。經該校老師的解釋,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所學校的教育理念是「讓學校動起來」。這一理念貫穿該校環境營造和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細節。

「讓學校動起來」是於韋斯屈來市政府所倡導的。從2010 年開始,Keski-Palokka 學校率先開始探索。從9 年來取得的實效看,他們的實踐是非常成功的。該校老師現場播放了他們學校在臉書上的一段學生將學習與運動相結合的視頻。視頻中,學生所展現的運動能力、燦爛笑容深深感染著我們每一個參觀者。運動,不僅讓這所學校的學生擁有了健康的體魄,也提升了他們的注意力和幸福感。

喜愛運動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特殊教育學生同樣如此。芬蘭之行給我的啟示是:特殊教育學校也可以動起來。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殘障程度,購置一些適合學生的運動器材,讓孩子們走出教室、走向操場,組織他們參加更多的趣味運動。我們還可以在教室裡添置一些安全可靠的運動器材, 讓班級成為靈活運動的空間。

三級支持網絡——關懷特殊兒童

在芬蘭,特殊教育是針對每一個受教育者而言的,他們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特殊需要者。他們或許在某些方面表現出天賦,但同時在另一些方面需要特殊支持。

「差異化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責任。」 教育平等意味著並非所有學生都獲得相同的知識, 但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所需的知識。

芬蘭學生、即使是有嚴重發育障礙的,也會接受相同的基礎教育。在芬蘭,超過99.7% 的學生完成了九年制義務教育。

在芬蘭的考察過程中,我們看到、聽到與感受到最多的就是三級支持網絡——普通支持、強化支持與特殊支持。

芬蘭所有的學生都能獲得普通支持, 主要來自普通教師與非全日制特殊教師,他們通常對某一位學生在閱讀、寫作、演講或學科中遇到的問題,每周進行特殊教育兩個多小時。

10.6% 的學生得到強化支持,非全日制特殊教師為這一類學生擬定特別的強化學習計劃(learning plan)。

8.1% 的學生得到特殊支持,這一類學生在普通或特殊教育班級(小組)有輕微或嚴重的學習或行為困難,教師為他們量身定製個性化教育計劃(IEP)。雖然這些學生大多數時間需要在特殊支持計劃裡,但是他們仍然是普通班級的一員。在芬蘭,需要特殊支持的學生有4200 名,這些學生有非常明顯的生理方面( 感官、社會情感、智力) 的障礙,佔學生總數的0.8%,分布在70 所特殊學校。

步行者咖啡館——去孩子在的地方

「車站兒童——步行者咖啡館」是一個當地非政府機構組織,該機構主要關注防止年輕人邊緣化的問題。通過機構負責人Christian Wentzel 的介紹,大家了解到「車站兒童——步行者咖啡館」1990 年正式創立於赫爾辛基。該機構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在成人和青少年(13~17 歲)之間提供安全交流的方式。機構有40 名正式員工,志願者大概有400 名。芬蘭共有8 個這樣的流動咖啡館,60% 的資金由政府撥款,40% 來源於私人捐款,而且資金的使用都有嚴格審查制度。

每天進入步行者咖啡館的青少年客流量是150~200 名左右,會有20 個不同母語的青少年聚集於此。這些青少年中有優秀的,也有問題少年,大家沒有任何歧視,一起下象棋、打牌、聊天等,如果遇到問題也會有志願者陪伴傾聽,提供問題解決方案等服務。

步行者咖啡館與商場、火車站、街道、公園、圖書館、警察、家庭等建立合作機制,為青少年提供可靠、安全的溝通渠道,防止他們邊緣化。它們分布在芬蘭市中心,也深入偏遠的鄉村,倡導「我們去孩子在的地方」,使更多的青少年參與進來,讓每個青少年享受平等的服務。

在上海,每一所特殊教育學校都會有許多來源於校外的愛心共建單位。他們經常會給特殊學生送溫暖、送愛心,組織特殊學生開展一些主題日活動等。

芬蘭之行給我的啟示是,讓特殊學生走進企業。我們可以結合愛心共建單位自身的行業特色與優勢,設計一些職業體驗項目,帶著孩子們走進去,了解、體驗各種職業。這些項目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體驗與參與,讓學生在每一次活動中真正收穫快樂與成長。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作,我們甚至可以確立幾個適合輕度智障學生的職前社會實踐點, 形成針對特殊學生的生涯教育模式。

探究體驗模式——為生活而學習

在芬蘭,教育是與生活無縫對接、自然發生的。幾乎每所學校都有烹飪室,飄著烹飪食物的香氣, 孩子們興高採烈地上著烹飪課。幾乎每所學校都有木工之家,裡面的專業設備一應俱全,孩子們在木工課上會製作出凳子、箱子、籃子等一系列成品。

Tikkala 學校是一所鄉村學校,在縫紉課上,孩子們忽然問起:「針穿過布料和穿過紙張為什麼感覺那麼不一樣?」於是老師們就開始了「摩擦力」的教學。接下來學生就滿世界地去找「摩檫力」。

熱心的家長給學校送來了一本繪本,是關於「勇敢」的,於是圍繞這個繪本,就有了整整一個學年關於「勇敢」 的學習。「勇敢地結識新朋友」「勇敢地認識周圍的世界」「勇敢地向別人承認自己的錯誤」……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塊象徵「勇敢」的石頭,這是他們自己在森林裡尋找到的,他們可以用各種方式裝飾這塊石頭,並且好好地保管這塊石頭,就如同保護好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勇敢」。

今天他們的學習任務是學會勇敢道歉。老師給每個小組長一份故事大綱,幾張寫著關於表達道歉的句式的紙,還有一張到森林裡尋找「金色石頭」的地圖,這是作為勇於承認錯誤的人的最高獎勵,並且要求每個小組拍攝一段關於道歉的視頻。

孩子們要先做好計劃,然後按照計劃進行語言學習、設計拍攝場景、進行排練、拍攝視頻,還要按照地圖到森林裡去尋找那塊神奇的「金色石頭」。

在芬蘭的許多學校,學生與森林建立了緊密的關係。在森林裡找顏色、找葉子、找樹、找花、找蘑菇……讓學生學會愛惜、保護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尋找知識,培養生活的能力。好多學校會安排半天時間帶學生去森林裡。教師分配任務,例如,去找高的樹和矮的樹,要求學生拍視頻,填寫調查表交作業,學生通過觀察、感知、測量、記錄、討論等加深對「高」與「矮」等概念的感知,學習形式十分有趣、非常吸引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第一教育」。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焦點

  • 環球|走訪近10所芬蘭學校,我感受到了芬蘭教育的溫度
    提到芬蘭教育,人們都不會感到陌生。在OECD組織的PISA測試中,芬蘭的表現始終位列前茅。芬蘭教育背後的秘訣也被無數人探討。 本文作者上海市奉賢區惠敏學校孫衛紅,先後走訪了芬蘭近10所學校,深刻感受到了芬蘭教育背後的「溫度」。
  • 「這樣的成績下降我倒樂意!」這位校長一語道出芬蘭教育的真諦
    2018年的4月18日,是芬蘭于韋斯屈萊市開展PISA測試的日子。那天我就在芬蘭當地一所學校的測試現場。我看著這所學校1/5的九年級學生上機參加考試,便詢問校長:「你期待他們的測試結果嗎?」 校長這樣回答我:「說實話,我並不關心這個。
  • 芬蘭取消中小學課程?別再神話芬蘭教育了
    這不,前段時間,說芬蘭「要廢除小學和中學課程教育,成為世界第一個擺脫學校科目的國家」,這樣的謠言,又在國內興起。造謠芬蘭取消分科的,其實每年都有,年年不換花樣,但年年有人信......我也是醉了。真實情況是什麼呢?
  • 芬蘭教育的理念及特色
    芬蘭教育的理念及特色芬蘭,一個北歐小國,通過高質裡的教育,近幾十年來,造就了高素質的人才,並因此提升了國家競爭力,據達沃斯經濟論壇公布的2006-2007 年全球競爭力報告》,芬蘭在全球125個國家和地區中名列第二,而此前連續三年排名第-。
  • 教育童話能否跟上時代?獨家對話芬蘭教育部長解讀「芬蘭密碼」
    安德森同時強調,學校教育的目的絕非是停留在知識技能習得層面。那麼學校如何評估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其實,評估是芬蘭教育日常作業的一部分,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評估是在老師和學生的互動中進行的。在給予反饋時,要注意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掌握程度與上一次相比的進展。安德森介紹,家校合作也是評估機制的一部分。
  • 芬蘭教育專家解讀芬蘭教育:我們教授的是態度和技能,而非知識
    Ms.Eeva-Liisa Nieminen和Ms.Kaisu Pallakallio在蘇州站和深圳站分別就教師們提出的關於芬蘭教育的問題進行了詳盡的解答,讓與會教師們更深入的了解芬蘭教育的模式。我們挑選10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解答與大家進行分享。希望有助於沒有到現場的教師、家長了解芬蘭教育的現狀。
  • 芬蘭教育專家Kirsti Lonka:芬蘭教育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現象式教育是一種注重跨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教學模式,目標的選擇來自學生日常生活所能接觸到的「場景」,圍繞這些特定的主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此念」創始人毛思翩,邀請到芬蘭現象式教育第一人Kirsti Lonka,來與我們一起探討,芬蘭教育,是基於一種怎樣的哲學?芬蘭教育最大的不同是什麼?芬蘭教育的七大模塊是什麼?在芬蘭,為什麼沒有考試?
  • 一位北京校長的芬蘭教育親歷記:成功的教育不是偶然
    在近一個月的培訓中,我們有十個主題模塊的課程,內容涉及:芬蘭的教師評估、教育實踐與未來展望、教師培訓與專業發展、課程與教材改革、網際網路在教學中的應用、中高考制度、學校管理模式及特點、日常教學教育管理體制、學生評價及發展趨勢。
  • 《他鄉的童年》觀後感——芬蘭教育
    芬蘭的教育家也有反對意見,覺得現在的社會發展下去,會變得保姆性質,說現在缺乏努力工作的精神,缺乏競爭,反正各有千秋吧,畢竟我們生活在中國,再怎麼也不會缺乏競爭,所以如果家庭教育傾向於芬蘭,學校教育趨向於競爭教育,那就會中和一些了。
  • 芬蘭副議長:芬蘭的教育為何能位居世界前列
    月初的早上,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寒意還在,最低溫度在零下4度左右。薩託南說,「在芬蘭,父母通常都希望孩子的受教育程度比自己高」,這跟中國很像。不同的是,芬蘭父母更鼓勵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和學科。 薩託南說,在大學階段,學生還會有職業導師提供相應的就業支持,而且學校和公司、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非常頻繁,學生的畢業論文很可能就是在公司做的,這非常有利於學生就業。
  • 芬蘭教育的秘密,究竟是什麼?
    藉由在赫爾辛基一所公立小學教授五年級學生的機會,美國教師蒂莫西·D·沃爾克開始了芬蘭學校的探秘之旅。他曾在《大西洋》雜誌發表大量文章談及他在芬蘭的發現,並由此引發了熱烈的討論。《芬蘭教育現場——33個簡單策略營造愉悅的課堂》(蒂莫西·D·沃爾克 著 牛雙紅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一書集結了他所有的心得,揭示了任何一位教師都可以在K12課堂上實施芬蘭式教學的最好方式。
  • 芬蘭教育的「中國式」變革?
    2008年10月,在赫爾辛基一間會議室裡,他希望讓聽眾弄明白,即將發生的改變是多麼重要。要知道,這可是「50年來芬蘭教育系統將發生的最大改變」。    這些聽眾是來自中國的幾名教育記者。    來到這裡之前,他們對於芬蘭教育的了解,多半都停留在「世界第一」的光輝成績上。
  • 三個學生插班芬蘭、韓國、波蘭學校,暴露美國教育的短板
    芬蘭、波蘭、韓國,這三個PISA成績出色的國家,他們的教育依然有很多問題,但它們有一一個共通點,恰恰是作者認為,美國基礎教育普遍所缺乏的——就是嚴格教育。 什麼是嚴格教育?作者先是以各種事實證明美國的教育有多寬鬆。
  • 《他鄉的童年》教育的範式——芬蘭
    芬蘭的教育是公認的世界第一,最開始只是有所耳聞,而當我看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的芬蘭篇時,才真正了解了一點點其成功所在。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芬蘭把教育看得極為重要,而我國也講究科教興國,兩國都有義務教育,為何國內的教育為何總是受人詬病?「學區房」「報補習班潮」等等現象為何如此盛行?
  • 教育看芬蘭:教室設計如何滿足21世紀學習需要?
    其實早在2006年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就曾在赫爾辛基組織召開過主題為「未來學校-學習環境、教學法和建築」的研討會,來自21個國家的100餘位代表參加了會議,這些代表們普遍認為芬蘭學校建築和學習環境設計對其學生在PISA評估中的優異表現發揮著功不可沒的重要影響和作用。
  • 走近芬蘭埃斯波③|怎樣的教育造就了芬蘭的審美與創新創意
    2018年3月,最新一期聯合國《世界幸福報告》中列出了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20個國家,其中名列榜首的國家是芬蘭,而在芬蘭,埃斯波市(Espoo)被認為是芬蘭最幸福與最具創新的城市。這座與上海締結友好城市20年的姊妹城市有如何風貌的山川湖泊,又有哪些教育和藝術設計上的創新?近日,「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記者走訪埃斯波和赫爾辛基。
  • 閱讀芬蘭「美圖書」,了解芬蘭教育要領
    芬蘭教育有多強?在聯合國發布的人類發展指數中,芬蘭以澳大利亞、丹麥、紐西蘭排名第一。根據2012的Pearson教育報告,芬蘭被評為世界教育體系最完善的國家。芬蘭人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和思考。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的「世界上最佳教育體系」曾經感動主持人流淚。
  • 教育童話能否跟上時代?獨家對話芬蘭教育部長解讀「芬蘭密碼」
    安德森同時強調,學校教育的目的絕非是停留在知識技能習得層面。那麼學校如何評估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其實,評估是芬蘭教育日常作業的一部分,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評估是在老師和學生的互動中進行的。在給予反饋時,要注意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掌握程度與上一次相比的進展。安德森介紹,家校合作也是評估機制的一部分。
  • 獨具特色的芬蘭高等教育
    例如,在2017年的高中招生中,競爭最為激烈的職業高中是雜技表演學校、牙科技工學校、舞蹈學校、體育學校和音樂學校。   芬蘭全國總共擁有25所高等技術學院,除警察學院外,其他24所院校均為地方政府或私營機構所有,運行資金中的一半左右來自芬蘭政府,業務上接受芬蘭教育部的監督和管理。高等技術學院的專業設置範圍很廣,涉及的領域包括交通管理、商務管理、醫療服務、人文教育、人力資源、自然資源以及文化、旅遊、餐飲等等。
  • 對話芬蘭教育部長:高水平教師是高質量教育的基礎
    10月9日,芬蘭教育與文化部長桑尼·格蘭-拉索寧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2015年12月,芬蘭議會批准了高校向歐盟和歐洲經濟區以外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收取學費,相關法案於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