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抑鬱症,從了解它的歷史開始!

2020-12-10 宸媽侃侃育兒經

這是宸媽2020年發布的第134篇原創內容全文共計2079字,大約需要2-4分鐘時間閱讀

在2020年10月10日的世界精神衛生日中,各大主流媒體對抑鬱症做了多方面的報導。根據世衛組織(WTO)最新統計數據稱:

作為一種常見病,抑鬱症已成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抑鬱症,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18%,卻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療。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達2.1%,有9500萬人飽受抑鬱症的影響。中國女性抑鬱症患病率為4.2%,明顯高於男性(3.0%)。50-64歲年齡段人群抑鬱症患病率最高,為4.1%。農村人群抑鬱症患病率為3.7%,略高於城市人群(3.4%)。中國有約1/3(其中男性43.31%,女性31.35%)的抑鬱症患者沒有尋求過任何社會支持和心理治療,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率也不到10%。

抑鬱症現狀

抑鬱症的歷史由來已久,在公眾的視線中最容易引起矚目的是諸多的公眾人物都身患抑鬱症。

比如寫完《安娜卡列尼娜》後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的託爾斯泰;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作家黑塞;日本文學界「泰鬥級」人物,亞洲第二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1972年4月16日自殺身亡的川端康成;時常會選擇自殘的方式折磨自己,甚至用剃鬚刀割下耳朵上的肉的梵谷;獲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作家海明威,因患抑鬱症於1961年在美國開槍自殺的海明威;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美國第16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宋太祖趙匡胤;阮玲玉、三毛、張國榮等等都是飽受抑鬱症的折磨。

自殺的數據

當年系統學習心理學的時候,對於抑鬱症我印象很深的「雙向情感障礙」。這是典型的「冰與火」情感障礙,只看名詞就可以想像抑鬱和躁狂兩種情緒交替在一個人的內心衝突時的破壞力。

這些年,身邊陸陸續續有很多親友向我諮詢抑鬱症,從我給他們做的抑鬱量表中,他們都或多或少的測出自己抑鬱指數。還有部分親友很直接的告訴他們在網上找到的抑鬱症測試結果是他們都有抑鬱症。

抑鬱情緒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基礎情緒之一,而抑鬱症的定義和抑鬱情緒不同。抑鬱情緒和抑鬱症的區分是心理學中一個非常基礎的知識點,每一個心理諮詢師都需要詳細的了解二者的區別,並能夠在個案中進行準確的判斷。

抑鬱症

我一般會對親友們的抑鬱量表測試結果進行詳細的解說,並告知他們抑鬱情緒和抑鬱症的判定差異。他們中的很多人其實只是短時期內的抑鬱情緒,遠遠達不到抑鬱症的程度。

百度百科中對抑鬱症的定義是這樣的: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年,多數病例有反覆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症狀或轉為慢性。——百度百科

最近讀到一本南方出版傳媒的寫抑鬱症歷史的書《從犯愁到解愁 抑鬱症的歷史》(後稱《從犯愁到解愁》)挺有趣,這本書將抑鬱症古往今來的歷史做了一個細緻又不乏冷門知識的梳理,書中引用大量資料,生動描繪了從古希臘時期到現代社會人類對於定義和治療抑鬱症的鬥爭,是一次引人入勝的探索的旅程。

《從犯愁到解愁》封面

《從犯愁到解愁》的作者是美國的克拉克·勞勒,任教於諾森比亞大學英國文學系,熱衷於疾病文化史的研究。出版有歷史類著作《抑鬱症之前》《肺病與文學:浪漫的疾病》。

了解抑鬱症的歷史對於了解它的現狀和定義是非常重要的。

在《從犯愁到解愁》中克拉克·勞勒回顧了從古典時期開始到現在抑鬱症發展的歷史與文化,並詳細介紹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這種疾病的態度是如何改變的,以及抑鬱症在文學和藝術中的表現。

作為有思想的人類,抑鬱情緒泛濫後,抑鬱症隨之而來,在古代的歐洲,無數貴族因為有著憂鬱之美,而被尊崇,甚至一度成為上流社會的習慣,被冠以「英國病」。

人們對憂鬱症的病因猜測許多,從最初的體液說到現代的情感喪失論,不斷進步的認知讓我們對抑鬱症的了解越來越多。

現代醫學的發達,我們開始了更多角度的去了解抑鬱症的成因,並最終有了正念療法等多種多樣的治療方案。

四種常見治療方法

我很欣喜的發現,其實從古到今都有人不斷的倡導改變生活習慣,增加運動,改善飲食習慣等等方法。改善抑鬱情緒的確這些方法是有效,一旦抑鬱情緒泛濫嚴重到抑鬱症,則需要專業諮詢師的相關幹預了。這也就是一部分輕度抑鬱症能夠自愈的原因。

從我的角度,如非病情嚴重到一定的程度,我不贊同藥物幹預。長期服用藥物的後果,不可小覷。

古語講「心病還須心藥醫」,每一位抑鬱症患者身邊都有一個讓ta備受壓力的社會環境,改善環境才會逐漸的釋放壓力。

關注抑鬱症,從好好和身邊人說話開始,認真傾聽,無條件接納,積極的肯定,安全的陪伴,生活的正念值得我們每個人堅持!

抑鬱症

從亞里斯多德到蓋倫的憂鬱症理論,到亞倫·貝克和馬丁·塞利格曼對抑鬱症的認知行為療法,克拉克·勞勒的歷史旅程不僅是一個關於認識如何進步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人類普遍具有的特定狀況在文化、語言和技術方面如何改變的故事。

作為從古到今,人們一直經歷著的不同程度的悲傷和絕望的思想史,這是最有價值的。

了解抑鬱症的歷史,這本富有洞察力的《從犯愁到解愁》值得一讀!

我是宸媽,專注於青少年教育教養,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分享、點讚、關注和評論,原創不易,轉載請聯繫本人!謝謝!

相關焦點

  • 薦讀·贈書丨探尋抑鬱症歷史,《從犯愁到解愁》
    目前全球有數百萬人深受抑鬱症之苦,關於抑鬱症的話題也越來越受關注。但從古到今,對於抑鬱症的定義和對社會的影響,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藥物究竟能起到效果,還是只是安慰劑?我們今天的抑鬱症是不是只是製藥業的一部分?抑鬱症是診斷不足還是過度診斷?我們應該像精神分析學或認知行為療法一樣,為昂貴的談話療法付費嗎?
  • 我們對抑鬱症還知之甚少,但人類對抗抑鬱的歷史已很漫長
    最近《半月談》雜誌還表示,要高度關注學生群體的抑鬱高發情況,避免抑鬱症進一步低齡化,貫徹「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不要再用「病恥化」的視角看待抑鬱症。其實,每每有抑鬱症的相關報導,各大媒體都會如「新知」一般對抑鬱症進行科普,因為確實還有很多人對抑鬱症完全不了解或者充斥錯誤的理解。
  • 瘋子峰帶你了解抑鬱症患
    抑鬱症,這個不太為人所了解的病症,雖然很多人都聽說過抑鬱症,但沒有幾個人真正地了解抑鬱症。抑鬱症真的是一種病,這個是首先需要得到患者家屬的認可。有人會覺得,抑鬱症患者是做作,是懶惰,是矯情,但實際上,真的不是這樣。抑鬱症患者會經常性的頭疼,嗜睡,有時候又會失眠,偶爾入睡又後,又會做噩夢。正常人也會有抑鬱症的表現,但很快就可以調整到正常,這種現象可以稱之為 抑鬱狀態,這個不是抑鬱症。
  • 卸下偽裝的面具,是那布滿淚痕的面孔,抑鬱症兒童值得引起關注!
    ,兒童也容易患上抑鬱症,只不過大部分家長沒有察覺,很多家長對抑鬱症也不太了解,以為他們只是小孩子鬧脾氣,沒有關注小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下面給大家分享一個案例(小a的自述):十歲,噩夢的齒輪開始轉動,在那一年,我患上了抑鬱症。
  • 抑鬱症患者:這幾種方式,是抑鬱症的天敵,非常適合抑鬱症患者
    抑鬱症患者很多都很困擾,究竟如何才能走出抑鬱症,戰勝它,並且永不復發。臣曾就是一名抑鬱症患者,所以臣明白,也能夠理解,各位抑鬱症患者的痛苦。今天臣要帶大家看的,就是專門對付抑鬱症的幾種方式,堪稱是抑鬱症的天敵,下面來帶大家看一看。
  • 你對抑鬱症的誤解,可能會壓垮一個人
    弗洛伊德認為需要關注抑鬱症患者內心的失去,而非身體的失衡和失調。之後的現代精神醫學將克雷珀林、弗洛伊德二人的成果結合,對抑鬱症的發病機制研究和治療規範化。克雷珀林奠定了近代關於抑鬱症分類研究的基礎。圖/維基百科在歷史上,也有很多名人與抑鬱症「搏鬥」過。
  • 當我遇到一隻叫「抑鬱症」的大黑狗
    相較於成年人,青少年罹患抑鬱症的比例更高,根據最新版的《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顯示,72%的患者確診年齡在25歲之前,也就是說大部分人的初次確診時間集中在中學、大學和工作階段,即青春期開始後。13~17歲是抑鬱症的高發區。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應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 抑鬱症,其實也並沒那麼可怕
    而從2016年開始,《今晚80後脫口秀》節目收視率頻頻下降,失去了贊助商的支持,節目被迫停播。 王自健在節目中的大方分享,不僅得到了網友們的熱切關注,也得到了同樣深陷抑鬱症困擾的網友們的提問。王自健大方地講述自己的痊癒經歷,呼籲大家積極地面對治療,同時耐心地回復網友們在評論區的提問。
  • 抑鬱症有哪些表現?抑鬱症能治好嗎?得了抑鬱症怎麼辦?
    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加,患上抑鬱症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抑鬱症作為精神類疾病,很多人對它都不是很了解,這對於發現病情以及控制病情是極為不利的。那抑鬱症有哪些表現?抑鬱症能治好嗎?得了抑鬱症怎麼辦?一整天都提不起勁,總是強顏歡笑,內心極度痛苦,甚至因為一些小事異常煩躁,也是抑鬱症的表現。異常敏感也是抑鬱症的表現,有些女性坐月子期間,對於丈夫晚歸非常在意,總是覺得心裡委屈,神經變得非常敏感,要當心患上了產後抑鬱症。更年期女性出現脾氣暴躁,敏感,除了與更年期症候群有關外,也是患上抑鬱症的一個表現。
  • 抑鬱症患者親筆漫畫:與抑鬱症鬥爭了20年,我終於康復了!
    這篇短小精悍的漫畫作品記錄了作者罹患抑鬱症20年的親身經歷。作者從小遭受了大量來自原生家庭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尤其是父親的粗暴教育。動輒被打罵,內心長期恐懼、壓抑,這是他兒童、青少年時期的常態。小學、初中階段,作者成績優秀,尤其喜歡並擅長歷史科目。
  • 抑鬱症丨細數於璀璨時光中自殺的名人,看看抑鬱症離你還有多遠?
    細數娛樂圈那些患抑鬱症的明星關注娛樂新聞的人都知道,雖然明星有著讓人羨慕的身材、容顏與收入,但令人心碎的一面也是隨之並存的,職業的特殊性也奠定了競爭的殘酷性,加上記者虛虛實實的炮轟對心理素質的打壓,或多或少都難免患上抑鬱症。比起普通人,明星們充滿著不為人知的心酸與壓力。面對抑鬱症,不同性格的人又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 訪談:身為抑鬱症患者的戀人
    它變成了「who I am」以外的一個可以被處理的東西。受訪者特別希望我們能告訴讀者,我們也應該對抑鬱症養成這樣的思維。抑鬱症不是你本身。抑鬱症也不是你的底色。你有一些抑鬱症的症狀,而它不能定義你,也不會有損你任何的品質。
  • 抑鬱症全面成因分析與反思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如果你了解歷史會發現,1980 年代前,中國幾乎沒聽說過「抑鬱症」患者。為什麼當下這麼多中國人忽然「得上」了抑鬱症?根據數據來看,截至2019年12月:新浪微博「抑鬱」相關話題累計閱讀4.5億;百度「抑鬱」相關貼吧累計發帖2700萬;知乎「抑鬱」相關問題關注量82萬。
  • 大學生因抑鬱症被拒絕登機?關於工業大麻CBD幫助抑鬱症的真相!
    「抑鬱症」有關的新聞事件總是引起我們的關注,很多心理工作者也呼籲廣大群體多點關愛抑鬱症患者。然而現實中的服務部門和網友們,對抑鬱症的真切了解、應對這類事件的態度和措施,並沒有達到合格的狀態,有些人仍然對抑鬱症懷有誤解和歧視。 這次春秋航空公司遭遇的案例,再次警醒大眾對抑鬱症群體應該多一份了解多一些關愛。 1.什麼是抑鬱症?
  • 抑鬱症的「前世今生」|抑鬱症|精神疾病|神經衰弱
    這時,「政治迫害」是當下最具有合理性和反思批判性的解釋,也體現出當時人們對抑鬱症病因的認知更是浮於表象。02進入新世紀以後,媒體對抑鬱症的傳播作用是不容忽視的。2003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開始把抑鬱症引入中國大眾的視野,提出「抑鬱影響每一個人」這一主題。隨後大眾媒體對抑鬱症的宣傳、報導越來越多。
  • 紅酒作畫,「抑」路相伴公益活動|奧蘭酒業關注抑鬱症患者
    抑鬱症在臨床上的特徵以顯著而長期的心境低落為主,因此,疫情之下有可能導致抑鬱症患者人數增加,以及原本抑鬱程度得以控制的患者症狀加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估計,全球約有3.22億名抑鬱症患者,每年自殺死亡人數高達80萬人左右。很多明星藝人都曾飽受抑鬱症的折磨,「好萊塢的周星馳」金·凱瑞就是其中之一,在他與抑鬱症鬥爭的十多年裡,畫筆成為了他的武器。
  • 你真的了解抑鬱症嗎?
    很多人會把抑鬱症這種病當成脆弱、矯情、想不開,甚至還有人說,就是因為太閒,想太多。但事實並非如此。抑鬱症就是一種疾病,而且可能比你想像中的更嚴重。抑鬱症已經成為僅次於癌症的第二大殺手。只有全面了解抑鬱症的症狀表現,才能及時地判斷出自己或身邊的人是否有罹患抑鬱症的可能,並及時進行幹預和治療。
  • 抑鬱症,一隻咬死了無數生命的「黑狗」
    包愛民:我補充一點,既然是腦部疾病,我還是比較關注腦部特徵。女性抑鬱症的發病率更高,她處在育齡期,如果是兒童期也有抑鬱症,倒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但進入青春期後,也就是行經期開始,所以有節律性的性激素波動了,產前產後都是性激素明顯的波動期,還有一些圍絕經等等,到了絕經期後就是進入老年期,事實上是比男性還高一些。
  • 抑鬱症患者:這幾部影片,最適合抑鬱症患者,可以給你帶來希望
    虎臣今天來帶大家聊一聊電影,適合抑鬱症患者看的電影。關於抑鬱症,虎臣不想多說,相信看這篇稿子的人,對抑鬱症多多少少都有了解。不過虎臣還是得對新讀者說一下,臣自己也是一名抑鬱症患者,且是雙相,臣羅列出了五個最適合抑鬱症患者看的電影,下面來帶大家看一看。
  • 對抗抑鬱症,一起好好愛這個世界
    「抑鬱症」,對於許多年輕人而言,曾經是一個遙遠的詞彙。大多數時候,它和憾事一起出現,關聯詞往往重疊而冰冷:重壓、孤獨……彼時,個例尚未撬動體系化的變革,只留下評論區唏噓的網友,呼籲關心、關愛和不歧視。社交媒體平臺上,抑鬱症親歷者和心理健康領域從業者,提出了多維度的期待和擔憂——「高校具備診斷、檢測、抑鬱症的能力嗎」「初步篩選後的處理流程能如預期那麼美好嗎」「老師會為我保守秘密嗎」……一面是僅次於癌症的死亡率,一面是被挪用、濫用的名譽困境,抑鬱症已經不僅僅是健康領域的難題,它更多滲透到教育、人文的範疇裡,涉及到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如何尊重邊界、尊重隱私,尊重差異,尊重展現脆弱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