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胃腸慢病是中醫藥治療的優勢領域,主要包括慢性胃炎及其癌前病變、功能性胃腸病、潰瘍性結腸炎等。本專題邀請中西醫頂尖專家,就中西醫聯合診治常見胃腸慢病的最新進展以點概面進行闡述,以期促進中西醫間的合作,提高診治水平,進而服務患者,促進健康中國整體目標的實現。
潰瘍性結腸炎診治要點:闡明病機 聯合用藥
作者: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李軍祥
潰瘍性結腸炎(UC)好發於中青年,腹瀉、黏液膿血便及腹痛等症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近10 年來我國患病率(11.6/10萬人)逐年上升,發病人數增加了 7 倍,本病難治癒、易復發、癌變風險高,往往需要終身服藥。UC 的治療藥物主要有5-氨基水楊酸、激素、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但以上藥物可能出現療效不穩定、停藥後易復發或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UC 是中醫藥的優勢病種,如何發揮中醫藥的優勢、全面提升臨床診治 UC水平,筆者認為以下 3 個關鍵要點很重要。
全面闡明 UC 病機的演變規律 筆者創新性提出,溼熱與瘀血阻滯貫穿活動期 UC 始終,其病機既有脾氣虛→脾陽虛→脾腎陽虛之正氣逐漸衰弱的動態演變,又有溼熱邪氣逐漸亢盛繼而蘊結成毒之勢。因此,邪盛正衰使病情逐漸加重。特提出活動期 UC 當以清熱化溼、涼血化瘀為基本治法,根據正氣的虛衰程度,兼以健脾益氣、溫中健脾或溫腎健脾治法的不同。
中西醫聯合用藥提高臨床療效 針對重度或難治性 UC 患者,在使用 5-氨基水楊酸、激素、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的基礎上,及早聯合中醫藥治療,能增加上述藥物的臨床療效,減少西藥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應,加速誘導臨床緩解,從而逐漸減少、甚至停用生物製劑、免疫抑制劑、激素或 5- 氨基水楊酸等藥物。在重度或難治性病例中,越早採用中西醫聯合用藥,可以越快達到誘導臨床緩解,促進黏膜癒合的臨床治療目標。
重視提供高級別臨床循證證據 中醫藥在誘導 UC 臨床緩解、穩定病情、協同西藥增效減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預防復發等方面具有較明顯的優勢。然而,目前中醫藥相關研究存在設計缺乏科學性、研究結果的循證證據級別低下、研究對象不夠全面、作用機制的關鍵環節尚不明確等問題,使中醫藥在 UC 的臨床治療中難以廣泛推廣。
筆者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擬通過臨床研究,將明確採用不同中醫藥治法治療輕度 - 中度 - 重度活動期 UC 的優勢環節,優化中醫藥治療 UC 的臨床方案和專家共識意見,從而為中醫藥治療 UC 提供高級別的臨床證據。
#醫師報超能團#
#超能健康團#