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治性抑鬱症的真相二:這個人格問題,要靠7個步驟加快康復

2020-12-19 精神心理學專家何日輝

根據北大六院司天梅教授發布的數據顯示,高達約40%至50%的抑鬱症患者為難治性抑鬱症,他們服用了兩種或以上不同作用機理的抗抑鬱藥、足量足療程治療後,效果仍不佳。

難治性抑鬱症為何難治?

難治性抑鬱症的患者與典型的抑鬱症患者有何不同?

在之前分析難治性抑鬱症的文章中,我們指出,有學者認為,所謂的難治性抑鬱症,應該是抑鬱症同時合併有其它精神疾病或其它疾病。

比如,大約59%的抑鬱症患者合併有一種或兩種人格障礙,而且合併兩種人格障礙的更多。這是一個令大眾驚訝的數據。

今天這篇文章繼續深入分析難治性抑鬱症的本質。

01

臨床研究發現,抑鬱症合併與強迫相關的精神心理特徵或障礙的情況也比較常見。這兩類症狀的互相影響也是導致難治性抑鬱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什麼叫做與強迫相關的精神心理特徵或障礙?這裡指的主要是以下這5種:

強迫型人格特徵、強迫型人格改變、強迫症、強迫型人格障礙、以及強迫症伴精神病性症狀。

我們認為,如果不進行有效幹預,這5個與強迫相關的精神心理特徵或障礙一般會按照以上順序,由輕到重,逐漸演變。

其中,強迫型人格特徵還算不上是病,只是代表了個體有某種性格特質。但強迫型人格改變、強迫症、強迫型人格障礙、以及強迫症伴精神病性症狀已經屬於精神心理障礙範疇了。以下為了閱讀方便,我們暫且把這4種與強迫相關的精神心理障礙稱為「強迫病症」。

臨床研究表明:

約31.7%的抑鬱症患者合併有強迫型人格障礙;

抑鬱症伴發強迫症的發生率約為15%至43%;

反過來,強迫症的患者中,約有1/3合併患有抑鬱症。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根據我們對廣義上「人格改變」的理解(患者有人格異常,但未達到人格障礙的標準,仍有一定的反省能力,較易糾正),患有強迫症、強迫型人格障礙的患者,肯定也經歷過強迫型人格改變的階段。

所以,有一些學者已經意識到,以上強迫病症是引起抑鬱症多次復發、難以康復的重要危險因素。

可惜,主流精神科缺乏對強迫病症深入的了解和高效的診療手段。比如,強迫症被稱為精神科的「牛皮癬」,整體上的藥物治療效果還不如專業的心理治療;強迫型人格障礙則更甚,精神科臨床和心理從業人員對「人格障礙」普遍有強烈的無力感,認為患者難以康復。

所以,對於抑鬱症合併強迫病症這個課題,無論是臨床上還是科研上,國內目前都非常缺乏研究和臨床積累,查閱資料時發現相關的醫學文獻非常少。

因此,以下以我們基於多年的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和臨床心理幹預經驗,對於這個話題展開分析,解釋這一類「難治性抑鬱症」患者的心理活動和病情發展過程,試圖理解其「難治」的原因。

以及,最重要的是,父母發現孩子屬於這種情況時,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加快康復?

02

我們在「雙相障礙」的系列文章中,曾詳細對雙相障礙合併強迫症這個話題進行分析。其實,抑鬱症合併強迫症的心理發生機制也是類似的。

為了便於讀者理解,以下根據抑鬱症和強迫症出現的先後順序不同而進行分析。

第一種情況是,患者先被診斷為抑鬱症,再出現明顯的強迫症。

這一類患者遭受過疊加性的心理創傷,而且臨床中發現,影響他們性格的、最早的重大創傷多數出現在幼兒園、小學。比如遭受來自原生家庭的粗暴教育、父母的嚴厲要求,又或者遭受過幼兒園、小學老師的不公平對待,同學的欺凌等。

因此,這一類患者往往表現為不自信、內向、膽怯、習慣了忍讓。他們總是擔心自己的言行舉止令人不滿,內心非常缺乏安全感。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的這種性格是天生的,其實,我們通過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TPMIH)發現,這類性格的背後是疊加性的心理創傷。

圖片來源於網絡

隨著他們遭遇的疊加性的心理創傷越來越多,他們會逐漸出現偏執型人格改變,也就是變得更加敏感、多疑和謹慎。其中,也會出現過分地膽小怕事、謹小慎微等強迫型人格的顯著特點,但仍較輕微。

這一類孩子還有個特點,他們往往非常渴望父母、老師和同伴的認可和表揚。偶爾他們得到外界的表揚時,內心會非常高興。為了再次得到表揚,他們會拼命努力,慢慢開始自我施壓,並追求完美。而換取外界認可的途逕往往就是刻苦學習,追求好成績。

這時,他們的強迫型人格特徵就更加明顯了,有的已經達到了強迫型人格改變的程度。他們在生活的各方面中表現得過分謹小慎微、對自己嚴格要求,有時會給人一種拘泥的、缺乏變通的感覺。有時因為害怕出錯,他們會在一些別人看來並不困難的決定上反覆糾結。

那後續他們是如何情緒崩潰,罹患抑鬱症的呢?

這一類青少年的內心是壓抑的,長期處於慢性應激狀態,時間久了以後,學習狀態往往會下降,成績下滑。但他們難以接受這個結果,又無力改變,於是精神崩潰。

又或者,有另外的創傷事件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令他們陷入抑鬱發作。

總之,往往到了這個時候,父母才意識到孩子的精神心理問題,到醫院就診,一般被診斷為抑鬱症。

但其實除了抑鬱症,這類孩子當時已經有強迫型人格特徵、甚至強迫型人格改變了,但並沒有在某個特定、具體的事件或行為上有強迫症狀,所以不符合強迫症的診斷。而大多精神科醫生也不具備識別人格特徵和人格改變的意識和能力。

換言之,很多臨床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從業人員忽視了一個規律:

在患者可被診斷為焦慮症、抑鬱症、雙相障礙等常見精神心理障礙時,雖然他們沒有具體的強迫症症狀,但很可能已經有強迫型人格特徵或人格改變了,這個因素往往會成為康復的巨大障礙。希望我們主流的臨床精神科醫生一定要加強這方面的意識和知識。

這一類患者如果繼續發展,抑鬱症症狀得不到緩解,他們的強迫型人格改變也會越來越嚴重。後續在一些創傷事件、錯誤認知等多方面的影響下,他們很可能會出現具體的強迫症狀,比如反覆糾結明知道意義大不的問題,反覆數數、洗手、檢查門鎖等等,然後被診斷為強迫症。

在這種情況下,患者的強迫症的症狀會隨著抑鬱症狀的加重而加重、減輕而減輕,但不會完全消失。如果病情一再加重,或久久難以緩解,其可能進一步發展至強迫型人格障礙。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修復這一類患者成長經歷中的創傷就非常重要。只要創傷得到修復或部分修復,情緒平穩了,強迫症狀會減輕,再加上科學的、積極的引導,其強迫型人格改變也就更容易糾正,打破惡性循環。

03

第二種情況,是患者先出現強迫症狀,被診斷為強迫症,再出現抑鬱症。

當然,如上面所說的,強迫症並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患者一般已經經歷了強迫型人格特徵階段,出現了強迫型人格改變。那這一類患者的強迫型人格特徵是如何產生的呢?

臨床實踐發現,這一類患者從小雖然也遭受過一些心理創傷,但比較少。相反,他們往往接受過外界的不少讚揚,甚至不排除有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

他們往往從小活潑、開朗、聰明,在幼兒園、小學裡表現好、成績優,是老師的得力小助手、優秀幹部,總是獲得老師、家長們的一致讚揚,獲得同伴羨慕。

所以,這一類孩子與上面那一類孩子的表面性格幾乎完全不同。雖然上面那一類孩子的成績可能也很好,但往往只體現在學習或其它某一方面,而且給人感覺不自信、壓抑,有點像個「書呆子」。但這一類孩子則從小是「明星人物」,除了學習,課外活動、興趣特長、待人接物等方面也很優秀。

所以,這一類孩子給人的感覺是自信而外向的、陽光的,似乎挑不出什麼大毛病,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而他們自己也知道自己表現良好,習慣了並享受著自己是優秀的、受人矚目的和被誇獎的狀態。為了維持這種形象和地位,他們也會不斷努力,用高標準要求自己,此時可能有輕微的強迫型人格特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某種意義上,這一類孩子內心是自信的,自我感覺良好,甚至有一點點小自負,但也不嚴重,更加不是輕躁狂發作狀態。但由於幼兒園、小學生活中沒遇到大挫折,他們的「自信」實際上也比較脆弱。

升上初中、高中後,由於他們以往很優秀,通常就讀的是高手如雲的重點中學。這時跟周圍的人一比,他們的優秀就不那麼顯眼了,學習壓力驟增,而且很可能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名次一下子就下去了,優越感一下子沒有了。

這一類孩子往往是接受不了這種現實的,他們仍然希望自己是最優秀的、最受關注的。他們開始焦慮,自我施壓,拼命想辦法提高成績,並要求自己方方面面都要做到最好。

他們越是焦慮,其強迫型人格特徵越是得到強化,不斷追求完美,慢慢便發展出來具體的強迫症症狀。如果去醫院就診,往往可被診斷為強迫症。

這一類孩子以往太優秀了,父母和孩子自己對未來的期待都是很高的;突然被診斷強迫症,孩子和家長都很難接受。但主流精神科對強迫症又缺乏高效治療手段,症狀難以快速緩解。

於是,強迫症狀和學業上的雙重壓力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學習障礙更加嚴重,接著便容易精神崩潰,陷入抑鬱發作,甚至完全拒絕上學。

在這個階段,這一類孩子有個顯著特徵,如果學習壓力明顯減輕,比如請假、休學、轉班、轉學等,大部分孩子的抑鬱情緒會大幅度減輕,很快就表現得如往常一般開朗、活潑,看上去像是抑鬱徹底康復了,但往往仍有一定的學習障礙症狀,強迫症的症狀往往也會明顯緩解,但強迫型人格改變其實仍然明顯存在。

在臨床中,我們會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和深度催眠下條件重建技術(CRRDH),先解決孩子與學習障礙相關的強迫型人格改變和相關創傷。包括修復他們關於學習過程中遭受的疊加性的心理創傷,修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被過度誇張,自視過高),然後再建立高效學習狀態。

而且,一定要糾正他們的不良心態,不要過於追求一時的優秀和外界的讚揚;而是要腳踏實地,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樹立積極的、遠大的學習目標,內心才能更堅定、淡定。

04

不過,能接受我們這種高效、深入而精準化的心理幹預的患者和家庭非常少,那大部分抑鬱症合併強迫病症、發展為難治性抑鬱症的患者,家長該如何應該對這種情況?

尤其是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加快孩子的康復?

第一,父母一定要積極學習科學的精神心理知識,了解疾病的本質和孩子的心理發展過程。

具體來說,可以閱讀我們的文章、收看我們的視頻,關於與抑鬱症和強迫症,我們都寫過系列的專業文章。

建議大家還可以關注其它精神心理平臺的資訊,如「渡過」公眾號,國內權威精神科專家的網絡講座和專訪等。多了解不同專家和從業人員的意見,兼聽則明,家長們對這個疾病要做到心裡有數,免於恐懼,莫亂陣腳。

第二,父母做到第一點之後,要學會分辨孩子屬於哪一類情況:

成長經歷中是以疊加性的心理創傷為主,性格內向、謹慎,先出現抑鬱症症狀,再出現強迫症;

還是以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為主,無法接受落後於他人,先出現強迫症,再出現抑鬱症症狀?

第三,對以上兩種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

如果孩子屬於第一種情況,上面說了,修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疊加性的心理創傷非常重要,這是根源。

而且,這些創傷中的大部分往往來自於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例如粗暴、嚴厲、總是指責、否定、甚至打罵等等。

所以,父母的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就顯得非常重要,必須反省自己對孩子造成過的創傷,改變對孩子的態度。最好能就以往的錯誤向孩子真誠地道歉。

通過父母持續的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親子關係和家庭關係緩和後,孩子的偏執型人格改變、強迫型人格改變、抑鬱症症狀都會得到緩和。

而且,這些孩子的內心是非常自卑的,父母一定要學會看到孩子的進步,及時給予具體的認可,逐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孩子屬於第二種情況,一開始眾星捧月,將外界的誇獎和關注想得理所當然,但一下子在現實中變得平凡時,他們無法接受。

這時,父母也有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在孩子情緒較平穩時,要引導孩子理性、客觀地進行自我評估,端正心態,並尋找在學習方法上是否有不足之處。

還有,因為這一類孩子以往非常優秀,很多父母本來對孩子寄予厚望,要求嚴厲。但孩子得病後,父母非常恐懼、焦慮,又一下子走上另一個極端,只求孩子心身健康地活著就行了,不敢再提任何要求和希望。

其實這不是理性的做法。這一類孩子本來就是有傲氣的,不願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如果家長表現得對孩子毫無要求,說一些「爸爸、媽媽只要你好好活著,開心就行了」「大學考不考得上都不重要」這樣的話,這對孩子來說其實也是一種心理傷害。

在他們看來,可能會認為父母對自己徹底失望了,毫無期待了,認為自己以後再也不可能優秀起來了。這是個很大的心理衝擊,會加重他們的絕望感。

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而是引導孩子,一時的落後只代表當下,如果我們加強自我反省,總結經驗教訓,調整方法,以後仍然可以變得優秀,而且變得更加強大。

但我們也要認識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要客觀、理性地看待這個事實。成功的定義並不是超越別人,而是不斷提升自己,實現自我的價值,擁有更高格局、更開闊的人生。

打個比方,這一類孩子本來被高高捧起、好比活在雲端,但進入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時,感覺突然墜入地獄,絕望而痛苦。而父母的這番引導,目的是讓孩子回到「人間」,恢復理性、客觀,孩子的強迫型人格改變才能得以糾正。

第四,父母一定要識別自身是否也有強迫型人格特徵、強迫型人格改變,甚至是強迫人格障礙。

臨床中發現,很多有強迫病症的青少年患者的父母、或父母中的其中一方也有強迫型人格特徵。

尤其是那些有文化、有能力、事業上小有成績的父親或母親,他們對待自己和子女往往都很嚴格,追求完美,過分執著於細節和規範,有的甚至令人感覺古板、缺乏溫暖和情感,長期令家人感到壓力山大。這樣的家長會令整個家庭氣氛都很壓抑。

如果父母發現自身也有一定這樣的特徵,一定要加強覺察能力,自我調整,避免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必要時,這些家長也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幹預。

第五,父母一定要對成功的定義、獲得成功的方法有理性、清晰和深入的認識,並逐漸引導孩子具備「積極努力、順其自然」的心態,樹立積極的學習目標。

很多家長和孩子對於學習的目標是非常狹隘的:只有好好學習,成績優秀,考到好的大學,才有好的工作,才能過上有保障的生活,這樣才是成功的人生,而我們一定要獲得這種「成功」……

有的家長可能內心不一定這麼想,但口頭上經常用這樣的理念來鼓勵孩子、督促孩子學習,這也會在潛移默化中令孩子認同這種觀念。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孩子很容易形成強迫型人格特徵,自我施壓,而一旦在某個階段遇到挫折,很容易就會災難化思維,對未來失去希望。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引導孩子樹立積極的、正確的學習目標,明白學習的意義和成功的定義。

而且,我們多次強調,決定一個人最終是否能獲得成就的關鍵要素中,最重要的是逆商,其次是情商,最後才是智商。而遭遇挫折、戰勝困難,就是我們培養逆商的最好機遇!

有的讀者有疑問,我們提出的「積極努力,順其自然」的心態,是否與森田療法中「順應自然,為所當為」的觀點類似?

森田療法曾經是治療強迫症的經典心理療法,但後來人們發現該療法長期治療效果不佳,現在已經日漸式微,應用越來越少。該療法所說的「順應自然,為所當為」,主要意思是接受病症,帶病生存,並把注意力轉移到日常生活中該做的事情上面。

而我們所說的「積極努力,順其自然」不是帶病生存,而是指我們面對困難時,抱著積極的心態去解決,但對於結果坦然地接受。即使當下的結果是不如意的,但也將其視為奮鬥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局。

第六,有意識地將正性情緒和學習行為結合,逐步恢復學習狀態。

不少家長的反省能力很強,覺悟也高,看了我們的文章和視頻後,逐漸學會了科學的教育方式,親子關係和家庭關係得到改善。孩子的情緒症狀、強迫症狀也緩解了。

可是,很多家長反映:家庭環境變和諧了,孩子的情緒是平穩了,也對未來有所期待了,可他們的學習狀態就是上不去,一看書就頭疼、煩躁、集中不了注意力。難道,他們只能接受這個現實嗎?

這種情況很常見,孩子的心理創傷得以修復,情緒症狀緩解,心態也逐步端正了,但仍有學習障礙症狀。臨床中,我們會用深度催眠下條件反射重建技術(CRRDH)快速處理。在家中,家長和孩子也可以根據這個技術的基本原理,自我調整學習狀態。

簡單來說,就是懂得將正性情緒和學習行為結合。當孩子感到情緒平穩,甚至有點愉悅、興奮時,可抓緊時間學習,能學多少學多少,不要設立目標。一感到煩躁、不能集中注意力時,馬上停下,不要自我施壓。然後,家長馬上給孩子一個肯定,也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肯定,這樣有利於促進良性循環。

在靜下心來學習前,孩子也可以先閉目,想像一些能令自己感到平靜、愉悅的情景,調動起正性情緒,帶著這種情緒想像稍後學習的情景,然後再開始學習。

如果懂得利用這種方法,整體來說,孩子的學習能力會逐步提升,能集中注意力學習的時間也會逐漸拉長。

前兩天我們分享的家長自述文章中,患者箬楠被診斷雙相障礙後休學,在家中也根本無法學習,非常煩躁。但經過一次面診後,她掌握了這個方法,她通過收拾房間、讓環境變得乾淨來讓自己心情愉悅,然後再開始學習,也願意堅持運動調節情緒。現在,她已經可以專心學習、看書了,目前正在準備復學。

所以,只要掌握科學的方法,學習狀態是可以逐步恢復的,家長和孩子不要急於一時。

第七,病情嚴重時,不要盲目抗拒精神科藥物。

雖然對於難治性抑鬱症患者來說,抗抑鬱藥物的起效不理想,但不是完全沒有效果。在患者病情緊急時,利用藥物緩和情緒是意義重大的。這樣,父母的道歉、改變和引導,孩子也能更容易接受,更快打破惡性循環。

另外,有的精神科醫生認為部分難治性抑鬱症其實是雙相障礙,又或者為了預防患者「轉躁」,所以可能會調整用藥方案,增加心境穩定劑和抗精神病藥。

建議家長也不要盲目抗拒。雖然孩子未必是真正的「雙相障礙」,但如果病情緊急,採取相應藥物預防或控制情緒症狀,避免孩子出現危險或極端行為,這是有必要的。

當然,家長不能把希望完全寄託於精神科醫生和藥物,我們多次強調,家長的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才是最關鍵的。

綜上所述,為何抑鬱症合併強迫病症的患者會發展為難治性抑鬱症?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複合型的、複雜的症狀難以單靠精神科藥物去解決,帶有強迫病症的抑鬱症患者,尤其需要專業的、深入的心理幹預。

在目前社會上極其缺乏專業的、深入的、高效化的心理幹預資源時,為這一類患者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體系和家庭氛圍就更加重要!希望廣大患者家長們能有所反思、反省!

相關焦點

  • 難治性抑鬱症的真相四:抑鬱症合併遊戲障礙/成癮的困局如何破解
    今天這篇文章就從多學科診療(MDT)的角度,介紹精神科臨床中既有抑鬱症,又合併有遊戲障礙症狀,從而形成「難治性抑鬱症」的類型。而患者家長面對這一問題時,到底應該保持怎樣的心態,採取什麼樣的策略,才能幫助孩子加快康復?
  • 孩子的抑鬱症一直治不好,很可能因為家長的第一步就做錯了
    下文就「抑鬱症」話題再簡單地強調幾點注意事項,希望能幫助患者及其父母更科學地認識抑鬱症,儘快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案,加快康復! 01、此「抑鬱」非彼「抑鬱」 患者的家長們一定要對「抑鬱症」有較清晰的認識。
  • 他用20年擺脫了抑鬱症,若能認清抑鬱症的本質,可縮短康復周期
    昨天,我們分享了一篇抑鬱症患者的親筆漫畫作品,記錄了他與抑鬱症鬥爭20年,最終成功康復的經歷。他的康復經歷很有代表性,我想對幾個關鍵點作進一步分析,希望能令讀者更好地看清楚抑鬱症的真相。01很多熟悉我們臨床發現和理念的讀者都能看出一些門道了。
  • 抑鬱症患者親筆漫畫:與抑鬱症鬥爭了20年,我終於康復了!
    主要是因為它比較完整地反映出了大部分青少年抑鬱症患者從童年期成長、起病、病情加重、尋求精神科診療和心理治療的康復過程。而且,最終的成功康復令作者重新看待抑鬱症時,能帶著積極的、有覺悟的心態,而不至於陷入對抑鬱情緒的過度負面表達和渲染。
  • 心理學家:抑鬱症不能光靠吃藥治療,練習這三種方法才是根本的
    心理學家:抑鬱症不能光靠吃藥治療,練習這三種方法才是根本的關於抑鬱症10年前,人們對抑鬱症的認識還比較狹窄、片面。談到抑鬱症治療,普遍常見的方法就是吃藥治療。在《情緒自救》書中講到,造成抑鬱症的這種心理模式不改變,那麼,即便時通過吃藥恢復了,也還是會反覆的。正確了解抑鬱症情緒低落,悲觀厭世,興趣減退,軀體不適……對於深受這些困擾的抑鬱症患者,醫生的建議是:請及早尋求幫助。但是這個簡單易行的建議對於抑鬱症患者卻很難接受,甚至拒絕接受。
  • 心理健康納入體檢,確診抑鬱症、雙相障礙的孩子很可能會激增!
    當然,我們根據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尤其是基於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TPMIH)技術,發現抑鬱症的主要病因是心理社會因素,具體來說是遭受疊加性心理創傷。若要有效地防治抑鬱症,父母、老師必須注意教育方式,儘量少地對孩子造成疊加性的心理創傷。
  • 2019年艾司氯胺酮獲批治療難治性抑鬱症,未來的路如何走?
    同樣在2019年3月,FDA批准了一種同樣引人注目的新藥——艾司氯胺酮(esketamine)–其目標是治療難治性抑鬱症(TRD)。難治性抑鬱症是一種,即使在病人嘗試了兩種以上的抗抑鬱療法後依舊未得到好轉的抑鬱症。
  • 抑鬱症:自救很難,怎麼辦?試試過來人的這個康復的方法
    文/阿秋如何真正地戰勝抑鬱症?我想這個只能靠我們自己,誰也不是你的救世主,你才是你自己的救世主,別人可能是你的指引、你的學習榜樣、你的燈塔等等。而你必須靠吸收這些力量,最終化作自己覺醒的力量與頓悟,來拯救自己,以此幫助自己脫離抑鬱症的困擾,最終走上健康、痊癒的道路。所以,自救才是我們唯一戰勝抑鬱症的出路,沒有之一。
  • 抑鬱症女星自白: 曾經我也想 一了百了(上)-新聞頻道-和訊網
    二最初服藥能控制病情為何後來卻要增加藥量見到醫生第一次,醫生說,你得在醫院住三天,觀察三天。這是抑鬱症的重度,因為有自殺風險。我說不行,我要拍戲。溝通了半天醫生才給我開藥,吃藥以後發現慢慢地能控制點了。後來這個藥和安眠藥都不管用了,然後又改變藥了,比如說別人吃一片,我得吃兩片。別人吃完馬上入睡,我過個兩三個小時才能入睡。
  • 德翼空難副駕駛或屬反社會人格,7條標準可測你是不是患者
    2012年,他曾主導救助國內「反抑鬱症歧視第一人」—前IBM員工、抑鬱症患者袁毅鵬。       「單純抑鬱症患者不會危害社會,反而是攻擊自身,比如自殺。」3月31日,何日輝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解釋稱。       他提醒記者注意,要警惕「汙名化」抑鬱症。
  • 年輕女性易吃出問題 進食障礙者多伴有抑鬱症
    這個女孩上高中時跟風節食減肥,瘦到了78斤,出現便秘、厭食、閉經等症狀。家人為了能讓女兒胖回來,已經花了近40萬元。女孩的父母說:「家裡的房子都賣了,沒辦法,她再這樣瘦下去就沒命了!」  無獨有偶。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導,一名15歲的英國少女疑因抑鬱症自殺。在自殺前幾天,女孩瀏覽了與厭食症相關的網站並有自我傷害行為。
  • 抑鬱症有疫苗了嗎?
    當下在治療抑鬱症的手段中,抗抑鬱藥物是首選,很遺憾的是,抗抑鬱藥物的治療有效率並不高,2014年,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藥理研究室主任司天梅教授曾公布一組數據,抗抑鬱藥有效率和治癒率低,僅大約對50%的患者起效。40%至50%的患者為難治性抑鬱症。
  • 一個比抑鬱症情緒還不穩定的心理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
    其實單純的抑鬱、焦慮、強迫不難解決,有些人會發現不是神經症的康復率在75%?只要積極解決,不是都可以好起來嗎?為何我就不行?其實我們忽略了有些神經症還會伴隨人格障礙的可能。比如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問題——邊緣型人格障礙。
  • CAR-T療法治療復發/難治性淋巴瘤重大突破匯總
    導語:ASCO前沿,CAR-T療法治療復發/難治性淋巴瘤重大突破匯總。 本文對2020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 2020)大會口頭報告中,CAR-T細胞療法治療復發/難治性淋巴瘤的新突破做了盤點。
  • 難受又難治,小心足底筋膜炎
    (原標題:難受又難治,小心足底筋膜炎) 伴隨著跑不熱,眾多跑步愛好者也深受傷痛之苦
  • 治療抑鬱症究竟需要多少錢?看完之後,要多加強心理健康了
    文/老K抑鬱症的治療需要時間耐心的解決,有時候就像慢性病一樣需要時刻穩固狀態,所以抑鬱症治療費用和我們康復時間呈正相關。為了幫助大家了解抑鬱症的治療以及費用,我結合自己的經歷與我了解到的現實情況給大家匯總這個包括藥物治療、心理諮詢、醫保報銷、保險賠付等方面情況,希望大家能夠早日康復。治療抑鬱需要哪些方面的花費?
  • 抑鬱症經過正規治療可完全痊癒,這個概念一定要有!
    因為女性有三個時期,特別容易出現抑鬱問題。第一是青春期,青春期她的這種性格獨立會導致很多情緒問題。第二是生產期,尤其是產後,大家都知道產後抑鬱症這個詞,確實產後女性很容易出現抑鬱症。第三是女性的更年期,也很容易出現抑鬱,所以因為這三個特殊時期明顯增加了女性人群患抑鬱症的風險,這是第一類,就是女性。
  • 對抗抑鬱症,一起好好愛這個世界
    如何擺脫疾病的困擾以及觀念的桎梏,不僅是抑鬱症患者的難題,也是現代化社會必須要回答的問題。一個人赤腳走在燃燒的麥田中患病6年、康復4年後,楚門決定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下來。那是個漫長而煎熬的過程,一個不到20歲的年輕人,因為高考失利、失戀以及原生家庭的影響而發病,隨後四分之一的人生陷在抑鬱症的泥潭裡。
  • 重度鑽牛角尖型人格和指責型人格,會害了自己也會害了你的婚姻!
    作者:阿秋,二級心理諮詢師、情感導師,情感作家,著有新書《抑鬱症康復治癒100問與答》治癒手冊,一本集治癒方法與心靈療愈的健康讀物,與你遇到最好的那個自己!鑽牛角尖型人格和指責型人格,與這樣的伴侶生活是一種什麼體驗?
  • 重度或難治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及早聯合中醫藥治療,能增加臨床...
    近10 年來我國患病率(11.6/10萬人)逐年上升,發病人數增加了 7 倍,本病難治癒、易復發、癌變風險高,往往需要終身服藥。UC 的治療藥物主要有5-氨基水楊酸、激素、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但以上藥物可能出現療效不穩定、停藥後易復發或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UC 是中醫藥的優勢病種,如何發揮中醫藥的優勢、全面提升臨床診治 UC水平,筆者認為以下 3 個關鍵要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