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治性抑鬱症的真相四:抑鬱症合併遊戲障礙/成癮的困局如何破解

2020-12-15 精神心理學專家何日輝

孩子沉迷電子遊戲,家長、老師們頭疼不已。現在,頭疼的還有精神科醫生,尤其是碰到既沉迷遊戲,又有抑鬱症的年輕患者時。

2018年6月,經過多年的討論和爭議後,國內外醫療界的專家們終於對「遊戲障礙」這一精神疾病形式達成基礎共識。在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遊戲障礙」首次出現在成癮疾病這一章裡。

遊戲障礙和抑鬱症都是青少年、年輕人群體中患病率較高的精神疾病。而且,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鬱症與遊戲障礙之間顯著相關,二者互相作用,互為因果。

合併有抑鬱症的遊戲障礙,或合併有遊戲障礙的抑鬱症,都會比只罹患其中一種疾病而更加具有臨床難治癒性。

今天這篇文章就從多學科診療(MDT)的角度,介紹精神科臨床中既有抑鬱症,又合併有遊戲障礙症狀,從而形成「難治性抑鬱症」的類型。而患者家長面對這一問題時,到底應該保持怎樣的心態,採取什麼樣的策略,才能幫助孩子加快康復?

01、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青少年遊戲障礙患病率為1.2%至5.9%,亞洲、歐洲地區國家是高發地區,男性患者的數量約為女性的8倍。而且,臨床資料顯示,患有遊戲障礙的青少年中,有15.1%出現抑鬱症狀,這令遊戲障礙成為年輕抑鬱症患者最常見的共病之一。

那兩者為什麼那麼容易共病呢?

兩者有什麼共同的影響因素,或者說致病因素呢?

研究人員們從生物因素和心理社會因素上都找到了一些原因。

在生物因素方面,有的學者認為遊戲障礙患者持續玩遊戲時,大腦神經中樞高度興奮,導致一系列生化指標異常,體內的神經遞質分泌障礙,如5-羥色胺分泌減少,導致神經元興奮性下降。而5-羥色胺濃度異常又被視為是抑鬱症的發生機制之一。

在心理因素方面,大量研究發現,抑鬱症與遊戲障礙的患者都有一個共同心理特點:低自尊。這可以理解為他們內心比較自卑,面對壓力事件時往往顯得退縮、自責,容易逃避,躲避社交,在虛擬世界尋找成就感,暫時地擺脫負性情緒。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在社會因素方面,人際關係差,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與抑鬱症和遊戲障礙都密切相關。專制型教育方式的家庭青少年更容易發展為抑鬱症和遊戲障礙。

此外,遊戲障礙作為一種成癮行為,患者兒童時期的創傷經歷、不良生活事件(如遭受虐待或忽視),對成癮行為和抑鬱症狀的形成都有顯著間接影響。

實話說,遊戲障礙是一個新的精神疾病,國內對抑鬱症合併遊戲障礙的研究非常少,以上的數據和發現僅來自於能查到的、寥寥的幾篇研究文獻。即使不局限於「遊戲障礙」,將搜索範圍擴大到」網絡成癮」,關於它和抑鬱症之間聯繫的文獻也較少。

但在臨床上,很多精神科醫生都能覺察到很多罹患抑鬱症的青少年、年輕人同時也有明顯的網絡使用問題,其中,沉迷遊戲的又佔了絕大多數。

我個人在臨床中發現,抑鬱症合併有網絡使用問題的青少年、年輕患者至少可達60%到70%。不過,我們晴日心身醫療接診的患者多為疑難重症,而且樣本量很小,沒有足夠的代表性。

不過,由於我們是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尤其注重於臨床深度心理幹預。也就是說,我們在對這些青少年、年輕患者進行診療時,我們非常注重於疾病背後的心理根源和他們的心理活動過程。尤其是通過大量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TPMIH)臨床實踐後,我們發現了一些兩者共病的心理規律。

但在分析這些規律之前,我必須再作一些解釋。在以往的雙相障礙系列專業文章中,我們曾分析過雙相障礙合併遊戲障礙的話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先閱讀那篇文章,有助於加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當然,對於文中所說的「雙相障礙」,我也多次闡述過,很有可能並不是真正的、典型的雙相障礙,他們並沒有真正的輕躁狂/躁狂發作,所謂的「易激惹」其實是長期壓抑下的「激越狀態」。也就說,這樣的「雙相障礙」很有可能是過度診斷。

為什麼要先作這番說明呢?因為,從心理根源的角度看,抑鬱症合併有遊戲障礙而導致難治性抑鬱症和雙相障礙合併有遊戲障礙,這兩種情況的區別其實並不大,而且,隨著病情發展,第一種情況很可能會發展至第二種情況。

比如,如果患者沒有出現暴躁易怒、愛發脾氣、打人毀物等激越狀態,那他在就醫過程中,就只是屬於抑鬱症合併有遊戲障礙而導致的難治性抑鬱症。

可如果隨著病情加重,核心問題難以解決,患者的社會功能不斷受損,長期休學,甚至輟學,患者就很容易與家人發生激烈矛盾,出現激越行為。精神科醫生就很可能會把診斷改為雙相障礙,這時就變為雙相障礙合併遊戲障礙了。

有的醫生可能會認為,此前的治療效果不好,是因為沒有識別出患者是雙相障礙。有的患者、家屬也會認為醫生以往診斷不準,耽誤了治療,對醫生感到不滿。

但其實,從心理根源的角度來看,上面兩者的本質是一樣的。它們並不是兩種疾病,而是同一個根源的不同發展階段。

因此,基於以上的角度,我們再來分析抑鬱症合併遊戲障礙這一情況時,能看得更加深入、全面,也更有利於患者和家屬了解疾病的本質。

抑鬱症和遊戲障礙的共病,一般來說是有時間先後順序的:

先出現抑鬱症,再出現遊戲障礙;

或先有遊戲障礙,再出現抑鬱症。

而不同的時間先後順序,也往往代表了兩類不同的心理發展過程。當然,也不能說所有患者都完全符合這兩種規律,對於小部分患者來說,兩種順序可能有所交叉,但其心理發展過程都是類似的。

02、

在精神科臨床中,先出現抑鬱症,再出現遊戲障礙這一情況更加多見。

這一類患者一般都是求學階段的學生患者,他們在罹患抑鬱症之前也玩遊戲,但一般不沉迷,並未對學習、生活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更談不上網絡成癮和遊戲障礙。

但罹患抑鬱症之後,他們很快出現學習障礙,又或者因為學習障礙而繼發了抑鬱症之後,他們難以集中注意力學習,經常請假,逐漸發展到休學。

這些孩子長期待在家裡,不願出門與外界接觸,與父母的關係往往也不夠親密,自我封閉在小空間裡。而他們能用以消遣的,可以給他們帶來一些愉悅感、放鬆感的,往往就只有網絡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的孩子打遊戲,有的孩子看網絡視頻,有的看網絡小說,每個患者的興趣點不盡相同。但遊戲確實佔據了極大比例,畢竟網路遊戲設計時就包含了源源不斷的即時獎勵機制,更容易使人感到興奮。

從表面看,這些孩子完全被網路遊戲迷住了,玩的時候非常投入,贏了之後甚至手舞足蹈,非常開心,抑鬱症狀仿佛一掃而光。但其實他們的內心深處仍是壓抑、自卑的。

別忘了,我們一再強調,抑鬱症的心理根源主要是疊加性的心理創傷。因為遭受過創傷,他們一想到過去就感到痛苦、煩躁;一想到現狀就感到無聊、無奈;而一想到未來,則是迷茫,看不到出路。

他們無法正常地生活和學習,不敢跟現實世界中的同齡人交流,連父母、家人也不理解自己。有的孩子這樣形容那時的自己:像一頭困獸。

所以,從某個角度上看,網絡虛擬世界能令他們的心情得以暫時的放鬆,排解掉一些壓力,而玩遊戲能令他們獲得一些控制感、成就感;如果結交了一些網友,又能給予他們安慰、支持,獲得歸屬感。這些情感需求都是他們在現實世界中無法被滿足的。嚴格意義上,這並不算真正的網絡成癮,而是一種沉迷狀態。

因此,在這個階段,所謂的遊戲障礙並不見得完全是壞事。其實很多孩子也知道自己是逃避現實,但他們暫時無法面對現實、改變現實,有個虛擬世界能讓他們有處可逃,才不至於終日胡思亂想,不斷陷入災難化思維。

而一旦患者反覆地陷入災難化思維,病情的發展會非常快,很容易出現重度抑鬱發作的,孩子出現自殺念頭,甚至付諸行動。

所以,父母一定要理性看待這個階段。如果孩子的抑鬱症已經嚴重到要休學,他們在家黑白顛倒地玩遊戲、上網,家長不要心急上火,更不要指責孩子、與他們發生激烈衝突。

家長們應該換個角度想問題,虛擬世界至少大大減少了孩子作出極端行為的風險,也給了父母一定的緩衝期,讓你們有時間去反思疾病背後的原因,修復親子關係、找到康復路線。

因此,對於這種情況的患者,父母一定不要過於焦慮,更加不要自己給孩子貼標籤:「你上癮了!網癮了!」孩子會非常憤怒,對父母更加排斥。

與此同時,父母一定要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尋找孩子罹患抑鬱症的心理根源,學習科學的精神心理知識和高效學習知識。如果有些疊加性的心理創傷來自於父母的錯誤教育,那麼應該在孩子情緒平穩時對其真誠地道歉,並且持續地付出。

等到親子關係有所改善,孩子的心理創傷得到一定程度的療愈後,情緒越來越穩定時,父母才慢慢與孩子引導孩子適當調整上網、玩遊戲的時間,增加其它更有益的活動。

還有,這部分孩子往往都很想改變現狀,希望繼續學習。父母還應該懂得引導孩子逐步找回學習狀態。這些步驟和做法我在以前的文章一些多次寫過了,在此不再贅敘。

如果以上因素都具備了,患者對上網和遊戲的依賴自然就會減弱,更容易培養自控能力,慢慢就從抑鬱症和遊戲障礙中走出來了。

不過,還要提醒一點,當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有所改善後,父母應該留意孩子上網時是否存在一些風險因素,避免孩子遭受來自網際網路的二次創傷。

我們最近實施心理幹預的一個女孩,她在談戀愛時遭遇渣男,對方不但把她拋棄了,還奚落了她一頓,她非常痛苦,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創傷。

後來她罹患抑鬱症,休學在家,處於報復心態,她不斷上網結識男性網友,故意向他們示好,然後再狠狠地玩弄他們的感情。很多被她玩弄的男性網友也揚言要對她和她的家人進行惡意報復。

這種行為如果不及時發現和阻止,對她自己和她的家人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

如果是我們晴日心身醫療接診了這類患者,會如何高效處理呢?

首先,我們與患者和家屬建立信任後,會先進行深度催眠下創傷修復(TPTIH),患者罹患抑鬱症背後的疊加性的心理創傷被修復後,能快速從負性情緒中走出來。

除此之外,我們還會修復他們在學習情境中遭受過的心理創傷,利用深度催眠下條件反射重建技術(CRRDH)重塑高效狀態。甚至,如果患者在生活中的其它方面缺乏正性情緒體驗,我們有時會將患者玩遊戲時的正性情緒體驗與學習情境結合,取得更好的心理幹預效果。

當然,與此同時,家庭心理幹預也是必要的。如果條件允許,還會對孩子進行人生規劃和塑造逆商方面的心理幹預。

通常,當這類孩子的情緒症狀緩解,並找回學習狀態後,他們就對未來有希望了,上學去了,也自然就不再沉迷遊戲了,我們甚至不需對玩遊戲這個問題進行單獨處理。

03、

而對於另一種情況:先有遊戲障礙,再罹患抑鬱症。很多大眾對這一類患者都感到難以理解:那麼多人上網、玩遊戲,玩得時候也有開心、放鬆的感覺,但一般都能「拿得起,放得下」。為什麼只有遊戲障礙、網遊成癮的患者對此特別依賴呢?

還有,現在隨著電子網路遊戲的發展,玩遊戲甚至可以成為一個職業。專業的電子競技選手也耗費大量時間玩遊戲,玩的時候往往也很興奮,有正性情緒體驗,那為什麼他們就不算成癮呢?

應該說,主要是因為這兩類人群上網、玩遊戲的行為並沒有對他們的社會功能造成明顯的損害。對於專業電子競技選手來說,他們喜歡自己的職業,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高效工作狀態。

但真正的遊戲障礙、網絡成癮的患者不同。他們對網絡和遊戲上癮之前,多有過一些疊加性的心理創傷,對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負性情緒體驗。但這種疊加性心理創傷又未嚴重到導致焦慮症、抑鬱症、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疾病的地步。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他們對現實生活和學習常感到無聊,缺乏、或甚至沒有過真正充實的、有成就感的體驗,缺乏目標,也就表現得常有渴望刺激、尋找快感和新鮮的傾向。

在這個基礎上,如果他們接觸到合自己口味的遊戲,會讓他們一下子擺脫了日常的壓抑體驗,這已經會讓他們非常開心了。而現在主流的電子遊戲本來就會不斷激活玩家的大腦獎賞機制,帶來愉悅感,令人慾罷不能。

也就是說,這些患者本來是經常有負性情緒體驗,但在玩遊戲時,突然感受到正性情緒的衝擊,這種巨大的反差會帶來強烈的、異乎尋常的正性情緒體驗。這往往就是病理性的正性情緒體驗,也是大部分人體驗不到的。

所以,基於這一點,這一類患者對上網和玩遊戲的「上癮」才是真正的、病態的成癮。而成癮行為令他們與家人發生劇烈衝突,難以正常生活、學習,內心更加自卑,便進一步繼發了抑鬱症。

有的患者還有來自於幼年、兒童時期的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比如我們分享過的一個面診案例,在她幼年時期,父親經常抱著她玩電子遊戲,父女都非常開心。

這個反覆出現的情景令她從小對電子遊戲印象深刻,有很大的好感和渴求,再加上長大後在學習和家庭關係中遭到一些創傷,她很快就出現了遊戲障礙的症狀,甚至因心愛的遊戲停服了而抑鬱發作。

可能有些讀者會感到疑惑:先罹患抑鬱症的患者,他們遭受過心理創傷更多,其感受到的壓抑、痛苦也更重,那為什麼他們上網和玩遊戲時,不會因為一正一反的情緒反差而體驗到強烈的、病理性的正性情緒?為什麼他們不會真正上癮?

因為,通常先罹患抑鬱症的患者,他們的情緒症狀更複雜,災難化思維更嚴重,整個人內心的深處甚至是內隱記憶層面基本上都是負性情緒體驗。

當他們在上網和玩遊戲時,雖然也會體驗到一反、一正的情緒反差,但因為其基礎的情緒體驗是非常負面的,而且他們也知道自己是在逃避現實,內心一般也不認同自己的行為,只是一種無奈之下的選擇。所以,他們玩遊戲帶來的正性情緒體驗得以明顯削弱。

而且,很多抑鬱症患者一開始並不掌握玩遊戲的熟練技能,自己成為別人的「豬隊友」,遭到指責。又或者他們遇到「豬隊友」,心情不快。這些糟糕的情緒體驗也會削弱正性情緒體驗,嚴重者甚至會在玩遊戲的過程中遭受心理創傷。

所以,出於以上因素,抑鬱症患者是難以對上網、遊戲形成病理性的正性情緒體驗從而真正上癮的。當然,我們也發現,如果他們後續玩遊戲時,感受到的正性情緒體驗和成就感的程度不斷強化,最終也有可能會導致成癮行為。這樣的複雜性的病患較少,治療起來也更加棘手。

所以,一般來說,對於典型的遊戲障礙和網絡成癮,問題更加嚴重。家長的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固然有作用,也是必要的,但往往難以完全解決成癮的問題。

因為,行為成癮患者的一大特點是往往不認為自己成癮。即使有的患者意識到自己成癮了,但因為網絡成癮、遊戲障礙並不會對身體帶來明顯的損傷,患者往往不願求治。而且,成癮的核心本質是心癮,而強烈的心癮是難以通過理性和意志來控制的,患者無法按控制自己的行為。

因此,父母一定要看清楚這個本質,不要抱著僥倖心理,最好到專業化的醫療機構尋求治療,要藉助專業化的住院環境令孩子暫時與網際網路和電子遊戲進行隔離,再跟進心理幹預、家庭治療和藥物治療等。

如果孩子不願意治療,父母可以先告知孩子你們的底線,如果孩子觸及底線,必要時採取一定的強制措施,送院治療。

但一定要注意識別,類似楊永信臨沂四院、豫章書院這些採取非人道的、肢體暴力和精神暴力的所謂「矯治」機構,千萬不要把孩子送過去。

有些孩子可能會因為害怕、恐懼,屈服於父母,表現的順從乖巧,但內心對父母的怨恨更深。有的孩子回家之後,甚至會情緒爆發,變本加厲,甚至加害父母。前兩年曾有媒體報導,一名東北女孩被母親送到一所強制學校,在校遭受暴打,回家後她將母親捆起長達4天,後來母親因電解質紊亂而死亡。

那麼哪些機構比較規範呢?目前國內治療網絡成癮、遊戲障礙的權威機構主要有兩家。一家是陶然教授創立的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另一家是北京回龍觀醫院的成癮醫學中心。

這兩所機構對網絡成癮、遊戲障礙的診療比較人性化、規範化和綜合化,經驗也豐富,對於大部分患者來說是有顯著效果的。

不過,這兩所機構對患者的深層面的心理創傷也難以修復,對於學習障礙缺乏了解和高效手段。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的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就很重要,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的緩和可以一定程度上修復孩子的心理創傷。而父母掌握高效學習的知識和方法,也能在家慢慢引導孩子找回學習狀態。

如果用我們晴日心身醫療的診療模式來幹預,則必須先對這類患者實現物理隔離,即接受住院治療,不能讓他們接觸網際網路和電子遊戲。患者往往很快會情緒爆發,出現所謂的「戒斷症狀」。

這時,我們會通過心理幹預和精神科藥物令患者的情緒平穩下來,然後,因為很多孩子不認為自己患病,所以必須進一步加強認知治療,讓他們對自身的問題有全面的、深入的理解,強化求治動機。

接著,我們會對孩子進行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TPMIH),修復他們過去的主要心理創傷,以及玩遊戲時形成的病理性的正性情緒體驗,令他們對遊戲的心癮大大減弱。

一般來說,我們是不建議這一類患者以後再玩遊戲的,但實際上,在這個資訊時代,對於患者來說這是很難實現的,到處都有遊戲的誘惑。所以,我們還要利用深度催眠下條件反射重建技術(CRRDH)為他們建立對遊戲情境的、積極的條件反射,要做到玩遊戲時能自控。完成了這一步,才能算是對心癮的徹底消除。

當然,家庭心理幹預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患者是學生群體,還要做學習狀態的心理幹預,建立高效學習狀態,幫助他們儘快復學。

不過,由於我們晴日心身醫療目前不具備住院部,無法實現隔離環境,所以目前無法接診此類患者。

綜上所述,為什麼抑鬱症合併遊戲障礙的患者容易發展成難治性抑鬱症?

主要是因為主流臨床實踐中對遊戲障礙仍缺乏高效的治療手段,還有絕大部分患者家長也未能看清這兩者背後的本質和關係,缺乏理性的心態和科學的應對辦法。

希望以上的分析和建議,能令患者和家長走出困局。

參考文獻:

1、青少年遊戲障礙共病抑鬱症的研究進展,黃燕等,2019年

2、網絡成癮與精神障礙的共病及其可能機制,齊印寶等,2010年

3、遊戲障礙的研究進展,張文武,2018年

相關焦點

  • 難治性抑鬱症的真相二:這個人格問題,要靠7個步驟加快康復
    根據北大六院司天梅教授發布的數據顯示,高達約40%至50%的抑鬱症患者為難治性抑鬱症,他們服用了兩種或以上不同作用機理的抗抑鬱藥、足量足療程治療後,效果仍不佳。難治性抑鬱症為何難治?難治性抑鬱症的患者與典型的抑鬱症患者有何不同?
  • 他用20年擺脫了抑鬱症,若能認清抑鬱症的本質,可縮短康復周期
    昨天,我們分享了一篇抑鬱症患者的親筆漫畫作品,記錄了他與抑鬱症鬥爭20年,最終成功康復的經歷。他的康復經歷很有代表性,我想對幾個關鍵點作進一步分析,希望能令讀者更好地看清楚抑鬱症的真相。01很多熟悉我們臨床發現和理念的讀者都能看出一些門道了。
  • 孩子的抑鬱症一直治不好,很可能因為家長的第一步就做錯了
    精神醫學上所說的抑鬱症是指「抑鬱障礙」,而普羅大眾所說的「抑鬱症」往往指的是抑鬱發作。而抑鬱發作可存在於多種精神心理障礙中,比如抑鬱障礙、雙相障礙、創傷後應激反應失調等等。 尤其是抑鬱障礙和雙相障礙容易被混淆,這兩者又被稱為「單相抑鬱」和「雙相抑鬱」。
  • 2019年艾司氯胺酮獲批治療難治性抑鬱症,未來的路如何走?
    同樣在2019年3月,FDA批准了一種同樣引人注目的新藥——艾司氯胺酮(esketamine)–其目標是治療難治性抑鬱症(TRD)。難治性抑鬱症是一種,即使在病人嘗試了兩種以上的抗抑鬱療法後依舊未得到好轉的抑鬱症。
  • 多巴胺、藥物成癮和抑鬱症背後的表觀遺傳學秘密
    在閱讀本文時,我意識到它完全顛覆了我們對遺傳學和藥物成癮的理解。對酒精和古柯鹼等成癮藥物的強烈渴望可能是由多巴胺控制基因引起的,這些基因改變了大腦迴路,這些基因是成癮的基礎。有趣的是,這些結果也為為什麼治療嚴重抑鬱症的藥物通常必須在服用幾周後才有效做出了回答。我對這一驚人發現感到震驚,但是要真正理解它,我首先必須了解一些東西。
  • 抑鬱症有疫苗了嗎?
    文/老K全球超過3億人正在被抑鬱症折磨,每年超過100萬人因為抑鬱症自殺,在中國,抑鬱症患者人數已達9000萬。當下在治療抑鬱症的手段中,抗抑鬱藥物是首選,很遺憾的是,抗抑鬱藥物的治療有效率並不高,2014年,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藥理研究室主任司天梅教授曾公布一組數據,抗抑鬱藥有效率和治癒率低,僅大約對50%的患者起效。40%至50%的患者為難治性抑鬱症。
  • 心理健康納入體檢,確診抑鬱症、雙相障礙的孩子很可能會激增!
    9月1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下簡稱《抑鬱症防治方案》),提出了四個重點任務:對於抑鬱症,必須加強防治知識宣教、開展篩查評估、提高早期診斷和規範治療能力、加大重點人群幹預力度。
  • 抑鬱症的「前世今生」|抑鬱症|精神疾病|神經衰弱
    這時,「政治迫害」是當下最具有合理性和反思批判性的解釋,也體現出當時人們對抑鬱症病因的認知更是浮於表象。02進入新世紀以後,媒體對抑鬱症的傳播作用是不容忽視的。2003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開始把抑鬱症引入中國大眾的視野,提出「抑鬱影響每一個人」這一主題。隨後大眾媒體對抑鬱症的宣傳、報導越來越多。
  • 大學生因抑鬱症被拒絕登機?關於工業大麻CBD幫助抑鬱症的真相!
    然而現實中的服務部門和網友們,對抑鬱症的真切了解、應對這類事件的態度和措施,並沒有達到合格的狀態,有些人仍然對抑鬱症懷有誤解和歧視。 這次春秋航空公司遭遇的案例,再次警醒大眾對抑鬱症群體應該多一份了解多一些關愛。 1.什麼是抑鬱症?
  • 抑鬱症,一隻咬死了無數生命的「黑狗」
    我們該如何幫助身邊的抑鬱症患者,抑鬱症患者又該如何自救?你不知道的,想知道的,都在這裡!No.3 如何區分抑鬱情緒與抑鬱症?夏笳:量表是提供給做診斷的醫生的非常重要的第一手的資訊。說到抑鬱情緒,大家都會有,人體有一個調節機制,這段時間有情緒,得到別人的鼓勵就想開了,到了抑鬱症的地步,是不是很難自己想開?
  • 抑鬱症也是病,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抑鬱?
    根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的診斷標準,當出現以下5個或以上的症狀時,就可以診斷抑鬱症了:經常沮喪、難過,沒有愉悅感;精力減退,渾身乏力,有疲乏感;動作遲緩或者激越,無法自主控制行為;自卑、自責或有內疚感,感覺自己或者沒有價值;自覺思考能力下降
  • 年輕女性易吃出問題 進食障礙者多伴有抑鬱症
    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導,一名15歲的英國少女疑因抑鬱症自殺。在自殺前幾天,女孩瀏覽了與厭食症相關的網站並有自我傷害行為。  進食障礙是隱形殺手  多數患者伴有抑鬱症  現在有許多愛美女性為了好身材盲目地節食減肥,飽受進食障礙的折磨,其中不乏名人。
  • 抑鬱症是大腦失衡的結果?自殺率居高不下的抑鬱症,怎麼有效緩解
    快樂和痛苦是我們常有的兩種情感,那麼大腦是如何平衡的?全球範圍內抑鬱症的不斷高發,是大腦失衡的結果嗎?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究下。失衡則會扭曲積極和消極的動機,並可能解釋與抑鬱或焦慮等精神障礙相關的行為。這一研究結果也為深入調查精神疾病的原因和症狀提供了重要線索。該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神經元控制著積極和消極動機,它們沿著共同的動機處理大腦迴路發送相反的信號。
  • 抑鬱症指引:感覺自己患上抑鬱症了,去醫院看哪個科室?
    「懷疑自己患上抑鬱症了,去醫院該看什麼科?」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還是要先了解一下抑鬱症的一些特徵和症狀,因為只有了解抑鬱症的一些症狀了,我們才能對自己身上的一些症狀,做一個客觀合理的自我評估與判斷。當然,後期我還會具體寫寫,教教大家如何來自我判斷自己是否患上抑鬱症的一些指標和方法,今天我們主要說一下抑鬱症的一些典型症狀,以此給到大家一個初步的判斷和認識。
  • 抑鬱症成人類第二殺手!如此可怕,我們該如何自檢自救?
    據悉,抑鬱症已經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的第二大殺手。而且大量的數據顯示,抑鬱症患者連年遞增,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而且衛健委發布方案,方案提出要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這一舉措,對於家長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抑鬱症慢慢逼近,我們應該有所警惕。
  • 「抑鬱症」如何在現代社會成為一種「流行病」?
    這樣的焦慮被吉登斯稱為「存在性焦慮」,即被本體的安全系統是否完好所高度影響的心理狀態。吉登斯認為,本體安全感來源於對周遭社會環境及行動連續一貫的熟悉度與認同感,而生活中的習慣與慣例是個體生活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全球化背景下的快速變遷,高度不確定性,不可抗拒的環境變遷或行為變動,如移民、離婚等,都可能使個人產生存在性焦慮,甚至導致生活失序。
  • 關注抑鬱症,從了解它的歷史開始!
    自殺的數據當年系統學習心理學的時候,對於抑鬱症我印象很深的「雙向情感障礙」。這是典型的「冰與火」情感障礙,只看名詞就可以想像抑鬱和躁狂兩種情緒交替在一個人的內心衝突時的破壞力。這些年,身邊陸陸續續有很多親友向我諮詢抑鬱症,從我給他們做的抑鬱量表中,他們都或多或少的測出自己抑鬱指數。還有部分親友很直接的告訴他們在網上找到的抑鬱症測試結果是他們都有抑鬱症。抑鬱情緒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基礎情緒之一,而抑鬱症的定義和抑鬱情緒不同。
  • 酒精依賴症和抑鬱症的關係 戒酒健康道
    抑鬱症可能會導致收入下降,因為在與抑鬱症抗爭的人當中,曠工是很常見的。高度危險行為在抑鬱症患者中也比非抑鬱症患者多見,吸菸、藥物濫用和飲食失調等問題在這一人群中更為常見。雖然所有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一個人患抑鬱症的可能性,但它們並不意味著這個人一定會患上抑鬱症。許多人可以表現出所有的風險因素,而不會經歷任何抑鬱。酗酒如何導致抑鬱有些人喝酒是為了對付他們的抑鬱症。人們會被酒精作為一種藥物的鎮靜作用所吸引,從而有助於分散持續的悲傷情緒。雖然酒精可能會暫時緩解抑鬱症的一些症狀,但從長遠來看,酒精終會加重抑鬱症。
  • 全球超3億人患抑鬱症,你離抑鬱有多遠?
    以抑鬱症為例,雖然中醫沒有這一病名,但根據其主要表現,抑鬱症可歸屬鬱證、癲證的範疇,中醫治療包括中藥湯劑、中成藥和非藥物治療,如針灸、電針、拔罐、走罐、耳針等。西醫抗抑鬱藥物通常要服藥2周以上才有明顯效果,2周內患者的抑鬱心理很難得到有效改善,合用中醫中藥可以明顯縮短藥物見效的時間,很多患者1周內就可以看到效果。
  • 【特寫】被抑鬱症吞噬的大學生
    根據《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抑鬱障礙包括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抑鬱症、持續性抑鬱障礙、經前期心緒不良障礙、物質/藥物誘發的抑鬱障礙、醫學狀況所致的抑鬱障礙等亞型。抑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抑鬱障礙的一種典型狀況。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曾估測,全球範圍內共有超過3.5億人患有抑鬱症,遍布各個年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