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女性易吃出問題 進食障礙者多伴有抑鬱症

2020-12-26 中國網財經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 李雪霓

  中秋節前,蘇州一位身高169cm的90後女孩因減肥瘦成「衣架」的消息令很多人驚訝不已。這個女孩上高中時跟風節食減肥,瘦到了78斤,出現便秘、厭食、閉經等症狀。家人為了能讓女兒胖回來,已經花了近40萬元。女孩的父母說:「家裡的房子都賣了,沒辦法,她再這樣瘦下去就沒命了!」

  無獨有偶。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導,一名15歲的英國少女疑因抑鬱症自殺。在自殺前幾天,女孩瀏覽了與厭食症相關的網站並有自我傷害行為。

  進食障礙是隱形殺手

  多數患者伴有抑鬱症

  現在有許多愛美女性為了好身材盲目地節食減肥,飽受進食障礙的折磨,其中不乏名人。《鐵達尼號》女主角羅絲的扮演者凱特·溫斯萊特、「辣妹」維多利亞·貝克漢姆、美國影星林賽·羅韓等,都曾經受到進食障礙的困擾。在21世紀,進食障礙已成為威脅女性健康的隱形殺手。

  進食障礙主要包括厭食症和貪食症,是一組同時關乎身體和心理的疾病。患者發病年齡主要在15歲—30歲之間,女性數量高出男性約10—20倍,其中50%—75%的患者同時有抑鬱症。

  在美國,有500萬—1000萬女性經受著進食障礙的折磨。我國近年來的發病率呈上升的趨勢,城市患病人數明顯增加。臨床上見到的女性患者大多才華橫溢,對自我、對生活有著極高要求。每位罹患進食障礙的女性,都有著相似而又獨特的心理源頭。精神創傷、持續心情抑鬱、性方面的煩惱等心理問題,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導致進食障礙。很多時候,進食障礙者對自己身材的苛求只是一種表象,更深層的原因往往是她們在其他方面受挫,無法達到自己期望的目標,轉而苛求自己的身體。

  在進食障礙者中,美國人謝弗寫的《與進食障礙分手》非常有影響力。這是一本描寫進食障礙患者如何擺脫束縛找回自己的書。作者本人就是貪食症患者,她從4歲起就為身材高大而困惑,逐漸被進食障礙折磨。成年後,謝弗曾經在凌晨從肯德基吃到麥當勞,再吃到比薩餅店,甚至撿垃圾桶裡的餅乾吃,貪食症控制了她的生活。

  書中,謝弗把進食障礙擬人化——形容成一個誘惑了自己並建立親密關係的男人,讓人看到了進食障礙對患者從誘惑到控制再到虐待的過程,以及謝弗如何從深陷其中到痛下決心、步步為營、最後康復。謝弗說,身患厭食症或貪食症的女性害怕離開進食障礙,就好像一個備受虐待的妻子不敢離開丈夫一樣,因為那常常是她們唯一擁有和了解的東西。

  厭食症和貪食症

  一對「刻薄的孿生姐妹」

  厭食症患者外表上顯得弱不禁風,有中重度的營養不良和閉經;貪食症患者從外表上常看不出明顯異常,往往身材玲瓏有致,但骨子裡已被嘔吐、瀉藥或利尿劑之類的東西攪得一塌糊塗,也會有閉經、不孕甚至突發心律失常等威脅生命的生理問題。

  厭食症和貪食症是一對「刻薄的孿生姐妹」,常常會互相轉換,往往在厭食症患者開始恢復進食、營養狀態有所改善後突然被強烈的進食慾望席捲,進入狂吃和吐瀉的過程。就這樣,吃還是不吃成了患者生活的主題和最大的難題。「腦子裡想的全是食物,對肥胖的恐懼與日俱增,開始時因為異常的進食行為而主動避開人群,到後來情緒變得異常煩躁和失控,人也越來越顯得孤僻不合群了。」這是一位患者對自己當時狀況的描述。

  注意力不集中影響了工作效率,對自身異常行為的自責和內疚以及在嘗試改變方面的力不從心,使患者產生強烈的抑鬱體驗。在看似如此簡單的吃的問題上搞不定,又讓患者對這一系列困境羞於啟齒。隱瞞真相、有苦難言的局面令患者自傷、自殺的行為增多,所以,很多患者到專科醫院就診時,已是被這一對「刻薄的孿生姐妹」折磨得傷痕累累。

  表面上看,患者是在吃飯這件事上出了問題,要麼不吃,要麼狂吃,吃完了再用吐、瀉等辦法把食物排出去,其目的往往就是減肥、求瘦。深層次來說,進食障礙還是一種相當纏人的心理疾病。因為它在損害了患者利益的同時也帶給了她們很多「好處」,例如體重的減輕得到了周圍人的認可和讚嘆,把進食和體重放在生活的第一位,幫助她們迴避了家庭關係、性、工作上的煩惱等。

  進食障礙像病毒程序

  有自己獨特的「代碼」

  進食障礙就像一個高級的病毒程序,有它獨特的「代碼」,例如「瘦是最重要的」、「體重增加代表著失敗」等意識會侵入人的大腦,很難被識別和清除。隨著病情的進展,這個病毒程序就可能完全控制局面,讓人產生一種「清除病毒,就等於清除整個系統」的感覺。所以,進食障礙的治療常常一波三折,剛剛起步,「病毒代碼」就開始大肆複製,患者的腦子裡就只剩下「不能胖起來」的想法了。那麼怎樣才能清除病毒,又保留住系統呢?

  如果你尚未見識過進食障礙,不妨增加一些對它的理性認識,在自己的「主系統」裡加入識別和攔截程序,以便遇上的時候能拒絕它的訪問。如果你已跟進食障礙糾纏上了,以下是清除病毒的幾個必要步驟。

  一是求助「病毒防護專家」,包括從事進食障礙治療的專業人士和那些曾經飽受進食障礙折磨的康復者。

  二是建立支持系統,包括朋友、家人、一起奮鬥的病友,還有上面提到的「專家」。

  三是認清「病毒代碼」,同時增強「主系統」的功能。這個過程需要在「專家」的幫助下完成,認清「病毒代碼」指的是找出進食障礙在你的價值觀中植入的諸如「瘦就等於一切」、「體重一長就會失控」等不合理的信念;增強「主系統」的功能指的是找出真正屬於你自己的價值觀,例如生活中到底什麼最重要?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自我的價值到底在哪裡?這是對自我、對人生的深入思考。當你這麼做的時候,會發現進食障礙曾經把這些都壓到了意識的最底層,而你現在幾乎是在一點點地挖掘甚至是重建。

  這個過程註定是艱苦卓絕的,為了保證前進的方向,你一定要跟你的「支持系統」在一起,與「病毒代碼」鬥爭。這樣堅持下來,清除病毒、過上遠離進食障礙的生活將不再是夢。

相關焦點

  • 難治性抑鬱症的真相四:抑鬱症合併遊戲障礙/成癮的困局如何破解
    今天這篇文章就從多學科診療(MDT)的角度,介紹精神科臨床中既有抑鬱症,又合併有遊戲障礙症狀,從而形成「難治性抑鬱症」的類型。而患者家長面對這一問題時,到底應該保持怎樣的心態,採取什麼樣的策略,才能幫助孩子加快康復?
  • 中國人睡眠問題遠超歐美65%的上班族存在睡眠障礙(生命新知)
    本報訊 (記者許小溯)目前國內成年人中失眠者高達57%,上班人群中有65%的人存在睡眠障礙,至少有一半失眠患者伴有抑鬱症等精神疾病,這個比例遠遠超過歐美等發達國家均值29%的睡眠問題。
  • 「創傷後應激障礙」-比抑鬱症更可怕的一種疾病
    創傷性應激障礙(PTSD)便是值得引起人們關注的其中一種災後心理問題。有報導稱,遭遇創傷性事件的人群中大約10%~2O%的人會發生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也就是說PTSD比我們想像中的要普遍得多!什麼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異乎尋常的威脅或災難後延遲出現並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
  • 被卡路裡支配的進食障礙患者:體重24公斤還不瘦?
    官方定義是「進食障礙」。這個孩子符合醫生對進食障礙基本特徵的描述:進食行為異常,對食物和體重、體型過度關注,多發於年輕女性——根據醫學文獻,女性與男性患者的比例超過了10∶1。這是精神疾病的一種。  常人對它幾近無知。在2019年3月之前,百度百科詞條裡,進食障礙還被列為消化內科疾病,主要症狀被描述為,「營養不良,消化道及內分泌症狀」。
  • 長期睡眠不足的女性更易患抑鬱症,別讓熬夜毀了你的健康
    有研究結果表明:在年輕人中,睡眠縮短常常發生於抑鬱症之前。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近年,年輕人抑鬱症確診率不斷上升。抑鬱會導致持續的悲傷,使患者對日常生活失去興趣,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01 女性長期睡眠不足可導致抑鬱症研究發現,在年輕女性中,累計睡眠不足與較高的抑鬱指標之間存在關聯。患有失眠的女性發展成為抑鬱症的機率比沒有失眠的女性高達五倍之多。實際上,失眠往往是抑鬱症的先兆之一。累計睡眠不足在年輕女性中與更高的抑鬱評分有關,但年輕男性中並沒有明確的關係。
  • 季節更替,到醫院看抑鬱症的人多了,醫生:每天保持2小時光照適當...
    最近,杭城精神衛生科專家在感慨,前來就診的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多,常常下不了門診。 在季節交替時抑鬱症病人就會明顯增多,浙江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科的抑鬱症患者在9月初就出現明顯增長,從平時的每天120人左右上升到150人,最近更是達到了170人。
  • 抑鬱症究竟是什麼病?
    華龍網2017年12月26日10時訊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
  • 一個人是不是患了抑鬱症,怎麼辨別?
    近幾年,尤其是2020年,關於抑鬱症自殺的報導和事件越來越多。人們在看到這麼多抑鬱症患者的同時,內心難免有所擔心,有的則是不理解。於是,有人想著,如果可以分辨出抑鬱症患者,那是不是就好多了呢?抑鬱症則往往伴有明顯的軀體性症狀,如睡眠障礙;體重突然增長或下降;食欲不振或暴飲暴食;身體某個固定部位出現功能性不適或持續性疼痛,卻又檢查無異常等。從病程上看,抑鬱情緒是一種正常反應,不一定什麼時候出現,或者說只要遇到不愉快就會出現。抑鬱症則有一些節律性症狀特徵,比如晨重夜輕或晨輕夜重;時而躁狂,時而抑鬱。
  • 常被誤診為腦癱的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到底是什麼?
    常被誤診為腦癱的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到底是什麼?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無傳染性,發病率約為0.0003%-0.0005%。WHAT臨床表現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大多數為兒童期起病,多數患者於十歲前患病,女孩多見,國內報導中最大的發病年齡為33歲。
  • 與進食障礙抗爭:感受生活本質的改變
    本文作者患進食障礙,於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進食障礙診治中心住院治療,目前已經出院。他將自己與進食障礙抗爭的歷程和感悟分享給讀者,希望幫助更多的人。經歷了好一番波折,最終的結果顯示我的心臟問題不大,不是器質性的病變,也因此,我得以住進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四病區開始治療我的進食障礙。
  • 抑鬱症是不是精神疾病?
    在醫學上精神疾病的範疇非常寬泛,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妄想性障礙、雙相障礙都屬於重型精神疾病,很多患者對自身存在的問題是沒有辦法正確認識到的。而焦慮障礙、軀體形式障礙、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暴食障礙、神經性嘔吐、異食癖、失眠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延長哀傷障礙、驚恐障礙、廣泛性焦慮障礙、強迫症、社交恐懼症、嗜睡症等則屬於輕症。
  • 淺談冬季是抑鬱症多發季節
    抑鬱症可以為單次或反覆多次的抑鬱發作,以下是抑鬱發作的主要表現。心境低落: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抑鬱悲觀。輕則悶悶不樂,興趣減退;重則痛不欲生、悲觀絕望、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鬱心境有晨重夜輕的節律變化。
  • 抑鬱症,一隻咬死了無數生命的「黑狗」
    近年來包括一些非常年輕的青春偶像,韓國的崔雪莉、日本的三浦春馬,都是因為抑鬱症選擇在青春年華告別這個世界,普通的民眾開始注意到,自己有沒有可能患了抑鬱症,遇到這個情況應該怎麼去解決。王鵬飛:抑鬱症是一種精神障礙,是大腦的疾病。
  • 抑鬱症,正在逼近 2.5 億中國老人
    在老年人群中,這是一種較常見的精神障礙,不僅損害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也增加照料者的負擔。抑鬱障礙不僅包括抑鬱症,還包括其他疾病學分類中的抑鬱發作。事實上,這是一個數量龐大的患病群體。世界衛生組織( WHO ) 2018 年公布的數據顯示, 65 歲以上老年人群抑鬱症的患病率,保守估計在 10% ~  15% ,甚至某些估計範圍高達 45%。
  • 心理健康納入體檢,確診抑鬱症、雙相障礙的孩子很可能會激增!
    當越來越多抑鬱症輕症患者被發現、被治癒,「抑鬱症難以治癒、轉歸不良」這樣的錯誤認知也就會不攻自破,抑鬱症不再令人談之色變,患者的心理壓力會大大降低。圖片來源於網絡不過,「心理體檢」這項措施在推進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細節問題,對患者造成一定隱患。
  • 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為什麼傻傻分不清?
    那我會立即告訴他是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事實上,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恰恰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在生活中,很多關心精神健康的人對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傻傻的分不清。那麼,這三種病症到底有哪些異同呢。今天,我不是精神病和大家一起來梳理一下吧。
  • 演員馬思純自曝抑鬱症表現:身體僵硬 呼吸困難
    新聞背景 前段時間,演員馬思純在參加一檔綜藝節目中自曝患有抑鬱症,她說最嚴重的時候,感覺身體變得僵硬,肢體無力,甚至還會呼吸困難。而且吃過控制情緒的藥物,3天就胖了8斤。這一消息的出現,引起網友們的熱議:抑鬱症真的這麼可怕?想開點不行嗎?
  • 意識障礙伴有舌後墜,護士的這個胃管下得不容易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常見的症狀之一,50%腦卒中患者發病後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吞咽障礙常由球麻痺和假性球麻痺引起,輕者只有吞咽不暢感或者出現誤咽,重者因水和營養的攝取困難,患者生活質量低。臨床上常需要為病人留置胃管,以便保證病人營養和治療的需要。
  • 2018年自考《精神障礙護理學》預測試題及答案
    定向力障礙是判定意識障礙的重要標誌C. 有定向力障礙就一定有意識障礙D. 定向力一般分時間、地點、人物和自我定向7.下列症狀中對診斷精神分裂症最有意義的是( )A. 意識清晰,聯想過程缺乏連貫性 B. 定向力障礙,伴有大量錯覺幻覺C. 反覆出現強迫觀念及動作 D.
  • 揭開日本女性不發胖秘密:使用小筷子進食(圖)
    使用筷子和小碗碟進食也是日本女性保持身材苗條的小秘密。  同為亞洲人種,為何日本女性能保持苗條身材呢?而西方飲食中經過細加工的米麵和糖、甜飲料中由於含有低成分的食物纖維,碳水化合物易被吸收,很容易造成熱量過剩,引發高血脂等病症。  此外,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物還能幫助人體降低卡路裡攝入,更是極好的解毒劑。傳統日本料理中,每頓飯都含有極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比如新鮮蔬菜、蕎麥麵,以及豆類。而且日本人在烹調碳水化合物時不使用奶製品,也不增加額外的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